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婷婷有個同學來家裡,跟婷婷一起做作業。快要結束的時候,婷婷拿著一張試卷過來,是她同學的,叫我幫她籤一下名,籤她同學媽媽的名。試卷上孩子的分數是70多分,也還過得去。
孩子也需要平等和尊重
我拒絕了。我說,老師是要家長籤字,要她媽媽籤字,我不是她的家長,我可不能籤。
今天,見到了婷婷這個同學的媽媽,跟她聊起前幾天的事。她說:我跟女兒約定,每次考試要80分以上,不然就要批評。
原來是這樣,難怪孩子要我幫她籤字了。原來是沒有達到媽媽定下來的標準,害怕被批評。
約定,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商量並確定;一般指和某人許下諾言在一定的時間去實現。在我們的正向育兒課堂裡,也有一個工具,叫「約定」,也是指兩個人或多個人經過討論,每個人都表達對問題的感受和想法,再提出解決辦法,然後選擇一個每個人都同意的辦法。對於執行約定的最後期限要達成一致。否則,就不叫「約定」,而是「一言堂」,其中一個定規則,另一個必須遵守了。
所以,很顯然,女兒同學媽媽和她孩子的所謂約定,一定不滿足這個條件的,那不見約定,頂多算是家長的期望。這樣的案例,生活中很多很多。我們常常自以為已經和他人達成了一致,殊不知只是一廂情願。比如我們想要孩子早睡早起,有時候看似是和孩子商量了,然後定了時間,要求孩子幾點睡,幾點起,但實際上,這只是我們單方面的想法,孩子內心不一定認可。孩子不認可的事情,也就很難去做到了。
批評指責並沒有幫助
為什麼約定要商量後並確定呢?其實,這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現在,不再是以前那個「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的專制社會,現在大家都在講究平等、尊重。孩子以身邊的人為榜樣,他們也追求著平等的權利,希望受到尊重。
可是,做為父母的我們,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就會武斷的下結論。當孩子不能按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就會覺得是孩子不聽話了。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是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從而更加的怒火衝天。然後,這時候,孩子覺得是多麼的委屈啊。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嚴格遵守約定呢?
首先,我們要確保這個約定,是真正的和孩子探討過的,不是家長的要求,不是家長的希望,是孩子真正的,願意去執行的。這些想法,也可以是家長幫助一起想出來的,但最終的選擇,應該是孩子認可的。
其次,對於執行約定的開始時間和最後期限,也應該是雙方達成一致的。
再次,如果孩子承諾了,一開始執行的不是很好,家長不要批評或者大發雷庭,可以使用非語言的信用,或者問孩子:「我們的約定是什麼?」通過這樣的信號提醒孩子,往往孩子在接收到提醒信息後,會因為自己沒有遵守約定而臉紅,從而會立即執行。
最後,也有些孩子,可能還是不願意去做,因為他們還沒有習慣。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輕聲的問孩子:有什麼困難嗎?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嗎?通過這種平等、尊重的語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任何時候,我們只針對事,不針對人,千萬不能在孩子沒有按約定去做的時候,給孩子貼標籤,說「你就是這樣,說話不算數。」這樣說,通常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破罐子破摔。
鼓勵能給予孩子力量
如果孩子遵守的很好,家長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哪怕只是精神上的鼓勵,也能給予孩子力量。
今日話題:孩子沒有遵守約定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歡迎留言一起交流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