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2020-08-23 媽咪愛萌娃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日看一個新聞,觸目驚心,珠海市一個12歲妙齡少女跳樓自殺,原因是老師因為作業的演武打了三小孩子的手心,然後批評了三四分鐘,孩子一時想不開就輕生自盡。

於是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滔天的討論,一部分網友覺得是老師措辭太過犀利,不尊重孩子的尊嚴,但是另一部分卻說是因為孩子內心受挫折能力太低,不能怪老師。

其實這也不是偶然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少年少女,在學校裡跳樓自殺,或是學校欺凌,校園暴力等等負面新聞充斥著網絡,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青春期是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十二歲左右孩子們心事在生活中充斥著,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毫無徵兆,毫無規律可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的特點吧,相信對家長們的教育也會有所啟發。

一,青春期孩子們的思考方式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曾講到,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一是直覺思考能夠處理我們日常中的瑣事,系統二是理性思考,如果我們把這個理論放在青春期的孩子們身上,也就是說孩子們有兩個系統,分別為,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

動力系統就像是油門一樣,能夠成為做某些事的理由,但是控制系統就像剎車一樣,能夠克制心頭的衝動,理性思考,推遲享樂,達到長期的目標。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們睪酮水平已經十分發達,而控制系統的額葉皮質還在發育當中,也就是說動力系統要高於控制系統,雖然能夠堅持住,孩子們為什麼特別喜歡意氣用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

二,青春期孩子們的特點

1,擺脫不掉的無聊感

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尚卡說「如今的孩子娛樂項目越來越豐富,但是他們卻越來越無聊,我要是他們的司機太多了,他們不能讓自己一個人自娛自樂,如今的孩子放棄了那種傳統想像下的遊戲快樂」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更加容易無聊,因為在過度刺激下孩子會產生皮質醇(應激激素)增加。這種物質的分手會傷害孩子的生理和精神,更加混亂,也就是這種無聊的感覺,會讓孩子渾身不舒服,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讓更多的孩子選擇了上網打遊戲。

但是得到的卻是空虛和寂寞,因為他們面對的往往是虛擬遊戲中的夥伴,而不是現實中的夥伴,所以說他即使他們經常打遊戲,他們依舊會覺得空虛,無聊。

2,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喜歡冒險

前文中已經說過,孩子的東西都要高於控制系統,所以孩子往往衝動做事,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不能理性的看待,面對一些危險的世界,他們往往會看出危險背後的收益,而忽視風險。

比如說某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最近發生了一些意外,導致遊客減少,但是青少年們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計劃。

他們會覺得自己去肯定沒事兒,就是因為生理上的一些激素的分泌不足,導致了這種局面,初生牛犢不畏虎,使他們更加激進,也喜歡冒險。

3,多巴胺的分泌不同

並且孩子們往往會高估風險背後的獎勵,實際他們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判斷時候更加衝動,曾經有一份關於孩子多巴胺分泌的實驗,

實驗人員還邀請了一些成年人進行多巴胺分泌的對比,實驗室這樣的,讓這些青少年和成年人打問題,如果答對了就會隨機得到一份獎勵,但是這個獎勵是分等級的,有,小,中,大三種獎勵。

最終結果發現成年人的快樂,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會隨著等級的改變而進行改變。也就是說,如果獲得小獎勵,它就會分泌少一些多巴胺,如果獲得大獎,就會多分泌一些多巴胺。

但是青少年不是這樣,青少年們如果沒有獲得大獎,他根本不會分泌多巴,也就是說,他們要求的刺激要比正常的成年人要大的多,他們的決策也會因為多巴胺的分泌而進行改變。

4,青少年的認知偏差

假象群眾。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周圍人的關注,別人正在時時刻刻看著自己,他們覺得是人群中的焦點。

如果出現什麼意外,會十分的尷尬,也正因為如此,老師們的當眾批評會嚴重傷害孩子內心的自尊心,這也能夠顯示出為什麼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心裡特別脆弱。

三,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務

1,心智化

「心智化的意思就說根據別人的行為看出他背後的想法,心智化也是孩子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並且心智化還分等級,第一級是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考慮他的想法和感覺,第二是能夠結合對方的成長和特點進行思考,試圖積極理解對方。

第二點也就是比較高級的水平,例如能夠在很感人的,很激動的場景中脫離,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理性分析,但是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青少年們不能夠達到這種水平,他們的情緒往往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容易急躁,走極端。

2,發展大腦的額葉皮質

羅伯特·薩波斯基認為,額葉皮質發育慢並不見得是壞事,他也會使得成年之後更加聰明,智商是根據環境和基因決定的,基因無法改變。

但是額葉皮質改變的就是環境帶來的經驗區域,所以說青春期孩子並不要著急長大,萬維鋼說,「這是孩子自己覺得自己人生的機會。」

青春期也是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孩子的每一種經驗都會對大腦進行塑造,每一個決策都在訓練著孩子的額葉皮質。

3,完成同一性

這一任務是指讓孩子回答出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找到自己人生正確的認識,對自我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這樣再次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的時候,就能夠積極的面對。

但是有些強勢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會阻礙孩子同一性的完成,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自我。

例如自己希望孩子成為科學家,但是孩子自身根本對物理等科學不感興趣,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同一性發展不好就會帶來人生的迷茫感,不知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四,家長要如何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

1,早早試錯

羅伯特·薩波斯基認為,試錯可以提高控制系統,因為控制系統是依靠於經驗的學習的,根據科學家們對青春期孩子的腦部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孩子的控制系統雖然發展緩慢但可以通過訓練進行強化。

也就是說如果讓孩子不斷進行試錯,積累經驗的孩子的控制系統就能夠得到完善和強化,另外試錯宜早不宜遲,如果讓孩子能夠早早明白一些道理,孩子自然能夠少走一些彎路,早早找到人生的方向。

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去見識一下外面世界,多去參加實踐活動,或者自己做一些活動的方案,讓孩子自己感受自己的決策帶來的後果,逐漸發展控制系統,讓孩子在決策前能夠仔細思考,孩子的控制系統得到發展,自然會讓孩子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們常說,要遵循孩子內在的發展規律,靜待花開。我們確實沒辦法控制花開的時間,花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能做的,是給它適宜的環境、陽光和水分。但等待的過程很煎熬,如果能多對花兒怎樣長大多點了解,我們會更坦然和淡定,也能給予花兒更好的成長支持。

2,父母要改變成為成長型父母

前文已經說了這時候的孩子特別愛面子,在乎所謂自尊,所以父母要懂得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照顧孩子的自尊心,我在《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這本書中看到過一個案例。

一個身上有紋身的青春期小姑娘,性格張揚,但是她卻告訴心理醫生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孩子內心十分脆弱,希望自己得到證明,所以父母這時候要學會「有求必應」

這裡的有求必應是指在心理感情方面積極回應孩子,學會與孩子一起決策,給予孩子一些自主性,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的愛,這些都會讓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

美國曾經對5000名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就像調查,他們發現越是這種「有求必應」的父母,他們自身成就很高,並且孩子也很少出現反社會的問題。

3,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家長們要注意孩子行為的結果,但是更要關注孩子的動機,孩子為什麼做某事,是一時衝動,還是另有隱情,家長要找到初衷。

然後才可以更好的對症下藥,塔維斯託克治療師就認為,行為背後的動機要比行為本身更加重要,家長如果能夠看到背後的原因。

也就更能幫助孩子改變,這樣也是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的良好時機,讓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如何轉換思考的視角,更好的理解他人,孩子習得之後,也一定會有所啟發。

在這個特殊時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應當做出改變,找到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做出積極的改變,幫助孩子克服青春期的種種難關。

青春期是每個人的一場修煉,每個人都必經的道路和考驗,這場考驗不僅是考驗孩子,也是考驗教育者們的心態和方法,相信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肯定能夠在這個歷練中完成蛻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們睪酮水平已經十分發達,而控制系統的額葉皮質還在發育當中,也就是說動力系統要高於控制系統,雖然能夠堅持住,孩子們為什麼特別喜歡意氣用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三,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務1,心智化「心智化的意思就說根據別人的行為看出他背後的想法,心智化也是孩子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並且心智化還分等級,第一級是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考慮他的想法和感覺,第二是能夠結合對方的成長和特點進行思考,試圖積極理解對方。
  • 孩子青春期叛逆,不能光是著急教育,了解和陪伴才是破局關鍵
    提起孩子的青春期,相信各位家長都非常頭疼,對青春期的首要描述就是"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正經歷著身體和心理的快速發展,各方面都非常不穩定,一方面他們非常想要獨立,另一方面經濟狀況又迫使他們必須依賴家裡,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大多非常矛盾,所以就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特點。前幾日就有一個非常觸目驚心的關於青春期少女跳樓自殺的新聞,讓人看了都覺得膽顫。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青春期的孩子,為何對家長不耐煩
    孩子的這種變化,讓家長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不能不管,又不知道怎麼管。廣州心理諮詢為您解讀:孩子青春期對家長不耐煩,該怎麼辦?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價值觀。當然了,這種價值觀與父母的價值觀有些偏差,因此受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孩子們就會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從而遠離父母了。
  • 如何正確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學浪計劃」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叛逆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情緒。我們稱這一普遍現象為叛逆期現象。「逆反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有些青少年在這一個時期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表現。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和病態方面轉化。
  • 從大腦發育的階段,了解青春期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多重要?
    在實驗室裡,我們同時召集了青少年和成年人,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我們給他們分配任務,這些任務涉及了參與實驗者對對自己的思想、精神狀態、情緒以及對他人的思考,與其他實驗室一樣,目前我們多次發現,前額葉皮層中有一個叫做內側前額葉皮質的部分,內側前額葉皮質就在前額葉皮質的正中間,在腦袋的正中央,也就是圖中藍色的那個部分。
  • 「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孩子青春期父母應該怎麼辦?
    從剛進入青春期開始,孩子的大腦就發生了巨變,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那樣的。01青春期孩子的大腦,分分鐘在打仗這是一張腦部發育圖,分別代表了5歲、青春期前期(9-12歲)、青春期(13-19歲)、20歲人腦的發育情況。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以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相信家長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前額葉負責判斷、邏輯推理、行為的執行、控制衝動等。
  • 孩子青春期對家長不耐煩,怎麼辦?
    同時,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又充滿矛盾,又非常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當孩子進入這個時期時,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順應孩子的成長做出一些改善和更新。  以前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懂道理,才會犯錯誤、不聽話,給孩子講清道理之後孩子就聽話了。但,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講道理,其實很多道理他們都知道,但情緒一上來,理性思考就被屏蔽了。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10條溝通技巧送給家長
    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可偏偏這麼重要的一個部位,卻是我們整個人體發展最慢的一個部分。 所以,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因此孩子做事時很容易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這都是受生理發展局限影響的。 我們父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明白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並不是和父母故意作對,而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
  • 3個叛逆少年的青春期,父母伴子如伴虎: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這些青春期變得特別叛逆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缺失,有的父母夫妻關係惡劣,家庭缺少溫暖,有的父母對孩子施加冷暴力,各種打壓,有的父母強勢控制,這些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以後一直很困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身心的巨變和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 青春期孩子愛打扮,是發展「身體意象」的關鍵期,進行幹涉有章法
    我們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特別喜歡標新立異,就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東西,甚至往往會因此做出一些比較出格的行為。這主要是由於孩子大腦發育的特殊性造成的,而準確地說,是大腦的皮質中線結構,讓孩子特別容易固執己見。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12條溝通技巧送給老師家長
    相信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深有體會。 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前額葉負責判斷、邏輯推理、行為的執行、控制衝動等。
  • 引領右腦教你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有個朋友說:「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小心伺候著,怎麼就突然變成這樣了?!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啊!」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
  •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圖)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資料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