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賓 文/圖
工作人員在黃山遺址外圍進行鑽探調查
從古河道中鑽探出的淤泥
黃山考古遺址公園前期鑽探調查發現一條古河道,河道最寬處約110米,最窄處46米,流向從豐山向西南流經大莊村,再向南延伸至黃山西北,又折向東與現白河交匯。
「目前還不能確定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相互關係。」考古人員說,遺址外圍調查工作將於本月底結束,之後將對遺址進行鑽探,根據文化層的包含物推斷遺址的範圍、時代、文化性質以及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關係。昨日,記者來到考古現場。
孔明路北行,出城區十數裡便到達黃山村。村北,一處高出周圍地表約30米的小山丘,就是赫赫有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登上黃山,不由感慨其位置之優越——東側,清澈白河靜靜流淌;北側,蒲山豐山遙遙相望;西南,「玉山」獨山巍峨沉雄……「遺址除北部山勢陡峭暴露山石外,整個山頂與周圍坡地皆是遺址分布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1米至3米。」考古人員介紹,早在1956年春天,原南陽縣在進行文物調查時就發現了這處遺址,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遺物,確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59年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為了保護黃山遺址的文化遺蹟,試掘皆未清理到底,發現房基3處,不同時期的房屋10間。另發現墓葬57座,隨葬陶器有鼎、缽、壺、盆、罐、碗、盤、器座、環、紡輪等,骨器有針、錐、簪、鏃、匕及豬、牛、鹿骨等。除陶器外還出土骨器57件,石器67件。「曾經的黃山遺址陶器、石器殘片多不勝數、俯首可拾,附近村民成架子車地拉走墊地修路……」考古人員說,黃山遺址是一處多層次文化疊壓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既有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內涵,又有江漢流域的屈家嶺文化因素,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黃山西側的麥田裡,幾位工作人員正在對遺址的外圍進行鑽探調查,根據夯土上的淤泥和黃沙來辨認推斷遺址周邊古河道的走向、寬度、長度。「外圍鑽探工作已經進行了近兩個月,工作面積近3萬平方米。」考古人員說,目前可以初步推斷黃山遺址周邊存在古河道。「目前還不能確定這條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相互關係,必須等外圍鑽探工作全部結束後才能做出推斷。」⑦6
關注
黃山考古遺址公園④
(南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