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r.Meow 馬蕾孕哺育
媽媽A:
醫生醫生,快幫我看看,我家還沒滿月,睡覺的時候總是突然驚醒,手腳亂揮,好嚇人,寶寶怎麼了?是不是缺鈣?要不要補鈣?
媽媽B:
醫生醫生,我家月子裡挺好睡的,怎麼現在越來越大,三個月多了開始老睡不踏實了呢?是不是網上說的「睡眠倒退」,改怎麼辦啊?
媽媽C:
醫生醫生,我家兒子不能自己睡,總是要人哄睡、抱睡,你能不能教教我怎麼讓他自主入睡啊?
媽媽D:
醫生醫生,我女兒睡不好,網上有很多睡眠訓練方法,你能不能給我推薦一種比較好的啊。
媽媽E:
醫生醫生,我家不能睡整夜覺,一夜要醒十幾次。還要吃夜奶,怎麼把夜奶斷掉啊?
媽媽F:
醫生醫生……
Dr.Meow:
這個麼,說來話長,你們真想聽,真的想知道怎麼辦麼?那就搬好小板凳,聽我慢慢說。
最近喵醫生的工作特別幸苦,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正準備上床睡覺,睡前例行掃一眼朋友圈,這不看不要緊,朋友圈又出事兒了。我想大家從開頭已經知道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話題了。
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正是深夜11點,我掀開被子爬起來,毫無睡意,我打算和大家聊一聊寶寶們的睡眠問題了。
此刻,如果我的媽媽在我身邊的話,肯定也是一個焦慮的老母親:「這麼晚不睡覺,想幹嘛?」可是,我已經完全清醒,不寫完這篇文章是絕不可能進入下一個睡眠周期了。
我也是過來人,我深知成為媽媽並不是一個只體會到幸福感的角色,我們會有很多很多的壓力,來自於我們養育的孩子,來自於周圍的眼光,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來自於自己的不確定和不自信。
是啊,生孩子我們是頭一遭,即使是二胎,生老二也是頭一次。
正如我們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也無法養育同一個孩子。
那麼,我怎麼能用一種方法去告訴你們如何做呢?
當媽媽帶著這樣的困惑——「我的寶寶睡不好,怎麼辦?」來到我的門診尋求幫助的時候,言外之意,媽媽已經確定自己的寶寶睡的是「不好的」。親愛的媽媽,我想問一問,你們是如何判斷「自己的寶寶睡的不好」呢?
如果是在5年前,我的建議可能也是不合適的,正如你們常常聽到的,我也許會說:缺鈣,要補鈣;該斷夜奶了,斷了奶就能睡整夜覺了;母乳就是睡不好,吃奶粉就好了;你就讓他哭一會兒,哭哭就好了,別太寵……
抱歉,我們的建議往往是基於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如果我們沒有更新我們自己的知識,我們給到大家的建議或許並不是最合適的那個答案。
媽媽們,從現在開始,我想告訴你們一些最基本的關於寶寶睡眠的知識,以便你們在聽取其他意見的時候可以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來自於媽媽的本能,以及寶寶給我們的提示,嬰兒的睡眠是嬰兒和媽媽之間達成的默契,而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往往需要妥協,要改變的不是寶寶,而是我們自己。
為了尋找一個科學的答案,我翻閱了國外非常多的關於嬰兒睡眠的文獻,其中有一篇全球多個睡眠專家的共識,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嬰兒良好睡眠的定義——第二天是醒著的!」
當我看到這個定義的時候,我終於恍然大悟。每個寶寶的睡眠或者延伸到每個成人的睡眠,都是非常個性化的生理過程。睡眠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身體需要,絕不是為了滿足其他人。
只要寶寶自己覺得可以的睡眠,就是好的睡眠。可是寶寶怎麼樣讓我們知道這個小生物睡夠了,自己覺得可以了呢?——就是生長發和發育良好,第二天是醒著的。
嗨!媽媽們,忘掉書本上的參考睡眠時間。養育孩子,儘可能多的用到我們的右腦去感性思維,而不要太過於左腦。
我見過太多的母乳媽媽,看了書,想要按照書上的「EASY」模式去訓練被搞得焦頭爛額,或者因為寶寶小睡少睡了半小時,每天少睡了1小時而焦慮。
Take it easy!
就像喵醫生今天,肯定要晚睡了,明天6點也要照常起床工作,算下來的話,糟糕,睡眠時間肯定不足推薦時間了。我們自己偶爾都會放肆一下,何況寶寶。
寶寶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有太多會影響原先睡眠結構的事情出現,所以,媽媽們,我們要嘗試重新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不同的睡眠模式。
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那麼我們想要說「我的寶寶睡的不好」,就不能按照自己得主觀來判斷,寶寶的睡眠模式本來就和成人不同,因此,更多的是給大人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困擾,而絕非睡眠本身這個生理過程出現了問題。
如果說,睡的好不好,很難去判斷。
那麼,我們按照上面的邏輯:嬰兒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生長+良好的發育+第二天清醒著(包括吃喝拉撒玩兒)。
那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去梳理了。
我從來不會用填鴨式的方法來教會你們如何養育自己的寶寶,因為每一個寶寶都不同,哪怕我把我自己的孩子養的再好,哪怕我接診過超過5萬例的寶寶,我都會告訴自己,下一個孩子永遠是嶄新的,獨特的,我們的建議一定是個體化的,定製的。
媽媽們,相信你們作為媽媽的本能和直覺,很多時候,你們從內心知道如何去做,只是你們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和自己的判斷。
正如從來沒有一個小動物需要被睡眠訓練,嬰兒的睡眠也從來不需要被訓練,嬰兒的睡眠需要的只是被理解和適應睡眠節律的改變。
媽媽們如果你們準備好,就可以開始跟著我一起學習「如何更好的理解嬰兒的睡眠?」而不是「如何讓嬰兒按照我們預想的模式去睡覺?」。
我會分享給大家一張非常簡潔的沒有過多修飾的睡眠思維導圖,便於大家結合自己不同月齡的寶寶去理解去反思從而獲得成長。
首先,在我們想要判斷自己的寶寶「睡的不好!」之前,先別著急下結論。
1、先看看寶寶的生長以及發育如何?
這裡要提醒大家:【體格的生長】和【大腦的發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類似於兩條腿,想要走的穩,兩條腿要一樣長,一樣粗細才好。
寶寶的「身高體重」就是其中的一條腿,如果你們還不知道如何判斷「生長」的好不好,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繼續和大家分享,用好「生長曲線」就很容易判斷了。
而「發育」,就更需要媽媽們的自我學習了,寶寶的發育包括了5個方面: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解決問題和個人-社會性。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一個非常好的發育評估系統,美國的ASQ系統,現在有中文版,適合中國的寶寶來評估。
生長和發育都是可以被科學評估的,所以,如果媽媽覺得寶寶的睡眠可能對您造成了困擾,我們要先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先想想寶寶的睡眠是不是滿足了自己的生長發育了呢?
2、白天和晚上睡眠的模式也不同
簡單的理解一下,我們大人中午小睡10分鐘就能夠滿血復活,精力充沛,為什麼一定要我們的寶寶白天睡夠書本上寫的時間呢?(話說回來,書本上推薦的時間都是半小時,一小時,作為一個計量單位,媽媽們難道不好奇,為什麼不是31分鐘,43分鐘或者66分鐘這樣的數值麼?)
所以,忘掉書上的時間,我們就看寶寶想要什麼樣的睡眠方式,滿足他們自己就可以。
尤其是「學霸型」「觀察型」和「敏感型」或者「高需求型」「難養型」「壞脾氣型」(無論叫什麼類型,都沒有好壞,僅僅是氣質不同而已)的寶寶們來說,他們喜歡玩,喜歡觀察,有時候又對周圍的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可想而知,睡眠模式和時間怎麼能一模一樣呢?
3、媽媽認為什麼樣的睡眠是好的呢?
這似乎很好玩,很多媽媽其實真的不知道什麼樣的睡眠對寶寶來說是合適的。這不應該被忽視或者嘲笑,因為,確實寶寶這種生物是非常獨特的存在。
媽媽們按照我上面對於「良好睡眠的定義」來自己琢磨琢磨。
一定要記住,如果媽媽對於「生長和發育」的判斷也有偏頗的話,就更容易誤判寶寶的睡眠狀態。
所以,首先學如何正確判斷孩子的生長和發育吧。在判斷睡眠是否正常之前,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是否得到科學客觀的評價是前提。
4、寶寶有不同的氣質類型
除了寶寶有各種各樣的氣質類型,高需求、低需求,天使型、難養型等等,我們自己哪一個不是從寶寶長大的呢?而且,都各具性格。
我讀到過一本有趣的書,講到嬰兒的氣質特點如果和養育人的氣質特點不匹配的話,也會給養育人帶來很大的挑戰,讓媽媽們沮喪。特別是本身就很敏感的媽媽,如果自己的寶寶也是「難養型」寶寶,這種衝突就會被放大。
反思父母自己的個性特點以及小時候的特點,會讓我更容易接納遺傳自己基因而來的這個小東西。
真的,太像我們自己了。
只是我們已經忘掉了自己小時候的樣子。
所以,常和寶寶的外婆或者奶奶聊天很有好處,我們總能從寶寶身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影子。想必,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個磨人的小孩子。
如果媽媽真的因為睡眠困擾太多,美國AAP上有這樣的建議,我覺得特別好,也許,換一個人抱一抱寶寶,讓媽媽有機會放鬆自己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寶寶確實會感受到媽媽的緊張情緒而越發覺得不安全,從而影響睡眠。
5、除了睡,寶寶還有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吃喝拉撒玩」,這5件事情媽媽有沒有全部很合理的給寶寶安排好呢?
我說的合理,並不是按照書本,而是按照寶寶喜歡的狀態,例如不限次數的按需餵養和夜奶,每月按照發育裡程碑的要求在家中給寶寶做合適的遊戲訓練。
每個月齡寶寶要掌握的能力也不同,遊戲也不同。
不同階段寶寶所需要的營養和餵養方式不同,媽媽有沒有給寶寶做「順應性餵養」呢?
這是一個循環,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有更多可以做的。
我想,解釋完思維導圖的左側,媽媽們應該已經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思考一下思維導圖的右側。
諸如嬰兒的正常睡眠結構——深睡眠和淺睡眠,驚跳反射,大動作發育發育過程中的睡眠倒退,長牙期間的不適感,吃的太飽、太餓、玩的太累過度興奮,房間的溫度溼度和光線,以及各種有可能的軀體疾病的影響,包括維生素D攝入不足,溼疹、牛奶蛋白過敏、胃食管反流、腸絞痛等等。
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確實很多,但是這些都可以通過很多細節來判斷。
除了疾病,也許媽媽更需要醫生的幫助,其他的有可能和睡眠相關的因素,媽媽可以按照以上的思維模式來分析,然後見招兒拆招兒。
如果媽媽依然覺得困難,下一篇我們手把手繼續教大家如何去做,跟緊我們的腳步就可以。
最後,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最終會和寶寶們妥協,因為有一種的狀態叫做「媽媽的期望過高」,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媽媽,全球的媽媽都是如此,即便是喵醫生自己,也常常會落入「期望過高」的狀態。
慢慢來,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媽媽。
沒有完美的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寶寶。
如果,這篇文章還不能夠讓媽媽們開始停下對寶寶睡眠的擔憂,那麼,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學習,學習擁有更多讓自己平靜的力量。
願今夜,每一個媽媽和寶寶都有好夢,明天是清醒的就足夠OK!
☆ END ☆
編輯 | 馬蕾孕哺育
圖片 | 馬蕾孕哺育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原標題:《兒童發育醫生揭秘:寶寶睡眠真相竟然是這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