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甚於追求術
社會媒體中不斷出現的經驗理論之談,在我看完多少本關於人際交往的書以後,便成為了其中翹楚,可以嫻熟處理問題。我曾一度,思維局限於此,以為只要有了足夠的理論知識,便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可是,逐漸意識到,一個人的處事方法和能力,不經過事情的錘鍊,光靠幾句名言,一些洞見,就可以立刻改變的麼?恐怕不見得。古人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另外,我們的交談和反應會受已有習慣的影響,新的習慣行為需要時間的投入和積累。想要憑著幾本書一下子打開任督二脈,不大現實。
並不是說理論不重要,不過真正融入我們思維的理論才會起作用。通過切身的體驗和感悟,我們的大腦才更容易記住並形成穩定的連接,由此才可以在未來順暢實施這個理論。不斷實踐是將理論融入思維的絕佳路徑。
畢竟,知有捷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行卻是沒有捷徑的。知行合一,方能大成。
模仿是人類本能之一,前人的經驗理論對於人們迅速適應社會有著不可否認的幫助作用。
智人,將經驗銘刻在基因裡,將教訓書寫在歷史裡,以幫助後代更成功的存活。
但是,僅限於對術的學習便狹隘了。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能,隨之而來的還有各式攻略,以供我們快速通關。
退離一步,仔細思考一下,這是否會使我們愈發的急迫和浮躁。那所謂的經驗帖又是否適應我們每一個不同的個體。會不會讓人們產生誤解,以為我看了,懂了,便沾沾自喜覺得就是我的了,實則並沒有內化的過程,反而浪費了時間和其他進取可能性。
術的學習,帶著目的性和功利性。如果被表面的浮華迷住雙眼,那也就再也進不去那扇門-通往生活的真相。道是什麼?你想要達到的狀態是怎樣的?你認為其中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是否存在一些規律......你看到道的隱約身影了嗎?
一步一步地問自己,你內心最深處的欲望會告訴你,渴望所在。頭腦最深處的理性,會告訴你道之所在。
大道至簡,真人無冗。丟掉你的一切,無論是外界的壓力,還是內心繁雜的欲望,慢慢的告訴自己,我的道是什麼。
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術,或說理論研究 (聊以欣賞)
1.與時俱變的比較水平,當你的期望值變高,滿意感的閾值同樣變高。而人們喜歡得到,更憎恨失去。如果失去了高閾值的生活,那麼會陷入更加失落的境地。如彩票贏家的比較水平改變,幸福感並不比原來多。
2.相互依賴理論,功利化的盈虧。對所依賴的人寬容大度,合乎情理,增加對方利益,從而使他留在自己身邊。
3.親密關係中較少興趣原則,較少依賴者往往掌握主導權。
4.人際關係的持續性影響因素,受到滿意度的影響,和替代關係(依賴程度)的影響。
滿意度=結果-比較水平
結果=獎賞-代價(心理負擔,發展不確定性的擔憂)
5.愉悅和痛苦並無關聯,涉及不同的腦機制而且引起不同的情感行為。
不同人關注重點不同。絕不僅僅只有這些,所以並不絕對化。
理論上,一段關係的發展。如果你提高了一個人的滿意閾值,並且對方並沒有更好的替代物的時候,它或許會主動寬容大度一些來接近,而似乎較少興趣的一方便佔據了主導權。如果想要這段關係長久的維持下去,那麼就要保持獎賞,並且最小化代價,去除對方的心理擔憂(不確定性減弱和安全感的加強)。
由此,在影片《盜夢空間》中,男主成功找到了新的夥伴。
感覺還挺不錯的,可是關係維持的底層邏輯還是在於價值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