女兒性格內向,愛哭,剛上5年級,疫情期間,在家裡學習了快4個多月,最近上學了,但是在學校裡學習態度很差,上課經常走神,也不做作業。
老師讓我帶她回家又休息了一個星期,雖然在家每天也會盯著電腦屏幕看網課,但是我感覺她一點都沒聽進去,我叫她的時候,她的反應也非常遲鈍。
我又不敢批評她,怕傷害到她,但是看她目前的學習狀態,我又感到很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是最近一位粉絲給我發來的求助私信,她因為女兒不能在學習上保持專注而感到非常焦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相信這也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之一。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可能導致孩子不夠專注的原因。
1.引起父母的關注
有些父母平時很少關注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比如有些家庭中,父母雙方平時工作都很忙,常常會忽略了給孩子的感受,這時孩子可能會無意識中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
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去關注到他,這是他內心深處對愛呼喊!
2.平時經常被打斷
可能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經常被父母打斷,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時,父母經常讓孩子幫父母做事,比如幫父母端茶倒水,或拿椅子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父母的事。
一方面他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方面他要時刻準備著接收父母的命令,所以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3.父母關係不穩定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同樣一件事,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好壞對孩子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比如當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怎麼看都覺得孩子很可愛,而當父母情緒不好時,孩子的一點小錯誤都會招來嚴厲的批評。
這樣一來,孩子的內心就會極其矛盾,一方面,他需要專注做事,另一方面,他又得時刻觀察父母的情緒狀態,以便做出讓父母滿意的調整,精力自然就被分散掉了。
也許他們整個人看起來十分聽話,但是卻顯得極其木訥和渙散。
還有一類孩子,當他們在家中經常碰見父母吵架時,不管他此刻是否在做他感興趣的事,他都會停下來。
因為他的興趣被爸媽的爭吵澆滅了,有的孩子甚至會去主動調節父母之間的糾紛,因為他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讓父母不再爭吵,所以分不出精力去專注於其他的事。
4.對父母的攻擊
簡單來說就是你(父母)讓我不爽了,我也要讓你不好受,讓你也體驗一下我的痛苦。
有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但是孩子不願意,所以會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反抗。
比如有些孩子明明不願意學鋼琴,家長卻因為自己太過焦慮,強行給孩子報上訓練班,這時孩子就會出現上課不專注的情況。
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在攻擊父母。潛臺詞就是:「我雖然被迫順從了你們,但是我一定要讓你們也感覺到不爽」。
5.想法不被允許
我們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而父母的需求是孩子愛學習,所以,在很多父母的觀念中,玩是不被允許的。
他們認為「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而且「落後就會被挨打」,所以當他們看見孩子玩的時候,就會跳出來指責孩子不夠上進。
那麼,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允許,但是又想玩的時候他會怎麼辦呢?於是他會去偷偷的玩。
比如當孩子好不容易把作業做完,本來準備玩個遊戲放鬆一下,但是在父母的觀念裡,玩遊戲是不好的,學習才是好的,所以,當他們看見孩子玩遊戲時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顯得不知所措,因為一方面孩子想好好放鬆,另一方面,他又得報持高度警覺。
他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就會突然闖進來監督他學習,然後給他布置更多的作業。因為他必須得來回進行注意力切換,所以就無法保持專注了。
6.屏蔽不好的體驗
當現實生活的體驗不是很好時,人就會本能地想要逃避,於是發展出一系列防禦機制,比如「解離「、」否認「、」遺忘「等等。用來屏蔽掉不好的體驗,以此來讓自己好受一點。
比如,當孩子生活在一個常年爭吵的家庭中時,因為父母吵架會讓孩子產生各種複雜的負面體驗,比如自責,悲傷,無力等等,因為這些感覺簡直是太令人難受了。
所以,他會通過屏蔽現實來避免體驗到痛苦,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分裂、幻想或被迫害感。
如果他們經常幻想著爸爸媽媽不吵架的樣子,幻想著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的現象了。
那麼,面對孩子的這些「不夠專注」的狀況,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
1.加強自我覺察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意思是一個人由於自身的需要和情緒傾向,將自己的特徵投射到別人身上的現象。
投射作用使人將自己具有的特徵看成是別人具有的。
比如很多家長自己本身做事就不夠專注,而他們又不能接納自己的不夠專注,所以才讓「不夠專注」成為了一個問題。
糟糕的是,有些家長平時是不能接納自己這種不夠專注的狀態的,因此,他們自然也不會接納孩子的這種不夠專注的狀態。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只有先允許自己也會有不夠專注的時候,才會允許和接納孩子的也會有不夠專注的狀態。
2.採取有效的反饋方式
有些家長看見孩子平時做事不夠專注,或聽老師或其他人說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就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孩子。
這樣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強化這個問題的形成,也就是說父母的焦慮會讓這個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以至於孩子根本沒時間去思考如何去改善自己,他們接收到的只有指責與批評,他們表現出來的只有擔心和焦慮,他們的精力用來處理父母投射過來的焦慮。
很多時候,孩子的某種習慣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一起維持了這個狀態,比如家長總是先入為主地給予孩子負面反饋,導致孩子總是處於焦慮和自責中。
一方面當父母不接納自己時,孩子會本能地抗拒改變;另一方面,當孩子討厭自己時,他們也是很難有改變的動力的。
再加上父母的批評和指責,這個負反饋就會一直循環下去,不能產生新的經驗和方法。
那麼父母該如何給出有效的反饋方式呢?下面舉個例子。
比如當你工作一天後感覺很累的時候,孩子寫作業時,時不時地跑過來找你講故事,你不要去指責孩子做作業不夠專心,因為他們只是想和你多呆一會,如果你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你可以使用一致性表達。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今天很累了,需要自己安靜地呆一會,你願意自己先去玩一會,等媽媽休息好了再給你講故事嗎?」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愛媽媽和體諒媽媽的,他們理解媽媽的想法後也會乖乖地自己玩自己的去了。
所以,當負反饋對孩子毫無作用甚至加重孩子問題的時候,你就要對抗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觀念,對孩子使用正反饋。
3.吵架時不遷怒於孩子
很多孩子在父母吵架時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孩子天生就是愛父母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孩子其實是非常渴望父母能和平相處的。
因為相對於父母,孩子在這個家中屬於最弱勢的群體,所以有時候,當父母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時,會將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說出一些讓孩子受傷的話。
比如「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之所以關係不好都是自己的錯,長大後,他們還會變得極其低自尊,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那么正確的表達方式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當父母吵架後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我們自己有些問題協調不了,和你沒有關係,你不要害怕,不管怎樣,我都會始終愛著你」。
4.給予足夠的陪伴
有時候對於那些家庭關係淡漠,長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來說,當孩子想專注一件事,但是又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希其實望的只是爸媽能夠陪在自己身邊,體會他們的感受,並對他們不離不棄。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確定外部世界安全了,才敢試著去發展那些探索行為,也就是說,活下來是第一步。
當他們得不到高質量的回應,他們寧願把自己封閉起來,也不願與外部世界產生過多的互動,所以你是很難讓他們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需下主動去探索外部世界的。
不僅如此,如果孩子的早年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很可能會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地在各種關係或成就中去追尋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
雖然他的外表和行為看上去已經獨立了,但是心理上卻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獨立。
所以,當孩子躲在自己的世界不出來時,我們需要等在那個出口,做好支持和陪伴,然後等待孩子慢慢恢復,慢慢破殼,而不是強行把他們拽出來。
只要我們給予了孩子足夠多的支持,傾聽和陪伴,只有他感覺到自己獲得了足夠的愛與包容,他才更加敢於依賴我們,敢於和我們分享他們的世界。
家庭應該是孩子內心安全的港灣,是他們躲避心中風雨的棲息之所,但是,有些時候,家長的過多幹預卻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很難想像承受著各種心理壓力的孩子,還能夠心無旁騖地保持專注,因為他們很大一部分心理能量都用在如何應對自己的父母了。
所以,如果你成為了孩子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那麼你要做的是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解決他自己的成長問題。
最後,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