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曾看過一些很搞笑的漫畫,不教娃寫作業,母慈子孝,一教熊孩子寫作業,雞飛狗跳。
留言裡,很多父母都說,感同身受,漫畫說的就是自家情況啊。
有位媽媽說,我不敢教娃寫作業,怕被氣得回奶,畢竟還要奶二寶。還有媽媽說,她教幾遍不會,一生氣,拍了一下桌子,骨折了。
父母覺得孩子太蠢,這麼簡單的都不會,而孩子覺得父母太可怕,平時寶貝長心肝短地叫著,一輔導他們寫作業,秒變後媽惡父。
曾有學生對我說,我最討厭爸媽教寫作業,自己稍微反應慢點,父母就暴怒,打罵。
你是豬嗎,你沒長腦子嗎,你怎麼這麼笨,你一天除了吃還會幹什麼?
我小時候,爸爸教我寫作業,他問什麼,我都不敢答,怕答錯被罵,但沉默也要被罵。
久而久之,就越來越怕學,因為不懂,也不敢問,後來成績一直掉,還好勉強考上了大學。
現在回頭細想,那些因輔導作業就哭爹喊娘的親子關係,都源於一點,父母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父母過節帶著孩子上街,街上熱鬧非凡,有賣玩具的,有賣吃食的,有賣衣物的,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此時,讓父母和孩子畫出自己看到的東西,父母畫的是大街的繁華,而孩子的全是腿。
因為孩子太小了,他們的高度決定了他們能看到的景物。
而父母因為身高的優勢,啥都看得見。
這很像輔導作業時的情況,父母都經歷過了,所以什麼都覺得很簡單,都是些用腳指頭都能想出來的問題。
但對孩子來說,他們才接觸,自然有個消化和理解的過程。
學習就是爬樓看風景,有的孩子反應快,一說就懂,坐電梯上去,一會就到了,家長和老師都特喜歡這樣的孩子。
大多數孩子都是中間水平,多點兩下,他們抓個扶手,靠著牆,自己也能走上去。
少數孩子反應慢,基礎差,小短腿爬一個踏步都費勁,父母一不高興垮臉,連樓梯都不敢爬了,就地坐下躺著。
所以,作為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認知來衡量孩子,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不懂就多說幾遍,哪卡了,多疏通疏通。
遇上說啥都不會的,就把他們當小學一年級的,或者一無所知的小白,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講。
實在不行,給孩子找個靠譜的家教吧,教別人家的娃,大家都很盡心,唯恐聽不懂,而且態度還特別好。
有對夫婦,丈夫覺得妻子教孩子的態度不好,結果換他直接開揍,家裡哭聲、打罵聲不絕於耳。
後來給孩子報了輔導班,不用盯著寫作業了,也不用被氣吐血了,一家人其樂融融。
倘若條件不允許,或者想多陪伴孩子的,就好好花心思吧,想想怎樣講,既能讓娃聽得懂,自己還能一直保持如沐春風的微笑。
遇到困難別退縮,老話不是說了嗎,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3.
如果孩子真不是學習的料,那就想開點。
前幾天一個四川的小姑娘上了熱搜,因為考了倒數第二。
她放學後蹦蹦跳跳跑出來,跟接她的媽媽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邊說話邊笑。
她的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數第二。
不知情的人看了她雀躍的神情,一定以為是考第一,或者被老師獎勵了。
那得意洋洋的小表情跟獲得年度三好生沒啥區別。
而這位小姑娘說的壞消息是,還是沒及格,雖然她表現得很難過,臉上卻是「我很開心」的表情。
媽媽啥也沒說,只是笑笑。
換了別人家的父母,可能早就一巴掌呼過來,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學,你就這樣回報我?
就像我鄰居家的租客,隔著一堵牆,聽她娃的慘叫聲,我都能腦補出一幅血腥的畫面。
每天,孩子作業不會,媽媽一邊打一邊罵,我教豬都會了,你還不會。
孩子哇哇大哭,還得求媽媽不要讓他滾出去。
如果做父母的每天在孩子面前,都是崩潰的狀態,小朋友還學到什麼好呢?
要麼被父母壓製得毫無反抗之力,越來越自閉,要麼像父母一樣,暴躁無比。
這兩種情況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和釋放,很容易出問題。
就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稍微念幾遍,有效,師徒關係好多了。
念多了,孫悟空拼命反抗,他和唐僧註定兩敗俱傷,或者孫悟空受傷嚴重,再也做不了那個曾威風凜凜的大聖,唐僧也會被妖怪捉走。
那是誰都不想看見的結局。
對父母來說,降低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用耐心和愛心教他們,幫他們,而不是急於用暴力快速地解決問題。
養孩子這事,得像春風化雨那樣,自然無為才有效,急不得,父母做好榜樣,孩子也差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