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圖冤案背後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2020-12-13 搜狐評論

  1996年4月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捲菸廠工人呼格吉勒圖向警方報案,稱在公共廁所發現女屍。

  兩天以後,警方認定呼格吉勒圖殺人。一個月以後,內蒙古高院二審核准死刑。

  1996年6月10日,18歲的呼格吉勒圖被槍決。整個流程用時62天。

  2005年10月,連環殺手趙志紅落網,主動交代捲菸廠公廁殺人案系自己所為。

  2014年10月底,全國媒體報導,呼格吉勒圖遭冤殺案有望重審。

  必須承認,剛剛過去的四中全會,對呼格吉勒圖案的重審起到了關鍵作用,媒體能夠廣泛報導此案,也離不開這個政治環境。如果沒有這次政治會議,一位被冤殺的18歲少年,離沉冤得雪將仍遙遙無期。

  主動報警的少年被抓,兩天後招供,62天走完所有死刑流程,辦案人員立功受獎,身居高位,回顧案件本身,實在有太多疑點和漏洞。這起案件的背景,是1996年全國第二次嚴打,有「從嚴,從重,從快」的政治要求。如今再看,實為草菅人命。

  呼格吉勒圖的父母,生養孩子用了18年,為孩子討回清白又用了18年,還只是「有望重審」。

  如何冤殺呼格吉勒圖的過程,值得細細研究,此案將與佘祥林、聶作斌、趙作海等案一起,被寫進中國法治史。而我更為關注的,是少年被槍決之後,父母為其「要說法」的18年,在各個部門之間奔走的漫長曆程。

  從媒體對呼格父母的描述看,經過這麼多年的挫折,他們對政府仍懷有信心,也沒失去理性,堅信會有「包青天」出現。他們甚至不想要國家賠償,只願還兒子一個清白,讓兒子在地下安息。但老人對艱難的上訪之路的描述,仍然讓人五內俱焚,同時不由反思法律糾錯機制的困境。

  由於老人的理性溫和,上訪的過程中,內蒙古高院等政法系統,對兩位老人還算客氣,至少沒有動用暴力措施,高院院長接見,還派副院長定期接見他們。但自200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政法委組成案件覆核調查,公安系統內部得出「呼格案確為冤案」,監察機構也認為證據不足,至今已經8年有餘。各級司法機構的推諉不辦,案件糾錯系統的失靈,無疑於一種「冷暴力」,對呼格父母實施了二次傷害。

  案件推行不下去的原因,人為因素是當年的辦案人員,如今多身居高位,1996年大出風頭的馮志明警官,如今已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長。制度方面,則是呼格案牽涉到國家賠償,這筆賠償需要自治區法院賠付。當年是自治區法院辦案,如今需自治區法院糾錯,再由法院自己賠償,還要對責任人進行問責。沒有異地辦案,自己追查自己,而且沒有追查時效,推動得下去嗎?

  面對兩位老人的追問,內蒙古高院的說法是:「再等一等。」等的顯然不是糾錯機制的自動運轉,而是政治氣候的變化。糾錯主要靠「風」,這是法治的悲哀。

  與「再等一等」相比,呼格吉勒圖父母在內蒙古和北京之間的上訪過程,更顯出了黑色荒誕、制度困境。

  2006年開始,呼格的父母找遍內蒙古政法系統,也曾到北京上訪。信訪制度的存在,保障了老人上訪的合法性,而根據媒體報導,他們在北京遭人截訪,又送回內蒙古。可以發現,作為維穩措施的截訪,又保證了公民的信訪難以實現。

  更為荒誕的是,後來等老人再想進京上訪,最高檢出了新規定,如果沒有當地檢察機關的起訴書,將不予接待。而當地的檢察系統,就是不肯把起訴書給他們。

  這種制度設計是一個死胡同,讓找說法的人「永遠在路上」,卻找不到出口。它精妙的邏輯,令人想起經典名著《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才能獲準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是,凡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提出申請的,屬於頭腦清醒,應繼續執行飛行任務。」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本質是一個圈套,它運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邏輯,設計了一種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用作者的話講,是「一種有組織的混亂,一種制度化的瘋狂」。

  呼格吉勒圖父母在各級檢察機關無助奔走,同樣陷入了無法擺脫的邏輯困境。如果不是人為製造的圈套,那也說明了司法系統糾錯機制嚴重失靈,遠離了「制約權力,維護權利」的法律精神。

  四中全會推動依法治國,強調法院獨立辦案,官員不許幹涉具體案件,司法機構互相制約而非配合,並推動冤假錯案責任倒追,這些決議都打到了「七寸」,對法治化無疑大有推動,當然也將會推動呼格吉勒圖案。

  呼格吉勒圖案的重見天日,並非法律自身起了作用,而是源於政治氣候的推動。呼格吉勒圖死於政治(嚴打),「生」於政治,相形之下,呼格父母的努力,好心人的幫助,法律的有效運轉,都顯得卑微而渺小。

  所以,呼格吉勒圖案遠沒有結束。我們需要解決的,仍然是冤案背後的制度困境,是架構的建立,是制度的設計,用制度防止人作惡,這是依法治國精神的精髓。(文/潘採夫)

  

相關焦點

  • 《第二十二條軍規》
    原標題:《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海勒著)在英語世界,catch22(「第二十二條軍規」)是一個很有名的專用概念。它所指向的狀態是那種:自相矛盾的、「坑爹」的、荒謬的、帶有欺騙忽悠性質的暗黑規則。這個概念,來自美國文學史上經典的黑色諷刺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
  • 「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啟智
    美國的西點軍校只有二十一條軍規,所謂「第二十二條軍規」,其實並不存在。問題是,美軍認為它存在。這就更加糟糕,因為這樣就沒有具體的對象和條文,可以任人對它嘲弄、駁斥、控告、批評、攻擊、修正、憎恨、辱罵、唾棄、撕毀、踐踏或者燒掉。
  • 《第二十二條軍規》黑色幽默的鼻祖
    1961年,美國黑色幽默的創始人、著名作家約瑟夫·海勒發表第一部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1970年,美國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出品電影《第二十二條軍規》。二戰之後,美國經歷麥卡錫及其麥卡錫主義的折騰,蒙受韓戰、越南戰爭等局部戰事的創痛,「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解放風潮風行一時,民權運動、反種族歧視觀念持續高漲,組織混亂、制度異化、精神空虛、非理性思潮帶來的幻滅感和恐懼感,充斥人心,毒害環境,異化氛圍。人們渴望淨化、排解、放鬆,希冀表達和控訴。
  • 徐迅雷:手機資費套餐裡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這是美國作家約瑟夫·赫勒在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裡的著名悖論。   如今把這個悖論擱在「北京地區手機資費調整」的腦瓜上,就變成了一句對消費者而言的話:「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發傻,那就說明你沒傻。」     在爭議聲中「堅挺」了近10年的北京地區手機資費標準,聽說「破冰」了。
  • 喬治克魯尼獨家訪談《第二十二條軍規》
    喬治·克魯尼《第二十二條軍規》劇照時光網訊 美劇版 《第二十二條軍規》正在hulu平臺播出,擔任製作人並自導自演該劇的 喬治·克魯尼日前接受了我們的獨家專訪,分享他參與製作這部戰爭諷刺劇的私人體驗。      《第二十二條軍規》脫胎於約瑟夫·海勒的同名諷刺文學經典。劇集背景設置在二戰歐洲戰場,一名美國空軍轟炸員約塞連過得很掙扎,讓他真正苦惱的並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自己的軍隊不斷增加任務量,令他苦不堪言。  採訪中,克魯尼談到他近年參與的多部戰爭題材作品的真正原因,認為吸引他的並非戰爭元素,而是「老年人做決定,年輕人上戰場送死的荒謬性」。
  • 《第二十二條軍規》——黑色幽默,荒誕戲謔,殘酷的戰爭
    這部反類型的美劇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創作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被譽為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開山之作。作者本人在二戰期間就是一位投彈手,曾在歐洲執行過數十次空中任務,這也使得《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對於空中作戰的描繪十分寫實。
  • 《第二十二條軍規》:除非瘋了,否則永遠不能離開!
    逃離的故事《第二十二條軍規》是作者約瑟夫-海勒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於1961年問世,一出版便獲得了讀者的認同,與此同時作者約瑟夫-海勒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這部小說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寫作背景,講述了一支駐紮在義大利的美國軍隊中,一位叫尤索林的飛行員希望能夠退出軍隊而回國的個人鬥爭過程。
  • 約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派的代表,《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歲的海勒應徵入伍並被派往地中海戰區美國空軍第12大隊的基地科西嘉島,成了一名空軍投彈手。這段經歷為他以後創作(第二十二條軍規》中許多故事情節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作為「互忠社」的一員,他深受這個「康尼島文藝復興」組織的影響。
  • 「世上只有一個圈套,那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丨必讀名著
    而小說的核心便是——《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是一條如「薛丁格的貓」一樣的,充滿哲學悖論的規則。宛若陰雲一般,時時刻刻縈繞在那些想要從這場夢魘中逃生的士兵頭頂。在他三十八歲時,《第二十二條軍規》面世,名動文壇,而後一心扎進文學領域進行創作。作者本身有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身為空軍中尉的服役經歷(與小說主人公同樣身為一名美國空軍投彈兵),這為他在創作《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書的過程中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現實生活素材和參考資料。
  • 約瑟夫·海勒:表達了人在荒誕環境作出人生選擇、第二十二條軍規
    於是,《第二十二條軍規》聲譽日隆,魔得了大量的讀者,短短幾年中售出了800萬冊。除小說之外,海勒偶爾也涉獵劇本創作。1968年,他的劇作《我們在新天堂轟炸)在紐約的百老匯大劇場上演,其時正值反戰運動的頂峰時期,該劇反對一切戰爭的主題吸引了眾多的青年觀眾。海勒的第二部小說《問題已經發生》出版於1974年。
  • 《第二十二條軍規》:先開懷大笑,再帶著恐懼回顧笑過的一切
    高中時,我還沒有聽過「悖論」這個詞,看了《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原著小說,收穫了人生的第一條悖論。小說中二戰時的美國空軍規定,飛行員必須完成超過負荷的飛行任務,想終止任務只能依據「第二十二條軍規」,但根據這條軍規規定,只有瘋子才能獲準免於飛行,但這項申請必須由本人提出,而一旦你提出申請,就證明你精神正常,申請於是被駁回。
  • 新版《第二十二條軍規》還遠算不上偉大
    時光網特稿 1961年,約瑟夫·海勒出版了一部既有挑戰性又具諷刺意味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對戰爭和權威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從1942年到1944年,該劇從約翰·約塞連(克里斯多福·阿波特 飾)的視角出發,他是一個美軍轟炸機飛行員,卻發現自己不過是上級——主要是熱衷於戰爭的卡斯卡特上校(凱爾·錢德勒 飾)的一枚棋子。
  • 電視劇版《第二十二條軍規》開播,二戰題材,戰爭也能如此荒誕
    文/馬慶雲10月21日,電視劇《第二十二條軍規》在國內正版視頻平臺上線首播。這部電視劇是Hulu方面出品的6集限定劇。每集劇情則是45分鐘上下。這部電視劇在今年5月Hulu方面上線首播。國內正版視頻平臺則剛剛引進。
  •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學版出爐:鼓勵檢舉揭發,決不允許請假
    美國有《第二十二條軍規》,中國也有。美國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小說、是電影、是電視劇、是西點軍校,中國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卻是中學班規。近來,2020屆洪都中學新生入學班規火了,共22條班規中有多條引發爭議。比如「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從」,「任何情況不得請假」,「鼓勵檢舉揭發」等條目。
  • 「黑人性」,另一條虛幻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背叛》很像《第二十二條軍規》。《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內核是:在美軍,有精神病的飛行員可申請停飛;但提出申請,就意味著沒有精神病。《背叛》的內核是:在美國,黑人已取得平等權利,個體不成功,只能怨自己;可作為黑人,你永遠無法成功。
  • 財產公示不能成「第二十二條軍規」
    財產公示不能成「第二十二條軍規」 在回答官員財產公示時間表的時候,他認為官員財產公示目前有兩個方面的條件是欠缺的,「一個是社會誠信體系,第二個是信息統計的體系,沒有兩個體系的建立,這項制度實施起來是很難的。」(6月23日《新聞晨報》)    是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確是熱點問題,而且已經熱了很多年了。2009年兩會之時,中紀委副書記何勇就曾表示,「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和論證這件事情,正在想辦法制定這個。」
  • ...伯納黛特你去了哪》《第二十二條軍規》等提名與獲獎內容
    同時,愛奇藝提前鎖定電影《火箭人》《伯納黛特你去了哪》《爆炸新聞》(其他譯名《性感炸彈》)《燃燒女子的肖像》《馴龍高手3》《玩具總動員4》《獅子王》、劇集《第二十二條軍規》等8部金球獎入圍作品,《火箭人》拿下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歌曲兩項大獎,該片將於1月15日在愛奇藝電影頻道上線。
  • 《第二十二條軍規》人們被社會現實任意擺布,卻找不到反擊的方式
    本文為你解讀的書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它是「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許多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在發表之初都遭受過冷遇,不過,人們憑著後見之明,最終發現了它們的價值,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就是一個例子。1961年,這部小說在美國出版時,沒幾個人知道,更沒有人把它看成「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
  • 最嚴班規、第二十二條軍規與斯坦福監獄實驗,教育不是管犯人
    這班規有22條,我們先看看這些班規的內容。第22條軍規有個巧合,這個最嚴班規有22條。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曾經寫過一篇名著《第22條軍規》。這本書裡面講的是在二戰期間,在一個地中海的島上,有一支美國空軍部隊。在這個部隊裡有一條第二十二的軍規,裡面規定,只有瘋子才能不飛,但必須要自己提出來。如果自己提出來,就不是瘋子。還有飛過25次就可以回國。但又不能不聽命令,不聽命令也回不了國。
  • 朱莉婭·羅伯茨首演電視劇,劇版《第二十二條軍規》熱拍
    第二季於2017年底上線。英劇《烈陽》全球大賣負責英劇《烈陽》(Hard Sun)海外發行的Fremantle Media公司近日表示,該劇已落戶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艾倫·庫拉斯與喬治·克魯尼聯合執導《第二十二條軍規》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主演兼執導的6集限定劇《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此前確定由Hulu拿下,攝影師、導演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