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孩子有點內向。」
「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安靜」
「這個孩子的性格以後怎麼出去混社會」
......
不知道你們自己有沒有曾經這樣被形容,或者身邊有這樣的孩子。
這些話怎麼聽怎麼刺耳。
但是又極其常見,表現於各類面試中、人群中不愛說話時、對很多事情沉默以對時。
但其實,你仔細想想,性格內向才不是缺點呢!
從前有個小丑,在舞臺上上,不小心摔傷了。人們都哈哈大笑,說小丑表演的真好,道具真逼真。但只有一個小女孩對媽媽說,小丑哭了,但淹沒在一片笑鬧聲中,沒有人聽見,一個也沒有。
魯迅在小雜感中也寫過一段話:樓下一個男人病的要死,那間的隔壁一家正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孩子。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心理學上很多理論也證明,人與人之間,想要獲得一時的共情和同理心是比較容易的,但作為社會體系中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真的沒有人能做到感同身受。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在特定環境、特定時刻、特定事件鋪墊和特定氣氛渲染下的一種共情狀態罷了。
那麼,既然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什麼要要求,都具有一樣積極的性格呢?
把自己的期望值和原則投射在除自己以外的人身上,本就是一件極其不合理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毛不易和花花的粉絲,我也一樣。
網易雲歌單聽得最多的是《像我這樣的人》和《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不可否認,他們的歌聲都有一種可以令人安定的力量,純粹、乾淨而又溫暖有力。
可是,私下裡,這兩個人好像都是特別安靜內斂的人。
在很多節目裡,他倆的表現如果不被其他嘉賓cue到,幾乎不會主動說一句話,靦腆而又害羞,當有人誇到他們時,也只是羞澀一笑,不會商業互吹回去,也學不會大肆講自己的優秀和不容易。
這樣的性格,擱在中國式家庭年度party中,早就被七大姑八大姨轟炸好多年了,咋這麼不會來事兒呢?
擱在面試場上,早就被pass無數輪了,能幹啥呢,簡歷自我評價一欄中的性格描述還真不好寫。
毛不易在一次採訪中,別人問他,你認為內向性格是需要改變的嗎?
而他回答,他認為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所以沒有必要硬是去強迫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坦然的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
可是,正是因為他們真實的正式了自己的性格,在自己的領域裡深耕多年,也一樣成為了成就了閃閃發光的自己。
過年那段時間,風靡一時的懸疑言情劇《想見你》,除了伍佰的歌讓人上頭,劇情也是精彩迭起。
可是,我看了一小半,還是棄劇了,靠著網友的劇透算是看完了整部劇。
一直覺得,整部劇印象最深刻,最讓人愛不得恨不得的角色就是陳韻如。這是一個不討喜的角色,只是故事的背景板,充滿悲劇色彩。
很多人反感陳韻如,覺得她性格不好,內向又孤僻,沉悶陰冷,難怪沒有朋友,得不到身邊人的重視,難怪她喜歡的人瞧都不瞧她一眼。
可是陳韻如的悲劇不是她自己造成的,也不是她能改變的。
她沒有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母親是陪酒女,她瞧不起這樣的母親,也從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和她敞開心扉溝通;父母離婚時,兩人都偏愛弟弟,想爭奪他的撫養權,卻沒有人問她一句。
她孤僻、敏感、脆弱,活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裡,所以弟弟離家出走的那晚,她一直以為是母親帶著弟弟離開了,彷徨著出去尋找他們的樣子,無助又心酸,就像被整個世界拋棄。
如果那個苦楚、自卑、陰鬱的陳韻如早點遇見不同性格的李子維,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可是劇情是劇情,生活是生活,環境的影響,性格的複雜性決定了我們很多人身上都肯定有陳韻如性格的一面,但是,你敢承認自己性格中的或多或少的這樣特質嗎?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逃避、遠離和掩蓋,恰恰需要的面對。
面對自己性格中負能量的部分,尊重其他人性格中不一樣的方面。
我們得允許,有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作者:1你在橋上看風景,剛碩士畢業的社會小萌新,日常碎碎念。
公眾號:你在橋上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