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離婚,父母資助的錢要不要還?

2020-10-31 三門縣人民法院

  對相愛的年輕人來說,結婚是最幸福的事,但這份幸福來得並不容易。初入社會的他們,單憑自己收入要承擔起買車、買房、操辦婚禮等費用實在太難了。因此,當子女結婚時,父母通常會慷慨解囊助一臂之力,有的甚至拿出了大半輩子的積蓄。有調查顯示,75%的年輕人購房時會接受父母的資助,其中大多數需要父母幫忙支付首付或者一定數額。

  然而,當小兩口感情破裂走向離婚時,父母往往會要求子女夫妻歸還「借款」,以此避免財產流失或為己方子女爭取更大利益。那麼,這種事在法律上如何認定呢?父母的想法能否得以實現呢?

  婆婆幫小兩口付首付 法院:確認這是借款

  小葉和小盛結婚前,兩家人就商定好:由男方小葉家支付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的房產的首付款,房貸由小兩口共同承擔;女方小盛家則負責房子的裝修及購買家電、生活用品等支出。之後,小葉的母親李女士先後轉帳53萬、25萬元給小葉。

  婚房裝修好後,小夫妻住了進去,過了段甜蜜日子。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孩子的誕生,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多,夫妻感情逐漸破裂。小盛帶著孩子搬了出去,在外租房生活。不久後,小盛向上海市楊浦區法院起訴離婚。緊接著,李女士在戶籍所在地三門縣也提起了訴訟。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李女士提出,之前轉帳的53萬元和25萬元是給小夫妻的借款,並拿出了2張借條為證,「現在他們要離婚了,78萬元要還我」。

  法庭上,小葉答辯稱李女士所說均屬實。小盛則辯稱,婚前兩家就商定由男方出資付房屋首付款,李女士出資78萬元出於自願,目的是為減輕子女的購房壓力,不存在出借行為。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在於78萬元款項性質為贈與款還是借款,如果是借款,是否屬於兩被告的夫妻共同債務。李女士的出資行為明確約定為借款,小葉也對李女士提供的借條及交付憑證予以認可,因此,李女士出資的78萬元,其性質應當認定為借款。小葉和小盛向李女士借款的用途為購買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的房屋,該房屋登記於兩被告名下,小盛也是認可的,目前房屋已有較大幅度的升值,因此本案借款及相應利息應當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共同償還。故李女士要求被告夫妻共同歸還借款本金78萬元及利息的訴訟請求合法有理,法院予以支持。

  以案說法:

  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但其前提應當首先尊重父母子女間對出資行為性質的約定,只有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才涉及父母出資行為性質認定為贈與的問題。

  丈母娘出資裝修婚房

  法院:臨時出借合理

  舟山章阿姨的女兒小雨打算結婚時,準女婿阿森的母親從老家趕來,有意無意地哭窮,說為兒子買房已經掏空了全部家底,婚房裝修的錢還不知道從哪裡來。

  想著快成為一家人了,章阿姨從銀行取出了8萬塊錢,交給阿森讓他用於裝修婚房。阿森將錢存入了自己帳戶。不久,阿森和小雨登記結婚。

  美好的婚姻最終在日常摩擦中失去了愛情。阿森和小雨協議離婚。不過,離婚協議中並未對這套婚房進行分割。

  離婚後,小雨帶著婚生女兒搬離了婚房。後來,章阿姨發現阿森再婚並生育一子,確定女兒和阿森重歸於好已然沒戲,於是將阿森訴至法庭,要求他返還8萬元裝修借款及同期銀行利息。

  庭審中,阿森認為這一款項是章阿姨對他的贈與,相當於聘禮,主張不予歸還。

  一審法院以章阿姨與阿森存在民間借貸合意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章阿姨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舟山市中級法院審理認為,雙方對於阿森收到章阿姨轉帳的8萬元無異議,爭議在於章阿姨認為這是借款,阿森認為這是贈與。在出借人一方沒有明確表示出資系贈與的情況下,借款人應承擔款項是贈與的舉證責任。章阿姨給阿森8萬元的時候,小雨與阿森正要登記結婚,沒有出具借條,符合一般生活常理。再結合婚房產權登記在阿森個人名下,離婚協議中也沒有對該房產進行分割等事實,法院認定章阿姨已就款項性質為借款完成初步舉證責任。阿森辯稱這8萬元是聘禮,但又沒有提供證據,而且女方家長給男方聘禮也有違通常的婚嫁習俗,該抗辯不能成立。因此,阿森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歸還章阿姨本金8萬元及相應利息。

  以案說法:

  章阿姨在女兒婚前轉帳大筆錢款給阿森,阿森的婚房登記在自己個人名下,屬其婚前財產。已退休的章阿姨將自己本應用於養老的有限存款贈送給當時尚與其沒有親緣關係的阿森而非自己女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是考慮到年輕人結婚壓力給予準女婿臨時性資金出借,助其渡過經濟窘困期更符合社會常理。

  從社會公序良俗的角度來講,雖然子女購房、成家,父母給予資助也屬正常,但不能將父母的資助認定為理所當然的贈與,這種坐享其成的想法,為法律所不能支持。

  公公資助小夫妻生活

  法院:應當共同償還

  舟山的趙某根與趙某是父子關係。趙某皇和俞某婚姻存續期間,趙某根先後交付給小兩口27萬元、3萬元。趙某皇與俞某離婚當月,趙某根便向法院起訴,要求兩人歸還借款本金30萬元。

  法庭上,俞某辯稱趙某根給的30萬元是對他們夫妻的贈與。趙某皇與俞某在2次離婚訴訟中,未提到「借」父母錢,而是父母「給」的30萬元,且在離婚訴訟審理中也自認雙方沒有共同債務,「這30萬元是趙某根知曉我們在打離婚官司,與兒子趙某皇串通,惡意起訴要求我還款。」

  法院審理認為,案涉30萬元款項發生於兩被告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兩被告雖對該30萬元款項的具體用途陳述不一致,但兩被告的陳述均表明該30萬元系用於家庭共同生活,故該30萬元系夫妻共同債務,原告要求兩被告共同歸還借款30萬元於法有據。

  以案說法:

  父母資助子女並非追求還本付息,而是抱有對子女婚姻生活美滿以及對自己進行贍養的期待。若因子女夫妻感情破裂導致父母的期待落空,甚至因給付財產導致父母晚年生活窘困,既不符合其給付款項之初衷,亦不符合我國敬老孝之社會公德。

相關焦點

  • 子女離婚,父母資助的錢要不要還?法院:要區分這些情況……
    初入社會的他們,單憑自己收入要承擔起買車、買房、操辦婚禮等費用實在太難了。因此,當子女結婚時,父母通常會慷慨解囊助一臂之力,有的甚至拿出了大半輩子的積蓄。有調查顯示,75%的年輕人購房時會接受父母的資助,其中大多數需要父母幫忙支付首付或者一定數額。
  • 父母資助的錢,子女需要償還嗎?
    張某紅與被告張某東離婚糾紛一案中,張某東提出因治療婚生子聽力疾病,向其母親借款4萬元,向其父親借款22萬元,合計26萬元系夫妻共同債務,應當共同承擔。張某紅主張張某東父母給予的26萬元系贈與,並非借款,且張某東取得了婚生子的保險理賠款18萬元。
  • 夫妻離婚時,婚後父母資助所購房產怎麼分配?
    社會生活過程中,子女結婚時能夠有足夠的資金購買住房的畢竟佔很一少部分,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依靠銀行貸款或者父母的資助購買住房,所以父母出資給子女購買房屋的情形經常會有,婚後夫妻雙方感情不錯、白頭到老那是最好,萬一感情發生破裂,離婚時父母資助所購買的房屋如何分配呢?
  • 婚後父母為子女全額出資買房,屬于贈與嗎,離婚時房產如何分?
    第一種情況:婚後一方父母全額出資,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根據出資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一方父母一次性全額出資為子女購買房屋通常,婚後一方父母全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只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出資人對其子女個人的贈與,該不動產是出資人子女一方的個人財產,而非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不進行分割。
  • 父母對子女的財產支持,能因為子女不孝而取回嗎?律師給你講明白
    父母對子女的幫助,往往是基於愛子心切,但如果子女接受了父母的資助,不懂感恩反而做出讓父母傷心的行為,父母能要求子女返還嗎?後來小張夫妻鬧離婚,小張妻子要其分得房子一半。老張稱,要分房子可以,但這30萬是老張借給他們的,要還。老張能主張還錢嗎?老張在支付首付款的時候,並沒有贈與給小張夫妻的意思表示,該筆款項是老張是對小張的暫時資助,且該款項用於購買學區房,用於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是夫妻共同債務,小張夫妻都有返還的義務。
  • 富有的父母資助成年子女,為什麼反而傷害了子女?
    對某些富有的父母來說,將自己的社會和財務狀況擴展到到成年子女身上的壓力是可怕的。最近的大學招生醜聞揭露了父母們為了子女在頂尖學校中獲得一席之地而願意做的令人震驚的事情。同樣,一些父母持續資助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早日進入成年期,這往往會對整個家庭造成損害。「有多少次我們在富裕家庭中看到賺錢養家的人無休止地為家庭和生活提供經濟來源,甚至連愛,親密和親近程度都要通過金錢給予表現出來。」心理學家和金融治療師Alex Melkumian博士說。
  • 婚前父母為子女購買的房子,夫妻離婚時怎麼分割?
    現在的房價越來越高,有的父母會特意攢好錢為子女結婚時購買房產。但是結婚之後,有些夫妻會因為生活中一些瑣事爭吵,久而久之便覺得感情破裂要離婚。那麼父母在婚前為子女購買的房產夫妻離婚時應該怎麼分割呢?一、婚前父母給子女買房的幾種情況父母在婚前給子女買房一般會有以下三種情況:1、父母以子女名義為其出資全額買房,房屋所有權歸子女。2、父母出一部分資金,例如首付,子女以自己的名義貸款買房,婚後子女自己償還。
  • 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監護權有關問題的探討
    (二)我國離婚後父母對子女行使監護權現狀  我國《婚姻法》第29條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方或母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
  • 父母離婚成年子女怎麼判?
    父母離婚成年子女怎麼判,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相關的法律知識。 夫婦離婚時,子女已成年的,法院只需判決離婚,並對財產進行分割,不再對子女進行處理。但對於未成年子女,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那麼怎樣爭取孩子的撫養權呢?
  • 【以案說法】買房後沒錢裝修,準女婿求得丈母娘「贊助」8萬,要不要還?
    法官說法:父母資助買房不應必然認定為贈與在父母資助案件中,考慮到雙方關係特殊及中國的人情常理,父母未要求子女出具借條為常理所默認,父母方提供了轉帳憑證證明款項交付從社會公序良俗的角度來講,雖然子女購房、成家,父母給予資助也屬正常,但不能將父母的資助理所當然的認定為贈與,這種坐享其成的想法,亦為法律所不能支持。
  • 《民法典》婚姻法解讀——離婚後子女關係、撫養權及父母探望權
    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如果在非撫養方的收入不穩定或居住地不固定,要出國,可能存在長期拖欠撫養費的情況下使用的一種支付方法。如果是協議離婚,離婚雙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撫養費給付方法,例如按年給付,或按收入情況給付。
  • 論離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親權監護
    ,如何讓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不受父母離婚的影響,是一個始終需要關注並解決的問題。在通過監護這一方式為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作出安排的過程中,正確地選擇監護人及監護的方式,強化對監護人的監督,成為了實現未成年人利益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離婚  未成年人  親權監護  婚姻關係出現破綻而離婚,為一種極為平常的社會現象。但對未成年子女而言,父母離婚必然導致其父母不再履行同居義務,正常的父母子女關係隨之發生事實上的改變。
  • 父母離婚,法院如何考量子女撫養權歸屬?
    為了減輕梁某的負擔,黎某還主動提出每月支付600元撫養費至兩個小孩年滿十八周歲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 婚後父母借錢給子女購房的要寫明借據,否則算贈與,會吃大虧!
    ,等夫妻關係惡化了要離婚時,夫妻雙方各自按照對自己有利的主張各說一詞,這樣雙方就產生了巨大的爭議。如父母出資就是借錢給子女的資助購房,當時寫了借條等證據,父母的出資實際就是與子女之間產生的借貸法律關係;如果明確就是贈與夫妻雙方或一方的,有表明出資屬于贈與的證據。雖然大多數父母是基於對子女的親情關係,一般是無償的給予幫助,但也不能說全都是贈與,如果父母確實僅僅是想借款給子女的,這種合法的債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父母要求返還的,夫妻雙方對此應當予以返還。
  • 離婚淨身出戶一方,還需要支付子女撫養費嗎?
    在離婚案件中,除了財產問題是經常發生糾紛的關鍵點外,子女撫養也是重要的需要雙方解決的問題。那麼,離婚淨身出戶一方,還需要支付子女撫養費嗎?網友諮詢:我和老婆打算離婚。為了避免兩家因為錢的事兒糾纏不清,我想淨身出戶。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淨身出戶後,還需要負擔孩子的撫養費嗎?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蔣思思律師解答:離婚時提出淨身出戶,這是雙方對夫妻財產共同財產的一種處分,與子女的撫養費不能混為一談。
  • 離婚後父母對子女的監護權和監護義務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享有監護權和監護義務,不因離婚而發生改變。
  • 《民法典》關於離婚後父母子女關係、子女撫養及撫養費的負擔
    《民法典》第1084條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
  • 60歲的父母要離婚,作為子女你會支持嗎?
    導讀:60歲的父母要離婚,作為子女你會支持嗎? Q:你們大家怎麼看? 網友二:我一直以為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裡,直到結婚生子後,我才知道父母之間已經水火不容。母親說過很多次離婚,父親有更多考慮沒有分的動作,但卻一直後悔當初娶了母親。感謝父母對我的隱忍和付出,女兒只想說,別委屈了自己,想離就離。
  • 父母離婚,對成年子女的婚戀觀影響有多大?
    父母離婚,對成年子女的婚戀觀影響有多大?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沒有小孩的夫妻說離就離倒也灑脫。而有些結婚多年實在忍受不了,而離婚的夫婦不僅是雙方收到傷害,連帶孩子其實也受到受傷。身邊單親家庭的朋友說,原生家庭父母不和從小看父母吵架,不是摔鍋摔碗就是暴力冷戰,直到兩人離婚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才終結。而被迫選擇只能由一方撫養的孩子,看過人情冷暖缺乏關愛長大,對於之後的婚戀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負面情緒。我現在也是和單親母親一起生活,父母在一起20十幾年,高中那年因為一方出軌而執意離婚。
  • 父母要離婚了,我該怎麼辦
    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和社會大環境的變遷,現在離婚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也因此給孩子帶來種種傷害,但是,為了孩子,做父母的就應該委曲求全嗎,作為孩子,應該不應為父母想一想呢。請看一個孩子的獨白:我父母結婚已經31年了,最近這兩年 經常吵架,都50多歲了現在鬧起了離婚。現在條件好了,外面誘惑多了,婚姻面對威脅,我母親是個很老 實的人,我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出車禍有生命危險,母親不離不棄,跟爺爺奶奶借錢給父親治病,怕父親一旦去世還不起錢就沒有借給我們,最後父親治病的錢 還是我姥爺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