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和甜甜是一對年齡相仿的好朋友,兩人雖然不是在幼兒園同一個班級,但是都住在同一個小區。
平時在小區裡玩的時候經常能夠遇到,所以兩個小女生關係越來越親密。
這天媽媽帶著玲玲在小區裡散步,正好看到了迎面走來的甜甜,玲玲顯得特別興奮,想要把手中的零食分享給甜甜。
在徵得媽媽的同意之後,玲玲把她最喜歡吃的棒棒糖分了一根給甜甜。
甜甜雖然收下了,但是並沒有馬上吃,她往回跑了幾步,來到了跟在她後面的媽媽身邊,不知道和媽媽說了什麼。
不一會兒就失望的跑了過來,把手中的棒棒糖還給了玲玲,告訴玲玲,媽媽說別人給的零食不能拿。
因為平時甜甜都是奶奶帶的,所以媽媽今天也是第一次見到玲玲,很顯然她把玲玲當成了陌生人。
不管女兒怎麼解釋她也不願意聽,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女兒為了想吃棒棒糖要找出的理由。
玲玲有些不開心的接過了甜甜還過來的棒棒糖,兩個小姑娘都沒有再說什麼。
甜甜的媽媽在一旁也頗為尷尬,她在考慮著是否要主動和玲玲媽媽打聲招呼,以此來緩解兩個孩子心中的不佳情緒。
01"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雖然有很多美好的一面,但是也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邪惡一面。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當然是要保護好孩子,讓他們知道社會的險惡,更要讓他們知道不能輕易相信陌生人,因為類似這樣的悲劇已經不止一次的上演。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句話有錯嗎?其實從某種意義來看,這句話並沒有錯,特別是面對陌生人時,更是不能隨意接受對方遞來的零食。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保護自己,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意義正是在此。
但是陌生人真的都是邪惡的嗎?
這也許和我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先入為主以及被害妄想症有關,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去想,從而拒絕陌生人一切的善意。
但是如果這樣去教育孩子,很有可能讓孩子患上社交恐懼,使得他們不願意主動和他人交流,封閉自己從而錯失很多機會。
02過度壓抑孩子會造成什麼不利後果?
在一場婚宴上,一個小女生一直坐在媽媽身邊,旁邊的孩子都在打打鬧鬧,可是她卻顯得非常安靜,完全沒有想要加入其中的意思。
當其他孩子都爭先恐後的伸手抓桌子上的糖果時,這個小女生只是默默的看著,卻從來沒有提出想要吃一顆糖果的想法。
也許是看到小女孩沒有吃糖,旁邊的一些父母好心的拿起一顆喜糖放到孩子手裡,告訴孩子這是喜糖,吃一顆沒事,還能夠沾點喜氣。
但是小女孩的媽媽卻用眼神示意小女孩放下,於是小女孩溫柔的對阿姨說了謝謝,然後乖乖的放下了糖。
這時小女孩的媽媽頗為得意,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誡她不能吃糖,不僅自己不會買糖給孩子吃,當他人給孩子糖時,更是不允許孩子伸手去接。
所以現在孩子根本不會有吃糖的想法,畢竟已經養成了好習慣。
沒一會兒,小女孩的媽媽起身去上衛生間,這時之前安靜的小女孩卻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她趕緊離開座位,把裝糖的碟子拿到自己身邊,開始一顆接一顆的剝起了糖果皮,然後把糖果一股腦的全塞進嘴裡。
就在旁邊人都看呆了的時候,小女孩的媽媽回來了,小女孩趕緊和之前一樣端坐好,抿著嘴對媽媽笑。
也許小女孩的媽媽永遠都不會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在她心中,女兒將一直都是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父母想要保護孩子沒有錯,但是用極端且強硬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拒絕接受他人的一切好意,這顯然有些過猶不及了。
別人給的東西未必完全不能接受,而是要分情況去對待,否則只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反而加深了孩子對未得到事物的渴望。
03別人給的零食,要分情況去對待
1、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有的時候孩子身邊會缺少大人的陪伴,比如大人因為加班或者臨時有事,不能按時接送孩子放學。
這時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很有可能需要獨自一人坐地鐵,坐公交,或者是走到學校。
如果此時身邊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人,還不斷的想要和孩子示好,從口袋裡掏出零食給孩子吃。
那麼孩子就應該引起警惕,不管零食多麼有誘惑力,孩子也要婉轉但是堅定的拒絕,不要給對方留有任何念想。
2、孩子認識的大人
有的時候父母會帶著孩子和同事或者朋友親戚一起玩,幾次之後孩子當然會對身邊的人產生熟悉感。
而這些熟悉的大人們自然而然在見到孩子的時候也會經常給孩子一些零食,這時父母當然不應該讓寶寶拒絕。
但是對於一些不利於孩子健康的零食,雖然父母允許孩子接受,但是也要告訴孩子不能多吃,或者是規定孩子在什麼時間吃。
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對零食的欲望,又能把對孩子的傷害值降到最低。
3、孩子的小夥伴
現在很多孩子在外出玩的時候都會攜帶零食,當然這些零食並不是他們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
這在如今已經成為了孩子社交的一種手段,通過交換零食,孩子之間的友情能夠越來越深。
這時父母當然不應該去接孩子去接受其他孩子的善意,反而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往。
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用同樣的方法拉近和其他孩子的區別,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想要讓孩子保護自己,並不只是單純的讓孩子拒絕他們的零食,這些方面也要引起重視。
在人多的場合一定要跟緊父母,千萬不能到處亂跑。
同時要牢牢記住父母的手機號碼,萬一不慎和父母走失,可以尋求工作人員或者警察的幫助,第一時間和父母取得聯繫。
讓孩子知道不要隨便和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要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隨意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一個人在家時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開門。
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一旦沒有把握好,便有可能對孩子造成致命的傷害。
父母對孩子有保護的義務,同時也有責任告訴孩子如何自保,當然也要讓孩子知道陌生人也會有善意,這樣才能讓孩子心中有陽光,更願意相信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