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說我的中文像小孩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我六歲的孩子覺得我像一個小孩,至少是當我說普通話的時候。

最近,她對我說:「我喜歡你說中文」。

「你的中文有點笨拙,像一個嬰兒。我喜歡嬰兒。」

中文是這個金髮碧眼小女孩的母語。莉莉生在北京,以前總是會把兩種語言混在一起說,這之後才開始說英語。

(她的媽媽不是中國人)

「爸爸eats雞肉。爸爸look at大熊貓的hand。」

直到3歲,她才能區分兩種語言。

而莉莉兩歲的弟弟最近也學會說話了——說的幾乎都是中文。

「喝奶,抱抱我,姐姐哭。」

他會說英語裡的「ball」和中文裡的「球」。

「No」是他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英文單詞,也是最喜歡的一個。但是這個詞並沒有什麼用,因為中文裡沒有和「yes」和「no」對應的詞彙,而是用其他語法結構來表達肯定和否定。

也許,我的中文說的並不像小孩,而更像是外來的移民。(移民這個概念我的女兒還不清楚,不過她肯定很快就能替父母辯解了)

在莉莉出生之前,我就通過了全國漢語水平四級考試,達到了中級讀寫水平。(六級為最高等級)

我的中文口語能力比書面表達能力好太多。

我可以談論(基本的)經濟學,但是語法錯誤,語調奇怪,口音滑稽。而後面兩個問題在普通話不標準的中國人中也很常見。

有一種理論認為,語言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比如說,我留心到在使用中文一段時間後發生的兩件事。

第一是我開始用中文來表達一些簡單的想法。因為我有時會自言自語,所以注意到了這點。比如我在旅行,而且幾天沒說英語了,我會嘟囔著「我的手機在哪裡?」而不是「Where is my phone」。

第二,以這種方式,我的內心中所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用「opening(打開)」而不是turning on(開燈)——直譯成英文,但保留了中文中的語言概念。

我想知道這種方式在莉莉身上如何體現,因為中英文都是她的母語,只是她先學會了中文。

她說她只用英文思考,然後在腦子裡翻譯出來。

她從來沒有用中文思考,而我有時候會這樣。

這似乎違背常理。

某天早上,她用英語告訴我:「I'm not afarid of the cold. I'm afraid of being hot. (我不怕冷,我怕熱)。」

這句話是直譯成英文的。中文中通常用「怕」這個詞傳達對極端溫度的厭惡,而不是用「不喜歡」之類的同義詞。

而且我注意到我們在家裡也會混合兩種語言。

我會問我的妻子:「Mind if I 開空調?Did you買票?」(介意我開空調嗎?你買票了嗎?)

不過,不論我們用哪種語言交流或是混合使用,我的女兒只叫我「爸爸」,從來不會叫「Daddy」。

這說明,和她相比,我的中文依然是嬰兒水平。

或許我現在就如小孩一般,通過另一種語言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就像是「開」了盞燈,照亮一個全新的視角。

(譯者:王嘉騰 編輯:齊磊)

相關焦點

  • 秋瓷炫說於曉光的韓語像小孩的水平,於曉光:我是哥哥,你是阿姨
    秋瓷炫帶於曉光去韓國孤兒院,看望孤兒院的孩子們,對於即將要做父母的秋於夫婦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要面對很多孩子,期待的同時,難免感到忐忑。但是於曉光一邊讀,一邊說,議政府和冰箱兩個韓語的讀音很像,秋瓷炫終於有點忍不住了,用中文和於曉光說:一點兒都不像。
  • 我該在家教孩子說中文還是英文?
    在澳洲這樣的多語言國家,不少新手爸媽都會遇到以下的困境:「堅持在家說中文吧,但我怕孩子進入幼兒園聽不懂英語,無法適應
  • 「我說中文」
    印度尼西亞館:「老人家,我可以陪您參觀」。 澳大利亞館:「請大家靠右邊走,注意安全」。 …… 這是觀眾在上海世博會各外國場館聽到的一句句標準的中文,說話者全是外國場館的外籍職員或志願者。如果說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創始人、瑞士館總代表希客和加拿大館總代表大山能說一口地道的中文並不奇怪的話,那麼,每個外國場館都有能講流利中文的外國職員,甚至有場館的全部外籍職員都能說中文,就不能不令人稱奇了。 烈日炎炎下,紐西蘭女大學生艾米麗正與中國觀眾合影。記者觀察了幾分鐘後發現,她始終保持著甜美的微笑,成了紐西蘭館的「專職模特」。
  • 別讓孩子有「中文不好」的遺憾,加拿大移民爸爸 Oliver:我把祖國帶回家!
    在這些前提下,我在生小孩前,就希望小孩和我不會有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我能和小孩分享自己愛看的中文娛樂節目,小孩也不會因為害怕不會講中文而拒絕回中國,其實說到底最不希望的,就是養大外表是黃皮膚、內在卻是白人的典型 ABC。
  • 荷蘭爸爸:我的臺灣太太希望小孩從母姓,但嶽父母竟然拒絕女兒的提議……
    我的女兒跟我同樣姓「韋」。很多臺灣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幫女兒取一個沒有繼承家族意義的姓。外國爸爸的小孩不是常跟媽媽同姓嗎?不過,我蠻喜歡我的中文名字。發音跟我荷蘭文的名字很像,三個字的意思也不差。自我介紹的時候,我通常兩個名字都介紹。讓人家自己選要用岱思或者Thijs稱呼我,我都無所謂。因此,我對我中文名字有一定的認同,也希望小孩跟我同姓。
  • 留學生中文習作:北京,我的媽媽!北京,我的孩子!
    二零零八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我坐在蘇黎世的飛機場等待著飛往北京的航班。那架飛機的銀色翅膀是要把我帶到媽媽的家鄉去留學一年,是要把我帶回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城市去學中文的。這次,離開家就是為了回到家。        瑞士,再見!        北京,你好!
  • 當孩子和我說「媽媽,我語文不太好,以後你多教我點中文吧」
    當中有個環節是認字,讀卡片字讀句子,班裡有兩個學霸級的牛娃,幾乎老師展示的所有卡片都認識,有些甚至是我認為比較偏的字。每次阿萊在這個環節總是跟在後面濫竽充數。突然有一天,阿萊對我說,「媽媽,我語文不太好,你以後多教我些中文吧。」在感嘆他終於長大了的同時,我猛然意識到我們的雙語學習開始出現「偏科」了。
  • 老外努力說中文的樣子像極了考雅思的我,中文在國外究竟有多火?!
    要說扣分點,這位bro還帶著很重的口音,他也深知自己的這點不足,便現場讓up主免費教學,幫他糾正:圖源:微博@信徒Shinja這一幕簡直似曾相識.不正是學雅思的我嗎??尤其是口音這種細水長流的東西,簡直讓人頭大。
  • 怎樣才能讓中國人跟我說中文?我在中國教英語,學中文
    我現在的中文水平遠遠超過我以前的想像。加油,小夥子!這也是四年前的我的心裡話。我一度十分沮喪,因為沒有人會用中文和我說話。所以我只能坐著聽人說。我儘可能多地說中文。一開始說得並不多。但我說的那一點點中文就足以鼓勵人們開始用中文和我交談。而每次我說出「我不知道」或「我聽不懂」的時候,溝通就完全停止了。所以我假裝我都聽懂了。
  • 余光中:我為什麼說中文比英文偉大?
    我要說一下英文跟中文的不同。我在美國教過中國文學,一些美國孩子的中文實在不好,只能用英文翻譯來讀中國文字。有一天我教到一首詩,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大家都會背了。我把它翻成英文,先用意譯,一看就懂。然後直譯,所謂literal translation,我希望美國的孩子知道中文詩原來的風貌是什麼樣,字的次序是怎麼來的。比如「松下問童子」,直譯「pine under ask boy」。這樣一來呢,美國孩子立刻糊塗了。奇怪!「松下問童子」,誰在問呀?沒主詞。「言師採藥去」,誰在發言?誰在回答?
  • 我怎麼學中文---盧安克
    1992年8月到1994年9月經常有人問:「你怎麼能學到那麼好的中文,發音比我們廣西人還標準?」聽我說中文的人說,我特別聰明。
  •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我不要你做別人家的小孩,我想你做自己
    看過一個令我記憶深刻的兒童繪本,《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它出自於婷婷書苑,裡面的小女孩的內心獨白令我認識到,我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繪本裡寫到:小女孩常常在告訴自己: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這個小女孩更多是在傾訴,父母們讓孩子做他們的影子,自己成為他們的鏡子。
  • 各國「我愛你」翻譯成中文:日本搞笑,泰國奇葩,最後一個連小孩都會...
    各國「我愛你」翻譯成中文:日本搞笑,泰國奇葩,最後一個連小孩都會讀! 當兩人表達愛意的時候,都會說「我愛你」,日語中我愛你是「愛(あい)してる」,翻譯成中文的諧音是愛西忒魯,拼音:ai xi tei lu!看著搞笑極了!
  • 你會說中文嗎?我在北京大學學了兩年中文.
    我的本國語是英語。My native language is English.你會說中文嗎?Can you speak Chinese?是的,我在北京大學學了兩年中文。Yes, I learned Chinese for two years in Beijing University.
  • 「我是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說中文?」母語自信,不在於說,在於做
    導讀:網上流傳一個視頻,一個華裔小女孩在看完《花木蘭》以後,在媽媽懷裡失聲痛哭,一直在問媽媽,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哭聲撕心裂肺,聞者心痛,這位母親將小女孩抱在懷中,默默安慰卻不知如何回答。評論裡一邊倒的譴責,覺得大人忘本,孩子尚且知道尋根,而大人卻忘了自己的文化。說來慚愧,如果我的孩子也撕心裂肺地問我:為什麼我是客家人,卻不會說客家話?其實,我也沒法回答。
  • 我在阿聯教土豪說中文的那些事兒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當我問他為什麼學習中文時(我基本上會問每一個學生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也都大同小異,文末會說),但他給我的答案讓我又震驚、又驕傲。他說,他在跟一個重要的中國公司合作,而這個公司的領導,不說英文,也不說阿拉伯語。以前他都是帶翻譯去跟這家公司交流,現在想自己學會,更容易把意思表達清楚。
  • 「我不是不喜歡小孩,我只是不想再當媽媽……」
    「我不是不喜歡小孩,我只是不想再當媽媽……」這是剛接受完手術的她哭著鼻子說的第一句話。是的,這話貌似會引來不少唾罵聲,但我知道她所說的不想再當媽媽,是不想再當第三個孩子的媽媽。意外懷孕這事,讓不少人陷入矛盾與自責中。想到這裡,我不禁一陣心酸——我又何嘗不是不喜歡小孩……嬰兒是很萌的生物,從小我就已經這麼認為,所以從小我就很喜歡親近那些比自己年齡小的小可愛。
  • 「說中文的感覺,有點像談戀愛」
    ——日本作家 新井一二三01對中文一聽鍾情一九八一年,我念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作為第二外語選修了漢語。說起來好神奇,我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第一堂課上,就對它一見鍾情了。更準確地說是一聽鍾情,因為最初吸引我的是漢語的聲音,尤其是聲調。
  • 因為鯨魚小班,我兒子能夠像美國孩子一樣用英語了
    說來有點慚愧,自從報了鯨魚小班以來,我工作就很忙了,一直沒怎麼關注他的學習,由孩子他爸爸陪著。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兒子在家,我也在家,我就有了很多陪他上課的機會,也明白了為什麼他的英語會變好。先說說孩子學英語的經歷吧。
  • 我為什麼讓我的小孩玩遊戲
    我甚至恨不得把這幾個字跟「打黑除惡」一樣用刷到牆上以示警醒。我小時候爸媽也這麼教育我。「玩物喪志」四個字有種巨大的威力,讓遊戲像一隻可怕的怪獸,吞噬你的時間,消磨你的鬥志,最終毀掉你的人生。一開始,兩個小孩真的不怎麼玩。另外,「屏幕使用時間」功能和「家長控制」功能也讓他們的iPad除了查字典和上課以外,形同一塊板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