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的一篇文章,我認為在小學必須要培養的五種能力,可能比成績更重要。
1.專注力
給予小朋友自己的房間,獨處的空間,,安靜的時間
一方面,家長不要特意去幹擾,
比如小朋友做題的時候,家長就在旁邊,看到孩子做錯了,不要馬上指正;
其次,不要縱容小朋友自我打擾
有些題目自己會做,也會經常來問,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最後再問,
一直處在,不斷地打擾別人,和被打擾中。
如果不能夠專注,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2.,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家長教育自家孩子,要像教育別人家的小孩一樣。
比如,這個字不會寫,自己查字典;
那個題目不會寫,翻數學書,上面有例題。
總之不要直接告訴答案。
還有些特別簡單的,老師多次講過的,還是不會做,問老師,或者上課認真聽講。
如果作為父母,對於小孩都是有問必答,這便注長了他們的懶惰,上課不認真聽,做題不看題目,不獨立思考。
3.為自己負責
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清楚地知道,每一件事都只為自己負責。在這裡,你可以自己決定怎樣做一件事,承擔它的代價和後果,沒有什麼天生是「必須」的。
父母,老師都不能替你做你做決定。
喜歡上什麼學習班,怎樣對待成績。
做錯事,就應該受到處罰,做對事會得到獎勵。
**4.終身學習的能力 **
明白現在所學的一切都是為自己而學,不是為父母,也不是為老師而學。
李松蔚在《我為什麼放棄了北京一流的公立小學?》中說:
一件非常確定的事,那就是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你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未來大部分都用不到。重點在於學習本身。所以我不看重你學了什麼,學得好不好,我在意的是你怎麼學,你如何看待學習,為什麼而學。
學習的過程,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希望你理解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而不是迷失於與別人的同化或相互比較。你當然是與別人不一樣的。
學會自己去學習,去讀書,查一些資料等等。
5.自信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信是決定你長大後能幹成多大事的勇氣。
舉一個例子,假如一次數學考試考得很糟糕,
永久性:悲觀的孩子很可能會認為「我的數學好差,永遠都學不好了」;樂觀的孩子可能會想」這次數學沒考好,下次要考的更好!「
普遍性:悲觀的孩子認為,我數學沒有考好,可能是我智商不夠,能力不足,其他課目也考不好了,而樂觀的孩子認為數學沒有考好,但是自己很擅長語文,下一場語文肯定可以考好的。
小朋友要從小培養一種積極的,樂觀的思維。
這需要家長們,給予平等,尊重,鼓勵,認可,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展開自己,用一顆好奇心,去嘗試一切美好的事物。
總結一下,在小學要培養的五種能力:專注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為自己負責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信。
100天,每天堅持96/100,愛上你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