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小定理,我的理解

2021-02-19 數學教學研究

觸碰標題下面一行的「邵勇老師」查看所有文章;觸碰「數學教學研究」, 關注本微信公眾號(sx100sy)。本公眾號內容均由邵勇本人獨創,歡迎轉發,但未經許可不能轉載。特別聲明,本人未曾授權任何網站(包括微博)和公眾號轉載邵勇「數學教學研究」公眾號的內容。每周推送兩到三篇內容上有份量的數學文章,但在行文上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幾分鐘便可讀完,輕鬆學數學。 

費馬小定理

[ p是英語 prime number(素數)的首字母 ;n是 number 的首字母 ] 。

(2) 還是對素數p=5,這裡取n=3,則有

(3) 對素數p=3和正整數n=4,有

您可以繼續,隨便取素數p和正整數n,對費馬小定理進行驗證。建議以兩種方式取值:一種是取定一個素數p,讓n取更多的自然數;另一種是n先取定,讓p取更多的素數。下面給出費馬小定理的嚴格證明。真的一點兒都不難,我們都可以看懂。

它的右端一共有p+1項。除兩頭的兩項外,中間p-1項的二項式係數中都有因子p。我們就來考慮這p-1項。它們的分母中都有m!,分別是1!,2!,3!,...,(p-1)!  。顯然,不管是哪一項中的階乘,其中的每個因子都小於素數p。所以,每一項中分子上的p都不能被這一項分母中的因子約分掉。所以,這p-1項的係數中都有因子p,也就都能夠被p整除。所以這p-1項的和也就可以被p整除:

(注意,我們特別把這個式子單獨寫出來,是因為後面我們要用到它。)

我用大括號把上式中的各項進行分組,得到

若假設上式右邊第一個中括號中的式子n^p-n能夠被p整除,則由於上式右邊第二個中括號中的式子我們前面已說過能被p整除,所以上式左邊的式子 (n+1)^p-(n+1)也就能夠被p整除。
這說明,對任意取定的素數p,若對正整數n,有n^p-n能夠被p整除,則對(n+1)來說,有(n+1)^p-(n+1)也能夠被p整除。這讓我想到了數學歸納法。於是我們只需證明對n=1,有n^p-n能被p整除。這是顯然的,因為這時n^p-n=0,而0當然能被p整除。於是,根據數學歸納法,費馬小定理得以證明。我們下面特別說一說n=2的情況。這時的費馬小定理成為:若p是素數,則2^p-2能被p整除。據某書上說,費馬小定理n=2時的情況,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被中國人所知曉。這本書非中國人所寫,我看到的是中譯本。不知作者所說是否有依據。據我所知,我們提到中國數學家的成就時,好象沒有人提及這個與素數相關的發現。不知您是否了解一些。有關數學史,本文和本公眾號一般很少涉及,因為我不是研究數學史的專家。不是某方面的專家,在這方面一張口很容易出錯。但中國對世界數學的貢獻確實是很大的。

下面說一說費馬小定理的另一種形式:若p是素數,n為不能被p整除的正整數,則

費馬小定理是說如果一個數是素數,則n^p-n能夠被p整除。它的逆否命題同樣成立:如果一個數不能整除n^p-n,則這個數不是素數(是合數)。我們知道一共有四種命題: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原命題成立,逆否命題一定成立。但逆命題和否命題不一定成立。很有可能你隨便選擇一個正整數,它能夠被n^p-n整除,但它不是素數,而是合數。這就說明逆命題不成立。同樣地,一個數不是素數,但它也可以被n^p-n整除。這說明否命題也是不成立的。上面是用命題來說明費馬小定理。我們還可以從集合的觀點說明費馬小定理:正整數集合可以劃分成三個互不相交的集合的併集,第一個集合是素數集合,它的元素都可以整除n^p-n。第二個集合由無窮多的合數構成,它的每一個元素都不能整除n^p-n。第三個集合由無窮多的合數構成,但這些合數都能夠整除n^p-n。費馬小定理可以用來發現一個數不是素數(而是合數),如果這個數不能整除n^p-n。這就是所謂的費馬素性檢驗。用費馬小定理不能確定一個通過素性檢驗的數是否是素數,它的「功能」沒有上一期所講的帕斯卡三角形方法那麼強。但帕斯卡三角形方法運算量巨大。費馬素性檢驗的運算量就很少,但還需要想辦法改進(已有人做到,這裡不細說,太艱深了)。

相關焦點

  • 從組合數學角度理解費馬小定理
    後來,由包括歐拉等人都給出了費馬小定理的證明過程,這些證明在各種數論著作和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我就不再贅述了。這裡,我想通過組合數學的角度,來讓讀者朋友們直觀地理解一些費馬小定理的正確性,希望對大家學習數論有所啟發和幫助。廢話少說,言歸正傳。讓我先從最簡單的圓桌座位和串珠問題開始說起。聽過我講組合數學的同學應該很熟悉,我經常以圓桌座位和串珠問題作為解釋排列問題的經典例子。問題:有一個圓桌,共有五個座位。
  • 費馬小定理
    費馬小定理問題的提出對於任意給定的一個自然數
  • 費馬小定理的證明
    費馬小定理:若p是素數,n為不能被p整除的正整數,則上一次我曾用二項式定理的二項式係數和數學歸納法證明了費馬小定理。今天,我再給出另一種證明方法,這個方法更加簡潔、巧妙。我想,用具體的p和n可能更加易於您的理解。我們取素數p=13。
  • 一分鐘數學——費馬小定理
    在正式講費馬小定理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熱身運動。
  • 帕斯卡三角形 | 素數 | 費馬小定理
    (1)先說帕斯卡三角形與素數之間的一個關係(我之前十來篇的時候講過這個關係,在本文後面將給出連結)。如下面的帕斯卡三角形所示。注意,右側天藍色數字代表帕斯卡三角形的行數,是從第0行開始的。我們的結論是:在第素數行中,除兩端的兩個「1」以外的其他一切數皆可以被這個素數行數整除。
  • 高等數學入門——費馬引理與羅爾定理
    文章中的例題大多為紮實基礎的常規性題目和幫助加深理解的概念辨析題,並適當選取了一些考研數學試題。所選題目難度各異,對於一些難度較大或對理解所學知識有幫助的「經典好題」,我們會詳細講解。閱讀更多「高等數學入門」系列文章,歡迎關注數學若只如初見!
  • 美國學者稱:可用簡易方法證明費馬大定理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美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科林·邁克拉蒂日前稱:用皮亞諾算術(Peano Arithmetic)證明費馬大定理比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所用的方法簡單和所用的公理少,而且大多數數學家都容易看懂和理解。
  • 數學史上的「惡作劇」——費馬最後定理
    最小的也是最著名的畢達哥拉斯三數組是3-4-5,我國古代稱為「勾3、股4、弦5」,也即勾股定理。除此之外,畢達哥拉斯三數組還有其他組合,比如5-12-13等。費馬通過研究最終得出結論:任何立方數都不可能寫為兩個立方數之和的形式;也沒有任何四次方數可以寫為另外兩個四次方數和的形式,普遍的說,任何2次以上的冪都不可能寫成另外兩個同次冪的形式,費馬得出的這個結論後來被稱為「費馬最後定理」。
  • 費馬---我只是業餘的
    「這裡的空白太小,可惜我寫不下」---費馬大家好,我是費馬,我是一名律師!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費馬猜想(又名費馬大定理)
    費馬最後定理在中國習慣稱為費馬大定理,西方數學界原名「最後」的意思是:其它猜想都證實了,這是最後一個。著名的數學史學家貝爾(E. T. Bell)在20世紀初所撰寫的著作中,稱皮耶·德·費馬為」業餘數學家之王「。貝爾深信,費馬比皮耶·德·費馬同時代的大多數專業數學家更有成就。17世紀是傑出數學家活躍的世紀,而貝爾認為費馬是17世紀數學家中最多產的明星。
  • ...人類358年的世紀難題|安德魯·懷爾斯|數學|費馬大定理|費馬|數論
    他們等待的不是黑板上那些奇形怪狀、秘密麻麻的希臘字母和函數,而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困惑人類358年的「費馬大定理」將被最終攻克。證明人最後一次轉向黑板,手拿粉筆,充滿儀式感地寫下最後幾行論證公式後,緩緩轉向臺下聽眾,說道:「我想我就在這裡結束。」
  • 費馬大定理:費馬自己故意不寫證明,坑了數學家們358年
    費馬不過下面閒雲要說的這位數學家,就有些調皮了,他留下了一個定理,戲弄了後世數學家們整整358年,他就是費馬,留下了費馬大定理。費馬簡介而當他真正動手計算時,他就換上了當法官時的嚴謹。正是這樣的靈活轉變,才使得費馬創造出了費馬大定理。費馬大定理的闡述並不複雜,可令人奇怪的是,費馬自己並沒有給出來證明過程。
  • 懷爾斯用新方法證明了費馬大定理,數學界認為費馬本人都未曾證明
    費馬在《算術》的頁邊寫下名句:「關於此,我確信我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的空白處太小,寫不下。」 費馬去世後,他的兒子Samuel出版了一本新版《算術》,裡面囊括了他老爹在頁邊空白處所做的所有筆記。筆記中的數學命題,往往沒寫下證明過程,留下了一個極為誘人的挑戰。幾年內,讀者幾乎證明出了所有命題,除了那個關於高維勾股數組的命題,那是「最後一個」未能被證明的命題(費馬大定理也稱作「費馬最後的定理」)。
  • 為什麼費馬最後定理的證明不需要加強
    在費馬最後定理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證據之後數十年,對如何使其更加可靠的想法比比皆是。但這些努力反映了對證明如此重要的原因的深刻誤解。去年6月23日,安德魯·威爾斯(Andrew Wiles)宣布他已經證明了費馬的最後定理,解決了350年前最為著名的數學問題。
  •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
    三個世紀過去了,每一次試圖證明費馬大定理的嘗試都無果而終。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已經在這個問題上耗盡了信心。
  • 費馬和他的猜想
    大約1637年,費馬閱讀丟番圖的《算術》時,在命題:「x²+y²=z²有無窮多組正整數解」的旁邊寫道:「要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的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的和,或更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的和,都是不可能的。對此,我確信已發現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空白太小,寫不下。」這段話裡隱含的一個命題是:方程xⁿ+yⁿ=zⁿ(n>2)沒有正整數解。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我有感而發,於2010年11月27日發表了一篇《漫談「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近日重讀《費馬最後定理》和《難以企及的人物》二書,心中更是澎湃不已,遂改寫舊作以紓解胸懷。 何謂「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費馬最後定理」是「數學之美」的見證之一 「斜邊的平方,如果我沒有弄錯,等於其它兩邊的平方之和。」兩千五百多年前,希臘人Pythagoras以詩歌方式描述他發現並證明的第一個數學定理,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勾股定理」或「畢氏定理」。
  • 《費馬大定理》
    好玩的是,費馬在寫下這一定理之後,又加上了一句數學史上最著名的批註,「我有一個對這個命題非常美妙的證明,但這裡空白太小,我寫不下。」在數學界,定理沒被證明之前,就只能叫猜想,成不成立還要經過數學家的證明,雖然費馬自稱證明了費馬大定理,但是其他數學家們並沒有在費馬的手稿中發現證明過程。不光如此,歷代數學家前赴後繼,也沒能證明費馬猜想是真是偽。
  • 費馬—業餘數學家之王
    費馬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用來研究這些古代著作一這 此著作在他那時代已翻譯成拉丁文。他的全職工作是重要的律師,但他的愛好一他的興趣一 是試圖推廣古代的工作和在那些被埋藏的數學發現裡尋找新的美妙定理。「我已經找到了大量極漂亮的定理」,他有一次說。這些定理都摘記在他的古書翻譯本的空白地方。
  • 素數中的數學知識:費馬二平方定理
    業餘數學之王費馬在1640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猜想:奇質數能表示為兩個平方數之和的充分必要條件是該質數被4除餘1,這就是數論中的費馬二平方定理,但費馬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一直到100年之後的1747年歐拉給出了該猜想的嚴格證明,才使得這個猜想變成了數學定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數論知識歐拉的巧妙證明你是很難理解的,本篇我們就來了解下該定理首先所有素數可以分成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