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步主義時代的輿論開放與政治穩定

2021-01-07 人民網

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指出:現代性是穩定的,而現代化卻帶來動蕩。在一個世紀以前、同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的美國,社會輿論的開放度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卻並未因此而陷入政治動蕩,反而藉機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改良運動,維持並鞏固了政治穩定。可見,輿論開放與政治穩定之間未必不能兼容。
  「進步主義時代」的輿論  
  19、20世紀之交的美國,正處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型的時期。私人資本的組織化程度和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而公共權力在行政管理職責的擴展與能力的提升上卻明顯滯後,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的失衡導致了兩極分化、政治腐敗、社會衝突加劇、公共道德衰落等一系列嚴峻的發展問題。然而,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美國憲法所規定的言論與出版自由權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揮。輿論開放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由新聞媒體唱主角的「黑幕揭發運動」的興起。隨著獨立報紙和大眾流行雜誌的普及,美國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一批富於社會責任感的新聞記者、專欄作家對壟斷資本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各級政府和議會的腐敗內幕,以及各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度調查和徹底曝光,引起了廣泛而強烈的社會反響。擁有八九千萬常住人口的美國,從事「揭黑」運動的雜誌月發行量最高突破了300萬份。
  在所謂「進步主義時代」(1900—1917)社會批判的輿論洪流中,還夾雜著一些超越「揭黑」邊界、宣揚社會革命的激進聲音。這些文學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厄普頓 辛克萊的小說《屠場》。厄普頓頓辛克萊是一位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激進派作家,他的創作意圖很明確:通過講述一家在屠宰場工作的立陶宛移民的悲慘經歷,揭露和抨擊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該書一經發表,立即引發了轟動效應,贏得了包括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內的千百萬讀者。
  從表面上看,這些自由開放的言論似乎無不刺激著危險的公眾情緒、挑戰著政治穩定的底線,但事實並非如此。洞悉了紛繁亂象與重重內幕之後的美國民眾,仍然保持著樂觀穩定的心態和發展進步的信念。「揭黑」運動沒有招致政治動蕩和激進革命,而是引發了一場內容廣泛、手段溫和的社會改良運動。《屠場》刻意宣揚的革命理想並未引起公眾認同,反倒是書中描述的一幕幕令人作嘔的肉製品加工場景激起了公憤,迫使政府在小說出版後僅半年就通過了美國歷史上首部食品衛生立法。辛克萊曾自我解嘲地說,他本想用《屠場》擊中大眾的頭,卻意外地擊中了他們的胃。「頭」與「胃」之間的距離,代表的是政治動蕩與政治穩定的殊途。舍前者而取後者,不是政府強行壓制的結果,而是美國民眾的自發選擇。進步主義時代的美國,不但在開放自由的輿論環境中保持了政治穩定,而且在穩定中深化了改革和發展。可見,輿論開放與政治穩定是可以兼容的,兼容性的源頭,來自美國社會強大的自我穩定機制。這種內在的穩定機制根植於以中產階級為主導的社會結構和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之中。
  以中產階級為主導的社會結構對政治穩定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李半聰:美國的「進步主義」
    民主黨掌舵的美國和共和黨一樣強調美國利益最大化,那麼到底他們之間的差別在何處呢?《美國的下個世紀》一書某種程度上給了答案。這種激烈的政治競爭形成了高度發達的美國政治,而高度發達的美國政治鍛造了世界上數量最多和質量最高的政治智庫。因為對政策方案的需求,美國的智庫格外發達,在黨派競爭中給自己的政黨提供規劃和藍圖。
  • 陳雨露:締造中國的「進步主義時代」
    原標題:締造中國的「進步主義時代」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期,同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關鍵期。 大約1890年至1920年期間,是美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國的關鍵期。美國在這段時間經歷了一系列社會改革,被史學界稱為「大轉折的年代」,同時由於這些轉折是在「進步主義改革」引領下實現的,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美國歷史上的「進步主義時代」。 南北戰爭後,美國開始大國崛起進程,1894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國工業產值已佔全球近1/3。
  • 專題 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同(三)
    保守的觀點認為,進步運動起訖時間不明,「誰是進步派」也說不清,更談不上嚴格界定的「主義」;樂觀的看法是,進步運動在經濟思想、政治哲學和倫理道德上皆有鮮明主張,比如威爾遜倡揚的「新自由主義」綜合了傑斐遜時代以來的傳統自由主義和羅斯福的國家幹預思想,成為一種新的國家哲學。
  • 美國進步主義時期的腐敗與增長
    【編者按】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美國的進步主義時代。常有人拿此時代與中國當下做比:在美國的這個時代,新工業發展、新發明出現、大公司興起,帶來大量消費品和財富、數百萬新增職位,同時也帶來了激化的社會矛盾。腐敗,即是其一。
  • 美國進步中心丨歐洲的失落十年需要進步主義的解答
    本文原題「Europe’s Lost Decade Demands a Progressive Response」,由美國進步中心網站發布於2020年5月13日。作者馬克斯·伯格曼(Max Bergmann),是美國進步中心高級研究員,專注於歐洲安全與美俄關係。
  • 進步主義時期的美國人
    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美國的進步主義時代。近來,有人拿美國的這個時代與當下的中國做比較。在美國的這個時代,新工業的發展、新發明的出現、大公司的興起,帶來大量消費品和財富、數百萬新增職位,同時也帶來了激化的社會矛盾。  利用豐富的社會史學識,作者展示了這些變革是怎樣影響各個階層美國人的。
  • 美國的進步主義源泉衰竭了嗎
    但這樣說未免高估了這位地產商的能力,同時也低估了共和黨甚至美國政治的複雜性。大量的評論已經指出,美國政治被民粹主義裹挾,為川普的上位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有很多評論觸及美國民粹主義盛行的政治經濟根源——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極化:經濟上是日益嚴重的收入和分配不平等以及日益被擠壓的中產階級;政治上是兩黨對立,彼此拆臺,置公共利益於不顧。但美國社會是如何走進了這樣一個境地的呢?
  • 青年學人 | 馬建標:「進步主義」在中國:芮恩施與歐美同學會的共享經歷
    如果說進步主義對中國學術文化事業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胡適所開創的現代中國學術研究的「新典範」,那麼進步主義對現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則主要表現為威爾遜主義在五四時期所引起的巨大迴響,並激發中國知識界的參政熱情。威爾遜主義是美國進步主義觀念在外交領域施加影響的集大成者,集中體現了美國總統威爾遜對一戰之後國際新秩序的總體設想。可以說,威爾遜主義也是美國進步主義精神的集大成者。
  • 法國大選|馬克隆與「新進步主義」:機遇與風險
    也有人相信更加穩健的右翼政治家能團結剩下的政治光譜而戰勝極右翼民粹主義,但在移民問題上持懷疑立場、支持資本流動而拒斥人口流動,同時因為意識形態偏見而否認全球變暖(當然,持這一立場的多為美國右派),對民權和社會自由議題上的開放持懷疑態度的菲永們,又如何能夠真正把自己和勒龐區分開來?
  • 趙可金|美國民主未來:法西斯主義?新進步主義?新社會主義?
    美國政治研究,是比較複雜的,按照主流的研究,美國政治是迄今為止人的理性所建構起來的最複雜的政治體系,是借鑑了歷史上幾乎所有在實踐當中被證明是成功的政治精神的匯集。但是,近年來,美國精神在實踐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或者說美國精神陷入了自己的困惑,表現為美國社會出現的「極化」趨勢,社會共識越來越困難。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多年來的一個思考——民主的困惑。
  • 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及實驗
    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始末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指產生於19世紀末並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一種教育革新思潮。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作為進步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發端的。進步主義運動是19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廣泛的社會改良運動。進步主義者力求同時改革教育和社會事務。
  • 進步主義史學,可以說是新史學這一理念的實踐
    進步主義史學新史學主張歷史研究應該為現實服務,進步主義史學可以說是新史學這一理念的實踐,而進步主義史學的興起,盛行,也在不斷豐富、同時又檢驗著新史學的理論建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進步主義史學一直佔據著美國史學的主導地位,當時宣揚新史學的歷史學家幾乎都可說是進步主義史學家。在美國歷史上,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被稱為「改革時代」。
  • 333打卡 | 32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美國教育家克雷明對於運動的多元性,曾指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全部歷史技藝意味著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事情;而這種種差異,只能被具有明顯多樣性的美國教育所包容。"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多元性也意味著運動中教育改革與實驗形式的多元性。表現為指導思想的多元性,理論基礎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與思想來源的進步主義教育家,以及運動形式的多元性等等。
  • 333打卡 | 105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美國教育家克雷明對於運動的多元性,曾指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全部歷史技藝意味著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事情;而這種種差異,只能被具有明顯多樣性的美國教育所包容。"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多元性也意味著運動中教育改革與實驗形式的多元性。表現為指導思想的多元性,理論基礎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與思想來源的進步主義教育家,以及運動形式的多元性等等。
  • 警惕UWC是左翼進步主義的激進學校?這個荒誕論調,我們來噴
    從業至今帶過數十位UWC學生,深諳UWC學生申請美國本科的秘訣。上周,一篇給UWC扣政治陰謀論高帽子的文章橫空出世,奪人眼球的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危險的思想綁架。在文章作者周立偉 - 上海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負責人 - 的眼裡,UWC就是一個政治符號,是西方精英(「左翼進步主義者」)道德綁架全人類的陰謀。
  • 超越「克雷明定義」:重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的出發點
    克雷明在書中提出的有關進步主義教育的一系列見解,特別是關於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判斷,對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成了關於進步主義教育的「標準定義」。⑤因此,任何試圖重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努力都無法避開對這個定義的分析、討論或質疑。
  • 美媒:民族主義無法取代全球主義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6月30日發表題為《民族主義取代不了全球主義》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維基戰略網站高級分析師利昂·哈達。文章稱,在很大程度上,英國脫歐和美國初選後的普遍看法似乎都圍繞著一種政治觀點:脫歐公投和川普主義在美國的興起被視為民粹主義革命的標誌。
  • 失衡的利維坦」:美國共識政治的破產
    這個路徑試圖探究如何回應美國面對的思想困惑:「我們如何理解我們自身」,美國人如何理解美國的政治實踐,如何解釋政治實踐非常豐富而政治理論卻異常匱乏這個悖論。亨廷頓的對話對象是對美國政治的三種既定的整體解釋:進步主義、共識主義、多元主義,它們都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解釋美國政治,各有長短,但都忽略了政治理念、理想主義、道德動機和信念激情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因此都無法準確描繪美國政治的全景。
  • 鐘聲:歐洲需要「進步主義」?
    納波利塔諾坦承,義大利正處於困難時期,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狀況有損國家形象,其負面影響範圍更廣。這一切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些時候發出的警告:如果歐盟國家缺乏政治領導力,金融動蕩將進一步加劇。對於深陷歐債危機的國家來說,「緊縮」成為一項不得已的普遍性政策。
  • 臺灣終於對大陸學生開放,島內輿論也表達了憂心
    現在大陸方面局勢已經得到了穩定,也得到了臺灣地區民眾的認可,他們承認了大陸在這次疫情期間的貢獻。可是民進黨當局仍舊不願意放棄自己「以疫謀獨」的陰謀。對於民進黨當局的錯誤做法,臺灣民眾已經感到十分不滿,8月24日,臺灣地區方面採取措施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學,該政策已宣布就引起了臺灣地區民眾的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