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顆菩提子
視覺中國 圖跟印度人交談總是很歡樂。每個人聽起來都像是寶萊塢電影裡的角色,時不時的搖頭晃腦,音調抑揚頓挫,就好像在演歌舞片一樣。而他們旗幟鮮明的口音也總是讓人忍俊不禁。
一開始聽印度人講英語還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過慢慢的發現了印式英語的發音訣竅後,交流起來就不那麼困難了。
首先,要強調輔音。比如很多時候印度人會將t發成d。像是thank you,聽上去就像 dank you,而thirty-two就變成了dirty-do。其次,需要注意音調。雖然英語不是一種富有音調的語言,但印度人傾向於強調某些發音。與法語發音裡強調最後一個音節不同的是,印式英語將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而且還會發成類似中文的第三聲。所以印度人說英語的時候感覺總是將單詞的發音轉了個彎。對於那些出現在句號或逗號之前的單詞,最後一個音節也會變成類似中文裡的第二聲。最後,要模仿印度人說英語,還要注意節奏,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手舞足蹈的協調手勢和頭部動作。
中式英語比起印式英語,發音更清晰,口音也更容易理解。除了一些在中文裡很少使用或者不存在的發音,比如/ɵ/和/ʚ/,念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像Three就常常被念成「sree」。此外,單詞末尾的「l」音通常比較有挑戰,像little很容易被說成litto。習慣某些方言發音的朋友也可能將l和n混淆。像是在我的家鄉湖南,大家常常將南念成蘭。許多人也因為「v」的發音而苦苦掙扎,因為中文裡只有「w」。
這樣看來,中國人說英語就發音而言比印度人更有優勢。
雖然我對自己的英語很有信心,但跟先生和他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朋友比起來,我不得不承認差距。也許印度人的口音很重,聽上去甚至有些滑稽,但他們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及說話的流利程度常常令人望其項背。印度人用直覺來講英語,脫口而出。而我們中的大多數卻仍然需要經過思考來組織語言。
我10歲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我上小學時最後兩年的必修科目。我的父母也讓我參加了一所補習學校強化英語學習。雖然他們自己不會說英語,但他們當年已經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我在這所補習班一個學期的學費差不多是我母親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學習英語改變了我。不僅讓我更加自信,還讓我有機會在省內及國家級的比賽中取得名次,獲得自主招生的名額入讀心儀的大學,並且為我的事業發展提供了很多機會。如果我不會說英語,甚至沒法遇到我的先生。
和中國一樣,在印度能說好英語也成為了一種抱負。特別是對於那些來自社會經濟弱勢家庭的人來說,說好英語甚至能改變命運。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調查顯示,在印度,與不會說英語的男性相比,英語流利的男性平均每小時工資高出34%,會說少量英語的男性平均每小時工資則高出13%。能說流利的英國口音往往是教育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家長們不遺餘力地將孩子送到英文授課的學校。在印度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會在家裡使用英語。
與中國類似,印度也有許多方言或地區語言。政府承認的就有13種官方語言。與普通話在中國廣泛使用的現狀不同,印度沒有一種通用語言。就連印地語也只是在北方各邦較為普及,去到南方如果只會說印地語便會寸步難行。所以英語成為了聯繫各地的紐帶,地位和重要性也就非同一般了。如果說印度人英語好是因為同屬印歐語系學起來比較容易,或許有那麼些幫助吧。很多英語單詞已經融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用語當中,即便不會講英語,很多單詞都能聽懂。可印度南方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跟印歐語系完全不搭界,而事實上南印人的英語水平普遍比北印人更高。
因為英國的殖民而讓印度人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也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香港也有類似的歷史。英語很早就被引入香港,並且成為官方語言之一。很多父母也更願意將孩子送到用英語教學的學校。一些中產家庭也會首選在家裡和孩子說英語。當然我個人很反對在家說外語。在學習語言階段首先要學好母語,而母語應該是家庭主要成員慣用的語言。在香港想要學好英語有很多資源也有不錯的大環境。走在街上隨處都可以見到外國人。但我在香港居住了近十年,深感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無法和印度人相提並論。特別是近幾年來,年輕一代的英語真是讓人捏把汗。在2017年英孚的全球英語水平指數顯示,香港排名29而印度排名27。我猜如果單看德裡或者孟買這兩個大都市的英語水平,應該遠超香港。
這些原因都說不過去。那麼印度人究竟是怎麼學英語的呢?
其實我的公公婆婆都不會說英語,他們在家只講印地語。先生在英語學校接受教育,這可能對他有所幫助。據說當年他剛剛去美國讀本科的時候口音還挺重,他能聽懂別人說的,但在課堂上發言卻也總搞到老師同學們似懂非懂。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曾經走訪了很多香港的英文中學和國際學校,以及國內的重點中學裡開設的國際部。學生們大多英語流利,發音甚至聽起來跟英國人或美國人沒有分別,但說起話來卻沒有太多的深度也時常苦於無話可說。後來我發現先生可以隨口引用莎士比亞的著作裡的語句和段落,對於英語文學經典也是頗為熟悉。就像我們能背誦唐詩宋詞和各大中文名家的作品那樣。而反觀我們的英語教學,更多強調語法和語言基礎的學習,卻沒有機會深入鑽研語言的精髓。
印度的教育也十分強調語言表達。印度人口若懸河的能力絕對不可小視。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一段寒暄。然而,在印度,我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開啟對話,而是如何優雅而不失禮貌的脫身。和一些與印度人結婚的姐妹們聊起來,他們都十分佩服印度親戚侃大山的能力。
有一位印裔美國人從新移民的視角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分析。在美國,人們非常重視隱私。也許你常去街角的一家咖啡店,跟店主十分友好,但相識多年也未必知道店主的基本背景。在印度,情況正好相反。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人們也會直言不諱地問起很多個人問題。這跟中國有點類似。見面互相詢問家庭情況,是否有孩子,甚至你賺多少錢。這位作者的觀察得出,在東方,人們擁有「沒有友誼的親密關係」;而在西方,則是「沒有親密關係的友誼「。
印度人喜歡說話,閒聊,八卦,正經討論,樣樣皆可。印度人可以就任何話題進行冗長的對話:天氣,電影,食物,等等。即便印度人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也阻止不了他們侃侃而談。
最近我去美國矽谷,參觀了谷歌公司。放眼望去,員工中有很多印度人,也有很多中國人。在最頂級的其他幾家FLAG公司(Facebook,領英,蘋果和谷歌的名字縮寫),情況也一樣。據說矽谷一半的工程師來自亞洲,其中的一半又是來自中國和印度。但是,如果我們參考矽谷主要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數量,印度人比中國人要佔優勢。谷歌和微軟的執行長都是印度人,財富500強裡美國公司的執行長中有10人是印度人,而中國人卻一席都沒有。
有個笑話在網絡上流傳:一家矽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儘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幹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問,擅長表達自己。最後,印度人得到了這份工作。
我在矽谷工作的許多中國朋友也有同樣的看法。在相同的資格條件下,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印度人的職業發展更好更快。
那些在矽谷工作的中國年輕人大多從美國頂尖大學獲得博士或者碩士學位。按理來說,他們的英語水平應付平時的生活工作綽綽有餘。雖然基本的聽說讀寫沒問題,更多的是在運用英語的能力上面臨的挑戰。在技術層面,中國的員工都很優秀,可當涉及工作匯報,領導團隊和需要大量口頭表達能力的時候,中國人就比較吃虧。相反,印度人在使用英語時往往更加自如,在措辭用語及表達的準確性上更勝一籌。
更重要的是,在任何工作中,員工的晉升不單單關乎工作表現,人際交往能力也很重要。我那些矽谷的中國朋友們常常在周末跟國內的朋友聚會,說中文,吃中餐。而印度的朋友則更加積極的拓展交際圈,在工作之餘參加同事和朋友的家庭活動,或者在工作空擋和午餐時間進行社交。
朋友打趣地說道,美國人覺得中國人都很內向不愛說話。而事實上能說會道的都留在了國內。
也許吧。能到美國矽谷工作的大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往往經歷了多年的苦讀和奮鬥。但是,能留在矽谷的印度的人也往往有卓越的學業背景。進入印度理工的競爭不亞於考上北大清華。可我也注意到在印度,即使是安靜內向的印度人,他們在說話或社交方面也更勝一籌。印度的孩子們從小就參加各種家庭派對。特別是印度婚禮,動輒就是一兩千人,不僅要學會上臺表演還要和一眾客人親戚寒暄,練就了不怕生和敢說的能力。在印度,就算是書呆子,也能跟著節奏跳上一段舞。
毫無疑問,英語實力為印度人的全球競爭力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下國內的英語語言教育不應僅僅注重應試能力,還應進一步強調表達和運用,以及溝通力。畢竟,語言本身只是一門工具。發音漂亮能讓這門工具發光,但富有深度的思考和表達才能讓這門工具發揮更大的效用。對於中國的語言教育專業人士來說,印度人的英語能力之高或許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
(本文首發於簡書@一顆菩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