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黃山遺址發現古河道 暫不能確定與遺址的關係

2020-12-23 大豫網

□本報記者 李 賓 文/圖

工作人員在黃山遺址外圍進行鑽探調查

從古河道中鑽探出的淤泥

黃山考古遺址公園前期鑽探調查發現一條古河道,河道最寬處約110米,最窄處46米,流向從豐山向西南流經大莊村,再向南延伸至黃山西北,又折向東與現白河交匯。

「目前還不能確定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相互關係。」考古人員說,遺址外圍調查工作將於本月底結束,之後將對遺址進行鑽探,根據文化層的包含物推斷遺址的範圍、時代、文化性質以及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關係。昨日,記者來到考古現場。

孔明路北行,出城區十數裡便到達黃山村。村北,一處高出周圍地表約30米的小山丘,就是赫赫有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登上黃山,不由感慨其位置之優越——東側,清澈白河靜靜流淌;北側,蒲山豐山遙遙相望;西南,「玉山」獨山巍峨沉雄……「遺址除北部山勢陡峭暴露山石外,整個山頂與周圍坡地皆是遺址分布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1米至3米。」考古人員介紹,早在1956年春天,原南陽縣在進行文物調查時就發現了這處遺址,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遺物,確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59年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進行了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為了保護黃山遺址的文化遺蹟,試掘皆未清理到底,發現房基3處,不同時期的房屋10間。另發現墓葬57座,隨葬陶器有鼎、缽、壺、盆、罐、碗、盤、器座、環、紡輪等,骨器有針、錐、簪、鏃、匕及豬、牛、鹿骨等。除陶器外還出土骨器57件,石器67件。「曾經的黃山遺址陶器、石器殘片多不勝數、俯首可拾,附近村民成架子車地拉走墊地修路……」考古人員說,黃山遺址是一處多層次文化疊壓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既有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內涵,又有江漢流域的屈家嶺文化因素,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黃山西側的麥田裡,幾位工作人員正在對遺址的外圍進行鑽探調查,根據夯土上的淤泥和黃沙來辨認推斷遺址周邊古河道的走向、寬度、長度。「外圍鑽探工作已經進行了近兩個月,工作面積近3萬平方米。」考古人員說,目前可以初步推斷黃山遺址周邊存在古河道。「目前還不能確定這條古河道與黃山遺址存在的相互關係,必須等外圍鑽探工作全部結束後才能做出推斷。」⑦6

關注

黃山考古遺址公園④

(南陽晚報)

相關焦點

  • 南陽黃山發現疑似中國最早玉石器製造聚落
    而這,可能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仰韶時期,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玉石器製造聚落。那麼,這處遺址究竟與獨山玉有何關係?帶著疑問,4月2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跟隨由全國各高校及考古單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 有「大王」像「都城」,南陽黃山遺址到底是什麼?央視前來探秘
    央視記者採訪考古專家自4月4日本報開始全程關注報導黃山遺址新一輪的考古進程至今,短短一個月時間,先後推出《華夏「首」都考略》《4月18日,一起到黃山遺址「考古」去 那裡,發現一位黃帝時期的其間,光明網、大河網、網易、搜狐等眾多媒體及門戶網站對本報報導進行轉載;《有「大王」像「都城」,黃山遺址到底是什麼》《黃山上,考證黃帝時期的「大王」》《文明在宛》等4篇報導先後在「學習強國」平臺上推出,引起各地讀者的關注,成為各界關注的一個熱詞;新華社也專程來到南陽採訪,刊發報導……黃山遺址位於南陽城北十餘裡,文化層厚1米至3米,龍山時代晚期、屈家嶺時期、仰韶中晚期
  • 南陽黃山遺址又有新發現:這塊獨山玉料,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
    仰韶文化早期墓葬出土的獨山玉料,這一重要發現可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南陽黃山遺址屢屢不斷地給人無限驚喜!繼上個月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平臺驚豔亮相後,該遺址又有了新發現!12月14日,在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領隊馬俊才「及時快報」了一個重要信息:在該遺址漢墓下發現了仰韶文化早期的玉石工匠墓,一同發現的還有獨山玉玉石原料。這一重要發現可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
  • 二〇二〇,南陽考古新發現——探源先夏文化 追尋文明源起
    來自中國社科院等地的專家學者考察黃山遺址  這一年,「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聚焦南陽;這一年,從黃山遺址到不見冢,從巖石文(巖畫)到唐河湖陽象牙化石……一系列考古新發現,讓我們在歷史軸線的延伸中
  • 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考古:發現五千多年前的古城牆
    中新社襄陽12月12日電 (胡傳林 張攀)武漢大學考古系鳳凰咀遺址考古執行領隊單思偉博士12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經過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該遺址新發現了一千五六百米長的古城牆,初步判斷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重大發現!河南南陽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玉石器生產基地!
    近日大陸的考古界在中華文化最早發源地之一的河南南陽又有重大考古發現,位於南陽的黃山遺址發現了10座距今5000多年的玉器生產作坊,作坊運作時期貫穿新石器時代,也建立了中原地區與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的強大關聯。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這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  當天,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規劃、古建專家學者們聚首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細緻考察了該遺址的第五次古挖掘的壕溝、探方、古井,並參觀了挖掘成果展覽,他們對獅雄山秦漢遺址的發掘發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 專家在城頭山遺址發現「靜水沉積」,農民卻說:這不就是古稻田嗎
    城頭山遺址,位於湖南常德的澧縣,是一處大型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5000年,同時也迄今為止,華夏所發現的最早的古城文化遺址,被譽為「國內最早的城市」。據考古文獻資料記載,城頭山遺址在1979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但一直到1991年才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也正是這次發掘,為我們揭開了城頭山遺址的神秘面紗。
  • 良渚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嗎?它的發現證明了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
    傳統觀念認為:夏朝文明遺址應該分布在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然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並沒有找到夏朝在中原的遺址,目前發現的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都難以符合一個王朝的規模。由於夏朝遺址的遲遲未能發現,中國文明是否有5000年的歷史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如今,江浙一帶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又偏偏能夠證明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國家的萌芽,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 四川成都:東華門遺址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解說】經過近7年的發掘,考古人員在成都東華門遺址發現了從漢代到清代,穿越2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見證了成都的自古繁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家揭秘東華門遺址的「前世今生」,展示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技術。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到南陽考察
    在臥龍區石橋鎮龍窩村夏莊自然村,陳星燦一行駐足於南陽巖石文(巖畫)拓片前,細品這來自遠古的神秘「天書」。「這組巖石上的雙排六連爻窩很有意思,跟黃山遺址考古發現的燒制的泥版爻窩和陝西發現的在西周甲骨版上的爻窩大致相同。」市文廣旅局局長白振國向陳星燦一行介紹在南陽鴨河工區發現的一處巖石文(巖畫),「它們雖然載體不同,但其中應有必然的文化傳承。」
  • 探秘臨海古運河:欽州三娘灣發現古運河遺址
    探秘臨海古運河  ——欽州三娘灣發現古運河遺址  提到廣西臨海古運河,人們便會想到防城港的潭蓬古運河。然而,在欽州三娘灣附近,竟也發現了一條古運河。  6月22日,記者跟隨自治區文物局和欽州市博物館的人員,來到這條古運河邊。
  • 小清河沿岸發現唐宋時期製鹽點 侯辛莊東北遺址出土鹽灶、草木灰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3日訊 濰坊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是2020年3月份,山東省考古院在對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用地範圍進行勘探時新發現的文物點,現在發掘工作正在緊張的進行當中。根據目前發現的鹽灶、草木灰等,初步判斷是晚唐到宋時期的鹽業遺存。
  • 長沙嶽麓山發現千年古亭遺址
    嶽麓山發現千年古亭遺址  極高明亭亭牆殘存,古亭原貌及麓山古遊道將恢復  本報訊 (記者 周和平 通訊員 胡滔滔)繼發現李根源珍貴摩崖石刻後,昨日,嶽麓山又傳喜訊,作為古遊道三亭之一的極高明亭遺址被找到,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亭牆體得以重見天日
  •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開館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開館 2010-07-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古遺址博物館——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哈克遺址博物館,7月2日下午正式開館,香港中文大學設在該館的東北亞考古工作室也同時揭牌成立。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南縣考古發現九座古炮臺 呈圓形環繞疑似古城遺址
    紅網時刻10月10日訊(通訊員 胡建根 陳莉 益陽分站記者 劉慧婷)近日,南縣在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塗家臺遺址開展考古勘查時,發現塗家臺遺址附近原大郎城的九座古炮臺。炮臺均勻分布在近似圓形的大郎城周圍,在炮臺圍起的圈內,當地村民房前屋後隨地可見厚大的古代青磚老瓦。考古專家表示大郎城極可能存在古代城址。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雖然關於石峁遺址的認識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開展和古動物、植物、古DNA及環境等多學科研究的介入而不斷推進[27],但面對這麼一處規模宏大、建構考究的大型石砌城址,對於其內部聚落結構、功能區劃、城內人口、道路設施等關鍵性問題仍然在發現求證階段。謎一樣的石峁,僅露出了「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