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類學研究社會時,總想發現當地重要社會事實,它先於我而存在、與我無關。今天,我們看到現象與事實不斷產生,演繹無窮。這個人不在場或你缺席,那件事就不會發生。因緣際會,在場變了,事情隨之變化。
90年代以來,人類學凸顯了一個關鍵詞:emergence。漢譯為湧現,我覺得更恰當的是因緣際會:你不在,它不來;契機不出現,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
推薦兩篇文章。Marshall Sahlins 2000 「 What is anthropological enlightenment? Some less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Cosmology of Capitalism」. in Culture in Practice. New York : Zone Books.
第一篇通俗易懂。作者說不要擔心文化在消失,因為文化隨時在變異。人類學家不要老懷念過去,要隨世界生息演變。全球化確實減少了語言、文化、生物多樣性,但世界也在演繹新的多樣性。萬象流轉,傳統過了也就過了,人類學要關心歷史遺留與現實交織,帶著未來期許的人活成了什麼樣子。
另一篇是民族志研究,討論交織演變的過程。以前,我們認為英國發生工業革命,引發世界殖民體系,促成黑奴、皮毛、瓷器、茶葉、鴉片、黃金、白銀的全球流動。世界體系由西歐向外輻射,產生各種變體。但薩林斯說,歷史不是中心向外輻射的過程,每個地方都以自己的方式現代化,又彼此連結,交織成一個巨大的網絡。世界是多主角的。
往期精彩文章:
人類學接納悖論,既清晰理性、又不可理喻
為一個人類學家的農場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