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松在井岡山上喝了足足十八碗酒壯膽才敢前去打虎;古人逢年過節、嫁女娶妻還得特意把窖藏的「女兒紅」挖出來慶賀;詩仙李白每每飲酒便能文思泉湧,揮毫成詩,因此也有「酒仙」的美譽。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酒文化中行酒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據《酒》中記載,「酒令」是中國民間的傳統風俗之一,是人們用在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剛開始的時候,「酒令」是為了維持酒席秩序而存在的,並不單單是人們飲酒作樂的助興遊戲而已。
眾所周知,西周是一個「禮法嚴苛」的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都被「禮法」約束著,而飲酒也是一樣,必須有一套嚴格的規則來限制,於是「酒令」也就順勢而生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酒令」漸漸從一種禮法演變為一種助興遊戲,士大夫階級的人們最為喜愛這種「酒令」遊戲。
隋唐時期,「酒令」逐漸演變並趨於完備,許多的文人墨客在飲酒間都喜好用寫優美的詩詞盛讚「酒令」,正如《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中寫到的:「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而到了明清時期,「酒令」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期,其豐富的形式和極強的趣味性都使得它徹底變為了人們飲酒作樂的工具了。
簡而言之,「酒令」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歷經千年的演變歷程中,逐漸變為了人們酒桌上不可不提的遊戲方式,也是中國酒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酒令」在千年的演化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名目繁雜,規則更是五花八門,不同的地方還都在其中融入了當地的文化特色。但要是真歸結起來,「酒令」也不外乎四大類。
02
通過史料考證我們可知,酒令一共分為古令、雅令、通令、籌令四大類。可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令、雅令和籌令都已相繼失傳了,只有最為不入流的「通令」還流傳至今,仍然被人們應用於酒桌之上。通令的行令方法囊括了擲骰、抽籤、划拳、猜數等等,平日裡人們在酒桌上所提及的「五魁首、六六順」就屬於通令的範疇。但它具體啥意思,專家表示幾乎現代人都不知道也不懂。
這完整的一套行酒令應該這麼說:「哥倆好,三星照,四喜財,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九連環……」「哥倆好」自然就是形容兄友弟恭的關係;「三星照」即是「三星高照」,這三星代指「福祿壽」;「四喜財」意為四季發財;「五魁首」寓意同時奪得《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的第一名。「六六順」指儒家所倡導的「君臣父子兄」這六順;「七個巧」指民間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八匹馬」是說周穆王最為喜愛的八匹駿馬;「九連環」則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智力玩具。
可別看這行酒令都是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得來的,讀起來也非常的風雅,到了如今的酒桌上,人們用起來可是相當的粗俗。划拳者們個個喝得面紅耳赤的,在酒桌上挽起袖子,伸出通紅的大手,眼色迷離地盯著對方同樣渙散的眼神,便開始吆五喝六起來,粗聲大氣毫不矜持,有的人一高興還會吼得唾沫橫飛,實在是登不得大雅之堂。
從前文雅的 「酒令」發展到如今已然墮落了,曾經盛行的「雅令」,也早已失傳,著實叫人惋惜。所謂「雅令」,顧名思義,內容非常的雅趣別致,大多都與詩詞歌賦有關,在這其間最為常見的有「四書令」、「卜算子令」等等。後來「雅令」逐漸淡出了酒桌舞臺,而較為粗陋的「通令」便開始盛行,成為了人們席間用以助興的遊戲活動,但原有的禮節內容也已經完全喪失,徹底淪為了人們勸酒做樂的一種助興節目,甚至演變為人們用來勸酒、罰酒的手段。
結語
本來是一種高雅別致的趣味遊戲,如今卻儼然成為了人們逼酒、勸酒、賭酒的工具,以助興為名行逼迫之實。誠然在這觥籌交錯間,人們得以迅速地親近熟絡,但這樣的行酒令顯然已經缺失了內涵和文化,並使得中國酒桌文化漸漸走向了一條庸俗的道路。
參考資料:
《將進酒》《同李十一醉憶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