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大爺手術。
12月6日,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外科病房內,62歲的重度心臟瓣膜病患者蒲大爺精神非常好,再過兩天,他就要出院了。一周前,他才接受了一次心臟換瓣手術,這是重慶市首例經心尖途徑介入人工主動脈瓣膜置入手術。
高齡老人患心臟病 家人擔心受不了手術
蒲大爺是南充人,28年前就出現了嚴重的風溼性心臟病,部分心臟瓣膜嚴重受損。當時在新橋醫院心外科成功接受了傳統的開胸人工瓣膜置換手術,「恢復以後,一直沒什麼大問題。」
今年初,蒲大爺又出現了頻繁的心慌、氣短的症狀。蒲大爺到新橋醫院複查後發現,心臟另一個瓣膜——主動脈瓣膜也發生了病變,出現了嚴重的閉合不全。
到今年十月份的時候,蒲大爺病情越來越嚴重,心臟已經明顯增大,並出現明顯的心功能下降,如果再不接受手術治療的話,就危及生命。
因為蒲大爺第一次手術去除了心臟周圍的保護隔離組織,手術後心臟和胸壁緊密粘連,如果再次開胸行瓣膜置換,手術的風險將會成倍增加。加上蒲大爺還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術後可能出現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多臟器功能不全,更加增加了手術的風險。
當醫生建議蒲大爺再次手術的時候,蒲大爺一家人都對手術很抗拒,「老人年紀太大了,開刀怕他承受不了。」
△大爺術後恢復良好。
採用新技術 胸口處開小孔安裝新「雨傘」
針對蒲老的情況,新橋醫院心外科專家團隊仔細研究他的病情後,考慮採用目前最先進的介入人工主動脈瓣膜置入技術來實現常規瓣膜置換相同的治療目的。
經過周密準備後,蒲老的手術開始了。術中,在專家團隊的協作下,新橋醫院心外科主任肖穎彬主任和蹇朝副教授首先在患者胸口心尖部位開了一小孔,然後操控一根細長的輸送鞘,將人工生物心臟瓣膜送入患者心腔。
在造影屏幕監視下,新瓣膜被準確定置於病變主動脈瓣位置,像一把「小雨傘」一樣,「安裝」完畢後即可一張一合開始工作。
1個半小時後,在胸骨肋骨無任何破壞,出血量未超過100ml的前提下,蒲老的手術順利完成。
「現在胸悶、心累的症狀比手術前有明顯的好轉,我都可以自己躺下、起來,不需要人幫忙,到處行走也不會覺得累!」一周過去了,12月6日,蒲大爺已經恢復良好。
△大爺與醫生合影。
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
肖主任介紹,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病,6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約佔3%,80歲以上高齡人群中約佔5%。
嚴重的主動脈瓣病變最終將導致心衰,「患者出現症狀後平均生存期僅2年-3年,猝死的風險很高。」肖主任介紹,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置換瓣膜,需要將患者的胸骨正中劈開,並需要體外循環的輔助,手術創傷大、出血多。
「經心尖途徑介入人工主動脈瓣膜置入手術具有創傷小,不再需要開胸及體外循環等優勢。」像蒲老一樣,還能夠極大減輕病患痛苦。肖主任建議,如果主動脈瓣病變的患者年齡大、身體素質差、不能耐受常規手術治療,或擔心手術的創傷和風險不願意接受常規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經心尖人工主動脈瓣膜置入手術方式達到相同的治療目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攝影 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