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論文博士」並非國外通行學位授予方式

2020-12-25 科學網

 

圖片來源:www.quanjing.com

 

即便我們是從最積極的方面去看待「在職攻讀學位」的制度,它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一流高校的發展目標。如果專注於以這樣的方式培養高級人才,那實在已經偏離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道。

 

■郭英劍

 

清華大學法學院「論文博士」的消息一經發布,隨即在社會上引發震動。

 

早在2008年,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郭新立就表示中國並不存在所謂的論文碩士和論文博士,若發現這類情況,教育部將「決不手軟」。

 

在當今博士生教育水平嚴重下滑的情況下,在中國最好的大學何以出現教育部明令禁止的事情?

 

什麼是「論文博士」

 

「論文博士」作何解?國內的主要看法,總結一下大體上應該有三種。

 

第一,是博士教育的一種變異形式,既不用入學考核,也不用上課,只需提交一篇論文(水平還可能不高)即可獲得博士學位。

 

第二,是博士教育的一種正常招生類型,無須入學考試,但需要面試,第一年利用周末上課,之後主要用以研究和寫論文,最後提交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第三,是國外較為流行的學位授予形式,在英國、日本等國實施較多,入學考核、學習聽課比全日制博士生的要求寬鬆,學習與研究時間更長;到最後需要提交一篇合格的博士論文方可獲得博士學位。

 

上述第一種「論文博士」,即僅憑一篇文章就可獲得博士學位,實際上更接近於現在輿論著力批評的情形;而第二種情況,似乎更多是指的「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而在我們現行的體制中,在職人員「在職攻讀學位」確實少量存在。第三種情況最值得我們追問,因為,在很多評論中,人們都是以國外的「論文博士」情況為參照系,並大都稱之為「較為通行的學位授予方法」。

 

「論文博士」在國外

 

由於眾多的評論文章都提到了英國與日本的情形,為此,我在網上做了一些資料查詢工作。經過查詢,我對英國與日本的「論文博士」情形有了粗淺的了解。結合有所了解的美國教育體制,我對國外的「論文博士」情形有如下認識。

 

第一,無論是英國、日本還是美國,凡是正規大學,更不要提一流大學或者聲譽好的大學了,絕沒有上述所說的僅憑一篇水平可能很低的論文而無其他任何要求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的情況存在。

 

第二,確有極少數以營利為目的(for profit)的大學或者網上大學(online university)在搞所謂的「論文博士」。例如,在美國有一所大學叫Akamai University,就有這樣的所謂「論文博士」項目。雖然從其描述上看好像也很認真,也列了一些條條框框的要求,但其實並無什麼含金量。若在網上稍微作些檢索還會發現,這所大學早已位列美國政府部門所列出的不被承認大學的黑名單。

 

第三,在日本,確有「論文博士」(ronbun hakase)之說,與「課程博士」(katei hakase)相對應。據維基百科介紹,截止到1990年,大多數自然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博士學位都是由日本公司中的工業研究者所獲得的。授予學位者,就是他們之前所讀過的大學。他們無須經過入學考核,只須提交一篇論文,要求有文章在頂尖刊物上發表。但後來,隨著「課程博士」在大學的推廣,「論文博士」就越來越少了。

 

自從1978年以來,在日本,依舊按照「論文博士」的方式來運作的,最突出者就是「日本科學促進會」(Japan Society of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簡稱JSPS)了。該項目名稱為JSPS RONPAKU。獲得資助者被稱為「RONPAKU fellow」。在該協會的網站上,該項目明確指出,只須提交博士論文而無須參加博士課程的學習,但有其他要求,比如要求申請者是大學教師或研究者,需要到日本大學去學習和訪問,最多可以停留90天,其導師也可以到申請者的學校去訪問等等。從項目介紹看,該項目態度嚴肅,每年資助人數多達數十人,資助年度從三年到五年不等,從經費資助上看,也是很慷慨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特別聲稱,主要為來自亞洲和非洲的青年研究者提供指導和資助以幫助他們獲得博士學位。

 

第四,在英國,確有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去攻讀博士學位者,即part-time doctorates。在這裡,需要對「半工半讀」這個詞彙作點簡單的解釋。我們都知道,在美國,「半工半讀」是很正常的。但在這裡,美國與英國的不同在於,前者是以學習為主,工作為輔;而後者則是以工作為主,學習為輔。

 

因此,就此類型而言,英國的「半工半讀」與中國的「在職攻讀學位」相類似。但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英國的「半工半讀」要求更嚴。

 

以學習時間為例,在英國,正規的博士生平均的學習時間為3~4年,那麼,大體上也會要求半工半讀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要與此相同;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年學習的時間只有半年,那麼,就需要6~8年了。很多人因為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而最終一無所獲。另外,招收的「半工半讀」學生的比例是很少的。

 

第五,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日本,即便是正規大學,無論他們是採取「半工半讀」的形式攻讀博士學位還是「論文博士」,其專業與學位都以職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s)為主,且都僅佔其整個學校數量的一小部分,而絕非主體。

 

第六,凡是大張旗鼓宣揚以「半工半讀」獲得博士學位或者「論文博士」者,不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函授等形式的開放性大學(在英國,最著名的莫過於Open University了),就是純粹以營利為目的的大學。對後者而言,在各國,他們往往不是不被教育認證部門認可,就是人們所稱的野雞大學。

 

雖然我不能說自己所查閱的資料已經涵蓋了全部,更不會說沒有個別例外的情況,但總的來說,「論文博士」並非國外通行的學位授予方式。

 

中國的「論文博士」該向何處去

 

筆者認為,中國高校在「論文博士」的問題上,應該有如下清醒的認識。

 

首先,從表面上看,雖然我們的高校現在並沒有僅憑一篇論文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的「論文博士」的現象存在,但現在「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形式,卻有滑向「論文博士」的傾向與可能。當下媒體的批評和社會熱議,應該看成是給高校敲響了警鐘。

 

其次,中國高校應該加強並完善「在職攻讀學位」的制度與政策。應該說,以「工作為主、學習為輔」這樣的學習制度有其積極意義,也對一些人才的未來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一個人口大國,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今天,中國可能還繼續需要這樣的制度。在這樣的情形下,就應該使之更加完善,並使之成為其他教育形式的補充。

 

再次,即便我們是從最積極的方面去看待「在職攻讀學位」的制度,它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一流高校的發展目標。換句話說,像清華大學這樣的中國一流高校,如果專注於以這樣的方式培養高級人才,那實在已經偏離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道,更會浪費中國高等教育絕佳的發展機遇。

 

如果此次有關「論文博士」的批評能夠讓中國高校意識到上述問題,這或許能夠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的一個新起點。對此,我們還可以拭目以待。

 

國外「正規博士」是怎樣煉成的

 

對國外的博士生培養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國外的博士生入學是「申請制」而非「考試製」。因此,他們的入學除了偏重語言基礎知識類的統一考試(如託福、GRE等)之外,大都沒有專業性質的入學考試(對於本國人或者達到免試條件者,託福也是不需要考試的),但這並不等於說不考查其專業水平,恰恰相反,學校和錄取委員會要從提交的個人資料中去考查申請人的學術水平,這是錄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所有大學在錄取時都會提出一系列的「最低要求」,其中包括對學習時間、課程學分、學術研究的要求,然後,在經過了課程考試、中期考核之後,才能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經過論文答辯從而獲得博士學位。

 

總體而言,國外全日制博士生的學習有幾個特徵是很明顯的:首先,一定是全日制的,即全時(full-time)、全職在校學習。各國具體時間不定,但大致會在3~8年之間。一般來說,英國3~4年居多,美國5~6年居多,但之前之後都屬正常;其次,需要經過課程學習。各國具體要求也會不同,但一些核心課程是必修的;再次,需要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這就是為什麼理工科學生要待在實驗室,而人文社科學生要待在學校辦公室或者圖書館的原因;再次,要經過課程考核,特別是資格考核(qualifying exam),才能由「博士生」(PhD student)的身份轉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最後,一定要提交合格的博士論文(dissertation),經過答辯後,通過者方能獲得博士學位。

 

《中國科學報》 (2012-05-09 B3 思考)

相關焦點

  • 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
    有網友指出,獲得博士學位除了論文要求,還需要學籍,沒有博士學籍直接授予學位並不合適。那麼,碩士生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是否符合教育部相關規定?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對於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有重要的著作、發明、發現或發展者,經有關專家推薦,學位授予單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試,直接參加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對於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博士學位」。現實中,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並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
  • 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破格」有何不可?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等標題對此進行了報導。有網友指出,獲得博士學位除了論文要求,還需要學籍,沒有博士學籍直接授予學位並不合適。對於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博士學位」。現實中,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並不是沒有,只是少之又少。
  • 清華大學授予普京的名譽博士學位與我們的博士學位有什麼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名譽博士名譽博士學位名譽博士是授予的一種稱號,不屬於學歷學位,只是一種頭銜,事實上並沒有在該研究機構讀博,也不進行考試和論文答辯。所以,名譽博士其意義重點在於「名譽」,而非「博士」,不具備有實質的學位。
  • 科學網—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公示
    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專家審定會日前在京結束,共有100篇博士學位論文入選。目前,此次評選活動進入公示異議期。
  • 武漢理工大學關於2020年秋季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及學位授予等...
    武漢理工大學關於2020年秋季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及學位授予等工作安排的通知 2020-09-10 | 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https://www.eol.cn/ceici/ 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 時評:要不要廢除博士論文?—新聞—科學網
    博士論文的弊端何在 博士學位是指大學所授予的一種研究型學位,目的是為了確保博士學位獲得者達到在高校某一領域任教或者在某一特定職業中任職的資格與水平。博士學位有多種,包括醫學博士、法律博士等,但「哲學博士」學位,即我們通常所說的PhD則是最常見的一個,適用於多種完全不相干的學科領域,從人文學科到科學領域,無所不包。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作者 | 陳彩嫻、青暮編輯 | 青暮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生孫光宇因「三年發16篇SCI」、「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新聞火遍全網,引起熱議。在知乎熱榜上,孫光宇「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消息緊跟在「崑山世碩將員工證件隨地亂扔」之後。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濤教授當年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碩士論文「已達到博士生的畢業水平」。對於孫光宇的案例,其爭議點在於:以往沒有因為發表SCI期刊論文的數量多即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毫無疑問,在研究生期間發表多篇論文和獲得博士學位均能反映該學生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問題是:發表期刊論文數量多和有資格評選博士學位,兩者是否可以等同?按照規定,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學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博士生都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即可獲得博士學位。
  • 上海大學學生再訴母校要求授予博士學位,院校論文指標引爭議
    其後,校方向其頒發了《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證書載明柴麗傑「已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畢業論文答辯通過,準予畢業」。兩日後,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辦公室蓋章出具成績單,載明其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結果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 上海大學學生再訴母校要求授予博士學位,院校論文指標引爭議
    其後,校方向其頒發了《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證書載明柴麗傑「已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畢業論文答辯通過,準予畢業」。兩日後,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辦公室蓋章出具成績單,載明其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結果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
  •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網友吵翻了
    據悉,這名應屆畢業生叫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孫光宇據西安交大新聞網報導,孫光宇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3年共發表16篇SCI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
  • 科學網—南方周末:國外的「論文博士」並不水
    一說起「論文博士」,有人就說,那不就意味著平時什麼都不需要做,課也不用上,只要最後論文通過,就可以拿博士學位嗎?那也太水了吧?那就看看國外的情況如何吧。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然而,看完整篇報導,除了在文首有「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以及文中有「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這兩句話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及究竟是誰建議。報導雖提到電氣學院,但並不明確是其導師,還是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或者學院學位委員會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也不見該校學校學位委員會對此建議有何看法。
  •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網友卻吵翻了
    據悉,這名應屆畢業生叫孫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 科學網—中國首位論文博士徐大懋院士憶「讀博」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廖瑩也站出來闢謠: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確實是該校法學院在讀博士生,但他並非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論文博士研究生」,學校對其培養方式不同。因此,徐景顏與「全日制博士生」王進文並非同班同學。 如此解釋,並未獲得一眾網友的認同。
  •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紹:孫光宇,錢學森學院院友,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被電氣學院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 中國政法大學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授予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範學校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工作,多渠道促進我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成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授予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博士學位的規定》,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 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第一萬五千個博士學位
    >>>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今年3月9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了第一萬五千個博士學位。這個學位是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系的Luca Bertolini教授頒發給Marco te Brömmelstroet的。
  • 國外學位論文資料庫
    國外的學位論文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碩博研究生和科研人員常需要參考查閱的國外論文文獻之一。但是在國內想找到國外學位論文並不容易,而且也沒有正規的檢索渠道,都是零零散散的不會,這對查找起來很不容易,效率非常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