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做了媽媽以來,驚喜地發現,看事情的角度本能地拓寬了!
以往基本只知道從自身或旁觀者的視角出發,現在身臨其境地為人父母,就多了個父母視角,除了能更容易切實地往上理解父母的立場、體會父母的感受(這跟光靠代入感的想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還會不自覺地對照自身往下思考:在女兒徐徐展開的人生面前,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去給予更多積極的影響。
最近引發網絡熱議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就觸動了我的這個父母視角,而且作為一個曾經高考的過來人,我關心的是,如果我的女兒懂事後面對這樣的現象,我能給她些什麼意見呢。
事件回顧
對事件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據說是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以下援引自網上相關資料:
圖片援引自南方都市報文章《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圖片援引自網絡
網友對這篇文章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生僻字詞多、引用的名人名言過於冷門(大部分人沒聽說過)、通篇文意晦澀難懂,認為作者是故意賣弄、矯揉造作、炫技博眼球。
爭議普遍集中在:
觀點太多,這裡就不逐一引用羅列了,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找。
看這些爭議言論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女兒有能力跟我討論(雖然目前她才過6歲,正準備進入小學讀一年級,但是未來,她始終要面對這些問題),我能給她參考的意見是什麼呢?
對作者的評判
網上許多聲音認為作者的表達矯揉造作,故意炫技博眼球。
據一些受過專業哲學訓練的老師和學生的鑑定認為,作者對所引用的名人名言的理解是比較膚淺幼稚的,部分甚至認為表意其實並不恰當。
我沒有深入研究過哲學,沒有能力發表鑑別評論。
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生的高考文章,很較真地從哲學一定的高度去俯視,膚淺幼稚我覺得也很正常。誰沒有個成長的過程呢?
至於是否值得被評為滿分,那得看這個評分標準的上限到底設了多高,以及評分老師們對這個上限的理解,當然也與這些老師們的平均學術水平相關。
僅從措辭表意方面看,確實明顯有炫技博眼球的用心。但且不論這位作者所炫的「技」是否恰如其分,至少這個行為本身我認為也沒什麼好去鄙視的。
正如《南風窗》 發布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的評法》裡面作者的一個觀點:
「年輕人是這樣,生命經驗不夠,對表達的控制力不足,但有求知慾,愛起範兒,喜歡將話說成大人模樣,所以才會有『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才會有看起來有點『中二』的這篇滿分作文。
這是一個人自然的生命成長階段的一部分,就像一個年輕而狂熱的社會,在中國社會開放伊始的八十年代,大學校園裡誰不夾一本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誰又不拿一本薩特,海德格爾全國能懂的人寥寥無幾,但他的書動輒印數數十萬。
一個人在既追求這種『不明覺厲』的審美取向,又沒有足夠生命經驗支撐的表達能力,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的年輕時候,很容易被這種文風支配。你當年在QQ空間寫下的文字,現在是不是也不敢看了?」
甚至其實,這並不是所謂 「年輕人的病」。
虛榮是普遍的人性,只是不同年齡不同階層表現形式不一樣罷了。
事業成功追求名望的男人借用豪車名表炫耀財富,精緻生活追求時尚的女人借用名牌鞋包裝點品味,就是親戚鄰裡閒聊間忍不住誇讚自家孩子的父母,那點炫耀的小心思,跟這個確實多讀了些書的年少輕狂的考生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炫耀的衝動跟年齡階層都無關,只跟修養的成熟度有關。
而且作為考生,本來寫作的對象就不是普羅大眾,而是評分老師;寫作的(首要)目的不是學術交流,而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踩到得分點,從結果來看,至少這位作者是成功了。
評分的引導性
像作文這種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得分點理解延展空間比較大的考試項目,任何一種評分結果都肯定具有引導性。
這跟營銷追逐市場喜好是一樣的,考生總會有意無意去揣摩總結評分老師的評分喜好,通過投其所好而期望獲得更高的分數,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評分老師給出的專家點評中提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基本就是一句廢話。
這件事之所以引起那麼多的網絡討論,主要原因也在這裡。
許多人擔心,這樣一個評分結果,是否會「引導」以後的學生盲目追求生僻字的堆疊、冷門名人名言的死記硬背、晦澀難懂似是而非的表達,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其實,以這次事件網絡的熱議傳播程度,我覺得這種「引導」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
只是這個「引導」效應會有多大,我倒覺得並不取決於這個評分本身,而取決於同時期可供參考的其它高分作文長什麼樣,以及它們被評高分的理由。
這就像一個歌唱比賽節目,有一首重金屬搖滾的演繹被打了高分,不一定會引導往後這個節目的所有參賽選手因此都去苦練重金屬搖滾,因為同期被評為高分的其它演繹還有爵士風的、古典風的,甚至大部分都還是常見的流行唱法的,那單單一首重金屬搖滾被評了高分就影響不大,即便這個高分可能引發很大爭議。
但如果同期比賽全部高分曲目都是重金屬搖滾風的,那下一屆這個節目就可以直接被定名為重金屬搖滾比賽了。
在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評分項目裡,多樣化風格的高分作品呈現,以及評分系統給出的高分理由的清晰度,會很好地避免某一種爭議風格成為未來被機械模仿的對象。
我們學習寫作文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如果我女兒未來也像網上許多人那樣,質疑評分的合理性,糾結高分文章和好文章的區別,焦慮是不是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揣摩評分老師的偏好從而投其所好的時候,作為媽媽,我可以給她什麼建議呢?
我想所有的討論要先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作文考試到底是要考我們什麼?
作為一個在讀書時作文常能拿高分的過來人,就我個人的經驗,結合畢業後斷斷續續對高考作文相關見聞的觀察(這麼多年其實大體的評判框架並沒有什麼改變),我以為,作文考試,主要是為了考察學生對一個給定題目的理解能力,以及回應這個題目要求去組織語言表達自身觀點的能力。
芸芸眾生中,絕大部分人都不見得有什麼文學或哲學方面的天賦和覺悟,所以大學以前,作文這個學習項目的設立,本意肯定不是為了要培養出什麼文學家或哲學家,最多也就附帶起個啟蒙的作用,有這方面天賦或興趣志向的孩子可以選擇在大學進一步接受更專業的教育,或自學成才。
學習寫作文,對無論選擇文理科方向的一般孩子來說,關鍵的作用是藉此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一個給定題目的引導下,讓自己快速進入對特定主題的思考。然後為了要實現清晰的表達,強制大腦去系統地梳理所有想到的觀點/概念/感受,並通過語言的有效組織最終把這些想法儘可能貼合本意地表達出來。
通過這個思考和表達的訓練過程,一個人可以更輕易察覺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
比如題目都看不懂,那肯定是相關知識欠缺了。
看懂了,頭腦中也對題目有模糊的感受,但是到表達的時候發現表達不出來,那肯定就是表達能力還不及格。
即便能寫出想法,寫了幾句就寫不下去了,距離規定的字數要求還遙不可及,那極有可能是因為平時的閱讀和思考積累都還太少,腦袋裡面空空,倒不出來東西。
而且,發現沒有,這些不足,如果不去學習改善,無論長大後從事什麼職業,多少都會成為個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而所有這些不足,基本都是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和加強寫作訓練就能有效改善的。
所以寫作訓練本身,是很有助於一個人的成長的。
只要是社會人,想要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更高效地去與周圍環境建立聯繫,就不能不去關注如何擴大自身知識涉獵的廣度、如何有效提升思維的靈活度以及自我表達能力。
所以學習寫作文,不是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家長而去完成一個任務,而是為了藉此刺激自己增加閱讀量,提升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從而滋養自己的人生。
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努力去掌握真才實學,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不會低分到哪裡去。
而且關鍵是,你為此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意義就不僅僅是在某次考試多拿了幾分,而可能是終身受用的回報。
事實上,沒有基礎,單靠揣摩聖意地套模板,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從另一面看,即便有實力,一篇作文是否就能拿很高的分數甚至滿分,也是要講點運氣的。
就像這次這篇滿分作文,無論如何,作者的閱讀量是擺在那裡的,文意的表達總體也切題,邏輯沒有硬傷,所以最低分的老師也給出了39分嘛。至於是否就值得給滿分,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畢竟即使是世界公認為經典的文學名著,私底下各人也還會有各人的評分,何況只是一篇限時的高考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