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男孩自卑厭學竟是抑鬱症 揚州每年上百人遊戲成癮

2020-12-22 中國江蘇網

  核心提示

  今天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最近,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臨床心理科接診了不少患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除了抑鬱症患者,有些還是遊戲成癮。心理專家提醒,遊戲成癮也屬精神障礙,家長應關注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

  高二男孩患抑鬱症

  申請退學,還曾想跳樓自殺

  前兩天,揚州五臺山醫院臨床心理科接診了一名高二學生,父母最初以為他只是厭學,沒想到孩子竟被診斷為「抑鬱症」。

  小王今年17歲,一個多月前,他因學習壓力大而心情不好,覺得自己開心不起來,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不願說話,大多時候獨處,不願與人交流,班級裡的活動、同學組織的聯誼會都拒絕參加。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到渾身沒有力氣,看書、寫作業也沒有精力。5天前小王因近期成績下降,被老師約談後,向老師遞交了退學申請。小王感到自卑,看到同學們努力學習、一起玩耍時,更加失落和悲傷,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計劃和打算,悲觀、消極,不願與家人多交流。

  小王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還曾跑到學校天台,想從樓上跳下來。後來想到父母為自己辛苦付出,便又打消了念頭,但一直拒絕再去上學。

  後來,小王在父母陪同下到揚州五臺山醫院臨床心理科就診,被診斷為「抑鬱症」。

  遊戲成癮也是精神障礙

  揚州每年新增逾百名患者

  「除了抑鬱症,在青少年精神障礙中,遊戲成癮的患者也有不少。」揚州五臺山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周朝昀介紹,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初宣布遊戲成癮屬於精神障礙,將其列入精神疾病範疇。

  「世界衛生組織對診斷『遊戲成癮 』的界定條件非常嚴格,成癮的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周朝昀分析,不要把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於遊戲的熱情歸結成遊戲成癮,只有當遊戲行為已經影響到基本生活,例如睡覺、吃飯、社交和教育,那就是成癮了,而且這種癮還會影響到精神層面,主宰思想和影響專注力。

  「我們醫院每年新就診的『遊戲成癮』患者達到100人以上。」周朝昀表示。

  醫生提醒

  關注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健康

  周朝昀介紹,對於兒童少年來說,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所易罹患的精神心理疾病有所不同。比如孤獨症常常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的刻板重複,具體表現為缺少交往興趣,對他人呼喚缺少反應,迴避他人目光,言語發展落後,交流困難,痴迷於某些活動或事物等;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障礙、活動過度和好衝動,具體症狀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頻繁地做小動作或跟周圍同學說話,寫作業心不在焉、磨磨蹭蹭、需要家裡人督促,做事情衝動、不考慮後果,還經常丟三落四等。抽動障礙則表現為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如擠眼睛、聳鼻子、咧嘴、聳肩膀、梗脖子、清嗓子等。

  專家提醒,青春期前後,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則會明顯增高。當孩子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甚至有輕生的觀念或自傷自殺行為,一定要及時就診,確定是否存在罹患抑鬱症的可能;當孩子間斷出現情緒低落和情感高漲,要注意雙相障礙的可能;而當孩子出現幻覺、毫無事實依據地堅信被人議論或被害,或自己莫名其妙地笑,或有一些很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想法,要考慮到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通訊員 伍萱 記者 王詩韻

今天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最近,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臨床心理科接診了不少患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除了抑鬱症患者,有些還是遊戲成癮。心理專家提醒,遊戲成癮也屬精神障礙,家長應關注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

今天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關注兒...

相關焦點

  • 15歲男孩厭學自卑,沉迷遊戲怎麼辦?父母打罵講道理是在幫倒忙
    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正在上初三的15歲男孩,我們把他稱呼為小晨(化名),主要問題表現為:厭學焦慮、沉迷遊戲、自我封閉、性格自卑敏感等,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筆者對以下案例已做隱私處理,小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1.厭學焦慮,找不到學習動力。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在心理因素方面,大量研究發現,抑鬱症與遊戲障礙的患者都有一個共同心理特點:低自尊。這可以理解為他們內心比較自卑,面對壓力事件時往往顯得退縮、自責,容易逃避,躲避社交,在虛擬世界尋找成就感,暫時地擺脫負性情緒。
  • 高二男孩沉迷遊戲患輕度抑鬱,父母如何幫孩子改善?送你三條建議
    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高二的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強(化名)。經醫院診斷,小強現在患有輕度抑鬱症,已經休學在家,每天緊鎖房門,痴迷遊戲,嚴重成癮。孩子爸媽不知道怎麼跟他溝通,內心很焦慮,為他的學業和前途焦急。
  • 高三男孩成天玩遊戲,懶散厭學,父母該如何與手機成癮孩子溝通?
    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高三的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鵬(化名),據小鵬媽媽介紹,小鵬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下:1. 成天玩遊戲,十分懶散。小鵬從高二開始迷上了遊戲,經常跟同學和網友相約組隊打遊戲,周末就在家裡一局又一局地玩,根本停不下來,晚上都要等到十二點多才關燈,有沒有睡覺父母也不清楚,小鵬不讓父母進他的房間裡。
  • 濟南大千教育:造成青少年厭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很多作者便會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在關注孩子的同時,不少家長可以發現,有些孩子極其容易出現青少年厭學現象,發現孩子出現此類運行現象時,家長自然十分苦惱,雖然也想要了解造成青少年厭學的主要原因。現在,好的濟南大千教育專家就簡要分析造成其厭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癮門診開診:確診為遊戲成癮比例低
    在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開始和結束,以及遊戲情景上缺乏自製 將玩遊戲優先排在其他生活興趣與日常作息行為之上 在過度玩遊戲導致負面影響後,仍會持續甚至加大玩遊戲的力度 盛利霞透露,此前,國家衛健委就ICD-11中「遊戲障礙」相關的診斷目錄從臨床表現、診斷到治療都做了進一步的詳盡解析,相關文件即將出臺
  • 高二男孩不願上學,揚言活著沒意思,如何幫助孩子重構積極思維?
    我是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有家長私信提問:「老師,我家兒子現在不願意去上學,說讀書沒有意義,看不到前途,有時候還會說活著沒意思之類的話,非常消極,兒子上高二,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想法?」根據這位家長的介紹,我們將孩子(或父母)問題概括如下:1、不願上學,認為讀書沒意義,看不到前途。
  • 盤點小孩子產生厭學的五大心理
    但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為什麼小孩子都有這種厭學心理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剖析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的五大原因。生長在應試教育嚴重的今天,屬於青少年學生的自由空間少,導致不會溝通,把各方面的困難壓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內向,注意力偏差而導致厭學。2、抑鬱症是青春期比較突出的情緒問題。在整個兒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鬱症的第一個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極、輕生的念頭。孩子們對個人的未來,對前途悲觀、絕望,有自卑心理。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 抑鬱症都是扯淡
    ,正在被家長忽視今年1月份,杭州13歲學霸女孩因錯失第一名厭學自傷。媽媽內心崩塌,無助的她求助心理醫生,才知道,女兒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抑鬱症。其實,因為媽媽太在意成績,女兒受其影響早就開始出現抑鬱徵兆了:特別愛鑽牛角尖、總是過度緊張。
  • 濟南大千教育:學生為何厭學——孩子厭學有哪些表現?
    學生厭學有哪些表現?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厭學症與一般的厭學情緒不同,其主要特徵是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作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從事正常的學習活動,經常逃學或曠課,嚴重的會導致輟學。所以在學生出現厭學的時候就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有效的應對策略,遏制其發展成為厭學症!那麼孩子厭學會有哪些表現呢?隨濟南大千教育專家來看看吧!
  • 遊戲成癮原是多巴胺作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周灩就相關成果在2018年北美放射年會作大會發言。
  • 智慧型手機成癮傷害大腦,誘發依賴症和抑鬱症
    1 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損害北美放射學會(RSNA)年會上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年輕人手機成癮會破壞大腦化學反應均衡性。越來越多人使用手機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獲取新聞、信息、玩遊戲和相互取得聯繫。年輕人每天花忒多時間盯著手機,不與他人直接交往,長時間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這種習慣越來越讓人們擔憂。韓國大學神經放射學教授Hyung Suk Seo博士及其同事,用磁共振波譜分析(MRS)方法深度分析了手機成癮青少年的大腦。
  • 孩子未成年得了抑鬱症厭學怎麼辦?專家說不要怕,這樣做就可以!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孩子們在升學上的競爭也趨於白熱化。因為巨大的課業壓力,現在很多未成年人,在小小年紀就不幸被確診為抑鬱症,給他自己,以及家庭都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那麼遇見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對待呢?本文給出了答案!
  • .| 情緒障礙、心身健康問題、手機遊戲成癮 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
    (上遊新聞記者 向嬌)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因情緒障礙、心身健康問題、手機遊戲成癮等現象引發抑鬱症、焦慮症、自殘自傷的事件,甚至誘發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常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孩子長期處於多因素的壓力環境當中會帶來適應性不良,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家庭壓力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身體上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辱罵、毆打、冷暴力等「家暴」;精神上的傷害包括:1.家長忽視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的「自我」不被看見或不被認知。2.語言暴力,這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不被喜歡的,沒有能力,沒有價值。
  • 遊戲科普姬|透過遊戲視角來聊聊抑鬱症候群
    遊戲向來被人詬病為是會成癮的東西。玩家期待在遊戲裡發現刺激的事情,得到豐厚的獎勵;還有一些人渴望沉溺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這是一個放飛自我的區域,也是一個能夠暫時逃避現實的避難所。多數玩家都懂適可而止的道理,也會在關閉顯示器的剎那將自己投入到現實世界中。可是有一部分人,在現實生活中無處遁形,就連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也是心無歸處。
  • 初一男孩遊戲成癮,徹底放棄學習,心理學家:這幾種標籤不能貼
    我是致力於手機成癮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初一的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健(化名)。小健現在遊戲成癮嚴重,完全放棄學業,一心想做電競職業選手,把電競遊戲當成自己人生的救命稻草。無論家人怎麼勸告,他仍一意孤行。父母說多了,他還對父母拳打腳踢,並且對父母說:「讓我自生自滅吧!」
  • 初一男孩遊戲成癮,徹底放棄學習,心理學家:這幾種標籤不能貼
    我是致力於手機成癮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初一的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健(化名)。小健現在遊戲成癮嚴重,完全放棄學業,一心想做電競職業選手,把電競遊戲當成自己人生的救命稻草。無論家人怎麼勸告,他仍一意孤行。父母說多了,他還對父母拳打腳踢,並且對父母說:「讓我自生自滅吧!」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9個月來,已有約70人出院,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單純遊戲成癮的青少年約佔67%,最小的10歲,最大的25歲,主要集中在12-16歲,男生約佔八成。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我們家兒子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很厭學怎麼辦?厭學一詞是被建構出來的。建構這個概念的人有一個假設:青少年是應該喜歡和愛讀書的!我們都從青少年時期過來,基本都有過讀書的經歷,也有很多一起讀書的同學,你還記得有多少人是喜歡讀書的嗎?總有一部分人不愛讀書,或者不適合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