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NgAgo系統有效,但只發現基因功能敲低未出現基因編輯...

2020-12-11 生物谷

圖片摘自原文

2016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和南通大學聯合研究的一篇題為「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基於NgAgo技術對fabp11a基因敲減可引起斑馬魚眼睛發育缺陷)的 「致編輯信」文章。

文章中,研究者介紹,在使用NgAgo之後,雖然發現了NgAgo的其它特性,但並沒有發現任何基因編輯的現象。研究者利用NgAgo技術在斑馬魚的細胞中進行研究後發現,斑馬魚的眼睛發育出現了缺陷,隨後通過測序後他們發現,從基因組層面上來講,使用NgAgo技術並未對斑馬魚產生任何基因編輯的效應,僅僅只是mRNA的表達量上發生了改變。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並非利用哺乳動物進行研究,而是利用模式動物斑馬魚進行了相關研究,斑馬魚是一種具有多種優勢的模式生物,其能夠幫助科學家們進行遺傳學、發育生物學、血管生物學及疾病模型等領域的研究;在過去很多年裡,諸如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 )、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以及CRISPR/Cas9都已經在斑馬魚中進行了研究,而近來一種名為gDNA/NgAgo的新系統也因其脫靶率較低易操作等獨特的優勢讓很多科學家眼前一亮,這項研究中,來自復旦大學和南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調查了是否gDNA/NgAgo系統能夠用來操控斑馬魚機體的基因,隨後研究者就以fabp11a基因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研究。

脂肪酸結合蛋白11a(fabp11a)是細胞內FABPs結合蛋白家族成員之一,該蛋白家族在調節機體葡萄糖和脂質動態平衡及炎症上扮演著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為止,研究者並不清楚基因fabp11a在斑馬魚發育過程中的具體功能,為了調查是否5』-磷酸化單鏈DNA能夠指導NgAgo來幹擾斑馬魚機體內源性基因的表達,研究者構建了氨基端和羧基端分別攜帶核定位信號肽的NgAgo分子(NgAgo-2nls)來用作對斑馬魚進行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兩個具有24bp長的5』-磷酸化單鏈DNA寡核苷酸(FW-guide 1和FW-guide 2)能夠靶向作用fabp11a基因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外顯子,而且每一個寡核苷酸都能夠同NgAgo-2nls的mRNA共同注入到斑馬魚的胚胎細胞中,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還發現,大約30%被注入的斑馬魚胚胎都會表現出嚴重的眼部表型,要麼一隻眼睛小一隻眼睛正常(第一種類型);要麼頭頂長出一隻較大面積融合性的眼睛(第二種類型)。

為了調查是否斑馬魚眼睛缺陷的發生是由fabp11a基因的遺傳突變引起的,研究者從異常眼部表型的斑馬魚胚胎中進行全基因組DNA的提取,並且利用PCR的方法對靶向區域序列進行擴增,研究者發現,異常的斑馬魚胚胎機體中fabp11a基因的表達水平降低了,而且gDNA/NgAgo系統引發的斑馬魚胚胎異常表現或許能夠通過外源性添加fabp11a的mRNA來恢復。

圖片摘自原文

研究者為了證實gDNA/NgAgo系統的確能夠作為一種基本原則來敲除斑馬魚機體中的基因,研究者利用該系統檢測了斑馬魚機體中另外一種名為ta的基因,該基因能夠編碼斑馬魚胚胎中胚層形成所需的T-盒轉錄因子;隨後研究人員對斑馬魚機體中kdrl,lama1以及flt1基因都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gDNA/NgAgo系統能夠明顯降低這些基因的表達並且誘發與斑馬魚出現眼睛發育缺陷結果相似的一些表型。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利用gDNA/NgAgo系統進行的基因敲減能夠影響斑馬魚機體中基因的功能表達,此外研究者在斑馬魚所有胚胎中並未檢測到任何基因突變,為此研究者假設,gDNA/NgAgo或許能夠同靶向基因結合來阻斷基因的轉錄,總而言之,研究者認為gDNA/NgAgo系統或許能夠提供另外一種特殊的系統來對斑馬魚進行基因敲減研究。

最後研究者指出,此前韓春雨的研究論文是在哺乳動物(人)的細胞中進行的相關研究,而這篇研究中我們是在斑馬魚中進行的研究,二者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而且在做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使用NgAgo技術之後,雖然我們發現了NgAgo的其它特性,但並未發現任何基因編輯的現象。當研究人員在斑馬魚的細胞中使用NgAgo技術後發現,斑馬魚的眼睛發育出現了缺陷,當然這疑似發生了基因編輯現象。但是通過後期測序後他們發現,這從基因組層面上來講沒有出現任何基因編輯的現象,只是mRNA表達量上發生了改變,這或許就說明,引起斑馬魚胚胎發育缺陷的原因是基因敲減,而並不是基因編輯。(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

Jialing Qi1,*, Zhangji Dong1,*, Yunwei Shi1, Xin Wang1, Yinyin Qin1, Yongming Wang2 and Dong Liu1

相關焦點

  • 南通大學:用韓春雨NgAgo有新發現,但根本不是基因編輯
    在使用NgAgo之後,雖然發現了NgAgo的其他特性,但並沒有發現任何基因編輯的現象。該文章顯示,研究團隊在斑馬魚的細胞中使用NgAgo技術後,斑馬魚的眼睛發育出現了缺陷,疑似發生了基因編輯。但是進行測序後才發現,基因組層面上或者說DNA層面上,沒發生任何編輯。進一步,他們檢測發現,只是mRNA表達量上發生了改變。
  • 國內研究者Cell Research發文韓春雨NgAgo有效,但是敲低未敲除
    ,但是不能對靶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圖一圖二為了證明是否斑馬魚出現的表型是由於Fabp11a基因遺傳突變造成的,作者抽提了正常斑馬魚胚胎和突變斑馬魚胚胎的DNA對靶基因進行PCR擴增,結果測序結果表明靶基因沒有發生任何基因突變,但是通過RT-PCR檢測Fabp11a基因的表達驚奇的發現該基因的表達有顯著敲低
  •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論文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事件就此落幕?
    BIOON/---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為此,這個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最終落下帷幕。2018年9月1日,韓春雨就河北科技大學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示接受,並且表示在國際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域,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10日深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圖)
    近日,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權威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Bi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已建立了日常維持數萬條渦蟲的研究系統,發現了12個新的調節再生的基因。  渦蟲體長不到2釐米,大多生長在潔淨水質的池塘和溪流中,是一種令科學家感到驚奇的低等動物。
  • ...科學家敲掉癌細胞19069個基因,發現大量免疫逃逸基因,它們之間...
    也就是說腫瘤還有很多免疫逃逸手段等著科學家去發現,去攻克。雖然已經有一些圍繞患者的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2-4],但是這些研究僅限於檢測經常發生的基因變異。當然,也有一些基於CRISPR技術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5-7],不過這些工作也缺乏從基因型到表型對免疫逃逸展開系統地研究。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基因功能研究新途徑
    本報訊 模式植物擬南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插入突變體庫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2008年05月14日 09: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英國牛津大學和開放大學的研究者在果蠅中發現一種與人類衰老基因
  • 生物學家做出兩項新發現 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文章稱,NgAgo能在嚮導DNA的指引下,對目標基因有效切割,可用於對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種種外界因素的推動下,隨即在國內引發轟動效應,某些國內專家和媒體稱之為「諾獎級」的發現。同時,NgAgo被視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可比肩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能通過對任何人類基因進行精確剔除來研究其功能,從而就能徹底改變科學家們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但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面臨眾多挑戰,比如如何在相同細胞中同時移除多個基因或基因片段,這種類型的基因組「手術」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了解基因組不同部分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狀況下是如何協同發揮作用的似乎更為重要。
  • 拓展Cas12a基因編輯系統並優化其基因編輯效率 | Genome Biology
  • 基因編輯明星動物遇挫:無角牛體內發現細菌基因汙染|專訪
    基因編輯動物的明星無角牛遇到了麻煩。圖 | 基因編輯而來的無角牛(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美國 FDA 的科學家研究了 Recombinetics 公司經由基因編輯得到的一頭無角牛發現,這頭名為 Buri 的公牛體內存在一段細菌 DNA,是具有抗生素抗性的基因片段。FDA 稱,這是一段在基因編輯過程中無意添加進去的基因片段。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但是,針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行為,會不會導致其他地方發生意外,出現組織異常生長、引發癌症等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尤其是使用CRISPR進行人體治療時,很難精確地知道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範圍,有的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有些則不會,這種「馬賽克」效應充滿了未知。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
  • 基因編輯技術新突破!科學家可以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
    3 月 16 日,《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來自多倫多大學泰倫斯 · 唐納利細胞及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使用一種名為 「CHyMErA」 的基因編輯方法,可以同時編輯基因組中的多個位點。這一技術突破,有望幫助科研人員深入理解不同 DNA 片段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協同作用。
  • 科學史|基因編輯「三巨頭」
    後來,科學家發現,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類型-1 (HIV-1) 的感染需要一個CD4受體和一個趨化因子受體——主要是受體5 (CCR5),HIV-1進入宿主體內,首先與一個CD4受體結合,然後與CCR5相互作用來入侵宿主細胞,因此,假如能夠將體內的CCR5基因進行改造或者有效地抑制該基因的表達,是不是就能夠治療HIV了呢?
  •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蚊子...
    1953 年,科學家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 DNA 雙螺旋結構,自此之後,人們知道了遺傳信息是由基因構成和表達。1963 年,基因雙螺旋論被提出十年後,新一代科學家正式提出基因編輯療法——通過敲除或替代某部分基因,讓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增加或減少某些細胞功能,以治療、治癒某些疾病。
  • 《細胞》:英科學家發現植物基因「溫度計」
  • 科學家發現是免疫系統中多個基因在「作怪」
    科學家發現是免疫系統中多個基因在「作怪」  Emma Chou • 2020-06-10 09:25:56 來源:前瞻網
  •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Emma Chou • 2020-11-24 17:05
  • 基因編輯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 華裔科學家張鋒未當選
    CRISPR/Cas9技術   CRISPR/Cas9是繼「鋅指核酸內切酶(ZFN)」、「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之後出現的第三代「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所謂「基因編輯技術」,就是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的一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