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趙強、劉紅)近期,我省滄州市陸續發生因誤食自採野生蘑菇引起多人中毒,已造成2人死亡。當前正是毒蘑菇適宜生長時期,再加上近階段我省持續多雨天氣,毒蘑菇極易繁殖生長,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為此,省衛生廳於10日發出通告提醒廣大群眾,不要採集和食用野生蘑菇,防止誤食有毒蘑菇中毒。
■小常識
毒蘑菇的危害及預防
毒蘑菇,又稱毒蕈,我國約有100種毒蘑菇,常見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餘種,如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褐柄白毒傘、毒傘、殘託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蕈、鵝膏菌毒蘑菇等。毒蘑菇多生長在潮溼低洼、溼度大、陰涼的地方。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複雜,經烹調加工或者曬乾都不能消除。毒蘑菇中毒後,可導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以及精神亢奮、精神抑制、精神錯亂、幻覺等症狀,另外對臟器損害最大,甚至可導致死亡。
目前還沒有簡單易行的毒蘑菇鑑別方法,民間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不可靠。來源不明的蘑菇,尤其是自己不認識的野蘑菇,絕不要輕易食用,避免給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如果誤食毒蘑菇中毒,應立即採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同時儘快到醫療機構救治,並報告當地衛生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