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改擴建後的帕魯阿港口現場。
人民網加拉加斯1月5日(記者 許放)11月3日,中國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承建的帕魯阿港口改擴建項目質保期滿,移交委內瑞拉經營團隊,成為中委合作框架下第一個完全移交基建項目,也成為中委鐵礦石開採綜合體工程(簡稱FMO項目)最新成果。
現階段委內瑞拉經濟動蕩衰退,委政府努力推進經濟轉型,深化結構改革,嘗試擺脫依賴石油出口的單一發展模式。中國企業積極參與,與委方在FMO項目設計上著眼產業模式升級,以鐵礦開採為主軸,探索出「工程換資源」新合作模式。
進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州北部腹地,奧裡諾科河南岸,丘陵延綿,植被茂盛,偶爾裸露在外的山體呈現出暗灰色,這裡即是委內瑞拉鐵礦儲藏地。
「委內瑞拉鐵礦石推測儲量高達146.35億噸,列世界第八位,2014年以前國際油價高企,委政府外匯收入主要依靠石油,鐵礦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總工程師佔宏坤介紹,「委鐵礦石一大特點是平均品位高,已探明儲量中17.48億噸平均品位63.51%,41.76億噸平均品位41.2%,這一比例世所罕見。第二大特點是開採難度小,鐵礦石全部位於地表以上,挖機挖掘後直接裝車運輸。」
國際油價震蕩下挫,委內瑞拉政府著力經濟轉型。2016年4月馬杜羅總統提出15個經濟引擎,鼓勵各行業、部門、企業協力聯動,大力發展礦業、工業、旅遊、通訊在內的15個領域經濟。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自2011年起就謀求進入鐵礦石開採市場,然而融資渠道、人員設備成為橫亙的難題。
委內瑞拉分公司副總經濟師許鵬舉對記者表示,經過多次研討和預算規劃,2011年我們主動找到負責委內瑞拉鐵礦資源管理的「國營奧裡諾科鐵礦公司」,提出「工程換資源」合作模式。中鐵十局負責融資、引進設備、提供鐵礦石開採服務,委方以部分所採鐵礦石抵付工程款,中鐵十局將鐵礦石運輸回中國市場銷售。中國擴大了鐵礦石來源,委內瑞拉促進了出口,中鐵十局拓展了市場,創造出三贏局面。
中國企業倡議得到委方正面回應,「國營奧裡諾科鐵礦公司」相繼與中鐵十局籤注了三期「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合同,並以此為基礎,延伸出鐵礦石鐵路專運線改造項目和鐵礦石出口港帕魯阿港口改擴建項目,形成一體化鏈條,構建FMO項目。
2017年1月29日,FMO項目帕魯阿港口改擴建正式竣工啟動運營,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通過電視連線參與啟動儀式。馬杜羅在講話中感謝中鐵十局作出的卓越貢獻,希望中國企業繼續投身於委內瑞拉國家建設和中委兩國關係發展。
「中委合作很棒,中國在經濟上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幫助委內瑞拉建立工業體系」,談起中國,帕魯阿港運營公司員工尼爾·桑切滔滔不絕:「中國投資惠及民生,如今我們團隊擁有225名員工,中企對港口的改擴建帶來很多就業機會。」
帕魯阿港口改擴建竣工後,港口發貨能力從350萬噸/年躍升至720萬噸/年,極大促進了委內瑞拉鐵礦石出口。2017年委內瑞拉非石油類出口同比激增33%,鐵礦石出口佔比第一。項目輻射周邊,為當地創造600個直接就業崗位,3000個間接就業崗位,培養出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帕魯阿港運營公司老員工伊戈萊拉堅守崗位五個年頭,中方完成移交後他作為安全管理隊長留了下來,「我喜歡這些新設備,它讓公司員工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進步一點、提高一點。當前委內瑞拉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相信只要有中國的幫助我們一定能走出困境。逆境之中見真友誼,祝福中委團結。」
中方在FMO項目運營中「授之以漁」,毫無保留地將經營管理經驗和設備操作技巧傳授給本地員工。「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項目現場,八臺產自內蒙古包頭的特雷克斯自卸礦車轟鳴作響,礦車駕駛員安德魯·阿里亞斯工作2年已獨擋一面,他從高近三米的駕駛室下到地面告訴記者:「我的家就在附近,中方提供的工作收入穩定,還能學到技術,家裡人都很滿意。如果招聘新員工一定通知我,我弟弟還老說想來試試呢。」
午歇時分,技術安全監管員盧思曼笑盈盈地與工友一起走向休息區吃午飯,談起工作她難掩自豪:「在這個集體我獲得成長,每個人都傾盡全力幹好自己的分內事,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
現場不時有灑水車穿梭往來,架子隊隊長段凱解釋是為了環境保護,防止揚塵危害。他拉著記者遠眺一處銘黃的河流痛心疾首:「這都是幾十年前歐美公司搞掠奪性開採造成的不可逆環境危害,他們把山炸平再開挖,一下雨鐵礦石就混著雨水流入河流,汙染了地下水源。公司幹完工程離開,遭殃的是本地居民,中國企業絕不對這麼做。」
身在地球另一側,海外工程人最牽掛的還是家庭,委內瑞拉與中國相差12小時,一個個建設者用慎獨、奉獻彰顯著鐵的品質。
90後小夥餘興龍,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團總支書記,年紀輕輕已成長為業務骨幹,總是想法設法為大家排憂解難。然而去年孩子出生,他回國休假一個多月就又急匆匆奔赴委內瑞拉,「放不下這邊的工作,心裡不踏實。老婆為了我把工作辭了在家帶孩子,對家庭虧欠太多,希望今年能回家多待幾天陪陪他們,過個整年。」
「一號營地」位於「荒山野嶺」,周邊缺乏基礎配套,距離中方大本營「二號營地」126公裡,除了工程人的腳印和越野車,再難覓人煙。
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辦公室主任任培義講述:「一號營地離礦山較近,無網絡、無信號、無基本供應。為了滿足20多名員工的夥食供應,我們每周開車從二號營地過去送兩次菜。那邊還經常停水,如遇到連續幾天停水就得多跑幾趟,一輛車一周加兩三箱油很正常。考慮到條件過於艱苦,女同志現在都轉移到二號營地了。」
七年,2000多個日夜,這是礦山班組組長文建亮紮根「一號營地」的日子。說話帶著濃重鄉音的老文講起西班牙語極其流利,員工見到他就豎大拇指。他們告訴記者,老文七年前剛到委內瑞拉一句外語不會說,為了開展工作,硬是從國內背來課本一點點啃著自學,現在與委方業主交流無任何語言障礙,比項目上的翻譯都厲害。
數載耕耘,FMO項目取得一系列奇蹟般成就,歷年開採鐵礦石均佔到委內瑞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累計開採高品位礦石1464萬噸,低品位礦石1000萬噸。鐵礦石貿易金額連年創新高,2015年0.588億、2016年1.197億,累計完成額突破2.53億美元......
烈日當頭,二號營地門口,一百節火車車皮載著「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的鐵礦石,乘著鐵路專運線呼嘯著開往帕魯阿港口。
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總經理戚樂方對記者表示:「礦產資源合作一方面改變單一石油出口模式體現出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帶動上下遊延伸產業共同發展。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委內瑞拉經濟轉型,中委經濟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圖為「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項目現場。
人民網加拉加斯1月5日(記者 許放)11月3日,中國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承建的帕魯阿港口改擴建項目質保期滿,移交委內瑞拉經營團隊,成為中委合作框架下第一個完全移交基建項目,也成為中委鐵礦石開採綜合體工程(簡稱FMO項目)最新成果。
現階段委內瑞拉經濟動蕩衰退,委政府努力推進經濟轉型,深化結構改革,嘗試擺脫依賴石油出口的單一發展模式。中國企業積極參與,與委方在FMO項目設計上著眼產業模式升級,以鐵礦開採為主軸,探索出「工程換資源」新合作模式。
進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州北部腹地,奧裡諾科河南岸,丘陵延綿,植被茂盛,偶爾裸露在外的山體呈現出暗灰色,這裡即是委內瑞拉鐵礦儲藏地。
「委內瑞拉鐵礦石推測儲量高達146.35億噸,列世界第八位,2014年以前國際油價高企,委政府外匯收入主要依靠石油,鐵礦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總工程師佔宏坤介紹,「委鐵礦石一大特點是平均品位高,已探明儲量中17.48億噸平均品位63.51%,41.76億噸平均品位41.2%,這一比例世所罕見。第二大特點是開採難度小,鐵礦石全部位於地表以上,挖機挖掘後直接裝車運輸。」
國際油價震蕩下挫,委內瑞拉政府著力經濟轉型。2016年4月馬杜羅總統提出15個經濟引擎,鼓勵各行業、部門、企業協力聯動,大力發展礦業、工業、旅遊、通訊在內的15個領域經濟。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自2011年起就謀求進入鐵礦石開採市場,然而融資渠道、人員設備成為橫亙的難題。
委內瑞拉分公司副總經濟師許鵬舉對記者表示,經過多次研討和預算規劃,2011年我們主動找到負責委內瑞拉鐵礦資源管理的「國營奧裡諾科鐵礦公司」,提出「工程換資源」合作模式。中鐵十局負責融資、引進設備、提供鐵礦石開採服務,委方以部分所採鐵礦石抵付工程款,中鐵十局將鐵礦石運輸回中國市場銷售。中國擴大了鐵礦石來源,委內瑞拉促進了出口,中鐵十局拓展了市場,創造出三贏局面。
中國企業倡議得到委方正面回應,「國營奧裡諾科鐵礦公司」相繼與中鐵十局籤注了三期「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合同,並以此為基礎,延伸出鐵礦石鐵路專運線改造項目和鐵礦石出口港帕魯阿港口改擴建項目,形成一體化鏈條,構建FMO項目。
2017年1月29日,FMO項目帕魯阿港口改擴建正式竣工啟動運營,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通過電視連線參與啟動儀式。馬杜羅在講話中感謝中鐵十局作出的卓越貢獻,希望中國企業繼續投身於委內瑞拉國家建設和中委兩國關係發展。
「中委合作很棒,中國在經濟上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幫助委內瑞拉建立工業體系」,談起中國,帕魯阿港運營公司員工尼爾·桑切滔滔不絕:「中國投資惠及民生,如今我們團隊擁有225名員工,中企對港口的改擴建帶來很多就業機會。」
帕魯阿港口改擴建竣工後,港口發貨能力從350萬噸/年躍升至720萬噸/年,極大促進了委內瑞拉鐵礦石出口。2017年委內瑞拉非石油類出口同比激增33%,鐵礦石出口佔比第一。項目輻射周邊,為當地創造600個直接就業崗位,3000個間接就業崗位,培養出一批專業技術人才。
帕魯阿港運營公司老員工伊戈萊拉堅守崗位五個年頭,中方完成移交後他作為安全管理隊長留了下來,「我喜歡這些新設備,它讓公司員工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進步一點、提高一點。當前委內瑞拉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相信只要有中國的幫助我們一定能走出困境。逆境之中見真友誼,祝福中委團結。」
中方在FMO項目運營中「授之以漁」,毫無保留地將經營管理經驗和設備操作技巧傳授給本地員工。「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項目現場,八臺產自內蒙古包頭的特雷克斯自卸礦車轟鳴作響,礦車駕駛員安德魯·阿里亞斯工作2年已獨擋一面,他從高近三米的駕駛室下到地面告訴記者:「我的家就在附近,中方提供的工作收入穩定,還能學到技術,家裡人都很滿意。如果招聘新員工一定通知我,我弟弟還老說想來試試呢。」
午歇時分,技術安全監管員盧思曼笑盈盈地與工友一起走向休息區吃午飯,談起工作她難掩自豪:「在這個集體我獲得成長,每個人都傾盡全力幹好自己的分內事,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
現場不時有灑水車穿梭往來,架子隊隊長段凱解釋是為了環境保護,防止揚塵危害。他拉著記者遠眺一處銘黃的河流痛心疾首:「這都是幾十年前歐美公司搞掠奪性開採造成的不可逆環境危害,他們把山炸平再開挖,一下雨鐵礦石就混著雨水流入河流,汙染了地下水源。公司幹完工程離開,遭殃的是本地居民,中國企業絕不對這麼做。」
身在地球另一側,海外工程人最牽掛的還是家庭,委內瑞拉與中國相差12小時,一個個建設者用慎獨、奉獻彰顯著鐵的品質。
90後小夥餘興龍,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團總支書記,年紀輕輕已成長為業務骨幹,總是想法設法為大家排憂解難。然而去年孩子出生,他回國休假一個多月就又急匆匆奔赴委內瑞拉,「放不下這邊的工作,心裡不踏實。老婆為了我把工作辭了在家帶孩子,對家庭虧欠太多,希望今年能回家多待幾天陪陪他們,過個整年。」
「一號營地」位於「荒山野嶺」,周邊缺乏基礎配套,距離中方大本營「二號營地」126公裡,除了工程人的腳印和越野車,再難覓人煙。
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辦公室主任任培義講述:「一號營地離礦山較近,無網絡、無信號、無基本供應。為了滿足20多名員工的夥食供應,我們每周開車從二號營地過去送兩次菜。那邊還經常停水,如遇到連續幾天停水就得多跑幾趟,一輛車一周加兩三箱油很正常。考慮到條件過於艱苦,女同志現在都轉移到二號營地了。」
七年,2000多個日夜,這是礦山班組組長文建亮紮根「一號營地」的日子。說話帶著濃重鄉音的老文講起西班牙語極其流利,員工見到他就豎大拇指。他們告訴記者,老文七年前剛到委內瑞拉一句外語不會說,為了開展工作,硬是從國內背來課本一點點啃著自學,現在與委方業主交流無任何語言障礙,比項目上的翻譯都厲害。
數載耕耘,FMO項目取得一系列奇蹟般成就,歷年開採鐵礦石均佔到委內瑞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累計開採高品位礦石1464萬噸,低品位礦石1000萬噸。鐵礦石貿易金額連年創新高,2015年0.588億、2016年1.197億,累計完成額突破2.53億美元......
烈日當頭,二號營地門口,一百節火車車皮載著「聖伊西德羅」礦山開採的鐵礦石,乘著鐵路專運線呼嘯著開往帕魯阿港口。
中鐵十局委內瑞拉分公司總經理戚樂方對記者表示:「礦產資源合作一方面改變單一石油出口模式體現出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帶動上下遊延伸產業共同發展。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委內瑞拉經濟轉型,中委經濟合作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