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5月6日電(記者於也童)4月1日起施行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確提出,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學校校園及周邊地區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
記者近日在多地調研發現,隨著監管加強,不合格零食售賣情況有所收斂,但仍有部分「五毛零食」風吹草不折,隱藏在校園周邊的文具店、書店中。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重拳出擊讓「五毛零食」「元氣大傷」
遼寧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聯防機制防堵三無食品、山西太原打出「組合拳」持續加碼、河南開展校園及其周邊食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動」、甘肅全省所有校園及周邊200米範圍內禁止銷售「辣條」……記者調研發現,重拳之下,校園周邊的「五毛零食」泛濫情況有所收斂。
記者在瀋陽市渾南區一所小學附近採訪發現,超市中售賣的都是符合規定的正規食品,也沒有發現辣條的蹤跡,當記者問起有沒有辣條時,店員表示,「這個不健康,我們不賣。」
山西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她在縣城一處小學周邊經營著一家小賣店,賣了五六年的小食品。「前不久,監管部門查辣條,讓下架,不讓賣了,我感覺這是近些年查得最厲害的一次。」這位經營者坦言。
包括這位經營者在內,縣內的不少同類經營者都接受過政府部門的簡短培訓,「主要講一些食品安全常識,也讓我們經營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明顯加強了。」她說,「培訓後,我們不再接受過路商的東西了,都是從大廠家進貨,過路商的商品雖然價格低、利潤高,但質量很難保證。」
山西一位監管人員告訴記者,重拳打擊確實產生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三無產品」在校園周邊幾乎難再見到,但「五毛零食」並未因此絕跡。「有的文具店『跨界』售賣逃避監管視線,還有一些即時加工類小食品存在變質、過期隱患,操作人員無健康資質。」他說,農村、城郊等仍是監管的重點地帶。
文具店「跨界」成「五毛零食」新據點
在瀋陽市瀋河區一所小學附近,記者隨意走進一家文具店,店內陳設了各類文具、書本、貼紙等。當記者問有沒有「小零食」時,店主示意「往裡走」。在靠裡的幾排貨架上,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零食,售價多為五角錢、一元錢。
記者注意到,一款名為「滾蛋」的零食,外觀形似止汗滾珠,開封後可以舔著裡面的「甜水」吃。還有外形仿真的「滅火器」和「噴水壺」等,類似的產品很多,配料大多是白砂糖、色素和防腐劑。
店主告訴記者,店裡的零食「賣得很好」,記者隨意挑選了幾包「學生最喜歡的」「有滋味兒的」零食,僅花費5.5元。
既賣文具書本,又賣零食,門口和貨架上還掛著小玩具,學校周圍的小小文具店內可謂「大有乾坤」。記者在多地調研了解到,「五毛零食」藏身於校園周邊文具店、書店中的情況較為普遍。這些小店有單獨的貨架擺放零食,有的還在店裡擺放了烤腸機、「關東煮」機,現場烹調食物向學生出售。有文具店店主表示,零食賣得比文具還好。而當記者問及其是否具備售賣零食的相關證照時,店主卻閃爍其詞,有的說「正在辦」,還有的不再回答。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牟瑞瑾告訴記者,如果某家文具店的經營範圍僅為銷售書本、紙筆等文具,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卻額外銷售了食品,是不符合規定的。該店若想在店內售賣食品,除需要變更已有營業執照的經營範圍外,還要額外再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
牟瑞瑾認為,校園周邊文具店往往不在食品監管範圍內,文具店超出營業執照規定範圍經營食品,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尤其是烤腸、關東煮、炸串這樣的食品,一般還要求售賣人員具備健康證。」
如何讓「五毛零食」無處遁形
校園周邊的「五毛零食」緣何屢禁不止?有專家認為,學生偏愛、監管疲軟是主要原因。在採訪中,很多學生向記者表示「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少吃沒問題。」
「我可不讓孩子吃這些。」學生家長陳女士說,「開文具店可以賣吃的嗎?孩子吃壞了怎麼辦?」不過她也表示,雖然家長不允許,但孩子都特別喜歡,有時根本管不住。記者也注意到,有的孩子邊走邊吃,家長並不管。
「因為味道獨特,孩子往往很難擺脫這些食品的誘惑。」遼寧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說,「這些零食普遍衛生條件不過關,長期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脂肪超標,給學生的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山西一位監管人士認為,對「五毛零食」的監管查處範圍應進一步擴大。「辣條只是其一,色素鮮豔的糖類、棒棒糖也是我們重點監管的對象。現在這些高鹽高糖高辣的食品,把孩子們的口感從小帶壞了。」他說。
在張思寧看來,保障學生「舌尖上的安全」,要從源頭上嚴格把關。「一方面,需求決定供給,建議學校為學生開設食品安全科普課程或講座,讓他們能自覺學會拒絕;另一方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監管,加強對零食生產、流通環節的抽檢;同時,定期對學校周邊店面進行抽檢,對沒有食品經營資格、卻擅自售賣不合格食品的文具店等店面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減少學生接觸『五毛零食』的機會。」張思寧說。(參與採寫:劉翔霄 方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