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史:普魯士的改革動力首先是源於一場災難?改革的目的又是?

2020-12-14 小荀愛分享

德國通史:普魯士改革運動的背景和目的

歡迎來到百家號荀亦看歷史,今天荀亦和大家講講在19世紀初的德意志改革大潮中,普魯士因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獨具特色而令人矚目。在德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普魯士改革又以其發起者之名而稱為「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

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與萊茵邦聯的改革相比,普魯士的改革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其目標也不盡相同。萊茵邦聯的改革主要是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或擴大了疆域的邦國,融合新併入的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普魯士的改革動力則首先是源於一場災難,即1806年對拿破崙戰爭的徹底失敗和國家瀕於崩潰邊緣。戰爭的失敗不僅使普魯士喪失了一半的領土,淪為歐洲二流國家,而且必須支付大量戰爭賠款和法軍佔領費用,整個國家陷入深重的財政危機之中。

在這種形勢下,普魯士統治者必須面對兩個問題:維持國家的生存並進行重建;探究戰敗的深層次原因並為重振普魯士積蓄能量。很顯然,對法戰爭失敗決不僅僅是因為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和普魯士統治者的錯誤決策,其根源在於普魯士國家內部的陳腐結構。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必須革新陳舊體制,為國家注入新的活力。普魯士與萊茵邦聯改革的另一區別在於,萊茵邦聯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屈服於拿破崙的壓力,普魯士改革的目的則在於積蓄力量,為從拿破崙統治下解放出來做準備。

普魯士有著改革的傳統。早在18世紀它就已經是一個實行開明專制的典範國家,弗裡德裡希大帝統治時期的普魯士就明顯具有一種進步和改革的取向。然而,弗裡德裡希大帝之後,普魯士出現了一種僵化和停滯的趨勢,社會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後。174年頒布的《普魯士通用國家法令》雖然旨在實現國家與公民社會之間的法律和權利對接,但同時卻把一些封建秩序固定化和合法化。從當時普魯士的實際情況來看,有諸多領域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需要。

普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和王后路易莎也都認識到,如果普魯士想重溫弗裡德裡希大帝時代的輝煌,就必須緊跟時代節拍,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而不能僵化守舊。統治集團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發起者施泰因認為「在舊的分崩離析和腐朽的道路上」,唯一的出路在於改革;改革推行者哈登貝格也認為,只有根本改變普魯士的陳舊體制,才能「再次賦予普魯士國家以全新的生命」普魯士統治者實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法國革命在本國重演,使普魯士通過「自由、和平的努力」而非革命暴力,以一種「最好的和最人道的方式」邁入資本主義「現代社會」。施泰因和哈登貝格都曾明確表示反對暴力革命,希望能夠在君主制政府下實行「民主原則」,即贊成法國革命的內容,但不贊成法國革命的方式。

因此,哈登貝格在給普王的奏摺中表示:普魯士「必須自上而下地做法國人自下而上地做的事」。可見,普魯士統治者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將可能爆發的革命引入和平的改革發展軌道上。普魯士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動機是維護傳統統治者的利益,以穩健的方式實現新舊社會的對接。面對法國革命和拿破崙統治帶來的巨大衝擊,統治集團中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舊的封建統治形式已經無法繼續存在,統治階級要想生存下去,不被歷史淘汰,就必須建立順應歷史發展的新的資本主義統治方式。如果頑固堅持舊的統治秩序,最終招來的必將是革命的懲罰。

因此,舊的統治階級只有採取以攻為守的「防禦性改革,掌握歷史發展的主動權,才能繼續「把握未來」在日後社會政治生活中繼續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有一點必須指出,普魯士改革的實際推動和實施者,包括施泰因和哈登貝格在內,大多不是普魯士人。他們之所以投身於普魯士改革事業,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把它當作解放和統一德意志事業的一部分。

施泰因在寫給恩斯特·馮·閔斯特伯爵(1766—1839)的一封信中就明確表達了這種思想:「我只有一個祖國,那就是德國。根據傳統的憲法,我只屬於她而非她的任何一個部分,因而我的整個靈魂只忠於她而非她的一個部分。」普魯士改革也有其特定的思想和理論根源。改革明顯受到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根據康德的道德自由觀,一個有道德價值的行為不僅要合乎規範,而且要出於意志的自願,從而能夠培育人的心靈不斷地向善,達到「真、善、美」的和諧境界,將人塑造為一種既有自由又有責任感的人。

當時的普魯士國家過於強調後者而忽略了前者,因此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塑造具有自由意志的「新人」。這種自由意志包含兩層含義:個體相對於國家和封建團體力量的自由;自我力量的發展自由。這種自由將極大地釋放出個體的能量,使公民積極參與國家生活,增強國家的力量施泰因在談到普魯士改革的方向時曾指出,改革「要打破官僚機構用來阻礙人的活動積極性的束縛」,改善國家機構組織,實現國家和個人的有機結合。這實際上是要用資產階級的治國原則來改造國家。

小編還了解到,普魯士改革的另一理論來源是亞當·斯密(1723—1790)及其在柯尼斯堡大學任教的學生、經濟學家克裡斯蒂安·雅可布·克勞斯(1753-1807)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即自由經營和競爭是生產增長的根本動力,每個人的利己主義會增進全體的福祉。根據這一理論,國家應當完全放開營業限制,通過自由經營和競爭來提升生產效率。正是出於上述原因和目的,普魯士國家踏上了現代化改革的徵程。

好了,今天關於普魯士改革運動的背景和目的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德國歷史:普魯士的改革,對德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德國通史:普魯士改革的評價歡迎來到百家號夢同誰近,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19世紀初的普魯士改革對於普魯士乃至整個德國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次改革奠定了19世紀普魯士乃至德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基礎。
  • 外軍志丨追溯現代軍事教育之源:普魯士一統德國幕後的改革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慘敗使普魯士喪失一半國土和人口,卻也讓普魯士痛定思痛,決心改革。圖為1806年法軍佔領柏林後,拿破崙通過象徵普魯士軍事勝利的布蘭登堡門。從被拿破崙徵服到完成德國統一,短短60年時間完成攻守之勢的逆轉,普魯士軍隊厥功至偉。那麼,普魯士軍隊是如何崛起的?
  • 普魯士為何走開明君主改革路線?從官僚體系構成說起
    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意志中央集權制度的來源之一。從法理來說,該地區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王國後繼者)的疆界範圍,然而隨著1618年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公國的合併,普魯士人被德意志逐漸同化和認同。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
    原標題: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起源於法國的啟蒙運動開啟了西歐的現代科學,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傳統,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知識應該為人類服務,知識能產生新的技術,產生新的機構,為了傳播知識出版了各種類型的百科全書。啟蒙運動討論的一個核心議題是每個人都可通過教育獲得知識。
  • 德國史:普魯士成為「欽定」憲法國家,走向憲法國家的過程曲折
    德國通史:普魯士擔當起統一德國的重任,並完成德意志民族長期為之努力的統一大業?然而,1848年德國革命的經驗表明,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無力擔當這一重任。於是,由奧地利(大德意志道路)或普魯士(小德意志道路)兩大邦國通過王朝戰爭手段實現國家統一就成為人們的一種期待。歷史最後選擇了普魯士作為統一德國的領導力量,一直在德意志事務中充當領導角色的奧地利則被排擠出了德意志。人們或許對這種歷史的選擇有些茫然,但歷史老人所作的選擇最終都是一種必然。
  • 民族運動的中心,經過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普魯士軍隊煥然一新
    經過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普魯士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素質極大提高,在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戰爭和民族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教育改革的主要領導人是威廉·馮·洪堡(1767—1835)。他出身于波茨坦一個貴族家庭,其弟亞歷山大·洪堡為著名地理學家。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此,以首相施泰因、哈登堡為首的王室官員和社會上層為增強國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主持教育改革的是外交家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    威廉·馮·洪堡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哲學大師康德曾是洪堡弟弟的家庭教師,兩兄弟深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洪堡曾就學於以提倡自由探索科學的精神著稱的哥廷根大學。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 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追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歷經多代而存續
    到弗雷德裡克·威廉去世時,這支常備軍已經有4萬兵員,後來又成為普魯士軍隊、德國陸軍。普魯士時期,這支常備軍的人員擴大了數倍,他們也被追加了更多責任,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1740–1786年)更是親自指揮了他的普魯士軍隊,換言之,他就是自己的總參謀長。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古代普魯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國境內,而是在以波蘭的格但斯克(但澤),和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為核心的地區。
  • 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今天咱們要了解一下宗教改革給德國以及世界帶來了哪些變化。1517年,德國爆發了一場改革運動。在此次改革後,馬丁路德突破了天主教會的傳統界限,為近代的歐洲宗教發展確立了新的模式。對德國和歐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 教育改革,在普魯士國家改革中具有關鍵性意義?
    德國通史:大學改革是洪堡教育改革最輝煌的一頁歡迎來到百家號白雲談歷史,今天白雲和大家談談普魯士改革運動中的教育改革,據小編所知,教育改革在普魯士國家改革中具有關鍵性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吧。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到五六十年代,德國出現了發展工業的熱潮,大規模的工廠一個一個的建立起來,長長的鐵路被鋪滿全國。到1871年,德國境內的煤炭生產量達2940萬噸,是1846年德國煤炭生產總量的9倍,相當於法國和比利時的產量之和。德國的工業走在了歐洲的前列,普魯士的工業則走在了德國的前列。1850年3月2日,普魯士頒布《調整地主和農民關係法》,對封建土地進行資本化改革。
  • 訪談︱德國歷史學家弗裡:什麼是普魯士的「貴族範兒」
    以普魯士的貴族來說,一方面,19世紀的戰爭、改革、革命甚至貧窮給他們造成了的極大挑戰,特權被逐步削弱;另一方面,貴族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和功能,最富有的那群大莊園主似乎仍然繼續有權有勢。解釋這種地位的延續性時,我們常聽貴族們提及一些「自來以來」的貴族傳統或「貴族範兒」:他們的家史動輒綿延幾百年,固守一方重鄉土。
  • 德國史: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的發展(下)
    這個結局令人啼笑皆非,畢竟宗教改革的目的最初是為了個人信仰,為了個人能夠直接與上帝相通,為了個人懺悔的自由。極權主義領地中的教堂幾乎不承認以《聖經》為權威的新教,而是頑固地維護教義在政治上的決定性作用。這個和約打破了帝國的文化統一,讓政治上支零破碎的帝國更加分崩離析。
  • 全球通史:宗教改革運動,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
    百家原創作者:阿嫻觀歷史馬丁·路德在德國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出現了路德派新教法國人約翰·加爾文同樣也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無獨有偶,起構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動力。立了加文教的基本原則。1536年日內瓦接受了宗教改革,主張解散修道院、取消彌撒和否認教皇的權威。但是在日內瓦內部發生了主張溫和改革的派別和主張激進改革的派別之間的衝突,後者的代表是加爾文和法勒爾。溫和的改革派被稱作自由思想家,他們希望由行政長官控制教士。但加爾文則想讓教士控制城市,也就是建立神權政體。1538年溫和派取得勝利,法勒爾和加爾文逃到了斯特拉斯堡。1538—1541年,爾文一直待在斯特拉斯堡。
  • 神聖羅馬帝國時的宗教改革對近現代德國國民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影響...
    X 神聖羅馬帝國時的宗教改革對近現代德國國民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影響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到宗教改革時期,騎士團也順應潮流,進行了新教改革,改為普魯士公國,騎士團團長成為公爵。到1618年,最後一位普魯士公爵去世,他把公國傳給了他的女婿——布蘭登堡選侯。從此,這兩個不相連的邦國被綁到了一起,命運休戚與共。霍亨索倫家族的聯姻策略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7世紀就是這個共主聯邦的大發展時期。
  • 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前傳
    說起普魯士,相信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又或是普法戰爭中色當一役俘獲法國皇帝。邱吉爾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可以這麼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1226年波蘭公爵康拉德向北部擴張,卻被普魯士的原住民古普魯士人打敗。古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一樣屬于波羅的民族。為擊敗古普魯士人,奪取他們的土地,波蘭公爵邀請了能徵善戰的條頓騎士來幫他完成對普魯士的徵服。事實證明,這樣一個行為完全是在引狼入室。
  • 普魯士:從騎士團遺孤到德意志正統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普魯士的崛起之路? 1648年,宗教改革運動引起的天主教與新教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30年。雙方息兵罷鬥,在威斯特伐利亞籤訂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