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視角看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2020-08-09 燕子飛過



自從做了媽媽以來,驚喜地發現,看事情的角度本能地拓寬了!

以往基本只知道從自身或旁觀者的視角出發,現在身臨其境地為人父母,就多了個父母視角,除了能更容易切實地往上理解父母的立場、體會父母的感受(這跟光靠代入感的想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還會不自覺地對照自身往下思考:在女兒徐徐展開的人生面前,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去給予更多積極的影響。

最近引發網絡熱議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就觸動了我的這個父母視角,而且作為一個曾經高考的過來人,我關心的是,如果我的女兒懂事後面對這樣的現象,我能給她些什麼意見呢。


事件回顧

對事件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據說是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以下援引自網上相關資料:


圖片援引自南方都市報文章《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圖片援引自網絡


網友對這篇文章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生僻字詞多、引用的名人名言過於冷門(大部分人沒聽說過)、通篇文意晦澀難懂,認為作者是故意賣弄、矯揉造作、炫技博眼球。


爭議普遍集中在:

  1. 文中生僻字的運用是否恰當?
  2. 文中所引用的名人名言(主要是哲學方面的)是否恰當?
  3. 這樣的表達方式「好不好」?
  4. 這篇文章是否值得被評為滿分?這樣的評分是否會對未來的學生作文造成負面引導?
  5. 高分文章是否等同於好文章?

觀點太多,這裡就不逐一引用羅列了,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找。


看這些爭議言論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女兒有能力跟我討論(雖然目前她才過6歲,正準備進入小學讀一年級,但是未來,她始終要面對這些問題),我能給她參考的意見是什麼呢?


對作者的評判

網上許多聲音認為作者的表達矯揉造作,故意炫技博眼球。

據一些受過專業哲學訓練的老師和學生的鑑定認為,作者對所引用的名人名言的理解是比較膚淺幼稚的,部分甚至認為表意其實並不恰當。

我沒有深入研究過哲學,沒有能力發表鑑別評論。

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生的高考文章,很較真地從哲學一定的高度去俯視,膚淺幼稚我覺得也很正常。誰沒有個成長的過程呢?

至於是否值得被評為滿分,那得看這個評分標準的上限到底設了多高,以及評分老師們對這個上限的理解,當然也與這些老師們的平均學術水平相關。

僅從措辭表意方面看,確實明顯有炫技博眼球的用心。但且不論這位作者所炫的「技」是否恰如其分,至少這個行為本身我認為也沒什麼好去鄙視的。

正如《南風窗》 發布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的評法》裡面作者的一個觀點:

「年輕人是這樣,生命經驗不夠,對表達的控制力不足,但有求知慾,愛起範兒,喜歡將話說成大人模樣,所以才會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才會有看起來有點『中二』的這篇滿分作文。

這是一個人自然的生命成長階段的一部分,就像一個年輕而狂熱的社會,在中國社會開放伊始的八十年代,大學校園裡誰不夾一本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誰又不拿一本薩特,海德格爾全國能懂的人寥寥無幾,但他的書動輒印數數十萬。

一個人在既追求這種『不明覺厲』的審美取向,又沒有足夠生命經驗支撐的表達能力,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的年輕時候,很容易被這種文風支配。你當年在QQ空間寫下的文字,現在是不是也不敢看了?」

甚至其實,這並不是所謂 「年輕人的病」。

虛榮是普遍的人性,只是不同年齡不同階層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

事業成功追求名望的男人借用豪車名表炫耀財富,精緻生活追求時尚的女人借用名牌鞋包裝點品味,就是親戚鄰裡閒聊間忍不住誇讚自家孩子的父母,那點炫耀的小心思,跟這個確實多讀了些書的年少輕狂的考生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炫耀的衝動跟年齡階層都無關,只跟修養的成熟度有關。

而且作為考生,本來寫作的對象就不是普羅大眾,而是評分老師;寫作的(首要)目的不是學術交流,而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踩到得分點,從結果來看,至少這位作者是成功了。


評分的引導性

像作文這種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得分點理解延展空間比較大的考試項目,任何一種評分結果都肯定具有引導性。

這跟營銷追逐市場喜好是一樣的,考生總會有意無意去揣摩總結評分老師的評分喜好,通過投其所好而期望獲得更高的分數,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評分老師給出的專家點評中提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基本就是一句廢話。

這件事之所以引起那麼多的網絡討論,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許多人擔心,這樣一個評分結果,是否會「引導」以後的學生盲目追求生僻字的堆疊、冷門名人名言的死記硬背、晦澀難懂似是而非的表達,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其實,以這次事件網絡的熱議傳播程度,我覺得這種「引導」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

只是這個「引導」效應會有多大,我倒覺得並不取決於這個評分本身,而取決於同時期可供參考的其它高分作文長什麼樣,以及它們被評高分的理由。

這就像一個歌唱比賽節目,有一首重金屬搖滾的演繹被打了高分,不一定會引導往後這個節目的所有參賽選手因此都去苦練重金屬搖滾,因為同期被評為高分的其它演繹還有爵士風的、古典風的,甚至大部分都還是常見的流行唱法的,那單單一首重金屬搖滾被評了高分就影響不大,即便這個高分可能引發很大爭議。

但如果同期比賽全部高分曲目都是重金屬搖滾風的,那下一屆這個節目就可以直接被定名為重金屬搖滾比賽了。

在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評分項目裡,多樣化風格的高分作品呈現,以及評分系統給出的高分理由的清晰度,會很好地避免某一種爭議風格成為未來被機械模仿的對象。


我們學習寫作文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如果我女兒未來也像網上許多人那樣,質疑評分的合理性,糾結高分文章和好文章的區別,焦慮是不是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揣摩評分老師的偏好從而投其所好的時候,作為媽媽,我可以給她什麼建議呢?

我想所有的討論要先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作文考試到底是要考我們什麼?

作為一個在讀書時作文常能拿高分的過來人,就我個人的經驗,結合畢業後斷斷續續對高考作文相關見聞的觀察(這麼多年其實大體的評判框架並沒有什麼改變),我以為,作文考試,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對一個給定題目的理解能力,以及回應這個題目要求去組織語言表達自身觀點的能力。

芸芸眾生中,絕大部分人都不見得有什麼文學或哲學方面的天賦和覺悟,所以大學以前,作文這個學習項目的設立,本意肯定不是為了要培養出什麼文學家或哲學家,最多也就附帶起個啟蒙的作用,有這方面天賦或興趣志向的孩子可以選擇在大學進一步接受更專業的教育,或自學成才。

學習寫作文,對無論選擇文理科方向的一般孩子來說,關鍵的作用是藉此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一個給定題目的引導下,讓自己快速進入對特定主題的思考。然後為了要實現清晰的表達,強制大腦去系統地梳理所有想到的觀點/概念/感受,並通過語言的有效組織最終把這些想法儘可能貼合本意地表達出來。

通過這個思考和表達的訓練過程,一個人可以更輕易察覺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

比如題目都看不懂,那肯定是相關知識欠缺了。

看懂了,頭腦中也對題目有模糊的感受,但是到表達的時候發現表達不出來,那肯定就是表達能力還不及格。

即便能寫出想法,寫了幾句就寫不下去了,距離規定的字數要求還遙不可及,那極有可能是因為平時的閱讀和思考積累都還太少,腦袋裡面空空,倒不出來東西。

而且,發現沒有,這些不足,如果不去學習改善,無論長大後從事什麼職業,多少都會成為個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而所有這些不足,基本都是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和加強寫作訓練就能有效改善的。

所以寫作訓練本身,是很有助於一個人的成長的。

只要是社會人,想要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更高效地去與周圍環境建立聯繫,就不能不去關注如何擴大自身知識涉獵的廣度、如何有效提升思維的靈活度以及自我表達能力。

所以學習寫作文,不是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家長而去完成一個任務,而是為了藉此刺激自己增加閱讀量,提升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從而滋養自己的人生。

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努力去掌握真才實學,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不會低分到哪裡去。

而且關鍵是,你為此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意義就不僅僅是在某次考試多拿了幾分,而可能是終身受用的回報。

事實上,沒有基礎,單靠揣摩聖意地套模板,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從另一面看,即便有實力,一篇作文是否就能拿很高的分數甚至滿分,也是要講點運氣的。

就像這次這篇滿分作文,無論如何,作者的閱讀量是擺在那裡的,文意的表達總體也切題,邏輯沒有硬傷,所以最低分的老師也給出了39分嘛。至於是否就值得給滿分,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畢竟即使是世界公認為經典的文學名著,私底下各人也還會有各人的評分,何況只是一篇限時的高考作文呢。

相關焦點

  • 全網刷屏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你怎麼看?|作文|浙江高考|伊塔洛...
    正確讀音是……「嚆矢」 (hāo shǐ,指事物的開端)「振翮」(zhèn hé,形容人志向遠大)「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指勤勉不懈的樣子)這些生僻的詞彙正是出自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的《教學月刊》社的同名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在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披露了評分經過,並作了點評。
  • 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你會給打幾分?
    這兩天,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讓網友們開啟了「混戰」模式,網友們分站兩批,爭論不休。一波站支持視角高考都過去有段時間了,關於這篇滿分作文的討論卻越來越激烈。咋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先來個簡單的問題,下面這三個詞,你認識嗎?
  • 有聲周刊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你怎麼看?
    過去的一周還有哪些大情小事,點開《一周超聲波》,聽主播超峰跟你說~一周觀察本周話題:如何看待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相信大家這周的朋友圈都有被剛剛出爐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刷屏。雖然滿分作文一直都是大眾討論的焦點,但今年這篇格外引人矚目,甚至是引起了一些爭議。據媒體報導,這篇作文在三位閱卷老師那裡分別獲得了一個39分,兩個55分。由於分差過大報給作文審查組,最終被判為滿分。網上有的人就說根本沒看懂這篇名叫《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有人卻直呼看不懂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中國知網顯示,浙江教學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面向中小學師生,直接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教育類報刊社。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普通人「看不懂」,網友:故弄玄虛
    2001年,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全國的轟動,南京十三中的蔣昕捷也成為了高考歷史上,第一個作文拿滿分的同學。此後,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備受關注,因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幸閱讀「文採飛揚」的高考「滿分作文」,是一種享受。
  • 駁戴建業評浙江滿分作文:以教授眼光看高考應無滿分作文
    自從2020年高考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上發布開始,質疑之聲一直是不斷的,連胡錫進都進行了點評。在所有的質疑聲音之中,當數戴建業教授的萬字長文最為犀利全面。但是用讓樊振東,馬龍和許昕眼光來看那一定是沒法看的。那麼,高考滿分作文的誕生也是相似的,試想是在十七,八歲的考生裡面,在高考考場上,還是命題作文,時間有限,寫出的東西怎能經得起網友,乃至教授的審視與推敲!戴建業教授找到了這篇滿分作文的許多不通的句子,的確是這樣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為模板化作文
    高考成績出爐後,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迅速出現,並成為了網友們關注的焦點。但是,人們之所以關注《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卻不是因為它能夠打動人心,或是能夠給人們傳遞多少有價值的信息,而是有許多人讀不懂它。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今年的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個月的風波,各方圍繞「該不該打滿分」的問題爭議不斷,並對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發出質疑,還有人舉報陳建新「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續集:閱卷組長竟無良「高產滿分作文」
    近日,浙江一位老師被人實名舉報上了熱搜,老師名字叫做陳建新,曾是浙江大學的博士、副教授。原因跟前段時間傳遍網絡的高考滿分作文有關,陳建新就是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的大組長。八月初,《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曝光,文章引用了大量名人典故,觀點晦澀難懂,文字聱牙繞口,不像一個中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瞬間吸引了大量網友的議論。
  • 看完「浙江高考爭議滿分作文」,想起幾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這不是研究生的論文,也不是哲學家的著作,更不是翻譯的文獻,而是今年浙江高考一篇學生作文的第一段。整篇文章,基本上就是這個基調。該作文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另兩位老師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作文被公開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支持者說,作文具有中文系或哲學系研究生的水平,得滿分理所應當。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滿分背後的教育並未及格
    歡迎關注登科高考,第一時間了解2020年四川高考錄取信息!近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火了。火的原因,是這篇作文一經公開於網絡,便毀譽參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據傳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全文對於這樣一篇由知名教授「欽點」的滿分作文,在社會上引起爭議其實是一件好事。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為什麼配不上滿分?
    2020年高考,一位浙江考生的作文得了滿分,題目是《生活在樹上》,這一篇滿分作文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用詞晦澀,生套名人言句,算是佳作,得滿分有點兒不配拿。據說實際閱卷也是這樣,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閱卷老師給了55分,作文審查組的老師認真審閱後,才給了滿分。
  • 高考滿分作文來襲!一篇浙江滿分作文的登頂之旅,網友:險棋
    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若干年後,如果再回來看這篇浙江滿分作文的登頂之旅,無疑也是極為曲折的。還是先放上該生的高考滿分現場作文,我們看一看想一想,讓自己心裡先有個判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片段滿分作文的曲折登頂之旅也許正應了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成為滿分作文的過程同樣充滿了波折
  • 互動:那篇「高深」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你怎麼看?
    最近,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熱議:一篇故意寫生僻字詞、抖冷門哲學術語概念的高考作文,到底能不能當滿分作文?滿分作文及浙江考題詳情大家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作文。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嚴密的邏輯,也確實也存在比較晦澀的問題。近年來,高考作文強調思辨,一般學生很難有深度的思辨。評價作文是教育領域的專業事務,網友並非都具有這樣的專業水平。因此還是要看專業教師對此的評價。每年都有網友對高考作文的吐槽,但不少吐槽並不專業。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滿分作文?
    最近,浙江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上刊登了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這篇作文的題目是《生活在樹上》。1《生活在樹上》何以得滿分?浙江教學月刊在刊登該文章時也做了相應的點評,點評中表示,這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 39分,但後面的兩位閱卷老師都給出了 55分的高成績。因為閱卷老師給出的成績誤差比較大,所以審查組的老師認真讀了這篇作文,一致決定給出滿分成績。
  • 爭議很大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究竟長什麼樣
    浙江滿分作文今年受到較大的爭議,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題目,是這樣。讀著讀著,就會有這樣的感覺,第一遍看不懂,第二第三遍還是不懂,懷疑以自己的智商,根本不配看滿分作文。但搞笑的是,有網友用用「文章生成器」生成了一篇文章,竟然與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高度相似。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該不該給滿分?
    最近浙江一考生的高考作文引起了輿論譁然,到底該不該給滿分?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 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啥樣的?浙江卷滿分作文引爭議,網友:不說人話
    文/格格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爭議。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寫了點啥。到底是不是一篇好作文?我看完第一也是反應:我真是out了!我連現在的高考作文都看不懂了!這個學生用了很多生僻晦澀的字,說實話,有幾個字我是真不認識。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究竟有沒有被高估?大人看不懂,小孩不愛看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究竟有沒有被高估?大人看不懂,小孩不愛看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可謂是把人給搞懵了。一大批人想不明白也看不明白,甚至有些字還不認識一時間這篇文章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那麼,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究竟有沒有被高估?為何大人看不懂?小孩又為何不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