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恢復性增長,這四大中心城市要引領區域振興

2020-12-25 第一財經

中心城市、都市圈在新一輪東北振興中的作用十分關鍵。

吉林省日前公布《長春經濟圈規劃》,到2025年「長春經濟圈」要實現「七個率先」:即率先打造2萬億區域經濟體、率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率先建成創新轉型核心區、率先實現數字經濟發展新突破、率先走上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率先創建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率先推動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長春經濟圈」規劃區域主要包括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松原市、公主嶺市、梅河口市等,共35個縣(市、區)。上述區域的國土面積佔全省的48.6%,常住人口佔全省的74%,GDP總量佔全省的84%,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的78%,是吉林省城鎮最密集、高教資源最豐富、經濟發展最活躍、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最強的區域。

按照規劃,長春經濟圈將率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創新轉型,帶動吉林振興。吉林省計劃對「長春經濟圈」區域進行整體產業布局,其中長春作為創新發展核心區,將重點培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先進位造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高性能醫療器械、精密儀器等。吉林、松原、四平、遼源、梅河口等節點城市則將加快建設汽車、石化、醫藥健康、新材料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在空間布局上,將重點推進「一主」「兩翼」「三環」「多射線」協同互動。其中,「一主」即以長春為主要區域,進一步拉開發展框架、拓展戰略縱深、壯大規模總量、強化輻射帶動,全力做大做強長春經濟圈核心區。

今年的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充分發揮長春「一主」作用,聚焦建成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構建「兩翼」「三環」「多射線」。抓好榆樹至松原、東豐至雙遼高速公路建設。推動京哈與鐵科、集雙高速互聯互通。積極拓展「長春經濟圈」,培育壯大先進裝備製造等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抓好進取空間探空「小型運載火箭」等900個項目,打造帶動全省協調發展的主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東北經濟目前仍處於緩慢向上的發展階段,整體發展比較滯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集聚發展的方式,優先發展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吉林通過打造長春經濟圈,可以帶動全省經濟發展。

衣保中說,整個東北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大城市帶動。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東北目前沒有形成一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超大型城市,使得東北地區的競爭力比較弱。因此選擇類似東北中部地區這樣經濟條件基礎比較好、要素比較好的地方,打造經濟圈、城市群,對整體東部經濟發展可以起到比較大的帶動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東北四大副省級城市對東北全面振興的支撐帶動作用十分關鍵。在長春之外,其他三個副省級城市瀋陽、大連和哈爾濱也在努力發揮中心輻射作用,並提出了一系列舉措。

今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瀋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加快瀋陽「四個中心」建設,實施瀋陽經濟區一體化戰略規劃,全面推進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建設。同時發揮大連龍頭作用,建設北方地區開放大門戶。

今年的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支持省會城市建設,發揮哈爾濱龍頭帶動作用。

東北一位發改系統官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而,東北的幾個副省級城市的科教資源都十分不錯。因此未來在東北振興過程中,很關鍵一點就是發揮副省級城市的中心引領作用,發揮副省級城市的科教資源優勢。

經過近幾年的調整和轉型之後,東北省份逐漸也走出低谷。201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GDP增速分別實現5.7%、4.5%和5%左右。其中,遼寧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繼續保持在全國第三位,效益水平持續向好。

衣保中說,現在東北經濟處於恢復性增長階段,通過發揮打造城市群、經濟圈,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將為東北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四大區域再定位: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現代化
    ,提高昆明、南寧、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首府)城市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可見,未來的西部大開發,不僅是經濟趕超,更要將西部內陸加速變身開放前沿,政策窪地扭轉為政策高地。且不說「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廣為流傳,東北地區的確已經失去重工業時代的榮光,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人口增長,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40多年前,東北還是中國經濟高地。在1980年的GDP十強城市裡,東北有2個城市入圍:瀋陽、大連。
  • 陳耀做客13期東北振興大講堂主講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特徵...
    東北振興大講堂將陸續邀請專家介紹改革開放中的區域發展經驗,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經驗,中部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中心城市戰略和營商環境建設經驗,西部(貴州、重慶、四川等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東部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等)民營經濟發展和深度開放的經驗等,以便東北在實際工作中參考,突破東北振興的瓶頸束縛,找到符合東北現實情況的振興之路。
  • 東三省經濟發展「最好」省會城市,振興東北的主力軍,一直很低調
    東北三省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個起點,曾對新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布局作出重大貢獻,有力支持了全國各地的經濟建設,經濟模式轉換和升級,所以主要的重化產業的東北經濟進入蕭條期,根據東北三個省委員會的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大連城市的競爭中,一度非常尷尬的狀態了。
  •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國際論壇舉行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遼寧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支持單位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國際論壇在瀋陽舉行。(KIEP)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尚勳,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周瑋生,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原院長吉野直行等圍繞「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發表了主題演講。
  • 高鐵為東北經濟振興注入新動力
    近兩日,東北多條高鐵線路捷報頻傳。11月30日,牡佳高鐵全線鋪軌完成、朝凌高鐵無砟道床段落鋼軌全線鋪通,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高寒高鐵——哈大高鐵開通運營8周年……多線鐵道線路建設加速,新線不斷開通運營,為東北地區經濟全面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 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設提速 區域協調發展激發強勁增長極
    業內人士稱,隨著重點區域戰略推進力度加大,區域協同發展紅利正不斷釋放。與此同時,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為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發展潛力愈發凸顯,拉動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戰略激發強勁活躍增長極,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 振興東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誰能最先實現?
    可見,十四五時期,從東部到西部,從中部到東北,從長江經濟帶到黃河流域,從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到雄安新區,都有戰略部署。根據國家統計局劃分,內地31省市分屬於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且不說「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廣為流傳,東北地區的確已經失去重工業時代的榮光,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人口增長,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40多年前,東北還是中國經濟高地。在1980年的GDP十強城市裡,東北有2個城市入圍:瀋陽、大連。
  • 霍偉東:東北地區一體化是新發展格局下東北振興的關鍵抓手
    解放思想就是一定要充分運用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充分理解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地區的戰略定位,積極主動,用好用足用夠國家政策;務實推動,就是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新時代東北振興,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不等靠要,實實在在的去落實去執行去幹。重振雄風,從歷史上看,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曾經輝煌,具有驕人成績,尤其在共和國成立以來,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種種原因,現在陷入衰退,經濟不振,人口外流,信心不濟。
  •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9年會:區域政策要圍繞穩增長發力建功
    後來有江蘇模式、浙江模式、廣東模式等等,還有所謂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長江經濟帶,更早還有環渤海經濟圈的概念,也有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說法,現在最新最著名的是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經濟概念。而推動區域融合協同發展思路,5年前已在京津冀地區開始探索實踐。
  • 東北再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快崛起,東部現代化
    且不說「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廣為流傳,東北地區的確已經失去重工業時代的榮光,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人口增長,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40多年前,東北還是中國經濟高地。在1980年的GDP十強城市裡,東北有2個城市入圍:瀋陽、大連。
  • 四川解讀最新發展思路:支持有條件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大力發展環成都經濟圈,建成與成都有機融合、一體發展的現代經濟集中發展區;加快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成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推動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建成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和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攀西經濟區轉型升級,建成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和國際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
  • 「新時代東北振興」大連:「風車」轉動產業升級 創新引領東北振興
    海外網大連9月25日電九月是大連最好的季節,24日至25日,「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線媒體團走進大連,一覽「東北之窗」發展的新面貌。大連,這座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正帶領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走向振興。
  • 創新:打開東北振興大門的「金鑰匙」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電 題:創新:打開東北振興大門的「金鑰匙」新華社記者王瑩、姚湜、強勇嘉賓在臺上進行主題演講,沒有講稿;身後的直播大屏幕上,演講內容以字幕形式同步呈現。完成這一文字「同傳」的不是速記員,而是科大訊飛語音轉寫系統。
  • 科學發展引領東北振興④三大產業挺起遼源經濟轉型脊梁
    如何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遼源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早在「十五」期間,遼源就未雨綢繆,著眼於高位對接、高層次轉型,確定了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健康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定位,走出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怪圈,極大地提高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後勁,使全市經濟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崛起。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三大產業格局已經形成,成為遼源經濟轉型的支柱。
  • 專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
    《21世紀》:「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包括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四大板塊未來發展的動力在哪?馮奎:我認為,「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落實到區域空間上就必須強調集中、集聚和集約式發展。
  • 社科院經濟藍皮書: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迎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芳)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2021年《經濟藍皮書》分析稱,2020年我國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恢復,產品和行業增長面擴大,同時保護市場主體政策取得預期成效,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
  • 第二屆東北振興發展高端論壇暨首屆東北振興南北智庫研討會在長春...
    蔡立東表示,本次論壇的召開為推動疫情影響下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將深度聚焦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全面服務東北振興發展。  當日下午,針對疫情影響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論壇圍繞「雙循環背景下東北振興南北智庫研討會」「東北振興區域合作與內生動力」「疫情影響下的社會治理新趨向」分別開設了三個研討會。
  • 十九大」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構建區域聯動發展新機制,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包括編制實施城市群規劃、中心城市規劃、專業特色小鎮規劃等重點培育發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四大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建設,優化經濟發展格局;堅持陸海統籌,提升海洋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等。四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 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東北地區」的經濟在全國處在什麼水平?
    任何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會受到多種區位因素的影響,比如地理位置、工農業經濟基礎、自然資源稟賦、交通區位、市場狀況、科技教育水平、人口數量和素質、政策條件等因素。不同區域的區位條件不同,會使得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存在差異,而一個區域的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定是要在區位條件方面「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區位而補齊劣勢區位,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 高校黨建|黨建引領辦學治校 服務區域振興發展
    遼寧大學黨委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推進世界一流學科高校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以「四個服務」為指引,緊密結合黨中央關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部署,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統領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等各項工作,厚植人才優勢,培育創新動力,打造服務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供給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