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準備的方案被pass?3招搞定「認知偏差」,贏得領導認同

2020-12-17 熊貓觀點

部門主管老李受公司委派,調研近一年來熱銷產品銷售額下滑的原因。經過實地考察,採訪經銷商和消費者,得到的調研結果顯示,原先處於優勢地位的公司產品的質量與競爭產品的差距越來越小,售後服務又比不上其他公司。可將調研結果匯報給上級時,結果卻出人意料

領導認為他沒有找到核心問題,並且堅持認為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很強,而客戶對於售後的要求只能代表少數人的看法,再加上公司產品仍佔領著較大的市場份額,所以領導認定是營銷問題而不是售後服務問題。

老李很苦惱,為什麼自己經過實地考察、對比分析了多個關鍵因素,數據結果擺在領導面前,他卻不接受呢?

很多職場人都曾遇到這樣的問題,經過細緻分析提出的方案,同事、領導並不認同,這時候你會感到極大的受挫感與孤立感,是不是自己真的錯了?還是他們在排擠我?

在日本作者永田稔的《不講道理的職場》一書中,針對這樣的情況給出了答案,職場裡提出方案不被認可,主要是你跟同事、領導之間出現了認知偏差。

一、為什麼領導、同事會跟你有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些表面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們受到表象、虛假信息以及自己或他人以往經驗的影響,對事物進行主觀判斷,使判斷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判斷不夠理性。

書中提到了造成認知偏差的3種原因及它們的含義、影響認知的過程。

1.圖式牢固會阻斷認知更新

心理學家巴特萊特做過一個實驗,讓學生記下某個民間故事時,每個人會按照自身的圖式適當修改或自行編輯該故事,以方便進行記憶。

該實驗結果說明,人有可能會憑藉自身積累的經驗及知識曲解事實或真相。

這些積累的經驗及知識,書中總結為「圖式」,代表人類擁有的知識網絡,當人們在理解一個新事物,將現有的知識網絡強行套用其中,導致自己錯誤理解事實或遺漏事實時,就產生了圖式牢固。

老李的領導在這個崗位已工作多年,過去出現類似的銷量下跌的情況,無非是產品質量問題和銷售力度不夠兩個原因,從沒有出現過售後質量要提升這個選項,在他的圖式裡從沒有這個答案,所以他第一時間就否決了方案的成立。

2.直觀推斷會誤導決策判斷

直觀推斷法是指預測者憑著以往的知識經驗和綜合分析能力進行預測的方法,是一種傳統的預測方法,是由局部、個別到特殊的分析推理方法。

簡單來說,大腦在多數情況下是靠經驗和綜合分析來推斷事物狀況的。舉一個書中的例子,拋硬幣的時候,如果連續10次拋出的都是正面,此時你的大腦就會產生下一次是反面的推斷。但是第11次和第10次的結果都是各自獨立的,每次拋硬幣正反面的概率都是1/2。這就是代表性直觀推斷

老李的領導做這行多年,他認為市場佔有率才是證明產品銷量如何的最可靠保證,現在的市場佔有率遠超過競爭對手,那麼即便競爭對手做了什麼讓消費者更滿意的舉措,他也不會採納,直觀覺得「不是第一,做什麼都不一定對」,而我們現在就是第一名,根本不需要考慮他們的舉措。

3.情感因素會影響最終決定

情感因素雖然很少會直接影響認知,使其產生偏差,但它會影響最終決定

比如一個小偷正在偷你的錢包,你發現之後本來想要報警,但當你知道他從小就父母雙亡,靠乞討為生,且已經餓了3天的時候,你可能就輕易饒恕了他。

這個過程中,你依然認為犯法應該得到制裁,但是你的情感因素影響了你的最終決定。

而老王的領導在這家公司多年,曾經是從客戶服務部轉崗做的銷售,對產品的售後服務問題是非常自信的,他一直堅信產品不可能在售後服務方面低於別人,同事們都做得非常用心,像他當年那麼用心,這種情感因素也影響了他的最終決定。

圖式牢固、直觀推斷和情感因素是導致認知偏差的3個主要原因,書中也提到了對應的解決辦法。

二、 解決認知偏差的3個方法

作者在書中就給出了3個主要方法來糾正認知偏差:

①給自己的思維重新定位,打破思維定勢

②利用緩慢思考,使推斷更加理性

③認清現實,規避潛在風險

1.針對圖式牢固,勇於給自己的思維重新定位,打破思維定勢

應對圖式牢固,我們需要知道

「人的認知還存在另一特點,即比起'整理好的信息',人的認知更易受'近在眼前的事實'影響。」

書中給出的具體方法是:與對方一同見證事實、實物,一同收集信息,一同思考並採取行動。

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讓受到圖式牢固的人上前線了解真實情況,對其已經牢固的知識網絡產生新的衝擊,進而打破思維定勢,給自己的思維重新定位,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判斷。

拿開頭老李的案例來說,老李原先可以與上級一起考察產品,採訪經銷商和消費者,對比分析競爭產品,這樣得出的結果才會更容易得到上級的認同與支持。

但是現在木已成舟,上級已經不可能再和老李去跑調研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老李可以把形成調研報告的數據分析、與競爭產品的對比分析再拿出來給上級看,自己再把採訪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音視頻或者文件整理出來,用第一手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調研結果。畢竟資料是客觀的,也更具有說服力。

這樣做的效果雖然沒有與上級一起調研的效果好,但也足夠對上級的認知產生影響,幫助他在這件事上重新定位思考方式,認真分析老李的報告及各種資料數據,進而作出更符合實際的判斷。

02.利用緩慢思考,避免直觀推斷,使決策更加理性

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利用「快速思考」「緩慢思考」兩個詞說明了邏輯思考的難度。

無意識且依靠直覺做決定時屬於快速思考,此時自身情感及偏好等「不合理」因素所佔的比重將會擴大。與此相對,遵循邏輯的緩慢思考是在下意識迴避自身情感及偏好,併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

因此,想要使推斷更加理性,就需要用到緩慢思考。

在老李的案例中,如果上級可以緩慢思考,就會迴避自己對公司產品競爭力的過度期待(偏好)以及自身經驗的影響,進而思考產品銷售額下降的種種因素,包括營銷力度以及產品性能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做出不摻雜個人感情、偏好的理性推斷。

但現實是上級沒有做到緩慢思考,這時就需要老李去進一步引導他用緩慢思考的方式,跨越用自身經驗或者情感對待調研結果的誤區,進而做到客觀分析市場、推斷信息、做出理性決策。

比如老李可以這樣說:「我知道您以前可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也對公司產品充滿期待。但是這次情況與以往有所不同,需要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從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多個方面考量。我的調研報告已經從這些角度出發,做出了一些基本判斷,還有一手的調研資料可支撐結論。希望您再從這些方面考慮一下。

前半部分提示上級可能所處的誤區,後半部分再引導他轉換角度,重新思考調研報告,從而會在最大程度上引導上級用緩慢思考的方式對調研報告進行全面思考,推斷出更加理性的結論。

03.認清現實,規避情緒因素帶來的潛在風險

在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基本原理:

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即人們失去利益的痛苦,遠遠大於得到同等利益的快樂。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撿到100元的喜悅程度為10,那麼他丟掉100元的悲傷程度肯定要大於10,這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傾向。

因此在案例中,老李可以通過強調風險信息佔據優勢地位的方式,讓上級認清現實和風險

現在公司產品的銷售額下降,表明公司經濟已經出現了下滑。此時如果不能全面看待問題,不去努力找到市場份額下降的核心原因,就不能解決產品銷售額下降的問題。競爭產品將會加快擠佔公司產品的市場份額,利潤會進一步下降。導致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甚至倒閉停業。這樣一來,面對看得見的大風險,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情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上級滿懷對產品競爭力的期待和對自己經驗的高度依賴,也會更加理性地認清現實,選擇放下情感因素,認真考慮調研報告,做出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理性的判斷,從而儘可能地規避潛在風險。

總結

綜上所述,《不講道理的職場》一書分析了造成認知偏差的3個原因:圖式牢固、直觀推斷和情感因素,並且結合案例給出了3個相對應的方法:

①給自己的思維重新定位,打破思維定勢;

②利用緩慢思考,使推斷更加理性;

③認清現實,規避潛在風險。

好了,相信你在了解了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以及如何糾正認知偏差後,會在以後的認知過程中少入誤區,轉換思考方式,做出更加理性、切合實際的選擇,成為理性思考的贏家,制定出既完美又能得到上級認同的方案。

歡迎關注@錦書鶴影,深耕書評影評領域;寫有深度的字,做有溫度的人。茫茫人海,相逢幸會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現如今的很多孩子都有一技之長,再加上父母過分的「鼓勵式」教育,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產生一種錯誤的自豪感。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
  • 楊柳君|組織行為學:組織決策中的3個要素與9個認知偏差
    運用理性決策模型的前提顯然是要擁有完整的可供決策的信息,以及準備周全的備選方案等,整個過程相對繁瑣。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在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的決策場景裡,這些前提條件是很難完全具備的。所以可以這麼說,理性決策模型有其不適用性和局限。2.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2005年總統領導伊拉克戰爭期間,當面對表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時,分析家們傾向於貶低這些信息,受先前接到的主流理論信息的影響,他們潛意識的駁斥了與之矛盾的信息,而不是獨立地權衡分析這些證據。實際上已有很多科學家注意到了認知偏差,而且做了系統性的研究。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26)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
  • 「工作5年得不到認同」:一怒辭職,我將方案「賣」給了競爭對手
    經過幾輪班子會的討論,林依娜發現,無論她怎麼用心修改方案,都會有人反對。她像個靶子一樣,被「反對派」圍攻。而每次,老闆都不表態。林依娜想到自己和團隊的小夥伴,在三伏天裡加班加點改方案,汗珠子掉地摔八瓣都得不到領導的認同,一怒之下辭職了。之後,林依娜陸續接到了獵頭公司推薦的幾個職位。其中一家公司,在業內非常有名氣,是林依娜前東家的競爭對手。
  • 領導經常有意整你怎麼辦?情商高的人用這3招,贏得領導尊重
    情商高的人用這3招,贏得領導尊重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從一家公司離開的原因都十分正常,要麼是我們本身的能力並不能符合這個崗位,或者是我們對這個崗位並不喜歡和認可,也有可能是對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不認可,也有可能是公司覺得我們的能力和他們所要求的的並不相符,還有可能是公司經營不善或者受到了外來打擊,只好通過裁員來縮減公司規模,從而讓公司繼續存活下去。
  • 人自身有哪些認知偏差?
    人自身的認知偏差總是扭曲了我們發現事實的方式,包括非常常見的基本的統計與記憶錯誤。自從1950年代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提出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判斷力和決策,繼而發現了人本身更多的認知偏差。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被忽視的認知偏差,了解一下?
    來,小二上酒,今天我們來聊聊被忽視的認知偏差。如果下面的你中了,中幾扣幾在評論區哦,筆者也很想聽你的中招故事!認知偏差有以下這麼幾種類型——信念偏差、否定性偏差、群內偏差、服從權威偏差和過度自信。我們一個個掰扯掰扯。首先,信念偏差。這是啥嘞?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確認偏差也指人一旦產生某個信念,就會努力尋找與它相符的例子,並無視那些不符的。
  • 職場潛規則:如何與領導相處,學會這3招,讓你成為職場紅人
    職場潛規則:如何與領導相處,學會這3招,讓你成為職場紅人工作時,我們都會遇到領導,與領導進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能與領導相處愉快,那麼則可以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如果讓領導對你產生不良印象,則會阻礙你的升職加薪的路,那麼在工作中我們如何與領導相處呢?學會這3招,讓你成為職場紅人。1.領導提問時積極發言當我們剛開始入職的時候,領導會給我們安排培訓。培訓我們的人應該是公司的上層領導,當他開始詢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想要問他的?你可以把你的問題提出來。
  • 炒股失敗的5種常見認知和心理偏差,你中了幾招?
    為何股市難賺錢,由於認知和心理的偏差,我們在股市中的行為驚人的相似。好股捂不住,差股不捨得丟小漲了急於賣出盈利,大跌了捨不得及時止損,眼看著虧損越來越大。是不是很常見的操作?這樣賺的就遠遠小於虧的,不虧錢才怪呢。這是損失厭惡效應。
  • 這種認知偏差,必須糾正,才能走向開悟之坡
    後來,我為了獲得更多的職場資源,每逢節假日我也會各給領導送些土特產、伴手禮,因為我明白了,給領導送一點禮品,不是諂媚,也不是溜須拍馬,而是對領導的理念和價值的認同。為了讓團隊出成績,我對下屬也變得非常嚴格,儘管團隊成員叫苦連天,可不得不承認,只有在嚴格管理的團隊才能快速成長,所謂嚴格管理才是大愛。而這一切,我以前都是不認同的。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試用期順利轉正,搞定直屬領導就夠了?還有2個隱藏考官,別忽略
    因此,與直屬領導溝通並達成共識,是入住最需要做的:試用期間我們應該達成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如何來評估。管理比較完善的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可能有相應的方案和模板,在與直屬領導溝通之前,可以主動詢問相關同事。
  • 認知偏差:怎麼和這個看不慣你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說下認知偏差,了解下什麼是認知偏差,有哪些認知偏差,最後我們如何應對呢?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糟糕,而是我們存在偏見,認為這個人怎樣怎樣。當然有些人確實令人討厭,對阿,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必理他們就是了。
  • 這三種認知偏差,正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
    俗話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那什麼是「認知能力」? 所謂「認知」,就是人類認識事物,對外界事物進行加工的過程。如果你對某些事情缺乏認知,你就沒辦法挖掘真相,獲得自我改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