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為何走開明君主改革路線?從官僚體系構成說起

2020-12-13 有魔氣歷史

普魯士是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意志中央集權制度的來源之一。從法理來說,該地區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王國後繼者)的疆界範圍,然而隨著1618年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公國的合併,普魯士人被德意志逐漸同化和認同。

經歷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烽煙,德意志地區的工商業遭受戰火摧殘,邦國林立的現狀更被《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以國際法的形式固定。恰在此時,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憑藉北德黃金海岸的便利條件,通過農業產品參與了世界經濟大循環之中,並由此迅速崛起。在此過程之中,普魯士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在普魯士的官僚制度中,容克地主階層和新興資產階級分別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卻共同構成了普魯士制度的精髓和擴張動力。本文就讓我們一同釐清普魯士崛起過程中,其獨具特色的官僚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吧。

普魯士崛起的社會背景

前文提及,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是通過農業商品參與了世界經濟大循環,從而得以發展壯大的。這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英國、荷蘭等國內部力量更傾向於湧入工商業,從而變成了依賴於糧食進口的國家。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藉此機遇,憑藉黃金海岸、先進農業和新興航海技術的便利,成為農產品出口國,並為此賺取大量外匯。正因如此,當三十年戰爭爆發之時,掌控普魯士農莊的容克貴族愈發傾向於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用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從前單純依賴於收地租的土地貴族,逐漸變成了經營農產品的農業地主商人。在「商農並舉」的社會風氣之下,容克貴族勢力愈發強大,他們推舉霍亨索倫家族的大選侯作為中央集權的領導核心,通過建立中央集權的方式保護貴族對外商貿利益。中央集權賦予國王對全國稅務的壟斷權,不過在普魯士容克貴族是可以免稅的,甚至擁有對自家莊園區域內部農奴的所有權。當然,由於當時歐洲普遍實行長子(長女)繼承制,普魯士家庭因此普遍鼓勵家中無繼承權的子嗣服兵役或參與文職工作,整個國家保持了某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武官系統的社會來源和特點

普魯士建立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軍事制度,即常備軍制度。這些常備軍主要由國王來指揮,軍權掌握在國王的手中,以此作為對中央集權的保障。在這種軍事制度中,容克貴族子弟被有目的地納入到軍隊中來,用以充當常備軍的軍官職務。這些應徵入伍的貴族子弟往往都沒有繼承權,因此非常樂意參加軍隊,容克家族也願意讓自家子嗣前往軍隊中領取俸祿、減輕家裡負擔,更不要提軍官職位本身就是對貴族地位和農莊統治都是有好處的。

事實上,不僅容克貴族中沒有繼承權的子嗣會應徵入伍,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家庭也會讓家中沒有繼承權的子嗣前去當兵。如此一來,原先存在於社會經濟中的容克貴族和農奴之間的統治關係就被投射到軍隊中,成為軍官和士兵之間的管理關係,故而普魯士常備軍的紀律性天然就要比其他國家嚴明。

文官體系的基本構成和特點

當時英法等國的中樞權力都是通過王權和市民階層聯合,通過抑制土地貴族建立起來的,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工商業發達、市民階層強大,其所繳納的稅收足以支撐一個中央集權體系的建立。普魯士則不同,30年戰爭摧毀了德意志地區的工商業,故而中央集權恰恰是普魯士自己搭建起來的。雖然容克貴族處於維護自身權益的目的,支持在普魯士建立中央集權,但這是在對外層面的。在內部,容克地主階層與中央王權之間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利益衝突,這就需要建立一種官僚體系,或者說是文官集團。

通過文官集團來抵消容克貴族的影響力,這是普魯士中樞的必然選擇。後來城市新生活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成長,都與普魯士文官集團的改革有關,按照此前的規定,容克貴族提供軍隊,常備軍由國王指揮對外戰爭,新獲得的土地皆歸王室所有,這極大的刺激了王室對外擴張的欲望,通過霍亨索倫家族三代人一個半世紀的努力,王室領地到了腓特烈大帝時代已經佔據了普魯士全境的一半,這就需要通過官僚進行管理。最初,普魯士的文官隊伍依然按照軍官模式,也是從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弟中進行篩選。這些已經與原先家族土地所有權發生分離的貴族子弟,在經受了嚴格的大學教育、文官訓練、國家哲學薰陶之後,開始有意識的以文官自居,漸漸疏遠了與容克農莊中父兄的關係。

到了後來,對文官體系低級官員的篩選逐漸擴大到了整個社會,只要是受過相關教育的人就行。當時能夠脫產接受教育的人,必然是家中擁有資產的人,他們基本都是市民階層和新興資產階級。當時不僅是城市中,即便是鄉村也開始存在大量資產階級,原來普魯士王室領地均交由沒有貴族身份的人經營,這些平民可以通過經營領地抽稅,從而成為鄉村資產階級。另外為了吸引德意志其他邦國人才,普魯士還通過提高待遇、開明言論等政策給予一種非常優越的政治和法律保障。

普魯士開明專制路線

在普魯士中央集權的建立過程中,不論是武官(軍官)還是文官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兩者的關切點依然是存在區別的。軍隊與武官集團之所以要建立中央集權,其目的是為了在對外問題上為自己的商業利益提供保障,但卻並不完全希望建立一個對內的中央集權來限制自己的行為和權力。文官集團則不同,不論是出身於容克貴族的上層文官,還是由市民階層和新興資產階級出任的中下層文官,他們都是中央權力的具體體現,代表的是國家社會的普遍利益。

正是因為普魯士特殊的官僚體系結構,促使他們不僅代表了容克貴族的整體利益,同時也會反對貴族的個別和特殊利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通過官僚集團自下而上的改革,採取寬容的政策、剪除弊政、發展工商業和教育等措施,就成為普魯士最為優先的選擇。由於官僚體系內部存在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的成分,所以他們必然會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展開一系列改革。但也因為容克貴族在官僚集團中的成分,堅持君主制、拒絕自下而上的革命也因此成為理所當然之事。兩相權衡之下,堅持開明君主專制就成為普魯士未來的發展路線。

綜上所述,經歷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摧殘之後,德意志地區工商業勢力損傷殆盡。與此同時,隨著英國、荷蘭等國內部產業轉移,演變成為糧食進口國,促使佔據黃金海岸線的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容克貴族崛起,並為了保護對外商業利益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官僚體系建立,其中武官和上層文官主要源於沒有繼承權的容克貴族子弟,中下層文官則大多來源於受過教育的市民階層、新興資產階級以及其他邦國。因此,通過開明君主專制統治,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成為普魯士唯一的路線。

相關焦點

  • 德國史:普魯士的改革動力首先是源於一場災難?改革的目的又是?
    在德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普魯士改革又以其發起者之名而稱為「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與萊茵邦聯的改革相比,普魯士的改革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其目標也不盡相同。萊茵邦聯的改革主要是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或擴大了疆域的邦國,融合新併入的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
  • 訪談︱德國歷史學家弗裡:什麼是普魯士的「貴族範兒」
    他們可以享受減免稅賦,在國家官僚體系和教會擁有特權,有特定的榮譽、稱號或奢侈品。德意志地區的貴族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們有參與國家統治的特權:他們擁有出任國家官僚職位的特權,另外,他們通過地方議會和其它集會參與了政治決策過程,在君主面前代表地方。19世紀,出任高階官僚已非貴族特權,但最掌大權的宰相等職位仍長期被出身貴族的人壟斷,其中最著名的是俾斯麥。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
    原標題: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起源於法國的啟蒙運動開啟了西歐的現代科學,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們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傳統,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知識應該為人類服務,知識能產生新的技術,產生新的機構,為了傳播知識出版了各種類型的百科全書。啟蒙運動討論的一個核心議題是每個人都可通過教育獲得知識。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的德意志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 溫克堅:難以轉身的國家官僚體系
    秩序渴求-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其對官僚體制的經典論述中提到的,對秩序的渴求是官僚體系普遍傾向,這是官僚體系作為一種管理體系產生的初衷,也是其基本的功能結構。 秩序渴求-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其對官僚體制的經典論述中提到的,對秩序的渴求是官僚體系普遍傾向,這是官僚體系作為一種管理體系產生的初衷,也是其基本的功能結構。中國經濟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演變,自由度已經大為提升,但官僚體系的秩序渴求仍然深深的體現在現實經往都會和官僚邏輯對秩序的偏好發生衝突。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此,以首相施泰因、哈登堡為首的王室官員和社會上層為增強國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主持教育改革的是外交家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    威廉·馮·洪堡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哲學大師康德曾是洪堡弟弟的家庭教師,兩兄弟深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洪堡曾就學於以提倡自由探索科學的精神著稱的哥廷根大學。
  • 外軍志丨追溯現代軍事教育之源:普魯士一統德國幕後的改革
    這場失利摧毀了普魯士人對自身卓越軍事才能的幻想,但也讓倖存的軍官屈辱地意識到:戰爭已然改變,腓特烈大帝的戰爭體系已經落後於時代。慘痛的失敗讓普魯士人明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普魯士軍隊無法有效地動員,制定作戰計劃,也無法做出有效協調,進而把握戰場上的主動權。由此,耶拿戰役成為普魯士軍隊推動改革的催化劑,並為七十年後色當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石。
  • 容克貴族特性、軍國主義制度,探析普魯士精神形成的歷史成因
    1134年,薩克森地方貴族阿斯卡尼家族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洛塔爾三世手中獲得了這塊領地的統治權,便開始長期奉行向東擴張的路線。到了13世紀初逐漸以柏林城為中心的邊地侯爵領地,並於13世紀末將其領土擴張至波蘭西境的維斯瓦河流域,逐漸控制了西斯拉夫人濱海地區——波美拉尼亞。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布蘭登堡侯爵獲得帝國選帝候稱號。
  • 日本華媒:日本政府基金為何淪為「官僚錢包」
    日本華媒:日本政府基金為何淪為「官僚錢包」   中新網9月24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22日刊載《日本政府基金為何淪為「官僚錢包」》一文,文章指出,日本一直號稱有著最高效廉潔的官僚體系。
  • 袁剛:官僚體系「簡」與「繁」的千年博弈
    在殷商時期,不但有了貞人集團,而且有了成體系的國家機構,所謂「兩寮系統」。「兩寮」包括剛才說的史官,即太史寮,另有卿事寮,寮即僚,也就是兩群官僚。上古之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即祭祀與打仗。依照國事,殷商政府分為掌神職的太史寮和掌戎事國政的卿事寮,兩大官僚系統,文武分職,初步分為文武兩系,這是中央政府,叫「內服」。
  • 科學網—近代德國的官僚文化
    由於王權的加深,導致君主事務繁忙,從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權力下移,轉移到各級官吏手中,這就是所謂「官僚政治」的形成(大概形成於16世紀~18世紀)。官僚政治是歷史上某一個特定時期的產物,即從原來封建時代的貴族政治向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過渡的時期。官僚政治需要大量官吏,而大量官吏的出現使得一套嚴格的官僚體制的建立顯得十分必要。
  • 德國史:普魯士成為「欽定」憲法國家,走向憲法國家的過程曲折
    普魯士因此成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矚目所在,成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希望所在。普魯士向貴族資產階級聯合統治國家的轉變:普魯士成為「欽定」憲法國家。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開啟了普魯士國家從封建社會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普魯士的逐步確立,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國家統治形式也勢必做出相應的調整。
  • 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前傳
    說起普魯士,相信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又或是普法戰爭中色當一役俘獲法國皇帝。邱吉爾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可以這麼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1226年波蘭公爵康拉德向北部擴張,卻被普魯士的原住民古普魯士人打敗。古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一樣屬于波羅的民族。為擊敗古普魯士人,奪取他們的土地,波蘭公爵邀請了能徵善戰的條頓騎士來幫他完成對普魯士的徵服。事實證明,這樣一個行為完全是在引狼入室。
  • 用教育復興普魯士的人
    說起威廉·馮·洪堡這個人,或許知者不多,但是他創辦的洪堡大學(又名柏林大學)卻聲名顯赫。從這座名校走出的名人可謂群星璀璨:黑格爾、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巨擘都曾在洪堡大學留下學術足跡。洪堡提出的「現代大學應當是以知識學術為目的,培養全面型人才」理念影響至今。
  • 德國歷史:普魯士的改革,對德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德國通史:普魯士改革的評價歡迎來到百家號夢同誰近,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19世紀初的普魯士改革對於普魯士乃至整個德國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次改革奠定了19世紀普魯士乃至德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基礎。
  • 一個耳光引發的思考——兼「官僚體系封建化」概念辨析
    晚飯時和一師兄微信聊天談起這事,他說出了「官僚體系封建化」這一概念,並列舉了其他一些社會政治現象的事例,來說明這一概念。深受啟發,飯後沿著他的思路,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多說幾句,權當給這一概念作注釋。現代政治學原理告訴我們,官僚體系是政治現代化的產物,是構成現代政治組織功能和結構的層級關係,用行政學的原理和概念術語來說,是避免承擔行政組織和功能人格化,而進行的科層制設計。
  • 「官僚體系封建化」概念辨析(修改稿)——一個耳光引發的思考
    晚飯時和一師兄微信聊天談起這一現象,他說出了「官僚體系封建化」這一概念,並列舉了其他一些社會政治現象,來說明這一概念。深受啟發,飯後沿著他的思路,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多說幾句,且當給這一概念作詮釋。   現代政治學原理告訴我們,官僚體系是政治現代化的產物,是構成現代政治組織功能和結構的層級關係,用行政學的原理和概念術語來說,是避免承擔行政組織和功能人格化,而進行的科層制設計。
  • 民族運動的中心,經過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普魯士軍隊煥然一新
    經過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普魯士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素質極大提高,在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戰爭和民族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教育改革的主要領導人是威廉·馮·洪堡(1767—1835)。他出身于波茨坦一個貴族家庭,其弟亞歷山大·洪堡為著名地理學家。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