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夫「漂之額濟納」途中,俯視張掖平山湖大峽谷,眼望地縫,一番感慨,有點汙。
返回張掖市區,投宿甘州賓館後,利用太陽即將落山這段時間,出城,奔向西北方向的黑水國遺址,這叫黃昏前探幽。
說到這裡,俺水上漂名表:黑水國遺址與黑城遺址,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黑水國,張掖西北,國道G312旁邊。
黑城遺址,額濟納東南25公裡處。
如果說這兩個地方有神馬關係?那就是這趟《漂之額濟納》,兩處遺址俺水上漂都要去看看。
這叫不忘過去,展望未來。
還是要經過張掖溼地公園,這回是國道G312,而不是縣道X214。
尋找黑水國遺址有點樂趣,攻略上說是在國道G312南北兩側,老夫駕駛的方向是從東向西,道路兩旁,草木林立,俺水上漂開車眼觀六路,發現右手國道邊有一塊立碑,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水國遺址」。
等車速降低,調轉車頭的時候,發現道路南側出現的石碑,書寫相同文字。
正好石碑不遠有條小土路,老夫稍微一個猶豫,最後還是拐下國道,決定走土路看看。
很快,,車右邊,俺水上漂的2點方向,又是一塊石碑。
緩行,停車,拍照,就是這塊碑!
古人云的好:踏破鐵鞋無覓處,找到全不費功夫,應該是說老夫的。
順著土路向南,再走不遠,發現車的左側有用鐵柵欄圍起的土堆。
停車後徒步過去,石碑上寫的清楚「黑水國古屯莊遺址」。
這個古屯莊是神馬東東?說到這裡,俺水上漂名表:古城,是官方政府機構,那屯莊有兩個意義,當地居民為了安全,靠著城邊建造的住所。
還有,也代表古城的邊防機構,外來的人在入城前,辦理一下手續。
據說,也就是道聽途說,這是黑水國遺址僅存的一處古屯莊。
黃土夯成,牆體差缺。
是有點恐怖,空空的土路,突然多了一個人。
仿佛有個聲音在對俺呼喚:來了一個胖子,還剃了一個光頭!
我勒個去,風緊,還是扯呼。
原路返回,上車,沿著土路繼續向南,很快發現長長的一條用黃土夯築的城垣。
堆積的流沙幾乎與城垣同高,斜坡上面長滿荒草。
遠遠望去,一個角墩高臺,應該是殘存遺址最高的地方。
俺水上漂好奇大增,踩著荒草,沿著斜坡,爬上城牆。
夯築的城牆,下寬上窄,沙土與城牆近似一個平面,俺水上漂一腳踩著沙土,一腳踏著城垣。
舉起相機,左拍拍、右拍拍。
這座位於國道G312南邊的古城遺址,呈長方形。
辨認一下方向,這是古城的北城牆。
俺水上漂沿著城垣北牆,一腳沙,一腳土,向東。
目標,東北角的那個臺,角墩。
轉過一個高牆,抬頭望去,老夫毛髮聳立,怎麼還有三個人,從服裝上看應該是兩男一女,剛才照相的時候老夫沒看到還有其它的人。
這事鬧得:生孩子不說生孩子,叫「嚇人」!
穿過角墩的拱門,爬上黑水國遺址的最高處。
準確的講,城牆,圍城一個長方形,俺水上漂所在角樓的位置,應該是城牆的東北角。
放眼望去,城內的建築已經倒塌,地表之上,散落這磚塊、瓦片似的東東。
突然,老夫視野內,出現一個紅衣黑褲的女子,也在這荒蕪的廢墟中尋古探幽。
神秘!
黑水國遺址一直以神秘而著稱於世。
據百大爺講:黑水國的得名、黑水國的歷史、黑水國的淪亡、黑水國的興衰,謎團太多。
一句話,這座廢墟為什麼叫「黑水國」,就流傳著三個版本。
儘管抄襲百大爺不丟人,人云亦說的事,俺水上漂就不講了。
自有「肉食者謀之」,當然,老夫也吃肉,而且愛吃肥肉。
甘肅河西走廊,留存眾多的古城遺址,據說,也就是道聽途說,黑水國遺址,最具有神秘的色彩。
俺水上漂走下東北角樓,先在附近看看,也許有神馬重大發現。
確定一下方位,這塊石碑位於遺址的東面,那麼,城牆的缺口,應該是古城的東門。
這塊石碑立於古城西北角,上書「黑水國南城遺址(明)」,百大爺說:黑水國遺址有兩部分,國道G312的那面為南城,北邊稱北城。
也就是說,老夫現在是在黑水國遺址的「南城」。
那個「明」字,也許是告訴我們,該古城遺址修建於大明朝?
太複雜,黑水河發源於祁連山,流經此處。
漢、唐、元、明,在這一帶都設有驛站。
還是道聽途說,大清乾隆年間的《甘州府志》,就沒有提到過「黑水國」,為神馬現在,此地被稱為「黑水國遺址」,同樣是「迷蹤套迷蹤」。
站在長方形古城的中間,碎瓦殘罐鋪滿遍地,圓石半磚散落四方。
俺水上漂困惑,磚頭、瓦片、殘罐,是人類生活過的痕跡,而這些覆蓋在地表的、顏色不一的、大小不等的鵝卵石,又能說明神馬?也就是說,這麼多鵝卵石是怎麼來的?善於學習,勤於思考,這是老夫與生俱來的特性!
古人云的好: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既然古城內找不到答案,那就到古城垣的外側看看。
老夫順原路翻過北城牆,再沿著北城牆向西,準備繞著古城的外緣,徒步一圈,當來到城牆西北角的時候,俺水上漂眼尖,發現黃土夯築的城牆,被雨水衝刷出的一個大的豁口,而豁口下放的斜面上,散落許多顏色不同的額鵝卵石。
順著斜面坡道,俺水上漂信步蹬上土城垣,發現黃土夯成的城牆內部,有很多大小不等的鵝卵石。
此地位於黑水河不遠,這條內陸第二大河發源於祁連山,經張掖、臨澤、高臺、金塔到額濟納的居延海。
河流喘急,從祁連山衝下的巖石,經過數萬年河水浪打水衝,被磨去稜角,變成橢圓形的鵝卵石。
當地人建城,就地取材,黑河中搬來鵝卵石,摻雜在黃土中,夯實築城。
而城中的房屋牆壁,也採用此方法。
以後,滄海桑田,氣象變化,人員遷移,城中房屋,被風沙侵蝕,漸漸倒塌。
結果,瓷罐殘骸遍地、磚瓦遍地、鵝卵石遍地。
多麼重大的發現,以上結論,百大爺那裡是找不到的,老夫太佩服水上漂的推理能力了。
據說,也就是道聽途說,此地還有許多漢代墓穴,如果水上漂開發,說不定會有神奇的考古奇蹟出現!
感慨,有道是: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國史無傳。
千古滄桑迷誰解,碎瓦殘罐半截磚。
繼續《原》漂之額濟納(5)漂行千裡悼忠魂高臺憑弔西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