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記者 向嬌)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因情緒障礙、心身健康問題、手機遊戲成癮等現象引發抑鬱症、焦慮症、自殘自傷的事件,甚至誘發犯罪的案例越來越常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此,本報特邀請重慶正好心理創始人、重慶市江北區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首席諮詢師鄭勇利老師支招,如何讓家長、學校、全社會共同維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讓孩子們擁有健康快樂的成長曆程。
現狀分析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由學校、家庭壓力造成
鄭勇利老師介紹,近年來,重慶市江北區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一直在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目前已做了3600多份家庭教育調研問卷。通過問卷發現,引發兒童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心理問題、電子產品成癮等現象的原因,排除生理因素以外主要由學校壓力和家庭壓力造成。
學校壓力來自升學和同學師生關係
學校壓力主要由學業壓力和同學及師生關係導致。升學帶來的壓力從孩子入校就開始了,如果這種壓力孩子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則會造成持續的焦慮。身體方面可能會對孩子的飲食和睡眠產生影響,心理方面持續的焦慮可能引起情緒的大幅波動,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的降低,和同學老師的交流及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當孩子長期處於多因素的壓力環境當中會帶來適應性不良,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家庭壓力來自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
身體上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辱罵、毆打、冷暴力等「家暴」;精神上的傷害包括:1.家長忽視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的「自我」不被看見或不被認知。2.語言暴力,這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不被喜歡的,沒有能力,沒有價值。孩子在辱罵、恐嚇中長大,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抗挫能力更低,遇到刺激更容易做出衝動的事情。3.父母的強烈控制,居高臨下的態度。控制與被控制的方式,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案例1
小學一年級孩子「不乖」竟因抑鬱
今年9月,6歲的陽陽(化名)上小學一年級了。短短一個月時間內,陽陽媽媽往陽陽學校跑了不下十趟,每天都要和班主任老師溝通,身心俱疲。原來,陽陽在學校異常興奮,不能安靜地坐在位置上,經常動來動去甚至到處遊走,上課時一直講話,滔滔不絕,說起話來老師沒辦法打斷,還常接嘴,嚴重影響正常的課堂秩序。
剛開始,陽陽媽媽以為是孩子不乖,因為以前在幼兒園期間,也常有這種情況發生。因說教、打罵等方法都沒用,在老師的建議下去看心理諮詢師。經過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及家庭撫養環境調查,陽陽不是簡單的行為問題,而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嚴重的心身障礙,已經到了中度的抑鬱程度。
點評:家長要科學面對及時求助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也有可能會抑鬱。近幾年,五六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以及小學階段的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鬱的案例常有發生。」鄭勇利老師說,孩子的抑鬱有多種原因,有可能與遺傳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突發事件,以及環境適應不良等相關聯。還有一點就是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常使用的就是行為的表達,比如說跟同學打架,跟老師頂嘴,或者遇到困難不完成作業,不遵守社會學校的規則,容易跟夥伴起衝突。這時家長除了要從行為去觀察,也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睡眠狀況。
當孩子情緒出問題時,孩子的睡眠會有些狀況,比如他們容易興奮,睡不安穩,或者睡不好,甚至有的中午都不午休。同時,對自己的認知會有一些偏差,要麼自負,要麼自卑。然後,還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就是他們在和同學、夥伴交往中容易起衝突。
這時,家長要科學面對,及時求助,可以帶孩子到專業的機構,從情緒、行為、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對孩子做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以避免孩子因情緒障礙誘導成心身疾病,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抑鬱症。
案例2
11歲孩子玩手機和媽媽起衝突
11歲的林林(化名),從4歲左右就喜歡手機。想著他玩手機時安靜不鬧騰,他的父母有些放縱,尤其是每次帶著他出去吃飯、打麻將、做家務等時,就會拿手機給他玩。上了小學後,雖然作業負擔增加,但林林經常趁父母不注意,悄悄拿手機玩遊戲。看著不堪的學習成績,林林父母才想起要管控孩子。可林林對手機的依賴性已經很強,為了激勵他好好學習,去年他的父母還趁他11歲生日買了一部手機。事實上,這一激勵措施成了親子關係惡化的罪魁禍首。今年有兩三次因為林林媽媽管控手機使用時間,他竟非常兇狠地和媽媽起了正面衝突。林林媽媽為此特別頭痛,不知該怎麼辦呢?
點評:管控孩子玩手機要從小重視
「現代社會中手機已不是一部簡單的機器,手機已經成了當下人們身體的一個『器官』。」鄭勇利老師說,現在很多家長時時刻刻都在玩手機,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玩手機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做的事。可一旦孩子對手機過度依賴,首先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因為不斷閃動的彩色畫面,會導致腦部某個區域功能失調,很難專注於別的事情。其次,如果通過手機獲得的快樂過多,那麼孩子很難對其他事情產生興趣,孩子就好像是恍惚而空洞的。導致孩子對其他事情都集中不了注意力,沒有辦法專心學習。
此時,如果家長對電子產品管理不當,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甚至和父母發生抓扯、爭吵。其實就是因為孩子的大腦功能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支撐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在和父母強權式的溝通模式當中,孩子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困擾。
「在我們接待的諮詢案例當中,因為電子產品而帶來親子關係破裂,溝通無效,發生抓扯,孩子不上學或者自殺的案例比比皆是。」鄭勇利老師說,青春前期、青春期後的孩子對尊重的要求很高,對自由也有很大的渴求,還要求有獨立的空間,此時看似在爭奪手機,其實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爭取自我控制的能力,這是一場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
因此,想要管控孩子玩手機,應該從小抓起。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關注點,帶孩子多與外界環境接觸。以協商的方式和孩子建立電子產品管理計劃,讓孩子從自主的管理開始,孩子是主動方,家長是監督陪伴。培養孩子更多的興趣愛好,降低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案例3
輕度抑鬱女生結識重度抑鬱夥伴
最近,鄭勇利老師接診了一個案例。初三的女生陳涵(化名),本來有一些輕度抑鬱,但剛好遇到了一個同伴,一個重度抑鬱的女生。在結識過程中,這個同伴就開始跟陳涵交流,分享她怎麼自傷怎麼致殘,然後具體到她怎麼用刀去劃自己的手。誰知陳涵在同伴的鼓勵下追求刺激和冒險,就開始嘗試。可惜,此時陳涵家長並沒有及時發現並幹預。慢慢地,陳涵已經發展到用刀子把傷口劃得很深,需要到醫院去縫針。而且,因被確診為重度抑鬱,還需要住院治療。
點評: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現在青少年因為抑鬱症輟學或者無法正常生活的案例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少年的割腕行為,自殘自傷行為,需要家長特別關注。第一,當孩子處於抑鬱狀態的時候,在一個月之內,可以通過家長的陪伴、傾聽、宣洩、運動,尋找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果一個月都沒有很好的調整出來,就要藉助專業的心理諮詢或者到醫院精神科尋求幫助。
第二,要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了解孩子的夥伴群體及夥伴關係。比如他們在網絡上跟誰玩,在遊戲當中獲得了什麼,他們的夥伴是什麼樣?有時候會發現孩子們進入一些群體後,如果都有情緒上的困擾,或者抑鬱症,他們就可能更容易被影響。
第三,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是不是屬於易感人群?這類型的人勤於思考,喜歡用腦。而且,對事情有完美的追求,在細節上完美要求。此外,有抑鬱症傾向的人,一般不善於拒絕別人,也不敢去拒絕別人。
第四,觀察孩子身體上的信號。睡眠是一個紅色信號彈。如果孩子出現睡不著,經常頭疼,幾天都睡不好,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或者出現睡了很久,可是起來渾身不舒服,或者頭暈腦脹。如果抑鬱了,孩子的消化功能也會受影響,如果在一個月之內體重下降了5%,就需要重視孩子的心身反應。
專家解讀
兒童青少年常出現情緒問題,
與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
為什麼現在的兒童青少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抑鬱症,以及自殘自傷等行為呢?鄭勇利老師解釋,這與兒童青少年的腦部功能的發育過程有關,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過程。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發生重大疾病和死亡的比例,比兒童還會高2~3倍。
8歲左右
腦部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對情緒情感的體驗,大概從8歲左右,也就是三年級開始比較迅猛,就是對外部的感知和情緒的體會,會更加的敏感。但是,控制腦部神經的發育功能,要嚴重的滯後。
青春前期
孩子到了9歲以後,身體和大腦上的變化,導致孩子很難控制自己多變的情緒和衝動的行為,這階段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與挑戰。大腦功能發生變化,就是神經元集群之間交流的增多,可以參加一些複雜的思考和社會交際。這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於青少年在認知思維和適應社會化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容易催生危險行為和嚴重的精神疾病。
青春期
負責感覺和驅動情緒的邊緣系統在加速的發展,在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的敏感度比成人還高。一般邊緣系統從青春期開始發展,10歲~12歲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邊緣系統負責調節情緒,以及對回報的反應,就是對情感和獎勵感的處理。比如,做有趣的、冒險的活動時,會有一種被獎勵的感覺。在與夥伴交往中,孩子更在意夥伴對自己表現的反饋,所以,這階段的孩子更愛追求刺激,愛冒險,也更喜歡和朋友相處。
同時,腦部功能發展到負責社會認知和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腦灰質數量明顯下降,這會導致和成人相比,孩子在這個階段從事危險行為的可能性增大。其原因是因為大腦兩大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匹配,負責驅動情緒的邊緣系統充滿激素。而9-12歲開始發育的孩子,在逐漸成熟的過程當中,負責抑制衝動的前額葉皮層,要到10多年之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在青春期之間就出現了一個過渡性的不平衡期。
家校若未及時發現幹預,
可致嚴重的心身疾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鄭勇利老師說,如果家庭、學校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幹預,就可能發展到嚴重的心理疾病。
從人類創傷反應發展歷程來看,孩子遇到一些創傷事件之後,從程度低到高,依次可能會出現三個常態反應、三個病態反應和三個變態反應。
三個常態反應
比如孩子在家庭、學校遇到一些創傷事件,可能客觀上是很小的事情,但對特定的孩子而言,卻是一個重大的心理事件,此時若沒及時進行幹預,就會出現情緒心理問題等創傷心理。如果長期的情緒心理問題沒有得到關注,則有一部分孩子會發展為創傷生理,即出現身心症狀,比如頭痛、心悸等,經醫院檢查沒有器質性的原因。也有另一部分會出現偏差行為,即通常所說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包括厭學、遊戲成癮、品行問題等。
三個病態反應 如果以上這三個常態的反應,都沒有得到及時幹預,有可能會朝病態方向發展,比如發展為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等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再進一步發展成為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
三個變態反應
當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依次走完所有的歷程,有的孩子會跳過三個病態反應,從創傷事件、創傷心理、創傷生理直接跳到自虐、自殘、自殺。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因為創傷心理問題沒有及時幹預,而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
應多管齊下共同關注
為避免家庭問題和學校問題,以及這兩者衍生出來的網絡成癮、品行問題等,造成孩子學業困難,適應性不良,人際關係甚至一些極端情況等問題的發生,鄭勇利老師指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都應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方面
家長應該學習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關注孩子的各種情緒和行為表現,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構建更加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要重視心理健康,主動配合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心理健康相關活動。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
學校方面
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開設更多的心理健康課程,普及更多心理健康知識。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建立心理諮詢室,建立學校為主導的家庭教育共建機制,開設專業的家庭教育家長課堂。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問卷調查。在面臨具體突發事件(如學生自殺)之後,應該採取一系列的危機幹預措施,對同學、家長和老師進行分層次的全方面的危機幹預處理,通過專業的危機幹預處理對學生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社會方面
大眾需要傳播更多正能量的東西,引導學生青少年更加積極向上,可以在社區街道開展更多的心理健康活動。設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機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通過心理放鬆設備達到減緩壓力的效果。由政府牽頭成立專業的心理危機幹預指導中心,對出現突發事件的學校、單位等機構全員進行不同層次的全套心理危機幹預處理。最後應該加快心理衛生團隊的建設,對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進行更加專業的培養。
三方聯合
學校、社會、家庭應該拓展更多的交流溝通渠道,構建三方聯動機制,家校共建,及時反饋孩子在校的心理狀況。社會和學校可以聯合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活動,做到資源共享。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