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吳,一個永遠嘴饞的潮汕人。
眾所周知,潮汕地區的氣候不適合小麥生長,所以是以大米為主食的,而如果你認為潮汕人的主食只有大米飯,那你就錯了。潮汕人會吃,也會做,光是這個大米就能做出花來,而其中潮汕人日常吃的以大米為原料的主食就有三大樣,分別是米飯、白粥以及粿條。
米飯白粥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這個粿條是什麼?粿是潮汕地區的一類主要以大米為原材料製作的特色小吃,而將大米磨成米漿,然後上蒸鍋蒸熟,晾涼之後再切成長條狀,潮汕人稱之為粿條。粿條是潮汕地區除了米飯和白粥之外的第三大主食,在潮汕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找到賣粿條的小店,當你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來上一碗粿條就對了!說到粿條,就不得不說下它的一個外地親戚,那就是河粉,很多人至今都分不清楚,粿條跟河粉是同一種食物嗎?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人一開始看見粿條跟河粉,總是會將它們想像成同一種食品,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河粉其實全名叫沙河粉,最早出自廣州沙河鎮,所以命名沙河粉,是珠三角地區的一種很大眾化的小吃。沙河粉在外表上面跟粿條差不多,做法也差不多一樣最先也是用的純米漿做成,但是由於人們對於其口感要求不同,在其中加入了薯粉、澱粉等其他材料,使其口感更加筋道。可以說河粉跟粿條是大同小異的,河粉更薄,長度更長,而且也比較晶瑩。潮汕人的口味相對來說比較喜歡飽滿的口感,用潮汕話說叫「飽嘴」,所以粿條用的是純米漿,這就使得粿條相對來說比較厚,也不能切得像河粉那麼長,雖然看起來很Q彈,但是沒有河粉的那種韌性,顏色也只是純粹的乳白色。粿條與河粉,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心頭好,美食,無分好壞,只分你心裡的偏好,可以不喜歡,卻不能不尊重,
在做法方面,河粉在日常生活中,炒的做法居多,炒河粉也是一道經典的粵菜。在廣州這邊,炒河粉是一道非常常見的小炒,別看這麼一盤普通的炒河粉,考驗的是粵菜廚師的基本功,平時雖然常見,但想吃到真正正宗的炒河粉卻很難,炒河粉要求猛火翻炒,火候掌握一定要得當,如果是炒牛河的話,牛肉一定要嫩滑,而且最後盤底不應該看見油。聽粵菜的廚師說,一個粵菜廚師如果能炒得出一盤合格的牛河,那麼他就畢業了。
相比河粉,粿條的做法就非常多了,首先跟河粉一樣,那就是炒了。炒粿條是潮汕地區的一道經典的小炒,而且也跟河粉差不多,粿條最配的搭檔也是牛肉,炒牛肉粿條也是潮汕地區的一道經典的小炒,潮汕的炒牛肉粿除了牛肉之外,是一定要放芥藍的,牛肉跟芥藍本來就是絕配,再加上炒得焦香的粿條,兩者相得益彰,非常受潮汕人的喜愛。炒粿條講究的是潮州菜中爆炒的精髓技法,那就是「猛火厚朥香魚露」。與粵菜的炒牛河比起來絲毫都不顯得遜色。
炒粿條只是潮汕粿條的其中一種做法,而潮汕的粿條還有一種最受歡迎的做法,那就是粿條湯了,其中又以牛雜粿條最為著名。其實河粉也能做成湯河粉,但是說實話,味道真的有點太那個了。熬煮濃香的牛骨湯,將各種牛雜煮熟,與燙熟的粿條一起裝在碗裡,撒上芹菜粒,最後再加上一把南姜麩,這就是潮汕人最喜歡的牛雜粿條了,除了牛雜粿條之外,還有牛肉粿條以及牛丸粿條湯,這些都俘獲了無數吃貨的胃。而除了與牛相關的之外,還有平時吃得比較多的普通的粿條湯,主要材料除了粿條之外,還有豬肉丸、肉卷、生菜以及潮汕人非常喜歡的「蒜頭朥」,當然,芹菜粒是少不了的,這樣一碗美味的粿條湯,是不少潮汕人早餐的首選呢。
而除了場面兩種做法之外,潮汕人還很喜歡吃「灌粿條」,這也是潮汕人非常喜歡吃的早餐之一,所謂的灌粿條,其實就是幹拌粿條,潮汕人習慣將這種做法稱之為「灌」。灌粿條的做法很簡單,將粿條燙熟,與燙熟的生菜一起裝入碗中,上面可以加牛肉也可以不加,然後淋上「靈魂醬汁」,這種醬汁是用花生醬、芝麻醬以及沙茶醬按照適當的比例調製而成的,趁熱吃,涼了就會凝固在一起了,味道真的是一流。
任外面多少山珍海味,都不及家鄉的一碗粿條湯,也許這就是在外謀生的潮汕人的一種情懷吧,粿條在潮汕人心中不只是一種小吃那麼簡單,看到它,仿佛就看到了家鄉,這也許就是在外的潮汕人回家後大多都喜歡來上一碗熱騰騰的粿條湯或者一份牛肉粿條的原因吧!
本文由每天都在鬱悶的老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務必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