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欺的謊話:「比起成功,失敗讓我學到更多「

2021-02-28 改變自己

#時間不會等你#


#每周多一點思考#



彭縈:

人們總說自己能從失敗中學到很多。這時常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

我想說的是,我們的確能從失敗中學到一點什麼,但是我們能從成功中學到更多。這裡的成功和失敗指的不僅僅是世俗標準意義上的成功和失敗。

如果你每個月都給自己立下一個新的目標,無論是多運動下、多讀點書、還是多學個樂器,可每次都才一個星期就堅持不下去了,你難道不會懷疑自己完全沒有改變自己的力量?如果你在過去約會過的人都特別糟糕,受到巨大傷害而告終,下一次再遇到一個對的人的時候你難道不會害怕靠近,你真的還敢相信愛嗎?

成功,給一個人帶來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信心。哦,信心太重要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能做成一件事情,那麼你真的是不可能做成的。而失敗呢,我想給人能帶來的東西就是,你有更多故事可以講了,那也是在你成功之後,你才能帶著笑去講。

所以我們要不斷建立小的成功,帶自己走向大的成功。



那些自欺的謊話:「比起成功,失敗讓我學到更多」

原文 by Joe Kraus

翻譯 by 姣姣 @改變自己

校對 by Ray_De_May @改變自己

我對不少事極感興趣,其中一件是我們對自己說的小謊言。這些謊言往往以看似真理的格言警句形式出現。更準確地說,它們略微蘊含重要信息,卻被完全視為真理。很多情況下,由於這樣的格言隨處可見,我們甚至都不會加半點思考。然而,這些謊言卻能對我們的行為、思想造成一定的扭曲。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生活是短暫的。」身邊一直都能聽到這句話。我能理解大家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們想要「充分享受生活。」但我們並不這樣說。我們說:「生命是短暫的。」

當然,生命並不短暫。事實上,對許多美國人而言,生命是漫長的(敲敲木頭,祈禱下)。在美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5歲,女性平均壽命為80歲。然而,理論上講,當「生命是短暫的」深入你心時,將對短期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金錢方面),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愛因斯坦有個著名思想,即全宇宙最強大的力量是複利。我相信,我們對於「生命是短暫的」這句話的雙重誤解以及對於複利帶來價值的無法欣賞將共同誘使人們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

我認為,在創業領域,對我們自己說的最危險的謊言是「失敗比成功更讓人從中獲益。」這完全錯誤,而我想具體解釋下原因。

我所認為的真理是「相比成功的經歷,失敗經歷更能幫人培養品性。」不過,直至目前,我仍堅定相信,從成功中,更能汲取經驗教訓。

首先我們看下數據。《創業能力和持續性研究報告》一文中,哈佛大學喬希·勒納教授和其合作者表示,創業者首次創業成功率約為18%。而若該創業者首次失敗後,再次創業的成功率也僅提高至20%。但是,如果這位創業者首次創業成功,那麼其第二次的風險投資成功率將上升至30%——比預期結果提高了65%。為什麼會如此?在我看來,這與一個企業生存期間信息空間到底開發了多少有關。想像一下一位企業家每天需做出五個決定(一些是重要決定,絕大部分是普通決定,這些決定有關各類事,如合作企業、產品特點、營銷、招聘/辭退以及如何安排時間。)三年的時間相當於一棵巨大的決定之樹,可能擁有大量通道(假設一年有50個工作周,每周5個工作日,那麼就有5的750次方條通道)。而5的750次方結果如下:

168850850305727091395186825713912447112441058150046927050324723890449107812858660398554055697372954299116776644433651870505231901712461662116793144847950712000881086630220426140201590160287572958546330981647561466586019225296753645395632352672757468805020446337326822341458269676821758973637253679519824654862828260183804589283422795141880659376822043675041721215149214186959669079228162626416267478638199550182946764747764607788135575613004500768632174606656508945368003981851086369760095440284430878818966448307037353515625

但若失敗了,你所知道的一切只是這個幫助作出決定的途經是錯誤的。而對於剩下的路中,到底哪條路是正確的,此次失敗並不能告知多少。

相反,如果成功了,你就建立了一個成功模式:通過該巨大的信息空間,能引導你選擇下次該走哪裡。該模式能讓你本能的反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其實,它幫助你產生一種對成功的直覺。這也是為什麼風險投資資本家能從過去的成功經驗而非失敗經歷中學到更多。

對於剛剛工作或者考慮進一家初創企業的朋友,我想提醒一點,「千萬不要進只有3-4人的新公司。要找一家有約30-50人並在其行業中勢頭十足的企業。」因為在我看來,參與一種成功模式對我們而言價值非凡。這能塑造你的思維模式,而且對於之後自己創業更有益。就業初期,你需要培養的重要一項是對成功的直覺。而其唯一法門就是參與成功。

因此,請不要對自己說,從失敗中能學習到更多。我們能在傷痛中形成性格,但從成功中能學到遠遠更多。

這篇博文下其他人的評論,贊同的,以及反對的

@ Darian

我贊成喬大部分的觀點,但唯一想要澄清的一個觀點是:「若成功了,你建立一個成功模式:通過該巨大的信息空間,能引導你選擇下次該走哪裡。」 這並不完全正確。

一些案例中,成功並不是一種模式,而是動力、運氣(更側重於動力)。據我所知,雖然有很多企業家在首次創業獲得成功,但接下來的嘗試卻失敗,之後又取得了成功。顯然,他們很聰明,但並不能一直複製成功。所以,他們的決定之樹並不完美,或者是他們忽視了成功中所做的努力,正是這些努力讓最後的風險投資取得成功.

最後,所有事情並非黑是黑,白是白。不過,很感謝這篇文章,讓我思索以後不要再說從失敗中學習了什麼。這樣,或許會更舒服點。

@ Nicolas Vandenberghe

我認為你所引用的《創業能力和持續性研究報告》並不能支持你的觀點,相反,有悖於你的觀點。若企業家首次創業成功,那麼其第二次投資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他們從中學到更多。它證明了兩點:a)他們經驗更足;b) 一種自我預期實現:成功滋養成功。

在獲取教訓方面,論文中的數據反而反駁了你的觀點:「然而只有當風險投資公司注資給由首次創業或曾失敗過的企業家創立的公司時,我們發現其運營狀況(最好的風險投資公司)有所區別。」

雖然數據不夠清楚,但我直覺上表示不贊同。我曾四次創業,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比起兩次成功經歷,我從兩次失敗經歷中學到的東西更多。理由很簡單:失敗時,你會探索更多的路,思考更多——正是你需要的。

另外,我遇見過許多企業家,他們第一次的創業成功了,而接下來的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第一次的成功導致他們對自己能力的過分自信。

來自「成功的直覺」這種戰無不勝之感並不長久。

@ Tod Sacerdoti

喬,你需要重視成功帶來的連鎖反應,這種反應讓招聘、募捐、新聞報導、投資以及激勵團隊變得更容易。無論學到了什麼,這種連鎖反應都會發生作用,而且對於二次創業的成功都有重要影響。

@ David Beyer

喬,我看了這篇論文的部分內容,有點不太同意你的觀點。總體來看,幾位作者似乎表示首次創業的成功能帶來「馬太效應。」也就是說,好的市場時機能增加創業的可能性,同時在市場時機和管理才能方面,也能賦予企業家中上等能力的光環,而這對於下一次的創業能吸引到重要資源。

但是,對於二次成功可能性的增加,你只給出了稍微不同的解釋。而二次成功與企業生命力中的「信息空間」有聯繫。這當然有趣無比。我們做得決定越多,也將更善於做決定。遺憾的是,現實並非完全如此(快速回顧下認知科學與決定理論記錄,會發現前景比較黯淡)。隨著初創企業勢頭愈發強勁,創始人身邊往往圍著一大群專家,而且被各種各樣的建議所包圍。這種情況下,他們自己很難接收太多的信息。我不禁要問,第二次創業者(假定第一次創業成功)能比第一次創業的人做得更好嗎?我無法知道。不過,這似乎是不錯的比較。

我想,你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熟能生巧(比如,決定做得越多,也就更善於做決定)。但是,此時,我們所討論的是兩種不同的技巧(研究發現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聯繫)。第一種技巧是市場時機,第二種則是管理才能。我並不確定三年的創業時間可能提高企業家對於市場時機的掌握。但是,我相信,成立新企業,在多年裡經歷數千筆交易,這樣的情形對於改善這種能力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而管理才能方面,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才能必然能提高。然而,除了目前為止,你能度過企業發展每個過程外(雖然是曾經),企業的成功是否能提高管理才能(相較企業的失敗)並不明朗。我認為,成功吸引聰明人一起合作,這種現象出現的可能越大。隨著初創企業的不斷發展,經驗豐富的行業內幕人士,無論是企業經理身份還是董事身份,都會一窩蜂似的參與其中,提供有價值的建議(這當然會促使領導人成為更優秀的決策者)。如果成功的通道口巨大,那麼這些內行人士會成為下一次創業的巨大資源(尤其是市場時機方面,因為這群人深入其中)。

個人認為,成功的企業家往往被我們賦予了絕對權威,而事實上這他們真實的技能並不相符(除非你將這種絕對權威作為一種技巧對待)。

@ cyp

我相信這種說法會消失的原因如下:對於工作、戰爭、愛情等方面的決定,造成失敗的方法數不勝數,而贏得成功的方法卻數量有限。這樣的話,相比較失敗經驗,來自成功人士決定的模式會更有用。因為每一種失敗,都有至少100多種模式,而每一種成功,則可能僅有潛在的5種模式。

原文:The lies we tell ourselves:"I've learned more from my failures than my successes"

原文連結:http://joekraus.com/the-lies-we-tell-ourselves

封面圖 by Julian May

本文由「改變自己」翻譯編輯,轉載請註明:來自公眾號「改變自己」| 微信 ID:wechanger

今天我做了什麼改變


上一期語音中彭縈和改變自己會員分享了她的戀愛觀。以下是對彭縈20151101期語音《為什麼有的人沒有戀愛需求?》的反饋:

@會員 羊兔子

通過各種了解,發現自己不孤獨~有了更多的勇氣,足以對抗這世界「你怎麼還不結婚」的惡意~不過怎麼學習跟其他人相處,即使不在戀愛中也需要學習,如何尊重別人同時又充分表達關心,共勉。

@會員 vv

我之前也一直覺得我是不需要戀愛的那種人,但是直到現在跟男友在一起兩年多了,才發現,之前說的那些都是對的理由,但它不是不戀愛的理由,是你沒遇到合適的人。遇到合適的人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們都喜歡獨處,所以會肩並肩各做各的事互不打擾,會互相尊重對方的隱私;我們都對生活充滿興趣,所以會一起做計劃一起旅行一起健身;我們都喜歡音樂,所以會在各種樂理問題上互相探討,互相學習,會他替我彈琴我來練聲,是他彈吉他我唱歌,是我彈鋼琴他彈貝斯自娛自樂;是一同看某幾本書然後交流看法。直到遇見了這個人,才發現,愛情真的是錦上添花的。所以,在遇到這樣一個人之前,要耐心等待,你不是沒有戀愛需求,而是在等這樣一個人的出現。

@會員 小文

「.沒有戀愛需求「第一反應是,還有這樣的人啊。世界之大,什麼都存有,驚奇之餘只是證明自己邊界之窄。

1、沒有戀愛需求之人,想必是個有趣之人,能獨自營設能讓自己樂趣於世的法子。他她經濟獨立、個性獨立、思維獨立在人群中能自我發光的那個人。除非當他她能有趣的遇上那份有趣的愛情,但他她仍是主角,保有獨有的節奏、韻律。

2、但看看我們周邊,被世俗婚戀觀佔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都那麼天經地義,然後被結婚、被育兒。

3、在馬斯洛需求層次裡,我們真的遇到了同層級的那個對的人,自由的戀愛、和睦著相處,相互取暖、能在一起探尋更好的自己。

我屬於第3種的人,祝福那些有趣的人能成為有趣愛情故事裡的主角。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秒鐘加入我們。

沒有比投資自己更划算的了。

相關焦點

  • 10則戒自欺的經典名句!做人不自欺,也不欺人!
    10則戒自欺的經典名句!做人不自欺,也不欺人。1. 過則無憚改,獨則毋自欺。——《增廣賢文》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心。2.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西漢·韓嬰《韓詩外傳》。誣:欺騙。不自欺,亦不欺人。
  • 千萬富翁破產賣冰粉:比起成功學,我們更該學習「失敗學」
    其實,失敗也要趁早。這並不是說要早早地盼著失敗,而是說,如果失敗不可避免,那最好在自己年富力強能夠承受失敗的時候來得早一點。如今,成功學大行其道,泛濫於職場和網絡。可我們都忘了,最應該學習的,恰恰是失敗。37歲的馮陽曾是身家千萬的公司老總,而後,公司倒閉,欠債千萬,妻子離家出走沒有音訊。如今,他為了生計,帶著女兒賣冰粉。
  • 臺媒:欺人者自欺
    民調,從「科學工具」淪為「政治工具」,讓臺灣選民起了戒心;然而,欺人者自欺,作出這些不合實情民調的人,或許最後也騙到了自己。文章認為,民調數據看似韓國瑜大幅落後蔡英文,但從韓、蔡兩組人馬在造勢場上的人氣看,韓的場子熱度極高,蔡則要靠遊覽車動員,任誰也不會相信那些吹出來的民調數字。
  • 10餘名學生輕生背後:我們不需要成功學,更需要失敗學
    學習時總會遇到這樣的學霸,一派輕鬆地不甚努力的樣子,卻在人後萬分地努力,似乎這樣即使失敗,也會多得幾分體面。從那時起就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不如意只是漫漫人生中的滄海一粟,根本沒那麼嚴重。不久前,楊紅櫻的小說中因有自殺內容引起爭議,有人說怕青少年受到誤導。可是,也從沒有人與那些墜樓而亡的年輕人談過生死。
  • 清華劉瑜: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
    自西漢到1949年,中國人均GDP基本保持不變。此時,生活沒有不確定性。未來就是對過去的不斷複製。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是鐵匠,你也是鐵匠。但是,在過去200年間,各個國家經濟曲線直線上漲,人類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洽洽是不確定性,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更多可能性。
  • 失敗是一種資本,在失敗中學到東西,學會適時放棄是成功的捷徑
    #你離成功還有多遠人生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都要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挫折和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和失敗而放棄對成功的追求。只有那些把挫折和失敗當成動因,不畏懼失敗,並能在失敗中學到一些東西的人,才能更接近於成功。
  •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說起這個成功,就不得不提及幾年之前大熱的「成功學」,記得我上學的那些年,正是成功學市場大熱的時候,汗牛充棟的成功學書籍、打了雞血一般的成功學演講現場、各種成功學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網友「沒有理想的螞蟻」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絕大部分「成功學大師」,都承認他們的鼻祖是美國人戴爾·卡耐基。
  • 成功學與失敗學
    與成功學相反,失敗學關注的是失敗的商業案例,作者研究的是企業從極盛一時到跌入深淵的過程,以及它們折戟沉沙的原因,代表作有哈佛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窘境》以及吳曉波的《大敗局》。
  • 企業家馬雲的忠告:少看成功學,多看失敗的案例
    在某次研究中,馬雲說到:「多去看別人失敗的經歷,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這麼幾個。去看見別人失敗的時候,你仔細去看看我自己有沒有這麼做,我應該倒過來做。看人家成功以後,你去模仿一下,可能S得更快。很多失敗的人,就是一念之差,這一念之差,你記住了,你學到了,將來走過這個地方的時候,你就懂得繞過去。」
  • 孩子經不起一點挫折?如何成功地進行「失敗教育」
    然而,教師及其他兒童工作者越來越認識到我們的孩子亟需「失敗教育」。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比賽吃西瓜,邊哭邊吃「我不想輸,誰來幫幫我呀」。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卻說:「你不能只想贏,也要學著輸,輸並不丟人。」抓住教育契機孩子的任何一次失敗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父母可以藉機教會孩子接納失敗和解決問題。
  • 約拿-一位失敗的大先知
    他對神的呼召也很清楚,清楚到一個地步,他必須逃到約帕,想乘船躲到他施去。  第二個理由,約拿是一位敢作敢當的大丈夫。有些人作錯了事,儘量推卸責任,不敢承當。也有些人闖了禍,竟然怨天尤人,彷佛大家都錯了,卻害他來收拾。但約拿卻不是這種人。當他乘船往他施,在半路上風浪大起,他毅然起身而出,要求大家把他拋在海中,以平息風浪(一:12)。這種態度實在難得可貴。
  • 那些年招聘方對求職者說過的謊話
    那些年招聘方對求職者說過的謊話 2014-03-13 09:42 來源:滬江 作者:   We』ll be sure to keep your resume on hand for future opportunities
  •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知的心理學
    註:不想看文字的可以觀看我的同名視頻解說(點擊文字結尾處的「了解更多」便可直達))馬太效應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則寓言:我先簡略的給大家講述一下: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那句: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用來說那些少數人的。例如:愛迪生在千萬次失敗中發明了燈泡之類的少數案例,其實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還是你越成功就越容易再次獲得成功,只不過那些案例都不是很吸引人的傳奇故事,所以沒有人流傳,就如同新聞只報導人咬狗,但每天都在發生的狗咬人的事件卻無人理會是一樣的。
  • 失敗源於8個耽誤,而成功得於8個開悟!太受用了!
    人與人的大腦的聰明度都差不多,但為何有的人就成功了,活得如魚得水;有的人卻失敗了,活的鬱悶憋屈;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下這個困擾了很多人的現實問題。導致失敗的8個耽誤——1,聰明之誤有些人失敗,因為不夠聰明。但有些人的失敗,則因為太過聰明,實際上就是小聰明太多,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 「誠心實意」:自欺者必欺人,不欺人就在於不自欺,恥己欺於人
    不自欺而恥己之欺人,方能真正不欺於人。從人生方法論上言,欺人者,必自欺;自欺者,意不誠;意不誠,則虛偽;虛偽者,必欺人。要想不自欺於己,就得有「誠心實意」之修為。誠其心者,就是自謙而不自欺,以遠離虛情假意。心之誠,就是「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挫折是人生的老師,失敗是成功之母
    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你不努力,又怎麼成功呢?有時候,你在挫折裡學到的東西,會比你在成功裡學到的更多更深刻。(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文章不錯,可以把我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有不同看法,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您寶貴的意見)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要朝著希望和目標努力不懈的向前邁進,但在追求成功和目標中,我們往往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失敗和挫折。
  • 失敗了,別怕!我們都還有機會成功!
    失敗是成功的觸底反彈《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的作者蒂娜·齊莉格,在她的創意課堂上留了這樣一份作業——寫一份你的失敗簡歷,她讓學生總結概括一下他們最大的失敗,可以是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任何一個方面,並且描述從這些失敗中吸取的經驗教訓。
  • 馬斯克設計成功的失敗
    在我的《新技術的勝算》一書中,我曾經概括,馬斯克善於設計成功的失敗。利用高風險的探索,他深刻理解新事物的「第一性原則」,然後再出發。馬斯克的事業都具有先行者的優勢。只要秉承持續探索的路線,失敗是首先發現第一性原則的墊腳石,是成功的必要準備。
  • 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越挫越勇戰勝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作者:寶寶知道 嘟嘟的娜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你怎麼看呢?我覺得真的挺有道理的。不經歷過失敗了,再繼續總結失敗經驗,然後再次嘗試。怎麼能感受的成功後的那種喜悅和成就感了。你是否失敗過後就放棄了?還是不怕失敗越挫越勇了?我認為我們應該不怕失敗然後越挫越勇。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因此,本文從生活中原有的「模特兒」會使人類的通感集中體現「特殊情境」的「重現」與「反覆」性這一個層面,來闡釋「阿Q」的三個特徵:自欺、欺人、被人欺。其實提到的「自欺、欺人、被人欺」,是從南懷瑾的一篇文章裡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