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肖伯納
魯迅先生曾在《華蓋集》一書中寫到:「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在如今的社會中,就有著這樣的「競技者」和「看客」,他們用行動踐行著當初的誓言,用思想改變著山裡的子女,用歲月修建著祖國的大好河山。
63歲的張桂梅校長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在雲南貧困山區組建了中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用40多年寶貴時光讓1645名山區女孩走進了大學殿堂。
一所被認為「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去年高考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到了40.67%,本科上線率達到了82.37%,在麗江市排名第一。
而這背後的艱辛過程,只有張桂梅自己知道。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病離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她黯然神傷,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
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時常批改作業至深夜。
如果貧困家庭的父母沒錢供女孩子繼續上學,她就會自掏腰包,拿出平常自己省吃儉用的錢,挨個家訪把她們要回來。
2001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身為教師的張桂梅兼任院長,她便答應了,成為54個孩子的「媽媽」。
可當時的機構連生存都是個大問題,院裡的大部分孩子又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女童,為了改變山區女孩的教育問題,她下定決心創辦一所免費制的女子高中,以解決低素質母親及孩兒的惡性循環。
從2002年至2007年,張桂梅便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背著孤兒院最小的孩子,帶著證書和證件去外地籌款,可受到的多是冷嘲熱諷,還被人誤以為是騙子,甚至被人放狗催趕。
張桂梅花了五年時間,所籌到的錢財僅有一萬多元,這離心中的建校目標還十分遙遠。
幸運的是,「一條破了洞的褲子」,成為了夢想與現實的轉機。
2007年,張桂梅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開會之時,身上穿著一條破洞的褲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之後,一篇《我有一個夢想》的專訪便在全國傳開,很快引發了各界的關注,麗江市和華坪縣也各自拿出100萬幫助張桂梅辦校。
這些來之不易的錢,可算是湊齊了。
2008年8月,在愛心人士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第一所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正式創立。
同年9月迎來了第一批女高中生,並吸引了16名教職員工,張桂梅也從老師變成了張校長。
學校有了,可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又是個大問題。
圍牆、宿舍、食堂和廁所等基礎設施都還未修建,加上很多學生的基礎差,部分老師的相繼辭職,個別家庭的不支持,教學工作的開展難度更是進一步加大。
此時張桂梅的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經常出現呼吸困難症狀,一心好強的她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挫敗感。
整理教師檔案時,她突然發現留下來的8名教師裡面,竟有6個是黨員,這讓張桂梅看到了一絲教學希望。
帶著這樣一份堅定,張桂梅聚集了這六位老師,在教學樓二樓畫著黨旗、一同說著入黨誓詞,大家忍著痛、咬著牙,繼續把學校辦了下去。
從那之後,張桂梅便給孩子們制定嚴格的學習時間,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夜裡12點後休息,3分鐘之內從教室趕到食堂,吃飯不超過十分鐘。
而這批留下來的老師也扛起了這份責任,把時間和生活都留給了這所學校,即使生病了,也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使命。
2011年,華坪女高的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本科上線69人,綜合上線率達100%,張桂梅交出的這份成績單成功打消了家長們和外界的疑慮。
之後的十多年來,張桂梅走訪了一千多所家庭,行程超過十萬公裡;她一身多職,白天上課擔任老師和校長,制定著精確分鐘的上課表,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起床吃飯做操;晚上又充當著保安的責任,檢查校內水電安全、宿舍熄燈與否,習慣性的趕走路上的蛇。
通過張桂梅和老師們的多年努力,截至目前,該校已有1600餘學生考上大學,從小山村順利走向了大城市。
肖伯納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張桂梅校長便做到了極致,她將信仰火炬傳遞給了孩子們,推動著山區教育的發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這樣的英雄,又怎會不受人敬重呢?
本文為星貓快樂匯原創,我們有趣有料,不驕不躁,做更多家庭的高質量陪伴者,在養育孩子的路途中,與你一起發現孩子的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