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一帶一路」:區域主義還是多邊主義?

2021-02-19 中國一帶一路網

本文共5629字,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

作者:李向陽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

在國際經濟學中,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有著明確的區分。簡單地說,前者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種形式,後者則指範圍覆蓋全球的經濟合作機制。同時,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又是相互關聯的,區域主義既有可能成為多邊主義的「墊腳石」,也有可能成為「絆腳石」。

「一帶一路」理論中也有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它是屬於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主義)還是多邊合作機制(多邊主義)?其答案不僅決定著「一帶一路」的範圍和治理結構,而且決定著它的發展路徑選擇。

在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和2017年5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中,都指出了「一帶一路」的五大重點方向,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所做的表述基本上屬於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換言之,「一帶一路」具有區域主義屬性。

在《願景與行動》中,中國官方對「一帶一路」曾經做過兩處原則性的表述:一是強調「一帶一路」具有開放性;二是明確宣稱「一帶一路」以古絲綢之路為基礎,但又不限於古絲綢之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18年1月發表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正式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具體包括哪些國家沒有做出具體的界定,但有人認為,其西北航道延伸到歐洲,而東北航道則延伸到北美。這樣,「一帶一路」的地理範圍就超越了最初的表述。與此相對應,近來許多媒體和學者宣稱「一帶一路」的範圍不只是上述區域,而是包括所有志同道合的國家,「一帶一路」就自然屬於多邊合作機制,具有多邊主義屬性。

學術界針對「一帶一路」屬性的這種認知分歧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官方文件的不同解讀,無論是區域主義倡導者還是多邊主義倡導者對其判斷都沒有給出系統而有說服力的解釋。

迄今為止,倡導區域主義屬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一帶一路」的定位是多方合力、多方詮釋的結果。對內它更側重於西部邊境省份的發展而非外交戰略的需要,對外它是中國周邊戰略的延伸。

第二,新時期中國周邊戰略的基本理念就是親誠惠容,但要把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就需要一個新的依託。這就決定了「一帶一路」首先是服務於周邊戰略的區域合作機制。

第三,中國還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世界大國,故其戰略輻射目前只能集中在歐亞大陸,對區域戰略態勢的引導和掌控能力也主要局限於中國周邊地區。

倡導多邊主義的理論解釋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第一,中國版的經濟全球化說。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把「一帶一路」稱為「中國版的經濟全球化」或包容性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全球化+「一帶一路」)。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說。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向國際社會闡釋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舉措,如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由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所決定,「一帶一路」的地理範圍不應該只限於特定區域。

第三,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說。既然「一帶一路」是中國新時期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載體,它就應該面向全世界。

第四,公共產品說。通過推動「一帶一路」,中國需要從提供區域合作公共產品進一步升級為提供全球發展公共產品,彰顯中國在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由接受者、參與者到倡議者、主導者的角色轉換,突出中國作用和中國貢獻。

中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一帶一路」首先必須服務於中國自身的戰略目標。在這一點上,實現和平發展最為優先,因此「一帶一路」的屬性應該與中國崛起的路徑選擇相一致。

和平發展是中國對外戰略的基本導向,但圍繞崛起後的具體目標和崛起的途徑還遠未取得共識。

「一帶一路」要服務於中國的和平發展,隨之而來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帶一路」是一種多邊合作機制,它與現有多邊合作機制的關係是什麼?是替代還是補充?

倘若兩者是相互替代的關係,那麼同時存在兩套多邊合作機制顯然是和經濟全球化背景相衝突的;倘若「一帶一路」是對現有多邊合作機制的補充,它就應該在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內推動,比如,「一帶一路」的貿易暢通需要在WTO框架內展開,「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需要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框架內展開。這顯然有悖於「一帶一路」的初衷。

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是,「一帶一路」的多邊主義屬性與其發展導向有可能發生矛盾。

現有多邊合作機制(進而是全球治理)是以規則導向為特徵的,它不僅設置了進入門檻(如WTO接納新成員的條件),而且對成員方的權利、義務、爭端解決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相比之下,「一帶一路」的基本特徵是發展導向。它沒有明確的進入門檻,也沒有統一的、有約束力的規則體系。為了適應不同類型國家發展的需要,「一帶一路」承認多元化的合作機制並存。

面對一個以規則為導向的多邊合作機制,「一帶一路」與其對接很可能會陷入尷尬的處境:由西方大國主導制定的多邊貿易規則+中國所提供的互聯互通(以及資金、技術、援助等)。當然,可能會有人說,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就是要改革現有的規則體系,但這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況且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沒有打算放棄對全球規則和秩序的主導權。

隨之而來的第三個問題是中國是否具備為多邊合作機制制定規則的能力?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大多是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建立起來的,如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同時,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共同維繫了多邊合作機制的運轉。即使我們承認,作為發展導向型的國際合作機制,「一帶一路」不排斥構建相應的規則秩序,至少在現階段我們尚不具備構建一套多邊規則的能力。

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是大國崛起的必然要求。國際公共產品可進一步分為全球性公共產品與區域性公共產品。作為中國提出的一個國際化戰略,「一帶一路」要為國際社會所認同,必須具備國際公共產品的特性

面對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國無外乎兩種選擇:參與全球化與引領全球化。如果是參與全球化,「一帶一路」並不必然需要具備多邊主義屬性。在全球化的一個主要載體——WTO框架內,GATT第24條明確規定,區域貿易協定(RTAs)只要滿足三個限制條件就是可以被接受的。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區域貿易協定與全球化呈現出同步發展的趨勢。

區域貿易協定不僅沒有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且在實踐中成為促進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動力源。因而,「一帶一路」的區域主義屬性並不妨礙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甚至它還可以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新動力

如果中國選擇通過「一帶一路」引領全球化,並且還要引領新型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那麼邏輯上「一帶一路」就必須具備多邊主義屬性。問題在於,現階段中國是否有能力單獨引領經濟全球化。

首先,中國需要承擔引領全球化的固定成本,如單方面向其他國家提供出口市場、長期承受貿易逆差、不要求發展中國家或最不發達國家做出對等的市場開放、向其他國家不對等地開放移民等。

其次,中國需要承擔引領新型全球化或包容性全球化的成本。反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平,這既有國家層面的收益分配不公問題,又有一國之內產業層面、群體層面的收益分配不公問題。更重要的是,這裡所說的不公平並不是絕對的不公平,而是相對的不公平。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會使所有參與國獲益,但在發達國家看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獲益相對更多,而它們獲益相對較少。這是新型全球化或包容性全球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中國需要承擔額外的引領成本。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協調國際社會的利益訴求與中國自身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

公共產品的基本特性是供給不足。目前,圍繞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存在兩個特殊的因素:一是守成國美國正在大幅減少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二是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公共產品屬性存在誤解,不少發展中國家把它看成是中國的一項準對外援助戰略,以至於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需求超越了我們的提供能力。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大國崛起固然需要提供公共產品,但它所提供的數量和類型需要與國力相適應。當美國因無力或不願充當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轉而把戰略資源收縮到國內時,中國不能超越國力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以現有國力為前提,中國所能提供的公共產品類型將主要是區域性公共產品和一部分全球性公共產品。同時,中國不僅需要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一帶一路」的定位、屬性、目標和治理結構,而且要真正履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消除「一帶一路」公共產品屬性等同於免費午餐的誤解。

「一帶一路」的屬性與義利觀密切相關。

秉承正確的義利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也是決定「一帶一路」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義利觀的核心要義是以義為先,義利並舉。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外交理念。

在正常的國家間合作中,予和取應該維持大致的平衡;同時,對有些國家要實施多予少取,甚至是只予不取,也就是允許搭便車。對不同國家實行差別對待是大國經濟外交的一種慣例。

當今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不能以同一規則適用於所有國家。實際上,即使在現有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所做出的承諾也各不相同。

微觀或企業層面的目標更多體現為利,宏觀或國家層面目標更多體現為義。這也就是習近平所講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既要重視投資利益,更要贏得好名聲、好口碑,遵守駐在國法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總之,在義和利的辯證關係中,要使兩者做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一個度:利要服務於義,同時不能為強調義而放棄利。

具體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如果沒有義,它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反之,如果沒有利,它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這種意義上,判定「一帶一路」是否成功取決於義利觀是否真正實現

把「一帶一路」的屬性置於義利觀的框架內,我們就會發現多邊主義說會陷入難以實施的困境。

第一,在「一帶一路」框架內落實義利觀需要構建一整套機制化安排,短期內機制化安排的缺位難以把所有國家納入進來。作為中國特色的經濟外交理念,其實施沒有可供複製的模式,這就決定了它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顯然,在全球範圍內的探索難度無疑要大於特定區域內的探索難度。

第二,現階段把主要發達國家納入「一帶一路」框架面臨兩類難題:一是這些國家把「一帶一路」看成是中國「另起爐灶」,它們內心並不接受「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規則秩序;二是中國如何對來自發達國家的成員履行「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和「搭便車」承諾。

第三,把所有發展中國家納入進來,現階段落實義利觀同樣面臨可行性難題。一方面,多數發展中國家參與「一帶一路」所看重的是中國可能給予它們的利益讓渡;另一方面,即使按照差別待遇原則,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得到利益讓渡。現階段中國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現階段為「一帶一路」賦予多邊主義屬性看起來會非常美好,但其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可行性。由於「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特徵,在起步階段賦予其區域主義屬性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能夠為最終走向多邊主義奠定基礎,完成其目標或定位。

第一,「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決定了它能夠從區域主義最終走向多邊主義。與現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相比,「一帶一路」最突出的特徵是發展導向。由於現有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以規則為導向,其較高的進入門檻和複雜的規則體系客觀上把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排除在外,使之失去了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機會。而「一帶一路」不以規則為前提,允許不同類型的合作機制並存,真正體現了開放的區域主義理念,從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及經濟全球化)、實現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邏輯,當一項區域貿易協定具備開放特徵時,它就能促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說,區域主義就能夠成為多邊主義的「墊腳石」。

第二,「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並不意味著排斥構建規則。 「一帶一路」不以規則為前提,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需要制定規則。從「一帶一路」的內部運行機制來看,貫徹義利觀需要協調好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關係、予與取的關係、微觀層面目標與宏觀層面目標的關係。這都需要有相應的規則和機制化安排作保障。

第三,發展導向與區域主義相結合有助於「一帶一路」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目標。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一帶一路」與全方位對外開放做了明確的表述。相比此前的對外開放,全方位對外開放體現在開放的地域空間、開放的方式、開放的機制、開放的內容、開放的目標是全方位的,以「一帶一路」為載體的開放並不排斥其他形式的開放。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區域合作的同時,中國將繼續推動在多邊領域的合作;在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同時,中國將繼續推動與其他地區的國家合作;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中國也在加快構建自由貿易園區和自由貿易港等開放載體。

第四,發展導向與區域主義相結合有助於「一帶一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大國的崛起都需要提供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為改善現行全球治理體系的弊端,適應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向世界提供的全球治理新理念。

當今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著「治理赤字」「民主赤字」與「發展赤字」,在這種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可以說恰逢其時。就其內涵而言,政治上,各國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從這種表述中可以看出,合作與共贏是這一理念的核心,責任與利益共擔是這一理念的基本原則,包容與可持續發展是這一理念的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自由貿易理念和民主、自由、人權理念,為全球治理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這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這種意義上,「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與區域主義屬性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要求。「一帶一路」的區域主義屬性與發展導向特徵相結合將為最終實現多邊主義屬性奠定基礎,進而使其能夠充當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平臺與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責編/劉夢  審校/王瀝慷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們:hr@yidaiyilu.gov.cn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李向陽:「一帶一路」:區域主義還是多邊主義?
    」具有區域主義屬性還是多邊主義屬性在學術界存在很大的爭議。本文試圖討論「一帶一路」理論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它是屬於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主義)還是多邊合作機制(多邊主義)? 其答案不僅決定著「一帶一路」的範圍和治理結構,而且決定著它的發展路徑選擇。
  • DRC專家系列解讀⑧丨陶平生:新時代亟須加強「一帶一路」國際規則...
    從參與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國際規則標準的軟聯通《意見》指出,依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
  • 關注丨汪文斌:沒有任何一個「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家認可所謂...
    有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合作仍在不斷開展,包括上周五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同時,外界仍有「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的說法。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中方對「一帶一路」下階段合作有何設想?A汪文斌表示,「一帶一路」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旨在通過促進互聯互通,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 最新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舉行2020年度視頻...
    ▲(外交部供圖)會議認為,「一帶一路」是支持多邊主義、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助力南南合作的重大倡議,體現了全新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習近平主席提出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合作之路,為共建「一帶一路」指明了方向。
  • 什麼是多邊主義?什麼是單邊主義?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究竟哪個好
    本篇我們就來捋一捋——什麼是多邊主義?什麼是單邊主義?百度百科:在現代,人們將研究多邊外交行為和活動的理論稱為「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多邊主義」仍沒有統一的確切定義。
  • 新華國際時評:捍衛多邊主義,中國知行合一
    某種程度上,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交鋒進入關鍵時期。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以順大勢、合大道的理念和紮實有力的行動,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多邊主義不斷前行。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就多邊主義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發出響亮聲音。
  • 關注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環境狀況與主要問題
    根據相關資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區域分布看,覆蓋了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東歐及北非等地區;從土地面積看,佔全球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從人口規模看,佔全球人口總額的60%;從國民生產總值(GDP)看,佔全球GDP的32%。表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分布
  •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一帶一路·觀察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報告,2019年,中國與泰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都有較大增長。「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佔比不斷提升。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發布的《「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發展報告》(2018),「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提升,產品不斷豐富。
  • 獨家丨東博會上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背後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北京...
    翟崑長期從事全球、周邊地區及國別的綜合研究和科研管理,尤其是對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有著深入的研究與觀察。以下是對於倡議的詳細解讀。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全球經濟低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受到衝擊。新形勢下,中方視東協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支持東協共同體建設,支持東協在東亞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東協在構建開放包容的地區架構中發揮更大作用。」
  • 獨家丨北京外國語大學顧佳贇:「一帶一路」倡議在柬埔寨
    「一帶一路」讓柬埔寨發展「好了」柬埔寨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國家,其國家經濟發展的「四角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互聯互通。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中柬兩國在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在柬埔寨的路橋、水利、電網、港口、碼頭、機場等基礎設施方面注入了大量的投資。
  • 觀察丨縮小「一帶一路」認知差異,可以從四方面入手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了解合作方需求、縮小合作中的認知逆差變得愈發重要。筆者希望以蒙內鐵路為例,為「一帶一路」彌合認知差異提出建議。而在宏觀層面,也存在對「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整體的擔憂。初步證據表明,對「一帶一路」的許多擔憂被誇大甚至曲解。「一帶一路」倡議及項目緣何「招黑」?對「一帶一路」的認知逆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關注丨共建「一帶一路」 柬埔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他表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柬埔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柬埔寨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的踐行者: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2016年6月,柬埔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在金邊皇家大學成立,佔達利·尼克擔任中心主任。「柬埔寨有句諺語:『花朵需要授粉才能結果,樹木需要澆水才能成長。』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共建『一帶一路』對柬埔寨的重要性。」
  • 王毅國務委員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外媒體吹風...
    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第二屆高峰論壇,與各方一道,總結經驗、規劃未來、凝聚共識,切實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本屆論壇將有以下幾方面重要意義:一是勇立潮頭,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持多邊主義、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國際社會應對當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形勢下,堅持這一立場更為重要。
  • 海外丨外資銀行看好「一帶一路」,花旗、渣打、滙豐...
    海外丨外資銀行看好「一帶一路」,花旗、渣打、滙豐...「一帶一路」,花旗、渣打、滙豐都收穫了什麼?》劃重點❶ 在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鼓勵下,「一帶一路」沿線業務等成為各外資銀行資源傾斜重點。❷ 截至2018年6月末,外資銀行在華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6家代表處。業務範圍擴大的同時,業務種類也不斷增多。
  • 「一帶一路」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怎麼發展?不外乎挖掘文化、複製傳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圖為2017年9月23日,遊客在新疆東北部的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巴裡坤湖遊覽。目前,國內外有關「一帶一路」倡議將如何影響世界的討論較多,而有關「一帶一路」倡議將如何影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及其所可能引領的全球化新模式卻很少有人關注。
  • 獨家丨海南大學梁海明: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
    ▲ 灣區號中歐班列發車(圖源自網絡)中國一帶一路網:大灣區能為「一帶一路」帶來什麼機遇?梁海明:舉例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可以合作打造區域物流聯盟。如果自貿港和大灣區組建區域物流聯盟,可以將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備等集於一身,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香港可以發揮在供應鏈管理以及相應的專業服務領域的獨特優勢,包括成立海事法庭、仲裁與調解中心、提供航運金融保險等服務。香港還可以協助自貿港、大灣區成立國際物流發展銀行,該銀行不僅能為區域物流聯盟提供融資服務,也能開拓國際物流供應鏈金融業務。
  • 聯大主席萊恰克:可持續發展議程與「一帶一路」相得益彰
    經濟日報紐約電 (記者朱旌)第72屆聯大主席萊恰克日前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級別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並不局限於其國界。
  • 特稿丨疫情下的中東:「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
    高樓拔地而起,電站點火併網……臨近歲末,中東地區的「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用新地標、新科技點靚中東地區。保護與堅守隨著11月24日P5標段C02辦公樓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由中國建築埃及分公司承建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務區取得階段性成果。未來,這裡將聳立起高達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樓」。
  • 一帶一路對全球和區域合作有重要意義
    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赫塔爾在開幕式致辭中高度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和區域合作的重要意義。  阿赫塔爾表示,當前逆全球化潮流湧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增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這一趨勢如繼續發展,將對全球供應鏈和亞太各國造成嚴重衝擊。  阿赫塔爾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亞太發展的重要優勢。
  • 習近平希臘行:助「一帶一路」建設、中歐關係走好走順
    (經濟觀察)習近平希臘行:助「一帶一路」建設、中歐關係走好走順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習近平希臘行:助「一帶一路」建設、中歐關係走好走順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陳康亮中國學者認為,此次訪問取得的多項成果不僅推動中希關係邁上新臺階,也將為「一帶一路」建設、中歐關係帶來新利好。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訪問期間,中國與希臘發表了關於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雙方表示願通過比雷埃夫斯港口等合作項目推動落實兩國政府間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