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始末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指產生於19世紀末並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一種教育革新思潮。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是作為進步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發端的。進步主義運動是19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廣泛的社會改良運動。進步主義者力求同時改革教育和社會事務。
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實驗室主要是美國的公立學校。相對歐洲的新學校來說,進步學校更關心普通民眾的教育,更強調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更重視做中學和學校的民主化。
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經歷了四個階段;
興起(19世紀末至1918年)19世紀末帕克先後在昆西和芝加哥庫克師範學校進行教育革新實驗,創辦了「昆西教學法」,被杜威稱作「進步教育之父」,賴斯則大力揭露美國學校教育的弊端,引起教育變革的關注度。
1896年,杜威創辦芝加哥實驗學校,在他的影響下,許多進步教育實驗以各種形式展開
成型(1918到1929)一戰後,美國公立教育成為世界先鋒。美國許多社區和學校當局表示願意實驗新的學校教育。普及進步教育思想時機成熟。1919年進步教育協會成立,後來叫美國進步教育協會。1920年,協會提出了進步教育的7項原則。1924年,進步教育雜誌,向讀者介紹歐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國的教育實驗。進步教育運動日益專業化。哥倫比亞師範大學成為進步教育運動的中心。由於運動的這種專業化傾向,失去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與此同時,進步教育內部分化,出現以拉格為代表強調兒童中心,以康茨為代表主張社會中心。
轉折(1929 到1943)1929年大蕭條嚴重影響了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發展。一方面使進步教育運動逐步從初等教育轉向中等教育。此前強調兒童中心個人自由發展,此後更加意識到學校的社會職能。另一方面,大蕭條加劇了進步教育運動內部的分裂,出現了改造主義教育思潮。1940年後,進步教育空談之風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到1957)1944年,美國進步教育協會更名為「美國教育聯誼會」,成為歐洲新教育聯誼會的一個分會。1955年,協會解散。1957年進步教育雜誌停辦,標著者美國教育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
二、進步主義教育實驗
1 昆西教學法
昆西教學法是美國進步教育在教育家帕克倡導的一種教學法。1875年到1880年,帕克在擔任馬塞諸塞州昆西教育局局長時,提出了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的主張。領導主持了昆西學校實驗,對小學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一些列改革。
帕克的改革以昆西教學法著稱;其主要特徵是;
強調兒童是處於學校教育的中心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強調學校應成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區和雛形的民主政治,在促進民主制度的發展上發揮作用學校課程應儘可能與實踐活動相聯繫強調培養兒童在自我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帕克去世後,他的主要弟子之一的庫克將他的思想與杜威的思想融為一體並進一步發展了昆西教學法
2 有機教育學校
1907年,美國女教育家詹森在亞巴拉馬洲的菲爾霍普創辦了菲爾霍普學校。該校以有機教育學校聞名
詹森借用有機教育的概念,認為其目標在於發展 人的整個機體,包括培養感覺、體力、智力和社會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
詹森稱他的教育方法在於遵循學生的自然增長,是有機的。學校的目的在於為每個兒童提供發展階段所必需的的作業和活動。詹森的有機教育學校的整個課程計劃以活動為主。活動擴大了兒童的視野,成為兒童知識的源泉。這種活動必須在家庭裡開始的自然進程。循著這種自然生長的途徑,憑著兒童自己的求知願望,再把兒童引導到讀寫算、地理等正規課程的學習。強迫的作業、指定的課文、通常的考試都被取消。同時詹森還重視社會意識的培養,主張應以一種平衡而有紀律的方式發展整個人的機體。
3 葛雷制
1907年,美國教育家沃特在印第安納州葛雷市推行一種進步主義性質的教學制度,以「葛雷制」著名,也稱雙軌制、二部制或分團學制
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為依據;以具有社會性質的作業為學校的課程,把學校分為四個部分;
體育運動場、教室、工廠、商店、禮堂 ;課程也分為四個方面;
學術工作、科學、工藝和家政,團體活動以及體育和遊戲。
沃特在教學中採用二重編制法,即將全校學生一分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課,一部分在體育場、圖書館、工廠和商店活動,上下午對調。廢除寒暑假和周日,晝夜開放,從而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入學受教育的機會。解決了葛雷地區學校少,供不應求的矛盾,成為進步學校流行最廣的一種形式。
4 道爾頓制
道爾頓制是美國教育學家帕克斯和特在馬塞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立的一種個別教學制度,其教育方法以「道爾頓實驗室」計劃命名。
帕克斯和特提出廢除課堂教學、課程表和年級制,代之以學生用「公約」的形式確定自己應完成的各項學習任務然後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學;將各教室改為各科作業室和實驗室,按學科的性質陳列參考用書和實驗儀器,供學生學習之用。各科作業室配教師一人負責指導學生,同時用表格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道爾頓制兩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與合作,強調兒童自由學習,養成獨立工作的能力,又強調合作精神的形成,以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
道爾頓制強調的主要問題是過於強調個別差異,對教師要求過多,以及在實施時易導致放任自流;並且完全將教室改為實驗室也不太合適。
5 文納特卡計劃
文納特卡計劃是每股破教育家華虛朋在伊利諾伊洲文納特卡鎮進行的一種教育實驗。華虛朋重視學校的功課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將個別學習和小組學習結合起來,使個性發展與社會意識的培養相聯繫。具體做法是將課程分為兩部分;共同知識或技能(讀寫算工具性學科)和創造性。社會性的作業。前者主要按學科進行,後者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進行個別輔導。學習按計劃進行,平時有進度記錄,最後以考試來檢驗學習效果。後者則以小組活動為單位開展活動或施教,無確定的程序,也不考試。這樣做可以加強不同年齡的兒童之間的聯繫,培養合作精神。
文納特卡制曾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但實施起來很困難,逐漸衰落。
6 設計教學法
設計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偉教育哲學的詮釋者克伯屈提出來的。克伯屈反對主智注義的教育,強調發展完整的人格,主張建立一種以生活和實際經驗為中心的新學校。
他將設計的方法運用於教育。,強調有目的的活動是設計教學法的核心。兒童自動的、自發的、有目的學習是設計教學法的本質。
克伯屈主張放棄固定的課程體制,取消分科教學,取消現有教科書。把學生有目的德活動作為所設計的學習單元,讓學生在每一單元的而活動中通過自行設計、積極執行,學習實際的知識和技能。
他把設計教學法分為四個類型;
生產者的設計,也稱建造設計,以生產某物為目的,用物質的形式去體現一個思想或觀念消費者的設計 以消費為目的,如欣賞演出或文學作品問題的設計 目的在於解決一個問題,澄清某種理性的困難練習的設計 具體學習的設計 目的在於獲取某一種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識。同時根據杜威的思維五步法,他提出設計教學法的四個步驟;
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判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他強調教師的指導和決定作用,必須使目的具有教育價值
而這四個步驟的實行則以學生為主,由他們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並且這四個步驟只是邏輯的而非次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