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萊目前在上海讀幼兒園,每周末爸爸媽媽會帶他去滬上一家知名的日系思維訓練機構上課。短短一小時的思維課,綜合了記憶力、語文、數學十幾個內容。當中有個環節是認字,讀卡片字讀句子,班裡有兩個學霸級的牛娃,幾乎老師展示的所有卡片都認識,有些甚至是我認為比較偏的字。每次阿萊在這個環節總是跟在後面濫竽充數。
突然有一天,阿萊對我說,「媽媽,我語文不太好,你以後多教我些中文吧。」在感嘆他終於長大了的同時,我猛然意識到我們的雙語學習開始出現「偏科」了。
英語娃
比如平時在家的一堆繪本裡,他會挑英文繪本看,睡前故事他會主動要求聽英語的。中文他只對「西遊記」「神奇圖書館」「故宮裡的大怪獸」「米小圈」這種音頻故事感興趣,遇到認字就比較反感而且學習效率不高。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兩年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比中文要多,中文的詞彙量和閱讀能力已經遠遠不及英語了。曾經一個「對」字,學了幾個月,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他還是會不認識,每每這種時候我就會崩潰。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會遇到這個問題。
後來我查了些資料發現,對於學習兩種語言的孩子,外語的引入是不會影響母語(有語言環境)的,也就是說對於孩子來說,中文依舊是他的強勢語言。但為什麼會出現他目前偏愛看英語繪本,對中文識字比較困難的情況呢?還是由於平時學習兩種語言的時間分配不平衡。
每種語言的學習狀態都與你花在這種語言上的時間有關。時間分配不均的結果就是孩子會在一種語言的詞彙量上特別低。現在很多孩子都早早地開始英語啟蒙,每天學習時間就這麼多,尤其是低齡兒童能接受消化的知識有限,把一部分時間分給了英語學習,勢必對中文的消化吸收是有影響的。單語娃一年積累的語言詞彙量,雙語娃分配在兩種語言上,勢必要花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全部掌握。
這些年國外有個流行的詞彙叫Two-ways bilingual education,翻譯過來就是雙向雙語教育,學校將語言學習時間分為兩半部分,上午全用一種語言教學,下午用另一種語言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得第二種語言可以學得和母語一樣好。我們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Two-ways bilingual education這個方法,比如規定每天兩小時學習,一小時用來背英語單詞、看英語繪本或者看英語動畫片;另一個小時用來識字、看中文繪本、背古文。保證每天有效的輸入和輸出。
國學娃
要知道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對於雙語娃,如果發現他對於一種語言的學習狀態明顯落後,就需要及時改善,重新合理分配學習時間。這樣經過幾年的持續積累,雙語娃兩種語言的聽說讀寫都不會差。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個神奇的大腦,別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能做到!只是對於不同性格、不同生長環境的孩子來說,我們做家長的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據自家的不同情況去培養孩子,挖掘並發現他的「與眾不同」。一路成長,我們一路陪伴。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