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無法保持專注?我們有必要達成以下共識

2020-12-15 尤說心語

女兒性格內向,愛哭,剛上5年級,疫情期間,在家裡學習了快4個多月,最近上學了,但是在學校裡學習態度很差,上課經常走神,也不做作業。

老師讓我帶她回家又休息了一個星期,雖然在家每天也會盯著電腦屏幕看網課,但是我感覺她一點都沒聽進去,我叫她的時候,她的反應也非常遲鈍。

我又不敢批評她,怕傷害到她,但是看她目前的學習狀態,我又感到很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是最近一位粉絲給我發來的求助私信,她因為女兒不能在學習上保持專注而感到非常焦急,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相信這也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之一。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可能導致孩子不夠專注的原因。

1.引起父母的關注

有些父母平時很少關注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比如有些家庭中,父母雙方平時工作都很忙,常常會忽略了給孩子的感受,這時孩子可能會無意識中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

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去關注到他,這是他內心深處對愛呼喊!

2.平時經常被打斷

可能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經常被父母打斷,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時,父母經常讓孩子幫父母做事,比如幫父母端茶倒水,或拿椅子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父母的事。

一方面他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方面他要時刻準備著接收父母的命令,所以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3.父母關係不穩定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同樣一件事,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心情好壞對孩子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比如當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怎麼看都覺得孩子很可愛,而當父母情緒不好時,孩子的一點小錯誤都會招來嚴厲的批評。

這樣一來,孩子的內心就會極其矛盾,一方面,他需要專注做事,另一方面,他又得時刻觀察父母的情緒狀態,以便做出讓父母滿意的調整,精力自然就被分散掉了。

也許他們整個人看起來十分聽話,但是卻顯得極其木訥和渙散。

還有一類孩子,當他們在家中經常碰見父母吵架時,不管他此刻是否在做他感興趣的事,他都會停下來。

因為他的興趣被爸媽的爭吵澆滅了,有的孩子甚至會去主動調節父母之間的糾紛,因為他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讓父母不再爭吵,所以分不出精力去專注於其他的事。

4.對父母的攻擊

簡單來說就是你(父母)讓我不爽了,我也要讓你不好受,讓你也體驗一下我的痛苦。

有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但是孩子不願意,所以會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反抗。

比如有些孩子明明不願意學鋼琴,家長卻因為自己太過焦慮,強行給孩子報上訓練班,這時孩子就會出現上課不專注的情況。

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在攻擊父母。潛臺詞就是:「我雖然被迫順從了你們,但是我一定要讓你們也感覺到不爽」。

5.想法不被允許

我們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而父母的需求是孩子愛學習,所以,在很多父母的觀念中,玩是不被允許的。

他們認為「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而且「落後就會被挨打」,所以當他們看見孩子玩的時候,就會跳出來指責孩子不夠上進。

那麼,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允許,但是又想玩的時候他會怎麼辦呢?於是他會去偷偷的玩。

比如當孩子好不容易把作業做完,本來準備玩個遊戲放鬆一下,但是在父母的觀念裡,玩遊戲是不好的,學習才是好的,所以,當他們看見孩子玩遊戲時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顯得不知所措,因為一方面孩子想好好放鬆,另一方面,他又得報持高度警覺。

他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就會突然闖進來監督他學習,然後給他布置更多的作業。因為他必須得來回進行注意力切換,所以就無法保持專注了。

6.屏蔽不好的體驗

當現實生活的體驗不是很好時,人就會本能地想要逃避,於是發展出一系列防禦機制,比如「解離「、」否認「、」遺忘「等等。用來屏蔽掉不好的體驗,以此來讓自己好受一點。

比如,當孩子生活在一個常年爭吵的家庭中時,因為父母吵架會讓孩子產生各種複雜的負面體驗,比如自責,悲傷,無力等等,因為這些感覺簡直是太令人難受了。

所以,他會通過屏蔽現實來避免體驗到痛苦,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分裂、幻想或被迫害感。

如果他們經常幻想著爸爸媽媽不吵架的樣子,幻想著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的現象了。

那麼,面對孩子的這些「不夠專注」的狀況,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

1.加強自我覺察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意思是一個人由於自身的需要和情緒傾向,將自己的特徵投射到別人身上的現象。

投射作用使人將自己具有的特徵看成是別人具有的。

比如很多家長自己本身做事就不夠專注,而他們又不能接納自己的不夠專注,所以才讓「不夠專注」成為了一個問題。

糟糕的是,有些家長平時是不能接納自己這種不夠專注的狀態的,因此,他們自然也不會接納孩子的這種不夠專注的狀態。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只有先允許自己也會有不夠專注的時候,才會允許和接納孩子的也會有不夠專注的狀態。

2.採取有效的反饋方式

有些家長看見孩子平時做事不夠專注,或聽老師或其他人說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就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孩子。

這樣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強化這個問題的形成,也就是說父母的焦慮會讓這個問題顯得更加嚴重。

以至於孩子根本沒時間去思考如何去改善自己,他們接收到的只有指責與批評,他們表現出來的只有擔心和焦慮,他們的精力用來處理父母投射過來的焦慮。

很多時候,孩子的某種習慣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家長和孩子一起維持了這個狀態,比如家長總是先入為主地給予孩子負面反饋,導致孩子總是處於焦慮和自責中。

一方面當父母不接納自己時,孩子會本能地抗拒改變;另一方面,當孩子討厭自己時,他們也是很難有改變的動力的。

再加上父母的批評和指責,這個負反饋就會一直循環下去,不能產生新的經驗和方法。

那麼父母該如何給出有效的反饋方式呢?下面舉個例子。

比如當你工作一天後感覺很累的時候,孩子寫作業時,時不時地跑過來找你講故事,你不要去指責孩子做作業不夠專心,因為他們只是想和你多呆一會,如果你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你可以使用一致性表達。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今天很累了,需要自己安靜地呆一會,你願意自己先去玩一會,等媽媽休息好了再給你講故事嗎?」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愛媽媽和體諒媽媽的,他們理解媽媽的想法後也會乖乖地自己玩自己的去了。

所以,當負反饋對孩子毫無作用甚至加重孩子問題的時候,你就要對抗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觀念,對孩子使用正反饋。

3.吵架時不遷怒於孩子

很多孩子在父母吵架時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孩子天生就是愛父母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孩子其實是非常渴望父母能和平相處的。

因為相對於父母,孩子在這個家中屬於最弱勢的群體,所以有時候,當父母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時,會將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說出一些讓孩子受傷的話。

比如「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之所以關係不好都是自己的錯,長大後,他們還會變得極其低自尊,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那么正確的表達方式是什麼樣的呢?

比如當父母吵架後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我們自己有些問題協調不了,和你沒有關係,你不要害怕,不管怎樣,我都會始終愛著你」。

4.給予足夠的陪伴

有時候對於那些家庭關係淡漠,長期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來說,當孩子想專注一件事,但是又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希其實望的只是爸媽能夠陪在自己身邊,體會他們的感受,並對他們不離不棄。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確定外部世界安全了,才敢試著去發展那些探索行為,也就是說,活下來是第一步。

當他們得不到高質量的回應,他們寧願把自己封閉起來,也不願與外部世界產生過多的互動,所以你是很難讓他們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需下主動去探索外部世界的。

不僅如此,如果孩子的早年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很可能會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地在各種關係或成就中去追尋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

雖然他的外表和行為看上去已經獨立了,但是心理上卻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獨立。

所以,當孩子躲在自己的世界不出來時,我們需要等在那個出口,做好支持和陪伴,然後等待孩子慢慢恢復,慢慢破殼,而不是強行把他們拽出來。

只要我們給予了孩子足夠多的支持,傾聽和陪伴,只有他感覺到自己獲得了足夠的愛與包容,他才更加敢於依賴我們,敢於和我們分享他們的世界。

家庭應該是孩子內心安全的港灣,是他們躲避心中風雨的棲息之所,但是,有些時候,家長的過多幹預卻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很難想像承受著各種心理壓力的孩子,還能夠心無旁騖地保持專注,因為他們很大一部分心理能量都用在如何應對自己的父母了。

所以,如果你成為了孩子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那麼你要做的是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解決他自己的成長問題。

最後,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相關焦點

  • 我們該跟孩子達成共識:誰對聽誰的
    我們能不能跟孩子達成這樣的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的疑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思想,有獨立意識,連我家三歲的寶寶都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他要跟家長要一個理由。所以,雖然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生活規矩和做事規則的義務。但是,前提是要讓他心服口服地去遵守。怎麼讓他接受呢?
  • 寶寶總是分心,無法專注?可能你方法用錯了!
    無法「選擇性」地對某件事集中較長時間注意力,總是被其他有的沒的幹擾。 我相信很多寶寶都有這種情況,這也讓媽咪們頭疼,要是到了讀書上課還分心,做事粗心拖拉可怎麼辦? 今天樂媽就來告訴大家,如何鍛鍊、提高寶寶的專注力!
  • 如果你們無法在這些事上達成共識,感情就多半無法穩固,別不懂
    但是我們在和另一半相處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在一些問題上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造成雙方感情出現裂縫,這樣的感情往往不能夠堅持太久。如果你們無法在這些事上達成共識,感情就多半無法穩固,別不懂。所以你可以和另一半定一個消費指標,這樣就可以在消費觀念上達成共識了。居住地的問題居住地這個問題對於兩家都在一個地區的人來說可以不太考慮,但是對一些跨地區的夫妻來說,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決定。
  • 為什麼你制定的目標總是無法達成?這裡有三個錦囊送給你
    每當夜深人靜,思考人生,你是否總會有這樣的想法,你知道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應該比現在更成功,但你好像總是沒法實現這個目標?很多時候你被乏味枯燥的工作淹沒,卻因無法充分釋放自己的潛力而苦惱?你覺得自己應該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卻不清楚如何才能過上那樣的生活。
  • 為什麼你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
    你打算堅持寫作,結果不到一周就將筆擱置;你計劃跑步瘦身,結果沒鍛鍊幾天就放棄了;你準備學習英語,結果卻有很多藉口一再拖延。為什麼生活的變化總是遙遙無期?為什麼想要的改變總是無法堅持呢?01 專注於系統,而不是目標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設立一個目標,就像新年伊始大家都喜歡給自己立各種flag一樣。目標就是你想要得到的結果,比如,寫出一篇廣受歡迎的爆文,減肥到體重100斤以下,英語達到四六級水平等等。
  • 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巧用「拉波特法則」,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可爸爸實在是脫不開身啊,因此有點不耐煩地應了孩子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啊,你自己就不會一個人去玩嗎?你沒看到爸爸現在正忙嗎!」孩子被爸爸兇兇的樣子嚇壞了,頓時大哭起來。爸爸想的是要儘快做出一桌飯菜,孩子想的是要爸爸趕快陪他玩。顯然,父子兩人沒有想到一塊。此時,爸爸如果應對措施不當的話,勢必要惹哭孩子,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
  • 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好了,回到今天分享的主題: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本篇開頭,依然是一個案例。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而不是只從自己的願望出發,發洩情緒、吐槽嘮叨,這只會阻礙溝通,從而使對話變成對抗。在生活中,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很多時候是沒有達成共識的,甚至在破壞著親密關係。
  • 孩子上課沒動力是誰的錯?懂得找到孩子背後的「秘密」,達成共識
    無論老師使用怎樣的方法,他都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其他的孩子受到影響後開始亂動,總是以一團糟收場。 其實在父母做出這樣的行為之前,應當考慮孩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父母應當積極的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找到這種行為的根源,與孩子溝通解決共同的問題。 孩子的行為源自內心的渴望 我們在公共場合裡總是看到有些孩子站在自己喜歡的毛絨玩具面前邁不動步,這個行為說明孩子渴望得到這樣一個玩具。
  • 娃兒班主任電話家訪,我們達成了兩個共識,幫助孩子提升成績
    文|花姐姐上周末,女兒班主任跟我們做了一次大概50分鐘的電話家訪,本來是想聊聊女兒的跳繩的問題的,希望我們能夠多帶她練跳繩,結果,我們不僅達成了練習跳繩的共識,還對女兒的學習做了更深入的交流,讓老師和我對女兒的學習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找到了幫助女兒更好學習的方法,相信在我的引導和老師的鼓勵下,娃兒一定能發揮她的真實水平的
  • 孩子總頂嘴?想和孩子達成共識,家長要看到孩子的「私人邏輯」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兩母女的思維是不在一個線上的,所以兩人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離開公園馬上回家。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現象的原因是私人邏輯相互平行。常常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似乎就像個對敵,他們在抱怨我們不懂他們,有時候我們常常苦惱他們不能理解下我們。其實要想與孩子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到孩子的"私人邏輯"。
  • 孩子覺得學習太枯燥,無法保持專注,助他進入心流體驗很重要
    文|親子星球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不知各位父母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寫作業時,總是嚷著口渴要喝水,喝完後又要上廁所,終於開始動筆了,結果不是發呆就是轉筆,各種三心二意,沒辦法保持專注。但我們很難同時做兩件,或兩件以上需要專注的事情,比如一邊看書一邊看電視,真正看進去書,電視裡的臺詞肯定是聽不清的,除了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之外。如果你非要嘴硬自己的確同時幹了這兩件事,在旁人看來,也不過是兩件事情來回切換而已,這樣的結果就是你很難達到高度專注狀態,效率也會非常低,犯錯率大大增加。
  • 中美達成共識 貿易戰不打了
    逐條解讀中美聯合聲明                 兩國共贏 世界福音——國際社會解讀中美經貿磋商取得共識 熄火!中美達成共識 不打貿易戰他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劉鶴說,這是一次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的訪問,雙方就發展積極健康的中美經貿關係達成許多共識。這次磋商取得積極成果的最重要原因是兩國元首此前達成的重要共識,根本原因是兩國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
  • 我們為什麼無法專注?聊下最常見的6種分心
    但是你需要意識到: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能感到一切盡在掌握中,但是每增加一個任務,你錯失關鍵信息的可能性就會呈指數性增長。3.你確實可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如呼吸和在椅子上保持平衡,或者並不需要集中精力的任務,如聽著音樂洗澡。事實上,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在多任務處理,甚至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大腦和身體總是在同時做一些事情。
  • 孩子經常坐不住,幫你的孩子保持專注的十一個心理小技巧
    本文由【倩姐講教育】獨家原創,歡迎品評孩子經常坐不住,幫你的孩子保持專注的十一個心理小技巧不論你是學生,教授,企業家,員工,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們都在努力的想要保持專注。這些日子,隨著新科技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繁忙,使人分心的東西到處都是。就連我們的孩子都不可能倖免,小孩子剛剛步入學習的殿堂,對於學習還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有些孩子甚至對學習產生了厭惡的情感,而如果想讓孩子學習成績提高,還能讓他們有多餘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要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 孩子教養還在分誰白臉誰黑臉?其實,爸媽應該要有這三點共識!
    與孩子互動時,總是順著孩子的意思,破壞我為孩子訂下的規矩。孩子總是拿他爸爸的做法來頂撞我,讓我感到很挫敗。到頭來,孩子比較喜歡的是他爸爸;而那個為他付出最多的人,卻被他討厭!」這也是某種典型的家庭互動型態,父母在管教孩子上的立場不一致。父親將教養孩子的任務全都丟給母親,認為自己只要負責賺錢養家就好(背後或許來自於害怕或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有情感交流)。
  • 為什麼說中華傳統文化是優秀文化?我們必須達成共識!
    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這個文化是孔子,老子!這個聖人,那個聖人拿起筆來在那信筆一寫,對那個學生們信口一說,整理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的文化。 孔子為什麼說:「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我們的文化是我們所有古聖先賢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分析,提煉,總結與發現!它既不是神授,也不是 人為!是對大自然基本規律的一種把握。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革故鼎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 情侶之間,如果不能在這些事上達成共識,那關係多半長久不了
    但是共識一定是連接在他們之間的紐帶。情侶之間,如果在這些事情上達成共識的話,那麼這段關係多半是長久不了的,你知道嗎?選擇居住地的共識情侶之間如果在居住地上達不成共識的話,往往情侶間的關係是長不了的。因為在選擇居住地上情侶雙方都會有顧慮,所以在這期間,就會有許多情侶會因為達不成共識,然後選擇在兩個城市發展,就會出現因為兩地分隔。兩個人缺少了溝通的機會,這就會往往造成關係的隔閡。許多情侶往往看似美好,實則經不住居住地的衝擊,所以,情侶們要多注意了,一定要在選擇居住地上達成共識,不然關係多半是長久不了的。
  • 跟孩子約定好的事情總是做不到?你真的跟孩子達成共識了嗎?
    對於執行約定的最後期限要達成一致。否則,就不叫「約定」,而是「一言堂」,其中一個定規則,另一個必須遵守了。 所以,很顯然,女兒同學媽媽和她孩子的所謂約定,一定不滿足這個條件的,那不見約定,頂多算是家長的期望。這樣的案例,生活中很多很多。我們常常自以為已經和他人達成了一致,殊不知只是一廂情願。
  • 中日雙方就構築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
    四、雙方再次確認,根據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訪華時雙方發表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努力構築「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以下稱戰略互惠關係),實現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崇高目標,並就構築戰略互惠關係達成以下共識:     (一)戰略互惠關係的基本精神是:     中日兩國共同為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作出建設性貢獻
  • 孩子做事無法「專注」?幫孩子「分解任務」,讓孩子拒絕「分心」
    我在一旁聽到了,就問了表嫂,為什麼不給孩子報跳舞,看小侄女平時對於電視上的歌舞節目都很感興趣。只見表嫂搖了搖頭說,我想給她報繪畫班的原因是因為她做事情太專注了,根本不能夠靜下心來做事情,所以才想著讓她去學畫畫,看能不能提高她的專注了,培養她的耐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專注力一直是讓作為父母的我們頭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