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都提倡仁義當道,「對他人仁慈,就是對自己仁慈」。
每當有人做錯事,一句悅耳的「沒關係」似乎成了人人都會脫口而出的標配,雖然「對不起」和「沒關係」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可實際生活中總有無法用「沒關係」就能輕鬆略過的事情,這時就不能回答「沒關係」,而是要考慮這句「對不起」是否能夠被輕易原諒,又或者這句「沒關係」夠不夠原諒的誠意。
父母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告訴孩子,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用「沒關係」回應,同時道歉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很多孩子從小被教育,在面對他人的道歉時,應該儘可能的體諒他人,讓他人得到寬慰。但孩子表面上寬慰了別人,可他自己呢?就算心裡有多麼的不開心,還是要用一句虛偽的「沒關係」一筆勾銷嗎?
1. 面對那些故意傷害,不能回答「沒關係」
「原諒」這個詞是相對的,只要有「原諒」,那必會有一方「犯錯」。如果每一句「對不起」都能換來「沒關係」,那麼這句原本充滿善意的回答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善意,而只是一句乾巴巴的「客套話」。
人心都是肉長的,那些直擊內心的摧殘,無法只用一句抱歉就輕易釋懷。父母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被故意傷害,那麼他的那句對不起則一文不值。」
那麼,父母又要如何教孩子拒絕那些傷害呢?
首先,父母要教孩子正視自己的感受,當有不舒服的情緒時,要適當地提出來;其次,要教孩子學會拒絕,讓他人領會到自己的抗議情緒,並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制止;最後,要教孩子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正常的交流。
2. 面對那些無意過失,不能只回答「沒關係」
很多時候,他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會做出不恰當的舉措,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無意過失後,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他們也會真誠的、充滿善意的對當事人提出抱歉,此時的「對不起」就不應該只有一句「沒關係」來回應。
真正有教養的人說話總是溫柔細緻的,他們不故意揭短,也不故意刺痛他人,與他人交談起來往往自由自在,但又讓人如沐春風。在面對他人真誠的道歉時,父母可以教孩子說「你不了解情況,我不怪你」,也可以說「謝謝你的道歉,我很感激」。
想好好做事,先學會好好做人,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嘴下留情,不僅僅讓別人感覺舒服,也是為自己積攢福氣。寬慰的話能多說點就多說點,既然是不重要的小事,就沒必要太過計較,大家風範就是從這流露出來的。
3. 有選擇性地接受他人的道歉,並適當回應
主持人楊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你要相信善的力量,它就像空氣一樣是會流通的。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善意地對別人,到時會有正面的能量還給你。」
孩子從小在善意的環境中長大,在不經意之間總能給予他人力量,父母們也常常教導孩子要堅守內心深處的善意和初心,即使面對冰冷的世界,也要明白善意是自己為自己留下的後路。
善意接受他人的道歉,適當回應他人的道歉並不是一件難事,不過拒絕那些故意傷害後的道歉並非易事,父母要在其中進行引導,當孩子明白分辨是非是第一要義,而不是一味地讓步妥協。
一個孩子能夠擁有好的性格基本都得益於家庭教育,如果在家教方面有缺失那就用書籍彌補,知識會告訴孩子生活的道理,讓孩子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