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給的零食別拿」,面對陌生人善意,你還在教孩子這樣拒絕嗎?

2021-01-08 BaBa很忙

玲玲和甜甜是一對年齡相仿的好朋友,兩人雖然不是在幼兒園同一個班級,但是都住在同一個小區。

平時在小區裡玩的時候經常能夠遇到,所以兩個小女生關係越來越親密。

這天媽媽帶著玲玲在小區裡散步,正好看到了迎面走來的甜甜,玲玲顯得特別興奮,想要把手中的零食分享給甜甜。

在徵得媽媽的同意之後,玲玲把她最喜歡吃的棒棒糖分了一根給甜甜。

甜甜雖然收下了,但是並沒有馬上吃,她往回跑了幾步,來到了跟在她後面的媽媽身邊,不知道和媽媽說了什麼。

不一會兒就失望的跑了過來,把手中的棒棒糖還給了玲玲,告訴玲玲,媽媽說別人給的零食不能拿。

因為平時甜甜都是奶奶帶的,所以媽媽今天也是第一次見到玲玲,很顯然她把玲玲當成了陌生人。

不管女兒怎麼解釋她也不願意聽,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女兒為了想吃棒棒糖要找出的理由。

玲玲有些不開心的接過了甜甜還過來的棒棒糖,兩個小姑娘都沒有再說什麼。

甜甜的媽媽在一旁也頗為尷尬,她在考慮著是否要主動和玲玲媽媽打聲招呼,以此來緩解兩個孩子心中的不佳情緒。

01"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雖然有很多美好的一面,但是也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邪惡一面。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當然是要保護好孩子,讓他們知道社會的險惡,更要讓他們知道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因為類似這樣的悲劇已經不止一次的上演。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句話有錯嗎?其實從某種意義來看,這句話並沒有錯,特別是面對陌生人時,更是不能隨意接受對方遞來的零食。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保護自己,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意義正是在此。

但是陌生人真的都是邪惡的嗎?

這也許和我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先入為主以及被害妄想症有關,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去想,從而拒絕陌生人一切的善意。

但是如果這樣去教育孩子,很有可能讓孩子患上社交恐懼,使得他們不願意主動和他人交流,封閉自己從而錯失很多機會。

02過度壓抑孩子會造成什麼不利後果?

在一場婚宴上,一個小女生一直坐在媽媽身邊,旁邊的孩子都在打打鬧鬧,可是她卻顯得非常安靜,完全沒有想要加入其中的意思。

當其他孩子都爭先恐後的伸手抓桌子上的糖果時,這個小女生只是默默的看著,卻從來沒有提出想要吃一顆糖果的想法。

也許是看到小女孩沒有吃糖,旁邊的一些父母好心的拿起一顆喜糖放到孩子手裡,告訴孩子這是喜糖,吃一顆沒事,還能夠沾點喜氣。

但是小女孩的媽媽卻用眼神示意小女孩放下,於是小女孩溫柔的對阿姨說了謝謝,然後乖乖的放下了糖。

這時小女孩的媽媽頗為得意,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誡她不能吃糖,不僅自己不會買糖給孩子吃,當他人給孩子糖時,更是不允許孩子伸手去接。

所以現在孩子根本不會有吃糖的想法,畢竟已經養成了好習慣。

沒一會兒,小女孩的媽媽起身去上衛生間,這時之前安靜的小女孩卻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她趕緊離開座位,把裝糖的碟子拿到自己身邊,開始一顆接一顆的剝起了糖果皮,然後把糖果一股腦的全塞進嘴裡。

就在旁邊人都看呆了的時候,小女孩的媽媽回來了,小女孩趕緊和之前一樣端坐好,抿著嘴對媽媽笑。

也許小女孩的媽媽永遠都不會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在她心中,女兒將一直都是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父母想要保護孩子沒有錯,但是用極端且強硬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拒絕接受他人的一切好意,這顯然有些過猶不及了。

別人給的東西未必完全不能接受,而是要分情況去對待,否則只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反而加深了孩子對未得到事物的渴望。

03別人給的零食,要分情況去對待

1、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有的時候孩子身邊會缺少大人的陪伴,比如大人因為加班或者臨時有事,不能按時接送孩子放學。

這時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很有可能需要獨自一人坐地鐵,坐公交,或者是走到學校。

如果此時身邊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人,還不斷的想要和孩子示好,從口袋裡掏出零食給孩子吃。

那麼孩子就應該引起警惕,不管零食多麼有誘惑力,孩子也要婉轉但是堅定的拒絕,不要給對方留有任何念想。

2、孩子認識的大人

有的時候父母會帶著孩子和同事或者朋友親戚一起玩,幾次之後孩子當然會對身邊的人產生熟悉感。

而這些熟悉的大人們自然而然在見到孩子的時候也會經常給孩子一些零食,這時父母當然不應該讓寶寶拒絕。

但是對於一些不利於孩子健康的零食,雖然父母允許孩子接受,但是也要告訴孩子不能多吃,或者是規定孩子在什麼時間吃。

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對零食的欲望,又能把對孩子的傷害值降到最低。

3、孩子的小夥伴

現在很多孩子在外出玩的時候都會攜帶零食,當然這些零食並不是他們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

這在如今已經成為了孩子社交的一種手段,通過交換零食,孩子之間的友情能夠越來越深。

這時父母當然不應該去接孩子去接受其他孩子的善意,反而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往。

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用同樣的方法拉近和其他孩子的區別,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想要讓孩子保護自己,並不只是單純的讓孩子拒絕他們的零食,這些方面也要引起重視。

在人多的場合一定要跟緊父母,千萬不能到處亂跑。

同時要牢牢記住父母的手機號碼,萬一不慎和父母走失,可以尋求工作人員或者警察的幫助,第一時間和父母取得聯繫。

讓孩子知道不要隨便和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要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隨意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一個人在家時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開門。

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一旦沒有把握好,便有可能對孩子造成致命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有保護的義務,同時也有責任告訴孩子如何自保,當然也要讓孩子知道陌生人也會有善意,這樣才能讓孩子心中有陽光,更願意相信生活中的美好。

相關焦點

  • 你感受過陌生人的善意嗎?
    我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是來自理髮店,洗頭小哥幫我洗手,那種感覺深得我心。畢竟從小到大,還沒有男生幫我洗過頭髮,那種感覺很奇妙,原來別人幫忙洗頭是這麼舒服呢。當整個人懶洋洋地躺著,耳邊傳來洗頭小哥溫柔的聲音:水燙嗎?力度夠嗎?嗯非常地貼心了,服務行業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階梯。雖然和洗頭小哥素昧平生,但此時此刻能感受得到他們的善意。
  • 「陌生人」,請不要吝嗇你的善意
    但是對當時的自己而言,她覺得那是來自一個陌生人的善意,儘管不認識,但是聽到別人祝福的話時,自己深受感動。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情緒崩潰的時候,不敢面對家人、不敢面對朋友,連眼淚都不敢流出聲。可是,如果此時此刻,旁邊的陌生人悄悄的遞來一張紙,儘管沒有言語,我們也會覺得有一股暖意划過心間。
  • 孩子總當「老好人」,不會拒絕太吃虧,教你四點小方法
    豆豆上幼兒園中班,每天外婆按時送到校車上,有兩次外婆看見走在前面的豆豆被後面的同學叫停了,然後豆豆拿出包拿出零食,遞給了那個同學,家長開始沒在意,覺得兒子真大方,懂得分享。晚上媽媽問豆豆,今天零食好吃嗎?豆豆說了實話,原來是同學以不和他玩相要挾,逼得豆豆拿出來零食,豆豆妥協了,媽媽苦惱地想:為什麼豆豆只知道,討好別人,卻不會拒絕別人呢?
  • 「這玩具我能玩玩嗎?」教孩子這樣拒絕,既不得罪人還有禮貌
    我們教導孩子「讓」的同時,殊不知,「不讓」也是一門重要功課,想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教孩子學會拒絕,這一課不能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我們害怕得罪他人或者別人為此不喜歡自己,所以學會拒絕別人前,首先要教導孩子端正好心態。
  •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簡單粗暴的方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麻煩
    前兩天常爸和團隊的小夥伴探討了一個話題: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如果教了,你是期待著孩子「太聽你話」還是「太不聽話」,亦或是,兩者都是麻煩?、陌生人給什麼都別要就對了。: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不要拿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車。
  • 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回家,千萬別亂貼標籤,睿智的父母這樣做
    4歲的小宇,在上機器人興趣班的時候,從班裡拿回來一個小玩具。媽媽質問他為什麼要偷東西,家裡沒錢給你買嗎?他說我沒有偷,我只是喜歡它而已。年幼的孩子從外面拿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是對自己喜歡東西的佔有欲。這種「佔有欲」是兒童成長發展中的一種正常心理現象,它不是蓄意的偷竊和人為的破壞社會規則。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凡事從「我」出發。
  • 懂得成全你善意的人,值得你深交
    對於李安而言,這部電影是別有意義的。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這是他拍攝的第二部120幀電影。除了他,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導演這樣連續地挑戰高幀率。就連一向以技術聞名的詹姆斯·卡梅隆,也還在猶豫要不要給《阿凡達2》上每秒60幀。李安對記者坦言:「我想搶奪觀眾的視線,也想讓觀眾同我一起進入這個美麗新世界。」
  • 致父母: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懂得包容、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學會說「No」更重要!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拒絕。你要讓孩子知道,拒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有學會拒絕的孩子,才能在被他人拒絕時,淡定從容,大度看待別人的拒絕,並給予理解與尊重。
  • 還在教孩子說「沒關係」?有的「對不起」,不能回答「沒關係」
    父母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告訴孩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用「沒關係」回應,同時道歉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很多孩子從小被教育,在面對他人的道歉時,應該儘可能的體諒他人,讓他人得到寬慰。但孩子表面上寬慰了別人,可他自己呢?就算心裡有多麼的不開心,還是要用一句虛偽的「沒關係」一筆勾銷嗎?
  • 別再總教孩子要「善良」,遇到這三種情況時,要教孩子去拒絕
    ,因此讓孩子學會拒絕陌生人將自己帶走的請求尤為重要。一旦孩子與陌生人一起進入封閉環境,就算是孩子懂的呼救,也很難成功逃脫。幫別人打架、替「兄弟」教訓其他同學,這樣做在孩子們的眼中都是「仗義」。但其實這些行為都不是真正的「善良」。 家長應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善良,分清是非,不要因為錯誤的理解而做出難以挽回的結果。
  • 「教孩子的學問」零食養病不養命——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饋贈
    孩子的父母反映說,孩子不會缺乏運動陽光,就是在學校裡頭喜歡買各種零食辣條子,而且一下子買很多。為什麼呢?不全是自己吃,還分給其他同學吃。這樣孩子有時沒錢時,其他同學也會買來分給自己的孩子吃。本來禮是好的,與別人分享是好的,但是如果你分享的東西不健康了,那就出問題了。
  • 聰明的你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懂得拒絕他人的「善意」!
    但是,在一切霧裡看花之中,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難辨,當看到人家表現得大方親切時,我們常常會以為那是人家的善意,但是當你細細一品,你會發現,一切也並非是我們想的那種清涼的味道。你會詫異「人家的善意都寫在臉上了,我怎能如此不解風情?」確實,人家對我們表示善意的時候,我們去接受也是情理當中的,但是,比起「不解風情」,我們更不能做的是「不解真意」。有些「善意」,我們還真得懂得拒絕。
  • 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陌生人?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恐怕是每位父母教導幼兒面對陌生人時的唯一原則,但這是正確且平衡的方法嗎? 這裡是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陌生人的三個重點。Fitzgeral說,這個名詞特別重要,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在心中會信任善良的成年人。為確保孩子知道正確的做法,可與孩子進行場景練習,例如提出以下問題 :「如果有位大人要給你糖果怎麼辦? 如果有位大人要你幫他找一隻走失的小狗怎麼辦?」聽聽孩子的回答,然後解釋 :「就像你不應該撫摸不認識的狗一樣,當爸爸、媽媽或你信任的大人不在你身邊時,你就不應該與不認識的人交談。
  • 面對陌生人,家長怎麼教?孩子怎麼做?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沒有人能夠保證我們身邊是否會有趙鬥淳這樣的變態出現,是否會有下一個小英(化名)出現,如果出現了,下一個受害者又是誰呢?那麼,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時,應該怎麼辦?一、當陌生人主動搭訕時怎麼辦?孩子在獨自上學或放學時,如果遇到陌生人搭訕,首先不要理會他,裝作沒聽見,更不要激怒對方。
  • 孩子被欺負了,你還在教孩子「打回去」麼?這個辦法更有效
    我當時發自內心佩服孩子的問話,覺得她們能向陌生人提出這樣的請求勇氣可嘉。被孩子這麼禮貌地這麼一問,我馬上不好意思地回答「可以的,悅淇再玩一下下給你們」。原來有人搶悅淇玩具時,我總是不好意思對搶玩具的孩子說不,而是教育悅淇:「你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呀,一起玩哦」或者是轉移她的注意力「我們去玩別的玩具」之類的...我們總是在教孩子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忽略了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別人的玩具你未經允許不要觸碰,但是你自己的玩具或者你正在玩的玩具,別人也不能未經你的允許就隨便搶走。
  • 為什麼分享零食反被別人指責?分享的界限在哪裡?
    橘子引發的委屈事情是這樣的:網友帶著孩子在公園玩,公園孩子多,孩子們很快打成一片,她拿了兩個橘子出來,孩子們就都圍著她,她就讓自家孩子跟小夥伴們分著吃,結果,一位老太太氣衝衝跑過來,邊跑邊喊:「那個WBD給我孫子吃的橘子
  • 教育孩子:別人的零食不能吃,別人的東西不能要
    【幸福教育】別人的零食不能吃,別人的東西不能要。現在社會,不僅對大人的誘惑力很大,對孩子的誘惑力也並不小,零食,玩具,衣服,任何一樣東西對孩子而言,都是滿滿的吸引力。所以我經常告訴小傢伙,外面的陌生人給的不管是玩具,還是可口的零食,不能隨便要,如果媽媽提醒你,可以接下,你才能拿,不然,隨意接受別人的東西,會被壞人抓走,抓走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你需要,爸爸媽媽自然會給你買。遇到熟悉的人,逗你玩,說「帶你找爸爸或者媽媽,不要跟著去,爸爸媽媽就在你的身邊,還去哪裡找呢??」
  • 如何讓別人不拒絕你? 如何讓陌生人答應你的請求?
    如何讓別人不拒絕你? 如何讓陌生人答應你的請求?時間:2016-06-15 10:37   來源:壹心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如何讓別人不拒絕你? 如何讓陌生人答應你的請求? 最糟糕的事已經發生了:你的手機沒電了。
  • 孩子被欺負了,你還在教孩子「打回去」麼?其實有個辦法更有效
    我當時發自內心佩服孩子的問話,覺得她們能向陌生人提出這樣的請求勇氣可嘉。被孩子這麼禮貌地這麼一問,我馬上不好意思地回答「可以的,悅淇再玩一下下給你們」。然後在那兩個女孩熱烈期盼的眼神下,我開始勸剛玩了2分鐘不到的悅淇讓她把鞦韆讓出來。悅淇很不情願最終還是被我抱了下來。
  • 心存感恩,即使來自陌生人,只要是善意,便永久銘記
    她指著窗口畫架上的畫,「為答謝你做我的模特。」我吐吐舌頭,看畫上的自己,不敢相認。「畫能送我嗎?」「不能,你已經選了衣服。」「那我不要衣服,選畫。」「還是不能。」「我對陌生人的善意到此為止。」「那我們以後做朋友。」「我不需要一個作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