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齊魯 璀璨山東
□ 本報通訊員 王崇印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流傳於魯南一帶的「石門小鼓」,產生於明末清初,起源於鄒魯聖地,系山東地方曲藝曲種,以小書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又名「木皮子」「鼓兒詞」「鼓板詞」「小鼓書」。老百姓稱其「小鼓」,稱藝人為「說小鼓子的」,藝人自稱「石門」。石門小鼓不以調韻見長,而以唱詞優美、看本說唱獨樹一幟,蘊涵了濃鬱的儒家君子風骨和獨特的審美理想。
棄官從藝 假古喻今
在清初的滋陽(今濟寧市兗州區),經常可以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手持鼓板,邊敲邊唱自編的鼓詞。他的聲音略帶沙啞,如泣如訴;唱到動情處,聲淚俱下,頓足捶胸,仿佛有些瘋癲。這人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鼓詞作家賈鳧西,他放著京城裡的大官不做,卻到處去說鼓詞。相傳石門小鼓的創立,與賈鳧西的「鼓詞」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
賈鳧西,原名應寵,字思退,一字晉蕃,號鳧西,又號澹圃,因喜愛說木皮鼓詞,亦稱木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木皮鼓詞是一種流行於民間的說唱藝術。木是醒木,皮是鼓,演唱者以這兩種樂器為伴奏,與現在的大鼓或者漁鼓相似。鼓詞明白如話,通俗曉暢,唱腔樸實無華又韻味悠長,特別適合表達悲壯中又哀婉無奈的蒼涼情緒。
賈鳧西的出生年份,文獻中無明確記載,各家說法也頗不一致,影響最廣的是認為約在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出生在曲阜一個書香家庭。他人到中年才中貢生,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任固安縣令,後擢升為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明末,因見朝政腐敗而辭官歸裡。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受曲阜縣尉脅迫,入京補舊職,被派往福建江州巡視,途經曲阜時將曲阜縣尉罷免。不久,假以說鼓詞、廢政務自劾免職,回歸故裡。晚年,因佯狂不羈,不容於鄉黨,賈鳧西移居滋陽,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木皮散客。
生逢亂世,憂苦至深。賈鳧西雖然明清兩次出仕,但為官時間不長,大部分時間都在著書寫鼓詞,著有《四書本文》《詩綱》《周易淺解》等講解儒家經典的著作。傳說賈鳧西做官時,於京城午門外演唱過《夏桀王》《殷紂王》和《魯桓公》等褒正貶邪的鼓詞節目。當時,人稱他的演唱為賈鳧西鼓兒詞。棄官還鄉後,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於木皮鼓詞的創作演唱。
賈鳧西以鼓詞說唱假古喻今,抒發自己的憤懣和不平,開創了文人說唱的先河。其《木皮散人鼓詞》一書,從三皇五帝一直說到明末崇禎吊死煤山,深刻地揭露和嘲諷了歷代帝王的爾虞我詐、假仁假義,是帶有批判性質的講史。《木皮散人鼓詞》的曲詞,時以鄉諺、土語出之,俚不傷雅,尤能聲韻鏗鏘、朗朗上口,留下了如「言言都是藥石,事事可作鑑戒」「從古來爭名奪利不乾淨,好叫俺老子江頭白眼看」等大量膾炙人口的鼓詞。
「始朗」效仿 針砭時弊
《木皮散人鼓詞》於清代初年就在山東諸城、濰縣、日照一帶以抄本流傳,山東各地的鼓書藝人對賈鳧西十分仰慕。戲曲作家孔尚任,年少時曾拜賈鳧西為師,學習鼓詞,這給他後來寫《桃花扇》打下了基礎。
石門小鼓的創始人石元朗,家住鄒縣(今鄒城市)孟府孟廟附近,他自幼飽讀經書、博聞多識,但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無錢賄賂主考官而多次落榜。於是轉而效仿賈鳧西,編寫棄惡揚善的故事四處演唱,藉機諷刺當政者,揭露貪腐統治,發洩胸中的義憤,宣揚「算來名利不如閒」等循世思想。
據收藏在鄒城市文化館的「石門小鼓」譜貼記載,石門小鼓的始祖石洪祥為該譜之「始朗」(此譜貼手寫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始朗」即石元朗,字洪祥,生卒年月不詳,大概生活於清乾隆、嘉慶年間。他生性耿直、不畏權勢、編寫了許多褒忠貶奸、懲惡揚善的故事,效仿賈鳧西四處演唱,有時也直接說唱賈鳧西流傳下來的鼓詞。但因其無門無派、無師承而受到諸多說書藝人排擠,石元朗憤然,後在一位老和尚扶持下結聯了部分藝人成立了「石門」(即小鼓門派),集體赴孔府拜孔為師,立下「石門系孔門弟子」之規,「石門」之稱謂延續至今。
石門小鼓的創立,為落魄文人提供了抒發情感的平臺,大批窮困潦倒的書生為了標榜自己的文人身份,紛紛拜師「石門」派下。在清朝後期的社會背景下,沒落文人長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感化,生活中注重用儒家的要求看待世界,有著更為敏感的思考。但他們在社會現實面前又無能為力,只能以「君子」標準要求自己,大膽利用石門小鼓這一特殊說唱形式歌頌忠臣良將、鞭撻醜惡小人,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一體,進而支撐自我人生信念。他們把社會上腐敗黑暗的世風和自己的君子理想融進鼓詞裡,說自己所思,唱自己所想,以期挽救「禮儀廢壞,人倫不理」的時局,極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正是這種重視倫理、道德關係的君子之氣,才使得石門小鼓迅速傳播流行開來。
凡入石門小鼓門派學藝者,皆尊奉孔子為祖師爺,正式拜師入行前,需赴孔府拜祭孔子。行走江湖的石門小鼓藝人,他們往往以「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支攤開場。這番言辭中的積極向上,與重人倫、重道德、天下有道的儒家思想,無疑是相通相融的。
久而久之,石門小鼓的孔門身份,得到當時曲藝界普遍認可。據石門小鼓老藝人講,只要有石門小鼓派藝人在場,在同一個集市上說書的其他藝人在開演之前都要先來拜會,恭請石門小鼓藝人安排表演的先後順序、時間地點等。石門小鼓藝人根據集市上聚集的藝人人數和曲種,公平公道地分配演唱時間和地點,保證每位藝人都能有所收入。這從側面說明,尊儒崇聖的石門小鼓雖無情地批判現實社會,大膽揭露社會的黑暗面,但藝人們並沒有背離儒家道德範疇,言行中時刻踐行著儒家仁義道德思想的精神追求,深得江湖藝人信任。傳說每逢孔林廟會時,當衍聖公或重要客人來祭拜時,所有藝人都要迴避,只有石門小鼓藝人不僅不用迴避,有時還會收到邀請或賞讚。
引經據典 依本而唱
一般而言,口頭性是曲藝的基本審美特徵之一,表演者不必依賴唱本,可根據觀眾的喜好隨機改編。而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石門小鼓卻有所例外,藝人們更喜歡把功夫用在唱詞上。不管是流傳而來的民間唱本,還是其他曲種的書目,藝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改編,直至押韻合轍、詞句通順後方可演唱。所編內容嚴謹充實,唱詞富有文採,批講引經據典,文學藝術價值極高,明顯勝出江湖藝人一籌。最值得稱讚的是,石門小鼓詞中沒有「葷口」,這與文人說書有很大關係。
石門小鼓唱詞分為白口和唱口,白口比唱口多。其白口似評書,有的書目一次白口多達百餘行,多以七字句為主,有「二二三」結構,也有「四三」結構,兼有特定曲牌。如《雲臺東漢》中:「大漢江山四百秋,高主人創立五風樓,君明臣良多有道,萬民樂業度春秋……」簡潔明了、開門見山地把即將說唱的背景呈現給聽眾。
一部唱本中,一般都有一首承前啟後或寓意深長的開場詩作為全書的賦贊,每節開場也有贊賦性質的韻律詩詞,用來寫人狀物,烘託氣氛。開場詞不用「言的是」,而是用文縐縐「詩曰」。如《平東遼》,以《西江月》開篇:「詩曰:大唐天子坐殿,東遼賊寇犯邊,打來連環戰表,命人下到長安,怒惱皇帝唐貞觀,挑選英雄好漢。敬德掛了帥印,前部先行張環,黃爺御駕親徵,帶領文武百官,君臣領兵離朝班,東遼苦爭血戰。」寥寥數字,將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說了出來,一下子吊起了聽眾的興趣。據石門小鼓老藝人講,這裡的詩,暗喻《詩經》。
詩詞吟誦完畢,爾後鼓板逐漸進入,「歌詩勾開,書歸正傳」,藝人開始切入大段大段的散文體唱白和韻文體唱詞。唱口基本為十字句,多為「三四三」結構上下句,間有「三三四」或「五五」結構,多為自問自答,例如《薛丁一徵西》中「你父王徵東回朝受封賞,唐天子金口親封平遼臣……最可恨西涼反王又造反,你父王封印徵西把賊擒」。
愛憎分明 寓教於樂
受儒家思想影響,石門小鼓的書目內容以忠孝、正義、愛國、淡泊名利為主,其中大部分唱本取材於傳統文學名著、民間傳說故事中的金戈鐵馬講史演義等故事。在唱本改編過程中,藝人們有著明確的情感傾向和君子取向,「忠孝仁義」則為英雄,「姦淫邪惡」必為小人,該大肆褒揚的則大篇幅渲染,該無情鞭撻的則奮力揭露。藝人們在說唱過程中態度鮮明,寓教於樂,絕不為取悅聽眾而背離自己的倫理道德觀。
在歷史故事中,藝人們喜歡刻畫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重視人物的道德修煉和人倫精神的養成,如《東周列國》《西漢》《東漢》《三國》等。在徵戰系列故事中,藝人們突出忠肝義膽、捨生取義、保家衛國的壯舉,塑造流傳千載的英雄忠烈形象,如《響馬傳》《薛剛反唐》《姚剛徵南》《羅通掃北》《薛禮徵東》《十二寡婦徵西》。在公案、俠義書目中,多是講述懲惡揚善、積善積福、追求道義的故事,如《金鞭記》《大明洪武英烈傳》等。這些作品側重面不同,但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積極思想。
石門小鼓屬吟誦體,其唱腔由讀書人吟唱詩歌的音調結合民間李翠蓮小調衍變而來。據老藝人講,石元朗雖落魄為說唱藝人,但仍然不願等同於民間藝人,故而規定石門弟子必須自己改編唱本,合乎演唱形式,用讀書調看本演唱。石門小鼓沒有明確的曲牌,無弦索伴奏,藝人左手持木製手板,右手以翅頭鼓槌擊小書鼓,手抄鼓詞本放在一個木板架子上,嚴格依本而唱,唱詞有板有眼、有根有據,中途很少擅自添加即興唱段,略有表情和手勢。即使技藝精湛,唱詞熟背於心,藝人們也會擺上唱本,隨翻隨唱。
石門小鼓唱腔較為簡單,有平腔、高腔、剁剁腔等,演出時交替使用。開場前先「咚尺咚尺咚尺咚咚咚」五鼓三板敲上一陣,用以暖場。平腔平和深沉,善於表現詼諧、諷刺的題材。高腔跌宕多姿,常用於慷慨激昂、悲壯雄偉的場景。剁剁腔,一字一拍或一拍兩字,旋律性不強,速度通常較快,唱詞安排緊湊,主要是為描寫激烈緊張的場景。
方言語調根據說書內容稍加升華後形成旋律,演唱時多使用拖腔,所以石門小鼓的曲調簡單但又很難固定,演唱時常因人而異,因此,石門小鼓有「傳書不傳唱」的說法。這也就更加考驗藝人們的文學功底。許多藝人拿著師傅們的唱本並不一定能夠熟練演唱,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方言、發音等對唱本進行再次改編。現存的手抄本中,同一部書目也很少能找出字詞完全相同的版本。
在二百多年的漫長傳承中,石門小鼓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能表明師承關係的譜貼,其師承關係脈絡清晰,分支分系明確嚴謹,為石門小鼓的傳承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石門小鼓的傳承與演化,記載了歷史上這門說唱藝術的發展興衰,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對研究魯南民風、民俗、戲劇、曲藝的發展與演變,具有一定的參考和使用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藝人們堅守石門小鼓傳統,以積極向上的革命題材為源泉,編創了《平原作戰》《遼瀋赤衛隊》《海防線上》《豐收之後》《朝陽溝》《血淚仇》等作品。這些作品,既迎合了聽眾的需求,也弘揚了不怕犧牲、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
近年來,一些頗有造詣的石門小鼓老藝人因年齡偏大,有的已退出,有的已謝世,使得石門小鼓的藝術特色或絕技失傳。儘管當地文化部門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搜集整理了部分手抄本和曲牌,但挖掘整理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因此,對石門小鼓這種曲藝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