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欣奕
2018-03-23 10:41 來源:澎湃新聞
在倫敦,藉助步行化改造而激活所在片區的範例層出不窮。近期,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提出「宜步行倫敦」 (Walkable London)方案,希望把遍布內倫敦的步行區域連接起來,把倫敦打造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宜步行城市。
由線到面,內倫敦全步行化方案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應當以經濟、美觀且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方式,在城市區域提供步行者優先空間,使之成為城中最具活力的吸引點。近年來,城市部分區段或部分時段步行化改造不斷湧現。比如,巴黎無車日是城市街道時段性步行化的實踐;西班牙巴塞隆納「超級街區」改造,則是通過對相鄰若干街區的合併與封閉,把內部街道空間還歸市民生活和步行場所的實踐。
諸多城市步行化改造的實踐,取得了直觀而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也得到公眾普遍支持。然而,當前城市步行化實踐,或僅限於特定時段,或僅限於特定街道或局部片區,鮮有覆蓋全城的步行化改造方案呈現。因此,「宜步行倫敦」方案的提出,或可為其他城市借鑑。
「宜步行倫敦」項目提出的內倫敦步行體系。本文圖片均來自:https://www.walkablelondon.co.uk/「宜步行倫敦」作為一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方案,建議把現有的分散步行區連接,整合為覆蓋內倫敦的步行網絡。項目網站有如下說明:「對於交通擁擠、汙染、安全性等問題的消除,以及公共健康、經濟收益和社會資本提升而言,僅就個別街道加以改造難以取得實質性效果。為了讓步行重新成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須讓覆蓋全城的步行網絡成為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構成。」 方案提出分三階段實現目標,即①主要大道完全步行化,②次要道路完全步行化,藉此把碎片化步行區串聯,③最終實現內倫敦所有街區完全步行化。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提出的倫敦步行化方案,逐步轉變為由步行道路連通的城市。擬建步行體系分三階段實現:階段I,主要大道完全步行化;階段II,次級道路完全步行化;階段III,區域步行化的實現。派屈克·舒馬赫是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的首席建築師,出生於德國。德國城市多擁有步行化的中心,而英國城市中心步行區卻呈碎片化。他對「宜步行倫敦」方案的緣起解釋如下:「我已在倫敦居住多年,切身體會到每況愈下的交通狀況和空氣品質,這促使我儘量多多步行。」他發現,竟然能夠沿著運河從卡姆登(Camden)步行抵達帕丁頓(Paddington),而且步行橫穿內倫敦相當快捷。這一意外之喜,成為他構建內倫敦(即傳統的倫敦市中心地區)連續步行路網方案的靈感所在。此外,既然倫敦自行車路網已經投入建設,步行化網絡完全可隨之提上日程。他相信,步行化網絡的營造,能夠讓倫敦市民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宜步行倫敦」方案的依據是什麼提出「宜步行倫敦」方案的依據是什麼?實施之後效果如何?數據分析給出了一些答案。 「宜步行倫敦」方案的提出、擬定與評價,使用了倫敦統計數據(Census 2011)、社交媒體數據、開放街道圖(Open Street Maps)數據、NASA攝影測量數據以及噴氣推進實驗室地形圖(JPL terrain)等開放數據,並藉助Habidatum軟體工具完成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得出以下結論:
1)步行會促進居民幸福感並拉動商業繁榮倫敦市民每年平均交通等待耗時超過100小時,對應的經濟成本為62億英鎊(人均1911英鎊),而城市大氣汙染有超過90%的份額可歸因於機動車排放。從全球來看,對某條街道或片區進行步行化改造,商業活動平均增加30%。機動車通勤降低了市民的社區互動,進而降低幸福感,而步行則會促進社區參與。如果越來越多的倫敦市民能夠在住家步行可達範圍內工作,那麼社區互動的機會也會增加,從而提高市民的幸福感。
根據以上數據,「宜步行倫敦」項目藉助Habidatum軟體工具完成了區域步行化水平與人和商業活動相關性的數據分析、情景分析與可視化呈現。對人和商業活動評測的四個指標為:社交媒體的點評數量;社交媒體呈現的快樂情緒;商業多樣性;商業密度。
藉助Habidatum軟體工具完成了區域步行化水平與人和商業活動相關性數據分析、情景分析與可視化呈現。2)大運量軌道交通發達,且全方位覆蓋就業與居住空間分離(「職住分離」),是諸多大都市的弊病,倫敦也未能倖免。經由人口數據分析,表明倫敦中心城區職住分離明顯,居住人口密度為每公頃139人,僅為就業人口密度的1/10。大部分居住在中心區外的通勤者,採用火車和地鐵兩種交通方式進入倫敦中心區,中心區內部居民能夠步行上班,與地鐵站相距較遠區域的居民則選擇公交巴士或自行車。
交通模式分析表明,進入倫敦中心區的大部分通勤者採用火車和地鐵兩種交通方式。在通勤者步行時間分析中,發現倫敦中心城區95%的範圍與最近的火車和地鐵車站距離在15分鐘步行範圍之內。這為倫敦中心城區的步行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大運量軌道交通的發達和全方位覆蓋。在「宜步行倫敦」方案中,擬建步行網絡,提供專用步行路徑,讓步行更加舒適快捷,鼓勵通勤者步行,減輕公交換乘負擔。
通勤者步行時間分析表明倫敦中心城區95%的範圍與最近的車站距離在15分鐘步行範圍之內。 3)步行化改造可以優化交通分布通過對機動車路網的整合分析,可以得出步行化改造各個階段對交通的影響情況。然後,根據步行化改造的四種情景,進行路網模擬分析,可以發現步行化改造不會對該區域的交通產生明顯不利,反而能使交通分布有所優化。
基於情景模擬,表明步行化改造的四種可能情景,不會對分析區域的交通產生顯著不利,反而使交通分布有所優化。「宜步行倫敦」項目網站上,呈現了重要地點的改造效果圖,其中,最受矚目的街道包括上街(Upper Street)、牛津街(Oxford Street)和攝政街(Regent Street)。但在該項目中,步行化改造的重點在於路權的轉變,而不是空間本身的改造。
而步行化改造絕非僅僅關乎步行,而是拉動城區繁榮的觸媒,還將對局部乃至全城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上文的數據分析中,對步行化和社會-經濟趨勢之間的相互關聯開展了初步研究,比如在倫敦中心城區範圍內分析了以下三組因素:幸福感與人的活動,商業密度與多樣性,以及每個調查數據區域(LSOA)內步行街道佔比。但這些都只是初步分析,步行化改造會帶來怎樣的社會經濟影響?能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些還有待更多的研究和實踐。
牛津廣場步行化改造效果示意(左圖),優斯頓下穿道周邊區域步行化改造效果示意(右圖) 別出心裁的住房供應策略「宜步行倫敦」方案出人意料之處,在於把內倫敦增量化住房供應策略作為一個重點。增大內倫敦住房供應量,一方面,免於長距離通勤之苦,減少城市公共運輸負擔,提升步行人群數量,解決職住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讓內倫敦土地利用模式更為混合,城市功能更加混合,解決內城區住房短缺的問題,提高中心城區的活力,改善市民的健康及福利。
該項目的創新性住房供應策略,著眼於「優化土地利用的模式,把土地資產從過分受限於開發和佔用的狀態之中釋放出來,並與持相同態度的房地產及物業管理業界創新者進行合作,為倫敦住宅創造不同的未來。」
首先,基於數據分析,確定內倫敦可供增量住房建造的具體位置。其次,採用三種增加住房供應的策略:住宅樓端頭擴建策略(End of Block Design Strategy)、獨立式增建住宅設計策略(Standalone Infill Design Strategy)以及臨時性住宅設計策略(Temporary Infill Design Strategy)。
藉助數據分析,識別可供增建住房的地塊。目前,「宜步行倫敦」方案面向公眾的布展已經結束,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也已把此方案提交給倫敦市政廳。後者並未就具體方案表態,但表示「歡迎對倫敦街道的未來開展持續討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步行,步行,住房供應,數據研究,地區經濟,居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