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中國漢字解析,美出了風骨

2020-12-23 雲南網

原標題:100個中國漢字解析,美出了風骨

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著濃鬱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

禪是中國化的佛,是神聖巔峰的封號,是超越言語的世俗智慧,是獨有的精神風暴。

人在草木之間,茶是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聖物,令人身心柔軟、寧靜和從容。

用生命的觀點來看待天地、萬物和人體器官,是諸多中國文化的內核。

耕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是農業文明出現以後的重大進步。

春表示在太陽照耀下草木萌發,是生機的象徵,也是一年的開始。

承載著中國土木建築工程發展的豐富文化信息,使古代中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國度。

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為君子不忘本、謙虛、感恩的美德。

原意指人靠著大樹休息,後引申出休假、停止、喜樂、美好等意思。

經過人工開發,用於農業耕種的土地,是人類一直關注的焦點。

願意是樹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後引申出草木茂盛,轉指人的容貌豐潤、體態豐滿。

甲骨文的「絲」字,說明我國絲綢在上古就已出現。在漢代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

先民由遊獵進入定居階段的標誌,是人們生活的依託,「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中國特有的哲學思想,對民是「平安」,對國家的就是「安定」。

甲骨文中的「樂」字是一把類似二胡的樂器。音樂帶來快樂,所以後來用於書寫快樂。

道是處世的原則、萬物的本質,是中國人對理想境界最樸素、最深刻的領悟。

平之如水,法律必須公道,猶如一碗水端平,體現中國古代對公平的執著追求。

古代對「天」形狀的樸素認識,即「天圓地方」,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

春秋時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覺悟」,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長長的過程,兩者結合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心。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引入中國後在唐代達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石」是古代中國雕刻警戒官吏銘文石碑,凡事引以為「戒」,形成一種中華美德。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把發展農業話在首位。

「本」是根本,國以農為本,被視為不二法門,否則便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最初的部分稱之為「元」,以元為首,奮勇爭先,自古便是中國人品質中的一部分。

不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內涵,還有行為處事恰到好處、追求「中庸」的意蘊。

在五行中,東為木,為春,為生,意喻日出東方。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土地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土也是構成萬事萬物的「五行」之一。

陰陽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國人以北為上,有尊北的意思。

社為土地之神,稷為五穀之神,社稷也因此成為國家的象徵。

在中國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數」。「九」「久」諧音,象徵永恆、喜慶。

作為一種重要的宗廟禮器,鼎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具有莊重威嚴感。

漢族、漢語、漢字……在中國人心中,「漢」幾乎等同於「中國」的含義。

中國為瓷器之國,「瓷」作為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的重要商品,往往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國」字記錄了中國歷史的重要訊息,被稱為「國」的所在,是時代風雲的匯聚之地。

帝系是中國歷史之始,也是古代統治秩序的體現。

「王」字形似斧鉞,古代象徵軍事統帥權。

兵對中國文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作戰的策略和方法,兵法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智慧。

據說車起源於黃帝時期,先秦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車文化。

甲骨文中,「寶」表示屋子裡有一串玉,代表珍稀的東西,是財富的表現之一。

龍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古代王權、皇權的象徵。

鳳是古代神話傳說中最有權威的神鳥,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大量的「龍鳳文化」。

玉是天地孕育的精華,常被作為禮天的主禮器,以玉比德是中國特有的觀念。

禮樂文化在中國佔有重要的位置,是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準則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倫」是次序、輩之意,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禮制便是以次序為物徵。

中心為忠,最大的忠誠不是忠於外表,而是內心,做事認真,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心,將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讀書都應該有這份胸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會的德性所在,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荀子說「人能群而有義」,從而區別於禽獸,「義」就是文化,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儒家道德規範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

人無信則不立,信是理想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作為人與其他人發生聯繫的紐帶。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養之,死祭之,永懷之,被視為「仁之本」。

中國人自古對自然、對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熱鬧一點也,做事時要嚴肅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祀是自古就有的活動,是不忘本的樸素思想與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反映。

甲骨文的「祀」本義為求子之祀,顯示中華民族對繁衍後代、教育子女的一貫重視。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對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記載,顯示了中國人對祖先神的崇拜。

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為宗,祖與宗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核心。

甲骨文「福」字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後引申為神靈所降賜的「福氣」。

對壽的渴望,是中國人重視世俗生活,寄希望於現世的精神反映。

在古代中國,神、人、物指三種生命形態。

中國古人把神仙的生活作為最理想、愜意的追求,相信可通過積善、修煉得道成仙。

在古代,「德」不僅指人的修養和品行,更是指對天道、對自然規律的把握和體認。

傳統哲學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際關係。

善即良,是人性的配色,是知行的原點。上善若水,止於至善。

中國文學藝術講究意境,「美」字的構型,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本義為命令,又可表「言辭」,即「辭令」,「令」表現了中華語言之美的歷史沉澱。

俠客與俠氣都是中國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俠肝義膽」歷來是中國人推崇的風骨。

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後的士是文士,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

名位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往往成為一個人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

文是漢字的構建基礎,「文」指有條理的紋路。水稱水文,山稱山脈。

本指軍事,深深影響中國的「武文化」詮釋了中國人看待武力、權勢、力量擁有者的態度。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書」字的構形,形象地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久遠起源。

古代稱編好的竹簡為冊,後演變成動詞,擁有了莊重的意味,所做的事多被載入史冊。

水、火中和,冷熱中和,反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處世哲學。

在人治的社會裡,貪就如同附著在文化上的斑斑鏽跡。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與「貪」的對弈,一直穿插在歷史的進程中。

鬼文化在中國經過漫長演變,鬼的世界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面鏡子。

從敬獻於神的珍饈,謹呈於帝王貴族的美味,變成了表現內心羞慚、羞澀的情感。

古老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更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民以食為天,糧食收成不僅牽繫千家萬戶的生存,也關係著社會穩定、國家安危。

「持中守一而醫百病」,「中醫」真實地反映了中國醫學造福百姓、慈惠無窮的智慧與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決定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網」字的生命力在於它由實而虛,由虛而實。

「堂」是同祖的旁系親屬關係,堂屋表現了傳統人倫關係與傳統建築格局的奇妙融合。

均分井田,先公後私,「井」已經成為代表中國人最為依戀的家鄉的一個文化符號。

「院」是本無言的書,因為它,傳統中國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續數千年。

最初的「年」指五穀成熟,後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時間節點,是又一個輪迴的開始。

古文字中,「食」是一個像器皿盛著食物之形,「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人一生的東西」。

人們賦予羊許多美好的象徵意義,表明古人心中羊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徵。

「君子和而不同」,「和」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和智慧。

來源:網絡綜合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

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ynzxbgdzx@163.com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ynzxbfzyn@163.com

文史、文學、鑑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ynzxbrwyn@163.com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ynzxbxmtb@163.co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風骨之美,100個中國漢字解析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願意是樹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後引申出草木茂盛,轉指人的容貌豐潤、體態豐滿。漢族、漢語、漢字……在中國人心中,「漢」幾乎等同於「中國」的含義。中國文學藝術講究意境,「美」字的構型,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 美說漢字|黃亢美:「天」與「夭」解析
    「美說漢字」由廣西師範學院教師、全國字理教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黃亢美撰寫。
  •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咱們中國的漢字究竟有多美
    從倉頡的28個字,到而今演變成8萬漢字,中國人所有的情感都逃不過漢字的強大版圖。漢字之美,美在形體魯迅先生曾說過:「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之美,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自倉頡造字起,漢字從甲骨、竹簡、絹帛、石碑到紙上文字,歷經篆隸楷行草的演變,逐漸形成現在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形。一橫一豎,一轉一折,一筆一畫中無不透露出一股剛強的力量。
  • 最具中國味的100個漢字,一筆一划都是傳承!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內蘊。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國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  100個最具中國文化的漢字,值得收藏。  1、「一」
  • 《對話中國》《100個漢字裡的中國》英文版新書發布會
    8月2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了《對話中國》《100個漢字裡的中國》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對話中國」系列合作備忘錄籤約儀式。
  • 作文解析:品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河南洛陽高二期末考試,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材料中的「漢字之美」和「文化自信」都是較為寬泛的概念,這就決定了立意也是較為寬泛的。漢字之美,包括音韻美、形式美、文化美、意境美、構圖美等。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結晶,是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是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柱,同時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考生可抓住其中一個或幾個側面深入分析思考,著重探討漢字之美對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 漢字為什麼那麼美?這三個故事讓你心服口服!
    中文之美,是傳統之美,她美在歷史,美在風骨。中文有多美,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這世上,再也沒有第二種語言能像中文一樣,能變幻出如此多的美麗。中文之美,美得無與倫比。那麼中文漢字為什麼這麼美呢?今天小編帶你探究一下漢字的魅力之源!漢字的起源歷史悠久俗話說,文字的出現意味著一種文明的誕生。而中華民族文明的誕生,是以漢字的起源為標誌。
  • 跟隨南師大教授「發現漢字之美」
    漢字又有哪些內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融媒項目將正式推出第六組系列課程《發現漢字之美》,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將通過10節微課帶你領略凝結古人智慧的中國漢字的內涵與美感。
  • 中國漢字裡的奇葩:合體字
    合體字其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徵調軍隊的符文,通常是把幾個篆字合併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 漢代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篆上,稱為「復文」。
  • 拆解後的漢字,如此有深意,讓你重新認識這6個漢字
    山水為墨,繪神州如畫,漢字作辭,誦中華風骨。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打字,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之又少,這也造成了很多人提筆忘字。其實漢字是一種圖像文字,相對密碼文字來說,漢字很好的利用了二維性,可以承載更多信息。
  • 夜話漢字風骨-楷書
    不可否認,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僅存的既具有形體結構又具有實際意義的文字,正是這種獨特的特性,書法藝術的產生也就情有可原了。中國文字發展經歷過從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的演變,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著其獨特的漢字表現形式。在漢字流變的過程中,古人不僅僅滿足於漢字表現的意象更加以改造漢字的形象,促成了漢字的書寫方式,書寫規則,書寫工具的出現與發展。
  • 【時文選粹】新時代詩歌需要中國風骨
    風骨不僅指人的道德修養、人格氣質,還是一種獨特的詩歌審美標準,它構成了中華傳統精神的基座和主脈,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新時代的詩壇不能被低俗、媚俗之作充斥,詩人們需秉持重建中國風骨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在內涵與文辭上樹立風骨,創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詩歌。①在中國詩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詩歌鼎盛時代。盛唐詩歌何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究其原因,關鍵之處便在於殷璠所說的「聲律風骨始備」。
  • 陳堃銶:漢字雷射照排的「另一半」——《大美 · 中國女科學家》
    在榮譽面前,她如是說:「我就希望,咱們知識分子,還是要有原來的氣節和風骨,儘量不要隨波逐流,最好自己要有定力,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夠踏踏實實地工作,靜下心來。」她是陳堃銶,作為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大型軟體的總設計者和負責人,陳堃銶教授入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品,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和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統籌策劃的系列叢書《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 音美,形美,意美,漢字的三種美學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美」字。」美」字的甲骨文是一頭漂亮的大羊的形象。它首先從視覺上刺激著我們,是一個看著就漂亮的字。
  • 26個英文字母「拼」出8000漢字 川美畢業生教老外輕鬆寫漢字
    原標題:26個英文字母「拼」出8000漢字 川美畢業生教老外輕鬆寫漢字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記者 侯佳 重慶商報訊 漢字怎麼寫?「歪果仁」表示「打腦殼」。1月9日,在「中國印象」文化藝術嘉年華國際巡遊項目重頭戲的「漢字出徵全球行」的啟動儀式上,一重慶企業推出了一套「漢字慧」系統。該系統以象形文字的思維,用26個英文字母「拼」成了8000多個漢字。
  • 請不要丟棄你的漢字
    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各個歷史階段的風土人情,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漢字自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古代如畫般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精湛的書法藝術,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已成為世界藝術中的瑰寶。而且漢字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貢獻,看似普通的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能量。
  • 追溯漢字的原始意義——關於董來運的《漢字的原型解析》
    □龐述生最近讀了一部文字人類學作品《漢字的原型解析》,作者是三門峽市第一高中退休教師董來運。這是他的第二部文字學專著,第一部專著是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漢字的文化解析》。倉頡們創造了文字,字成,「天雨粟,鬼夜哭」。中華大地有了文字,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首先,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有何美感?漢字的美感是只有書法才能創造出來的嗎?如果書法創造了漢字獨特的美感,那麼它創作了漢字哪方面的美感呢?我認為,漢字的美感可以概括為形、音、意這三個方面的美感。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
  • 外國友人玩起拼字遊戲,於丹教授聯合國開講漢字文化
    維也納聯合國城藝術俱樂部主席瑞孟德·納德勒,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會會長王海軍,中國書法院院長管峻等國內外重要嘉賓出席此次活動。演講中,於丹教授飽含深情地說:「漢字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裡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漢字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