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據今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
截至目前,
今年有將近8000人
因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
導致74人死亡,
提醒消費者不採不食野生蘑菇!
最好不要製作和食用
自製酵米麵類食品
李寧同時表示,黑龍江雞西食物中毒事件造成9人死亡,深感痛心。這起中毒事件是食用了家庭自製的被米酵菌酸毒素汙染的酸湯子引起的。
除了酸湯子,其他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酵米麵類食品,比如河粉、臭碴子等,特別容易在製作過程中被米酵菌酸汙染,因此製作這類食品時一定要注意。
首先,使用的食材要新鮮、沒有黴變,在製作過程中勤換水、勤攪拌,預防汙染,特別是針對一些學校和集體食堂,最好不要製作和食用這類自製酵米麵類食品。
今年近80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
導致74人死亡
什麼是毒蘑菇?
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毒蘑菇又稱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後能造成人毒性反應的大型真菌的子實體,其中大部分屬於擔子菌,少數屬於子囊菌。世界範圍內已報導的毒蘑菇約有1000種,我國目前已報導480種。
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種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對人體造成的損害也有所不同。
常見蘑菇中毒有7個臨床型,分別是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還可造成其他系統臟器損傷。在實際的中毒案例中,還有患者食用了多種毒蘑菇,中毒症狀更為複雜。
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監測顯示
我國毒蘑菇中毒具有五大特徵:
①報告事件病死率高達20%;
②地域性強,以西南部雲南、貴州、四川等最為嚴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區均有發生;
③發生時間集中,主要發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發;
④毒物譜相對集中,在我國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種類主要集中在鵝膏屬、環柄菇屬、盔孢傘屬、紅菇屬、青褶傘屬、粉褶菌屬、樁菇屬、粉末牛肝菌屬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損害型的鵝膏屬、環柄菇屬、盔孢傘屬及造成橫紋肌溶解型的亞稀褶紅菇。其中鵝膏屬的毒蘑菇和亞稀褶紅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數佔我國毒蘑菇中毒死亡總人數的95%以上;
⑤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發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時見於媒體。
毒蘑菇中毒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毒蘑菇識別困難、中毒後果嚴重,杜絕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關鍵。
①預防為主,加強科普宣傳。針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暴露人群、不同時間開展針對性科普宣傳。讓普通百姓知曉毒蘑菇危害的嚴重性,相信科學知識,做到不採食野生蘑菇,不購買來源不明、辨識不清種類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混雜的野生蘑菇等。
②監管部門加強管理。制定科學、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導、監督銷售環節特別是農貿市場、流動攤販等售賣的野生蘑菇,發現種類不明、來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應及時禁止銷售並收繳銷毀,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風險。
③進食疑似毒蘑菇,及時就醫。如發現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應及時就醫,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圖片或剩餘蘑菇樣品,請一併帶到醫院,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判斷毒蘑菇種類和中毒類型並針對性實施救治。
目前,
還沒有能快速識別毒蘑菇的方法。
不盲目採食野生蘑菇,
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可選購人工栽培蘑菇食用,
若要食用野生蘑菇,
可到正規的市場購買熟悉的品種。
素材來源:央視財經、健康中國
【來源:人民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