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障礙、心身健康問題、手機遊戲成癮 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

2021-01-08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記者 向嬌)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因情緒障礙、心身健康問題、手機遊戲成癮等現象引發抑鬱症、焦慮症、自殘自傷的事件,甚至誘發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常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此,本報特邀請重慶正好心理創始人、重慶市江北區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首席諮詢師鄭勇利老師支招,如何讓家長、學校、全社會共同維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讓孩子們擁有健康快樂的成長曆程。

現狀分析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由學校、家庭壓力造成

鄭勇利老師介紹,近年來,重慶市江北區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一直在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目前已做了3600多份家庭教育調研問卷。通過問卷發現,引發兒童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心理問題、電子產品成癮等現象的原因,排除生理因素以外主要由學校壓力和家庭壓力造成。

學校壓力來自升學和同學師生關係 

學校壓力主要由學業壓力和同學及師生關係導致。升學帶來的壓力從孩子入校就開始了,如果這種壓力孩子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則會造成持續的焦慮。身體方面可能會對孩子的飲食和睡眠產生影響,心理方面持續的焦慮可能引起情緒的大幅波動,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降低,和同學老師的交流及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當孩子長期處於多因素的壓力環境當中會帶來適應性不良,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家庭壓力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

身體上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辱罵、毆打、冷暴力等「家暴」;精神上的傷害包括:1.家長忽視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的「自我」不被看見或不被認知。2.語言暴力,這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不被喜歡的,沒有能力,沒有價值。孩子在辱罵、恐嚇中長大,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抗挫能力更低,遇到刺激更容易做出衝動的事情。3.父母的強烈控制,居高臨下的態度。控制與被控制的方式,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案例1

小學一年級孩子「不乖」竟因抑鬱

今年9月,6歲的陽陽(化名)上小學一年級了。短短一個月時間內,陽陽媽媽往陽陽學校跑了不下十趟,每天都要和班主任老師溝通,身心俱疲。原來,陽陽在學校異常興奮,不能安靜地坐在位置上,經常動來動去甚至到處遊走,上課時一直講話,滔滔不絕,說起話來老師沒辦法打斷,還常接嘴,嚴重影響正常的課堂秩序。

剛開始,陽陽媽媽以為是孩子不乖,因為以前在幼兒園期間,也常有這種情況發生。因說教、打罵等方法都沒用,在老師的建議下去看心理諮詢師。經過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及家庭撫養環境調查,陽陽不是簡單的行為問題,而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嚴重的心身障礙,已經到了中度的抑鬱程度。

點評:家長要科學面對及時求助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也有可能會抑鬱。近幾年,五六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以及小學階段的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的案例常有發生。」鄭勇利老師說,孩子的抑鬱有多種原因,有可能與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突發事件,以及環境適應不良等相關聯。還有一點就是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常使用的就是行為的表達,比如說跟同學打架,跟老師頂嘴,或者遇到困難不完成作業,不遵守社會學校的規則,容易跟夥伴起衝突。這時家長除了要從行為去觀察,也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睡眠狀況。

當孩子情緒出問題時,孩子的睡眠會有些狀況,比如他們容易興奮,睡不安穩,或者睡不好,甚至有的中午都不午休。同時,對自己的認知會有一些偏差,要麼自負,要麼自卑。然後,還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就是他們在和同學、夥伴交往中容易起衝突。

這時,家長要科學面對,及時求助,可以帶孩子到專業的機構,從情緒、行為、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對孩子做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以避免孩子因情緒障礙誘導成心身疾病,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抑鬱症。

案例2

11歲孩子玩手機和媽媽起衝突

11歲的林林(化名),從4歲左右就喜歡手機。想著他玩手機時安靜不鬧騰,他的父母有些放縱,尤其是每次帶著他出去吃飯、打麻將、做家務等時,就會拿手機給他玩。上了小學後,雖然作業負擔增加,但林林經常趁父母不注意,悄悄拿手機玩遊戲。看著不堪的學習成績,林林父母才想起要管控孩子。可林林對手機的依賴性已經很強,為了激勵他好好學習,去年他的父母還趁他11歲生日買了一部手機。事實上,這一激勵措施成了親子關係惡化的罪魁禍首。今年有兩三次因為林林媽媽管控手機使用時間,他竟非常兇狠地和媽媽起了正面衝突。林林媽媽為此特別頭痛,不知該怎麼辦呢?

點評:管控孩子玩手機要從小重視

「現代社會中手機已不是一部簡單的機器,手機已經成了當下人們身體的一個『器官』。」鄭勇利老師說,現在很多家長時時刻刻都在玩手機,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玩手機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做的事。可一旦孩子對手機過度依賴,首先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因為不斷閃動的彩色畫面,會導致腦部某個區域功能失調,很難專注於別的事情。其次,如果通過手機獲得的快樂過多,那麼孩子很難對其他事情產生興趣,孩子就好像是恍惚而空洞的。導致孩子對其他事情都集中不了注意力,沒有辦法專心學習。

此時,如果家長對電子產品管理不當,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甚至和父母發生抓扯、爭吵。其實就是因為孩子的大腦功能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支撐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在和父母強權式的溝通模式當中,孩子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困擾。

「在我們接待的諮詢案例當中,因為電子產品而帶來親子關係破裂,溝通無效,發生抓扯,孩子不上學或者自殺的案例比比皆是。」鄭勇利老師說,青春前期、青春期後的孩子對尊重的要求很高,對自由也有很大的渴求,還要求有獨立的空間,此時看似在爭奪手機,其實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爭取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是一場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

因此,想要管控孩子玩手機,應該從小抓起。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關注點,帶孩子多與外界環境接觸。以協商的方式和孩子建立電子產品管理計劃,讓孩子從自主的管理開始,孩子是主動方,家長是監督陪伴。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降低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案例3

輕度抑鬱女生結識重度抑鬱夥伴

最近,鄭勇利老師接診了一個案例。初三的女生陳涵(化名),本來有一些輕度抑鬱,但剛好遇到了一個同伴,一個重度抑鬱的女生。在結識過程中,這個同伴就開始跟陳涵交流,分享她怎麼自傷怎麼致殘,然後具體到她怎麼用刀去劃自己的手。誰知陳涵在同伴的鼓勵下追求刺激和冒險,就開始嘗試。可惜,此時陳涵家長並沒有及時發現並幹預。慢慢地,陳涵已經發展到用刀子把傷口劃得很深,需要到醫院去縫針。而且,因被確診為重度抑鬱,還需要住院治療。

點評: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現在青少年因為抑鬱症輟學或者無法正常生活的案例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少年的割腕行為,自殘自傷行為,需要家長特別關注。第一,當孩子處於抑鬱狀態的時候,在一個月之內,可以通過家長的陪伴、傾聽、宣洩、運動,尋找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果一個月都沒有很好的調整出來,就要藉助專業的心理諮詢或者到醫院精神科尋求幫助。

第二,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了解孩子的夥伴群體及夥伴關係。比如他們在網絡上跟誰玩,在遊戲當中獲得了什麼,他們的夥伴是什麼樣?有時候會發現孩子們進入一些群體後,如果都有情緒上的困擾,或者抑鬱症,他們就可能更容易被影響。

第三,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是不是屬於易感人群?這類型的人勤於思考,喜歡用腦。而且,對事情有完美的追求,在細節上完美要求。此外,有抑鬱症傾向的人,一般不善於拒絕別人,也不敢去拒絕別人。

第四,觀察孩子身體上的信號。睡眠是一個紅色信號彈。如果孩子出現睡不著,經常頭疼,幾天都睡不好,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或者出現睡了很久,可是起來渾身不舒服,或者頭暈腦脹。如果抑鬱了,孩子的消化功能也會受影響,如果在一個月之內體重下降了5%,就需要重視孩子的心身反應。

專家解讀

兒童青少年常出現情緒問題,

與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  

為什麼現在的兒童青少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抑鬱症,以及自殘自傷等行為呢?鄭勇利老師解釋,這與兒童青少年的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過程。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發生重大疾病和死亡的比例,比兒童還會高2~3倍。

8歲左右  

腦部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對情緒情感的體驗,大概從8歲左右,也就是三年級開始比較迅猛,就是對外部的感知和情緒的體會,會更加的敏感。但是,控制腦部神經的發育功能,要嚴重的滯後。

青春前期  

孩子到了9歲以後,身體和大腦上的變化,導致孩子很難控制自己多變的情緒和衝動的行為,這階段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與挑戰。大腦功能發生變化,就是神經元集群之間交流的增多,可以參加一些複雜的思考和社會交際。這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於青少年在認知思維和適應社會化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容易催生危險行為和嚴重的精神疾病。

青春期  

負責感覺和驅動情緒的邊緣系統在加速的發展,在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的敏感度比成人還高。一般邊緣系統從青春期開始發展,10歲~12歲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邊緣系統負責調節情緒,以及對回報的反應,就是對情感和獎勵感的處理。比如,做有趣的、冒險的活動時,會有一種被獎勵的感覺。在與夥伴交往中,孩子更在意夥伴對自己表現的反饋,所以,這階段的孩子更愛追求刺激,愛冒險,也更喜歡和朋友相處。

同時,腦部功能發展到負責社會認知和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腦灰質數量明顯下降,這會導致和成人相比,孩子在這個階段從事危險行為的可能性增大。其原因是因為大腦兩大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匹配,負責驅動情緒的邊緣系統充滿激素。而9-12歲開始發育的孩子,在逐漸成熟的過程當中,負責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要到10多年之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在青春期之間就出現了一個過渡性的不平衡期。

家校若未及時發現幹預,

可致嚴重的心身疾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鄭勇利老師說,如果家庭、學校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幹預,就可能發展到嚴重的心理疾病。

從人類創傷反應發展歷程來看,孩子遇到一些創傷事件之後,從程度低到高,依次可能會出現三個常態反應、三個病態反應和三個變態反應。

三個常態反應  

比如孩子在家庭、學校遇到一些創傷事件,可能客觀上是很小的事情,但對特定的孩子而言,卻是一個重大的心理事件,此時若沒及時進行幹預,就會出現情緒心理問題等創傷心理。如果長期的情緒心理問題沒有得到關注,則有一部分孩子會發展為創傷生理,即出現身心症狀,比如頭痛、心悸等,經醫院檢查沒有器質性的原因。也有另一部分會出現偏差行為,即通常所說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包括厭學、遊戲成癮、品行問題等。

三個病態反應 如果以上這三個常態的反應,都沒有得到及時幹預,有可能會朝病態方向發展,比如發展為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再進一步發展成為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

三個變態反應 

當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依次走完所有的歷程,有的孩子會跳過三個病態反應,從創傷事件、創傷心理、創傷生理直接跳到自虐、自殘、自殺。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創傷心理問題沒有及時幹預,而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

應多管齊下共同關注  

為避免家庭問題和學校問題,以及這兩者衍生出來的網絡成癮、品行問題等,造成孩子學業困難,適應性不良,人際關係甚至一些極端情況等問題的發生,鄭勇利老師指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都應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方面

家長應該學習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關注孩子的各種情緒和行為表現,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構建更加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要重視心理健康,主動配合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心理健康相關活動。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

學校方面

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開設更多的心理健康課程,普及更多心理健康知識。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建立心理諮詢室,建立學校為主導的家庭教育共建機制,開設專業的家庭教育家長課堂。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問卷調查。在面臨具體突發事件(如學生自殺)之後,應該採取一系列的危機幹預措施,對同學、家長和老師進行分層次的全方面的危機幹預處理,通過專業的危機幹預處理對學生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社會方面

大眾需要傳播更多正能量的東西,引導學生青少年更加積極向上,可以在社區街道開展更多的心理健康活動。設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機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通過心理放鬆設備達到減緩壓力的效果。由政府牽頭成立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指導中心,對出現突發事件的學校、單位等機構全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全套心理危機幹預處理。最後應該加快心理衛生團隊的建設,對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進行更加專業的培養。

三方聯合  

學校、社會、家庭應該拓展更多的交流溝通渠道,構建三方聯動機制,家校共建,及時反饋孩子在校的心理狀況。社會和學校可以聯合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活動,做到資源共享。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是怕孩子沒事幹在家玩手機,不能自拔,造成手機遊戲成癮。疫情期間,因為居家學習的特點,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和使用手機接收老師布置的作業,因此使用手機的頻次增加,也造成許多孩子使用手機失控,手機遊戲成癮。雖然4、5月份,孩子們陸續復學,使用手機過度現象有所減少,但也有不少孩子身在課堂,心在遊戲,己經無法回到規律的作息狀態。暑假期間,那些原本蠢蠢預動的心又開始活絡了,手機遊戲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
  • 公益課程|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造成手機遊戲成癮。疫情期間,因為居家學習的特點,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和使用手機接收老師布置的作業,因此使用手機的頻次增加,也造成許多孩子使用手機失控,手機遊戲成癮。雖然4、5月份,孩子們陸續復學,使用手機過度現象有所減少,但也有不少孩子身在課堂,心在遊戲,己經無法回到規律的作息狀態。暑假期間,那些原本蠢蠢預動的心又開始活絡了,手機遊戲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
  • 守護心身健康,共譜心身同治健康新篇章
    心身醫學的研究對象是心身相關障礙,或稱其為心身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焦慮、抑鬱、失眠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心身症狀。這次專題論壇在我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召開,充分展現了臨床多學科醫生對心身健康關注和重視日益增加
  • 讀心醫話|「神獸」網絡成癮怎麼辦?
    當然孩子的具體診斷還是需要專業醫生評估才能夠確診,所以別隨隨便便給孩子貼網絡成癮的標籤,因為每當孩子聽到「成癮」這個詞的時候就會有情緒,有情緒意味著家長們不能夠與孩子同步,隨後就會影響到後面的溝通、行為等控制,進而影響到親子關係,最後你想控制孩子的網絡使用則難上加難。「武林秘籍」心法第二條:客觀看待「神獸」的網絡使用。
  • 遊戲成癮是精神障礙?那麼如何克制遊戲成癮?
    什麼叫精神障礙呢?精神障礙必須具備兩點:一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二是社會功能受損。什麼叫成癮呢?你不用不行了,你受它控制了。遊戲成癮,遊戲障礙,具體而言:一個人在遊戲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必須給遊戲讓位;玩遊戲已對學習、工作及生活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損害,這種狀態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多次想戒,卻欲罷不能。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手機成癮?
    新加坡人口僅600萬,其手機普及率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此外,新加坡擁有數碼成癮(digital addiction)方面的專家,設立了網絡健康使用診所(cyber wellness clinic),並定期進行普及宣傳,使民眾重視數碼成癮。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16.57%的國人受到各類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合併有抑鬱症的遊戲障礙,或合併有遊戲障礙的抑鬱症,都會比只罹患其中一種疾病而更加具有臨床難治癒性。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多學科診療(MDT)的角度,介紹精神科臨床中既有抑鬱症,又合併有遊戲障礙症狀,從而形成「難治性抑鬱症」的類型。而患者家長面對這一問題時,到底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 如何正確面對孩子手機網絡成癮問題?
    不僅耽誤了學習,導致了孩子身心發展方面諸多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犯罪。後來,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才弄明白,他已背著父母悄悄地玩了差不多一年的暴力遊戲,頭腦已被暴力色情搞得混亂不堪,產生心理紊亂和障礙,已經分不清現實和遊戲了,不得不退學治療。案例二:重慶市郊區某校的一個女生周X(化名),剛讀初中,由於家離學校很遠,竟在電子遊戲室通宵玩遊戲。
  • 遊戲成癮也是病 高發於兒童青少年群體 咋預防?
    今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把遊戲障礙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遊戲障礙作為新增疾病,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疾病單元中。  預防青少年遊戲障礙,家長身教勝於言行  陸林指出,預防青少年遊戲成癮要從家長做起,家長應尊重孩子興趣愛好的多元性;另外,建議家長不在青少年面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玩遊戲,因為青少年一般都會模仿;此外,很多青少年可能在學習、人際交往和學校生活方面遇到一些煩惱和困難,老師、家長要正確地幫助和引導他們,而不是一味地苛責,不然容易使孩子走向遊戲
  •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定:沉迷遊戲時間需持續一年以上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斷是否患上「遊戲障礙」,看看是否符合這幾條標準 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不讓玩,要不苦苦哀求,或者情緒對抗,甚至跟父母發脾氣,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父母都會遇到。 遊戲成癮可能是一種病。
  • 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癮門診開診:確診為遊戲成癮比例低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田成華曾對海外網表示,「遊戲成癮」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將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有很大幫助。如果不列入精神疾病的話,醫院就不能收治。以前醫院偶爾會收治此類病人,但並不是以「遊戲成癮」的診斷來收的,而是通過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方式。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16.57%的國人受到各類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遊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髮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遊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他的母親搖著頭說,孩子成天不出門,手機不離身,已經兩個星期沒有洗澡、換衣服了。
  • 「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診療中心」掛牌成立,助力全省成癮障礙防治
    成癮障礙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整日把自己關在出租房裡,幾乎以泡麵為生。很難想像,20歲的小夥子因沉迷網路遊戲4年,差點「毀」了自己的人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毒品、酒精等導致的生理或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長迅速,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網絡成癮、病理性賭博因其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據悉,1993年,全省首家自願戒毒機構「湖南省藥物依賴治療中心」掛靠湖南省腦科醫院。
  • 宅在家一個月如何防止孩子對手機、電視、網絡成癮?
    現在,大部分地區都開始有序復工,孩子一直待在家裡,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玩電子遊戲,看動畫片,刷短視頻等,由此則可能導致其上癮。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8、通過玩手機或者看電視釋放自己的情緒。 9、喪失基本的社交和工作能力。
  • 助力全省成癮障礙防治!湖南省腦科醫院掛牌「湖南省成癮醫學臨床...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毒品、酒精等導致的生理或精神障礙患病率增長迅速,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而非物質相關成癮障礙,如網絡成癮、病理性賭博因其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據悉,1993年,全省首家自願戒毒機構「湖南省藥物依賴治療中心」掛靠湖南省腦科醫院。
  • 專家提醒:居家隔離容易造成情緒波動和成癮行為
    A 壓力襲來,成癮行為大大增加 市民張先生這一個多月每天宅在家,看似自由灑脫,卻發現不安情緒總是揮之不去。「最開始,每天打開手機刷疫情信息好幾個小時,越看越焦慮,為了放鬆情緒開始邀朋友一起打網遊。」張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一天可以打網遊10多個小時,最近20多天,日夜顛倒,邊遊戲邊抽菸,感覺減壓和放鬆了不少,暫時從現實焦慮中抽離了出來。
  • 疫情當前,關注自身情緒狀態,謹防「應激易化成癮」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應激與成癮行為研究室主任諶紅獻教授介紹,如果這些問題不儘早提醒民眾關注和及時疏解,難免會發生情緒失控、沉溺於物質和網癮之中的風險,嚴重影響個體今後的職業、學業及人生發展,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應激是什麼?應激易化成癮的含義?
  • WHO擬列「遊戲障礙」為成癮病 認定疾病需很多研究
    美國麻薩諸塞州的玩家賈斯汀·克拉克在推特發表反對意見:「新聞乾脆換成這個標題吧:我的孩子喜歡了一個我不了解的東西,這讓我感到恐懼!」  英國《衛報》的遊戲編輯科薩·麥克唐納深思了一下:「我認為遊戲產業不該假裝他們沒從遊戲成癮中獲利。對一小部分人來說,遊戲的確是個問題——只不過它通常是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衍生品。」
  • 近三成年輕人手機依賴成癮,愛玩手機可能是種「精神病」?
    PSU被定義為任何與智慧型手機相關的具有成癮特徵的行為,比如在無法使用手機時會感到焦慮,或者盯著手機屏幕而忽略了日常活動,難以控制在手機上所花費的時間,則可診斷為PSU。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研究還對此類智慧型手機使用問題與精神健康之間的聯繫進行了調查,據研究人員表示,PSU與抑鬱、焦慮情緒、壓力、睡眠質量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存在顯著聯繫,並表示有足夠的證據證明PSU是一個臨床精神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