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克雷明定義」:重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的出發點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超越「克雷明定義」:重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的出發點

2019年03月13日 10:28 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作者:張斌賢

字號

關鍵詞:進步主義教育;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步主義運動;克雷明定義

內容摘要:通過梳理克雷明《學校的變革》關於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界定,分析其對於進步主義教育研究所作出的貢獻,指出克雷明界定中存在的諸多缺陷,強調避免絕對化、擴大化和靜態化的思想方式,認為對作為思潮和作為運動的進步主義教育進行明確區分,是深入認識進步主義教育特質的合理途徑。

關鍵詞:進步主義教育;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步主義運動;克雷明定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斌賢,浙江杭州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國教育史、教育史學等。北京 100875

  內容提要:通過梳理克雷明《學校的變革》關於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界定,分析其對於進步主義教育研究所作出的貢獻,指出克雷明界定中存在的諸多缺陷,強調避免絕對化、擴大化和靜態化的思想方式,認為對作為思潮和作為運動的進步主義教育進行明確區分,是深入認識進步主義教育特質的合理途徑。

  關 鍵 詞:進步主義教育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進步主義運動 克雷明定義

  標題注釋: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美國教育思想史」。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519(2018)04-0017-12

  在當代美國教育史學的發展過程中,克雷明(Lawrence A.Cremin)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特殊性不僅在於他先後培養了格拉漢姆(Patricia A.Graham)、拉格曼(Ellen C.Lagemann)和拉維奇(Diane Ravitch)等一大批著名教育史學者,也在於他進一步確立了教育史研究在美國學術界的學術地位,同時也因為他的學術思想所產生的廣泛且深刻的影響。

  1961年克雷明出版了《學校的變革——美國教育中的進步主義》(以下簡稱為《學校的變革》),對當時正飽受爭議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行了富有創見的研究。該書出版後好評如潮。一些重要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史學家紛紛撰寫書評,予以高度評價。魯迪(Willis Rudy)讚譽本書為「迄今為止,美國教育史領域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①。威斯(Robert Weiss)認為該書填補了教育史文獻的一個巨大空白。②著名教育史學家魯道夫(Frederick Rudolph)則稱之為「巨變時期美國學校史的開拓之作」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毫無疑問,《學校的變革》不僅是克雷明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進步主義教育④研究領域最為重要、最具權威性的著作,迄今為止無出其右。克雷明在書中提出的有關進步主義教育的一系列見解,特別是關於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判斷,對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成了關於進步主義教育的「標準定義」。⑤因此,任何試圖重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努力都無法避開對這個定義的分析、討論或質疑。

  一、「克雷明定義」

  克雷明對進步主義教育特質進行分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宏觀的角度,即從進步主義教育與外部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它與進步主義運動關係的角度出發,試圖在挖掘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與進步主義運動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分析進步主義教育的性質。在他看來,進步主義教育本質上是19世紀後期興起的進步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步主義運動的「哲學」在教育領域中的充分反映。他明確指出:「實際上,進步主義教育開始是一種廣泛的社會改良活動的一部分。這種運動是要把美國生活的允諾——民治、民有、民享的政治理想——應用於19世紀後半期形成的令人困惑的新的都市工業文明。『進步』這個詞揭示了這種活動的真正含義,以鮮明的形式表示美國進步主義的教育側面。」⑥他尤其強調:「進步主義教育開始時實際上是教育中的進步主義:一種通過學校去改善個人生活的多方面活動。」⑦

  在此基礎上,克雷明對進步主義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則進行了歸納,他認為,進步主義教育的「要點」包括:「首先,它意味著擴大學校的教學大綱和職責,其中包括直接關心健康、職業以及家庭和社區生活的作用。其次,它意味著在教室裡應用建立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方面新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的教育學原理。再次,它意味著教學越來越適合已進入學校範圍內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階層的兒童。最後,它意味著『文化應該民主化而不被庸俗化』這一激進信念,即每一個人不僅能分享新科學的好處,而且也能分享對藝術的追求」⑧。

  由於試圖從廣泛的歷史背景出發,也由於強調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與進步主義運動的廣泛內在聯繫,因此克雷明不得不從非常廣泛的意義上梳理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思想來源。在《學校的變革》第一部分「進步主義教育的動力」中,克雷明回顧了1876年以來在美國先後出現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趨勢,並將其作為進步主義教育的淵源。這其中包括哈裡斯(William Harris)推動的公立學校制度建設,賴斯(Joseph Rice)的「黑幕揭發」,朗克爾(John D.Runkle)和伍德沃德(Calvin M.Woodward)發動的手工訓練運動、職業教育運動,亞當斯(Jane Addams)等人發起的貧民安置運動、美國化運動、兒童研究運動,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的心理學研究以及帕克(Francis W.Parker)、詹森(Marietta Johnson)、沃特(William Wirt)和杜威等人的學校實驗,等等。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些從不同方面推動美國教育革新的努力實際上包含了19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末美國學校教育史幾乎所有的重要內容。克雷明的本意無非是通過強調進步主義教育與這些教育革新之間的聯繫,表明進步主義教育從歷史中繼承了廣泛、多樣和豐富的思想資源,以證明進步主義教育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複雜性具有深刻的歷史基礎。

  與廣泛的背景分析一樣,在《學校的變革》第二部分「進步主義教育的時代」中,克雷明也從多方面廣泛地討論了進步主義教育的思想和實踐。他先後提及的不僅有那些已經「約定俗成」的進步主義的教育實驗和思想,如普拉特(Caroline Pratt)的城鄉學校、諾姆伯格(Magaret Naumberg)的華爾登學校、克伯屈(William Kilpatrick)的設計教學法等,也包括智力測驗運動、教育效率運動等。甚至可以說,他同樣把20世紀前期在美國相繼出現的多種教育革新實踐和思潮都囊括在進步主義教育之中。而一些革新事實上是與通常所理解的進步主義教育相衝突的,例如教育效率運動。克雷明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此,他的解釋是,「這場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從它興起時就明顯表現出一種多元論和經常矛盾的特點。讀者想通過仔細查閱有關記錄以得到任何關於進步教育的簡略定義,那將是徒勞的」⑨。

  另一方面,也由於把進步主義教育與進步主義運動相互聯繫,而他又沒有確定進步主義運動的起訖時間,所以在梳理進步主義教育的歷史過程時,克雷明只能將進步主義教育的「時限」不斷向前延伸,並且不得不對進步主義教育興起的確切時間進行「模糊化」處理。按照他的判斷,進步主義教育「興起於南北戰爭後的幾十年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知識分子中具有廣泛的吸引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十年間,積聚了政治力量,贏得了有組織的教師的支持,並對美國公立或私立的學校和學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20世紀20-30年代間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終瓦解」⑩。

  概言之,「克雷明定義」的基本特徵在於避免對進步主義教育性質的狹義理解,而尋求一種更為寬泛的界定。與前人相比,克雷明的一大貢獻是明確把進步主義教育與進步主義運動相聯繫,強調進步主義教育是進步主義運動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進步主義教育是進步主義運動的原則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這種認識提供了明確和具體的背景,有助於廣泛地把握進步主義教育興起的社會條件,從而有益於更為深入地理解進步主義教育的目的、宗旨和原則。「克雷明定義」之所以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正在於此。但在另一方面,「克雷明定義」所造成的問題的根源也在於此。

作者簡介

姓名:張斌賢 工作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

職稱:教授

課題:

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美國教育思想史」。

相關焦點

  • 333打卡 | 32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二、多元性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多元性是美國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首先源於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多種需要:城市各種福利組織需要社會教育,商業和勞工界需要職業教育,而標新立異的教師則需要一種教學過程的新技藝,因而,也就隨之源於進步教育工作者對於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應。"
  • 333打卡 | 105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論述題: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相關知識: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特點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從19世紀末興起。到20世紀中葉結束,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點。一、民主性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要求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 汪行福|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
    在對歷史本質的理解上,本雅明把進步的代價和人類的災難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在他那裡,歷史的本相不是作為進步的東西,「而是作為被損害、被詛咒、被嘲笑的事物和思想被埋藏在每一個現在之中」。 換言之,歷史思考的出發點不應該是它的肯定形式,而應該是它的否定形式。
  • 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及實驗
    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始末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指產生於19世紀末並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一種教育革新思潮。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作為進步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發端的。進步主義運動是19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廣泛的社會改良運動。進步主義者力求同時改革教育和社會事務。
  • 「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隨想錄
    至於目前我國哲學界談論的人本主義,大多是指現代西方哲學中與所謂科學主義思潮相併立(而非對立)的一種主要思潮。國外哲學界一些人士將現代西方哲學劃分為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顯然與下述情況相關:現代西方哲學的大部分流派,都在反對以心物二分為出發點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等口號下,要求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經驗論和唯理論等劃界,從而反對哲學的傳統劃分標準。
  • 馬克思人本思想對舊人本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揚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進行巨大的理論創新而創立起來的。費爾巴哈哲學無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的理解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對對象、現實和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而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立足於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
  • 加速主義宣言:超越資本主義對技術的壓制
    威廉士和斯尼斯克則將加速主義左翼化;在德勒茲哲學的啟發下,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在「去轄域化」的同時,也用新自由主義的框架將生產力重新規制了,我們需要重新改造現有的經濟基礎,以引導技術發展的方向。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激進陣線聯萌」,澎湃新聞經譯者授權轉載。
  • 警惕UWC是左翼進步主義的激進學校?這個荒誕論調,我們來噴
    1)周老師認為UWC是「左翼進步主義」學校,傳播的理念和背後的推動力超越了一個正常學府的範疇,是「一場由精英們推動全球化的教育運動」。周老師仿佛想要說UWC有「政治目的」,意圖推廣西方精英主義想要讓世界接受的意識形態。但事實上,在UWC建校時,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比它更加「反政治」和「反精英」的學校系統了。
  • 教育|金容沃:重新定義教育的目的
    今天的情況,和杜威首次發表於一九一六年的開創性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描述的理想進步主義教育大異其趣。杜威撰寫此書的目的之一,在於消除人文教育與職業訓練之間的人為差異,而正是這樣的差異將前工業化社會的階級區隔具體化。杜威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至古希臘時期,當時有一小群市民被免除勞力工作,因而能自由地將全副精力用於追求知識。
  • 陳雨露:締造中國的「進步主義時代」
    原標題:締造中國的「進步主義時代」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期,同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關鍵期。 從世界歷史看,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在崛起關鍵期是風平浪靜的,關鍵是如何通過改革釋放社會活力,使之成為國家持續進步所需要的「正能量」。按照現有發展趨勢,2025年之前,我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上一次「榜首」易位,還是一個世紀前。當時美國內部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壓力,恰與當今中國有諸多相似之處。
  • 讓我們重新定義國際化教育
    或許,我們能從萬科梅沙書院王赫院長的演講《梅沙講堂-讓我們重新定義國際化教育》中找到一個答案。    「在我們的理解中,國際教育不是美國、加拿大課程的簡單複製,課程應該基於中國學生的真實需求,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 蕭功秦:中道理性要超越激進主義
    《超越左右激進主義  ——走出中國轉型的困境》  蕭功秦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年8月距離1986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儒家文化的困境》26年,今年8月,蕭功秦出版了自己的第9本著作《超越左右激進主義——走出中國轉型的困境》。
  • 美國教育創新:NWEA,重新定義「考試」
    美國教育創新:NWEA,重新定義「考試」 作者:翁馨 發布時間: 2017-09-19 08:01
  • 現代神話學|存在一種賽博格女性主義和進步主義嗎?
    賽博格女性主義也許現在看來還只是一種不曾實現的「科幻」,但它徹底地撕下了試圖掩蓋前現代傳統與後現代主義被同一在某種群體內,如女性、如黑人族裔、如酷兒集體之中時,鬥爭過程中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是否承認二元論和傳統認識論,是否需要規範的統一言語建構,既有的「差異」究竟該被視作鬥爭的武器還是應該被超越的藩籬,女性主義理論需要一種範本嗎?
  • 專題 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同(三)
    」可以幹預經濟和社會發展;傑斐遜傳統浪漫地把民主理解為放任自由,社會達爾文主義則殘忍地把強者恆強理解為物競天擇,它們都忽視了社會的整體性進步;幹預並不意味著犧牲自由,因為「最終的民主希望依賴於國家責任的履行。」
  • 守正與超越:教育技術學的邊界與跨界
    三、教育技術的邊界教育技術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的客體,教育技術學是教育技術的理論抽象,人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的發展狀況。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教育技術,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技術學。所以,探討教育技術學的邊界首先要考察教育技術的邊界。由於人們對技術的不同理解,人們對教育技術也存在不同理解。但在科學認識語境中,教育技術存在清晰的演化路徑。
  • 李半聰:美國的「進步主義」
    CAP從一開始就突出自己的民主黨色彩,將「進步主義」這個在新政時代被民主黨搶過來的旗幟作為自己的導向。而在美國的政治傳統進步主義的反面正是保守主義。如果說裡根以來的美國是新保守主義主導政治氣候的,CAP就是要提出新進步主義與之抗衡。《美國的下個世紀》的兩位作者都曾經任職於柯林頓時代的美國外交政策機構,作為女性學者主持CAP的研究項目,一定程度上顯示了CAP的進步性。
  • 進步主義與經濟學「共識」的形成
    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麼主流經濟學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我們必須先理解這一經濟學共識是怎麼達成的。經濟學「共識」的起源不得不說,倫敦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對這場現代經濟學術的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時代變化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也需隨之變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場景出現的可能再也不是遙不可及,而科技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變化,那麼教育體系中都有哪些方面會受到影響,少兒編程又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過去常見的行為主義教育,以知識點為核心,教學大綱結構化明顯,以知識傳授為出發點,忽略學生感受、學習興趣難調動、積極性不高,刻板直白,以應試升學為最終目的。
  • 美國進步中心丨歐洲的失落十年需要進步主義的解答
    眼下,面對新冠疫情危機,歐洲要想走出困境,有賴於進步人士擘畫大膽的新願景,將謹慎的保守主義拋在一邊。本文原題「Europe’s Lost Decade Demands a Progressive Response」,由美國進步中心網站發布於2020年5月13日。作者馬克斯·伯格曼(Max Bergmann),是美國進步中心高級研究員,專注於歐洲安全與美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