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約定好的事情總是做不到?你真的跟孩子達成共識了嗎?

2020-12-15 騰訊網

前幾天,婷婷有個同學來家裡,跟婷婷一起做作業。快要結束的時候,婷婷拿著一張試卷過來,是她同學的,叫我幫她籤一下名,籤她同學媽媽的名。試卷上孩子的分數是70多分,也還過得去。

孩子也需要平等和尊重

我拒絕了。我說,老師是要家長籤字,要她媽媽籤字,我不是她的家長,我可不能籤。

今天,見到了婷婷這個同學的媽媽,跟她聊起前幾天的事。她說:我跟女兒約定,每次考試要80分以上,不然就要批評。

原來是這樣,難怪孩子要我幫她籤字了。原來是沒有達到媽媽定下來的標準,害怕被批評。

約定,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商量並確定;一般指和某人許下諾言在一定的時間去實現。在我們的正向育兒課堂裡,也有一個工具,叫「約定」,也是指兩個人或多個人經過討論,每個人都表達對問題的感受和想法,再提出解決辦法,然後選擇一個每個人都同意的辦法。對於執行約定的最後期限要達成一致。否則,就不叫「約定」,而是「一言堂」,其中一個定規則,另一個必須遵守了。

所以,很顯然,女兒同學媽媽和她孩子的所謂約定,一定不滿足這個條件的,那不見約定,頂多算是家長的期望。這樣的案例,生活中很多很多。我們常常自以為已經和他人達成了一致,殊不知只是一廂情願。比如我們想要孩子早睡早起,有時候看似是和孩子商量了,然後定了時間,要求孩子幾點睡,幾點起,但實際上,這只是我們單方面的想法,孩子內心不一定認可。孩子不認可的事情,也就很難去做到了。

批評指責並沒有幫助

為什麼約定要商量後並確定呢?其實,這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現在,不再是以前那個「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的專制社會,現在大家都在講究平等、尊重。孩子以身邊的人為榜樣,他們也追求著平等的權利,希望受到尊重。

可是,做為父母的我們,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就會武斷的下結論。當孩子不能按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就會覺得是孩子不聽話了。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是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從而更加的怒火衝天。然後,這時候,孩子覺得是多麼的委屈啊。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嚴格遵守約定呢?

首先,我們要確保這個約定,是真正的和孩子探討過的,不是家長的要求,不是家長的希望,是孩子真正的,願意去執行的。這些想法,也可以是家長幫助一起想出來的,但最終的選擇,應該是孩子認可的。

其次,對於執行約定的開始時間和最後期限,也應該是雙方達成一致的。

再次,如果孩子承諾了,一開始執行的不是很好,家長不要批評或者大發雷庭,可以使用非語言的信用,或者問孩子:「我們的約定是什麼?」通過這樣的信號提醒孩子,往往孩子在接收到提醒信息後,會因為自己沒有遵守約定而臉紅,從而會立即執行。

最後,也有些孩子,可能還是不願意去做,因為他們還沒有習慣。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輕聲的問孩子:有什麼困難嗎?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嗎?通過這種平等、尊重的語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任何時候,我們只針對事,不針對人,千萬不能在孩子沒有按約定去做的時候,給孩子貼標籤,說「你就是這樣,說話不算數。」這樣說,通常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破罐子破摔。

鼓勵能給予孩子力量

如果孩子遵守的很好,家長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哪怕只是精神上的鼓勵,也能給予孩子力量。

今日話題:孩子沒有遵守約定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一起交流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該跟孩子達成共識:誰對聽誰的
    我們能不能跟孩子達成這樣的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的疑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思想,有獨立意識,連我家三歲的寶寶都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他要跟家長要一個理由。所以,雖然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生活規矩和做事規則的義務。但是,前提是要讓他心服口服地去遵守。怎麼讓他接受呢?
  • 孩子答應我們的事情總是做不到,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家裡,孩子看動畫片兒,明明說好了就看一集,但是等到這一期結束了,他還在看第二集;我們通常真的是會挺不開心的,因為他肯定是已經看了好幾集了,好不容易答應看最後一集,好不容易等到結束了;我們這時候耐心已經到了極限了,結果孩子還說要看,我們基本上就要發飆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跟他說,「你說話不算數,你明明答應過的,現在又說要看我以後再也不能相信你,你這孩子就是說話不算。」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跟你頂嘴?真相在這裡
    你家的孩子也這樣嗎?讓Ta往東偏往西,讓Ta吃飯偏睡覺,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特別喜歡跟你頂嘴。是孩子太任性調皮,故意跟你作對,還是叛逆期到了?我們不如來看看下面幾個孩子的真實想法吧!或許,你會明白些什麼。
  • 跟一個孩子的「約定」
    記得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我剛到教室,孩子們陸續來到了教室,一個孩子走到我跟前,說自己的自動筆丟了,一臉難過的樣子,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告狀的孩子,丟的有筆、新買的鉛筆盒、還有一個點讀筆的耳機。我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通過詢問得知,這幾個孩子確定上午放學時東西還在,我心裡我悄悄把「嫌疑對象」鎖定在了幾個在學校吃小餐桌的孩子,這幾個孩子具備「作案」的時間。但我只是在講臺上大聲的說著:「你們幾個是不是把東西落家裡了,要不就是哪位同學拿錯了,我們先上課,回頭再找一下。」
  • 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現實中,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或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孩子做不到,父母的愛就會變成威脅、恐嚇或者交換,這將會成為孩子內心安全感缺失的根源。第二條:終身成長的心態。好了,回到今天分享的主題: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本篇開頭,依然是一個案例。
  • 孩子違反「約定」時,作為父母要知道怎麼跟孩子談判
    換了之前聽到這話,我可能又怒了,但今天因為提前先給自己做了心理建設,硬是耐著性子說:「因為動畫片太有意思了,忍不住也很正常。你知道嗎?沒有人喜歡別人總是反對自己,我們作為大人也喜歡有人認可自己,更何況是孩子。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想偷著看電視,也不想做作業,其實應該是可以理解孩子的。當然父母作為過來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複自己以前不好的經歷,但人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站在過來人的角度說教,不見得有用。就跟我們常說的,吃一次苦就長記性了。
  • 孩子總頂嘴?想和孩子達成共識,家長要看到孩子的「私人邏輯」
    看到孩子的私人邏輯,與孩子達成共識私人邏輯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各種關係。若是你在關係中不太順暢,可以先看看自己和孩子的私人邏輯。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到孩子的"私人邏輯"呢?但是孩子還達不到如此理性的認識。所以要理解孩子的信念和哭鬧等等做法。最後,也要看到自己的個人邏輯單單看到孩子的個人邏輯,還不足夠認識為什麼與孩子不能達成共識的原因。
  • 和孩子一聊天就吵架?學會「拉波波特法則」,讓你跟孩子達成共識
    家裡有孩子的人,應該都被一個問題困擾著,那就是自己沒辦法跟孩子好好說話。平時出現了什麼問題,自己要是跟孩子好好說,孩子聽完就忘,根本就記不住。看到孩子這樣,自己難免會有些火大,不自覺地就要跟孩子吵上一架。家長的脾氣本來就很差了,孩子們的脾氣也不怎麼好。要是被家長訓了一頓,孩子也會有小脾氣,可能會不吃飯,也可能會把家裡的東西砸壞幾件,用這種行為表示自己的不滿。
  • 我跟孩子約定在門外等他,不管孩子爸爸說什麼,我沒有離開
    帶孩子去上課,開始上課了,孩子總是很難進去,拉著我不讓我離開教室。當孩子說不進去時,我說我陪你進去,然後我們一起進去了,我發現如果我沒在他身邊,他會表現不錯,反倒因為我在那裡,他就粘著我,老師的話聽不進去。我借上廁所離開,然後跟孩子說,我就在門外等你。孩子相信了我,沒有吵著要跟我出來。然後孩子爸爸本來是要跟我一起出去逛逛的,因為我跟孩子約定好了在教室門外等他,所以我沒有出去逛。
  • 當與孩子達成這個約定後,孩子的成績直線上升
    所以,陪伴孩子一年級的一年裡,我雖然踩過很多坑,但我能做到自我調節,在矛盾衝突中去反思和探索,會跳出問題看向自己要陪孩子去的方向。我總是說:「我很懶,不想輔導孩子作業,也不想檢查作業,所以都是孩子自己完成。」很多朋友說我心態好,但我自己知道好心態背後我經歷了什麼?
  • 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巧用「拉波特法則」,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活案例」,如果父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的話,將大大減少孩子哭鬧的現象。以前面「爸爸在廚房忙碌,孩子想要爸爸陪他玩一會兒」的場景為例,爸爸一開始想要表達的是:現在正忙著煮飯菜,沒空跟孩子玩,只能讓孩子先一個人玩。可孩子畢竟不像大人,不是一句話就能「隨便打發」走的。如果大人失去耐心,溝通就很難進行下去。事實上,爸爸在第二次溝通中就失去了耐心,雙方不僅沒有達成共識,而且爸爸說話的口氣還給孩子帶來一種壓迫和不安全感,導致孩子哭鬧起來。
  • 或許你發現了嗎?孩子正在跟你疏遠
    孩子是否在跟你疏遠?你發現了嗎,孩子長大了,沒有了那種粘膩感,這樣其實也沒什麼,「獨立點好啊,孩子嘛,長大了總是要獨立的。」我們正在慢慢獨立,有些孩子與父母也在慢慢疏遠。我身邊的朋友,聊得來的玩得好的,一些同學們,很多都說過,「我長大了不想跟我父母住,想一個人住外面,不想回家。」這其中不乏一些獨生子女。
  • 「神獸錦囊」你和孩子約定的規則為什麼會無效?
    養孩子,既要愛又要有規則,可是我們定的規則為什麼總是無效呢?看,這位媽媽跟孩子定的規則,這樣的約定是不是可以執行呢?做功課嗎?可以把具體的行為寫出來嗎?(3)把」請」去掉,因為是「規則」不是「請求書」。前面都改成:「我會…」(4)請保持正確的坐姿和寫字的坐姿 – 孩子不知道什麼叫做「正確」。建議你直接寫請按照這張照片的坐姿寫功課。如果媽媽發現坐姿與照片偏了,會用恩恩(或甚麼聲音)的一聲,我會需要依照片姿勢調整。
  • 我們在家跟孩子說話,三句不到就要吵架,怎麼辦?
    首先,家長總是以學習和成績為溝通,重點關注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裡是第幾名,卻不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不關心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感受是怎樣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很在意孩子,卻對孩子的很多事情都一無所知。他的人際關係好嗎?他有什麼樣的興趣?他在學校裡過得開心嗎?好像都不重要,只要考試成績好,只要回到家,坐在書桌前學習,你就覺得心滿意足。
  • 孩子總是跟你對著幹?用好「禁果效應」會有你想像不到的效果
    3歲的浩浩一直跟媽媽對著幹,每次媽媽不讓去碰、去摸的東西,他都要去碰一下才甘心。有一次,媽媽在廚房裡做菜,讓他別去弄抽屜,等會會夾到手,沒過一分鐘就聽見浩浩的哭喊聲,媽媽趕快跑到浩浩面前,浩浩舉著手哭著告訴媽媽說:「好痛。」浩浩媽媽生氣的說:「我都說了你別弄抽屜,這下好了吧?夾到手了!」我相信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真的太常見了。
  • 黃磊大女兒願意跟媽媽做朋友:父母跟孩子能成為朋友嗎?
    孩子是經由父母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孩子的守護神,但是更應該尊重孩子,能夠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才會是孩子心中的好父母。父母們總是抱著為孩子好的目的,或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逼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 當孩子不願意的時候,父母要麼搬出大道理來說服孩子,要麼直接強硬地替孩子做主,不給孩子任何反對的餘地,孩子只能低頭順從。 有數據表明,無論是對10歲的四年級學生,還是14歲的八年級學生,父母很大程度上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不會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 跟父母和解,或許是孩子最做不到,但是又最想做到的事
    她鼓足勇氣跟爸爸坦白,希望能得到爸爸的道歉,讓爸爸能支持她,而爸爸站在臺下,卻說,孩子,我相信你,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孩子剛剛初中就能寫出這麼多的手稿,足以證明孩子對於寫作是真的熱愛,為什麼就不能和平的交流,而是直接選擇撕了呢?
  • 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沒有在心上用力
    但是『知道做不到』恰恰是壹心大哥認為最容易解決的問題,為啥大人們願意改變去學習卻『知道做不到』?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總是忘記心上用力》這個主題,你閱讀此文後如果有感想,歡迎你在評論處無私分享自己教養叛逆期孩子的經驗與感悟。
  • 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沒有在心上用力
    但是『知道做不到』恰恰是壹心大哥認為最容易解決的問題,為啥大人們願意改變去學習卻『知道做不到』?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叛逆期的孩子教育:你總是知道做不到,因為總是忘記心上用力》這個主題,你閱讀此文後如果有感想,歡迎你在評論處無私分享自己教養叛逆期孩子的經驗與感悟。
  • 孩子上課沒動力是誰的錯?懂得找到孩子背後的「秘密」,達成共識
    孩子與父母達成共識,找到有效的方法 一個家庭的和諧發展決定了人在生活中所創造的價值,孩子的順從可以讓家庭健康的發展父母應當根據問題的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孩子不願意,自己願意,不要將父母的想法套在孩子的身上,真很容易壓制孩子的想法,讓他不敢說出真話。孩子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應當找到真正的主因,窺探孩子心理發展過程,讓他吐露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