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觀察|印式英語的矽谷競爭力

2021-01-11 澎湃新聞

作者|一顆菩提子

視覺中國 圖

跟印度人交談總是很歡樂。每個人聽起來都像是寶萊塢電影裡的角色,時不時的搖頭晃腦,音調抑揚頓挫,就好像在演歌舞片一樣。而他們旗幟鮮明的口音也總是讓人忍俊不禁。

一開始聽印度人講英語還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過慢慢的發現了印式英語的發音訣竅後,交流起來就不那麼困難了。

首先,要強調輔音。比如很多時候印度人會將t發成d。像是thank you,聽上去就像 dank you,而thirty-two就變成了dirty-do。其次,需要注意音調。雖然英語不是一種富有音調的語言,但印度人傾向於強調某些發音。與法語發音裡強調最後一個音節不同的是,印式英語將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而且還會發成類似中文的第三聲。所以印度人說英語的時候感覺總是將單詞的發音轉了個彎。對於那些出現在句號或逗號之前的單詞,最後一個音節也會變成類似中文裡的第二聲。最後,要模仿印度人說英語,還要注意節奏,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手舞足蹈的協調手勢和頭部動作。

中式英語比起印式英語,發音更清晰,口音也更容易理解。除了一些在中文裡很少使用或者不存在的發音,比如/ɵ/和/ʚ/,念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像Three就常常被念成「sree」。此外,單詞末尾的「l」音通常比較有挑戰,像little很容易被說成litto。習慣某些方言發音的朋友也可能將l和n混淆。像是在我的家鄉湖南,大家常常將南念成蘭。許多人也因為「v」的發音而苦苦掙扎,因為中文裡只有「w」。

這樣看來,中國人說英語就發音而言比印度人更有優勢。

雖然我對自己的英語很有信心,但跟先生和他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朋友比起來,我不得不承認差距。也許印度人的口音很重,聽上去甚至有些滑稽,但他們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及說話的流利程度常常令人望其項背。印度人用直覺來講英語,脫口而出。而我們中的大多數卻仍然需要經過思考來組織語言。

我10歲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我上小學時最後兩年的必修科目。我的父母也讓我參加了一所補習學校強化英語學習。雖然他們自己不會說英語,但他們當年已經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我在這所補習班一個學期的學費差不多是我母親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學習英語改變了我。不僅讓我更加自信,還讓我有機會在省內及國家級的比賽中取得名次,獲得自主招生的名額入讀心儀的大學,並且為我的事業發展提供了很多機會。如果我不會說英語,甚至沒法遇到我的先生。

和中國一樣,在印度能說好英語也成為了一種抱負。特別是對於那些來自社會經濟弱勢家庭的人來說,說好英語甚至能改變命運。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調查顯示,在印度,與不會說英語的男性相比,英語流利的男性平均每小時工資高出34%,會說少量英語的男性平均每小時工資則高出13%。能說流利的英國口音往往是教育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家長們不遺餘力地將孩子送到英文授課的學校。在印度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會在家裡使用英語。

與中國類似,印度也有許多方言或地區語言。政府承認的就有13種官方語言。與普通話在中國廣泛使用的現狀不同,印度沒有一種通用語言。就連印地語也只是在北方各邦較為普及,去到南方如果只會說印地語便會寸步難行。所以英語成為了聯繫各地的紐帶,地位和重要性也就非同一般了。如果說印度人英語好是因為同屬印歐語系學起來比較容易,或許有那麼些幫助吧。很多英語單詞已經融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用語當中,即便不會講英語,很多單詞都能聽懂。可印度南方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跟印歐語系完全不搭界,而事實上南印人的英語水平普遍比北印人更高。

因為英國的殖民而讓印度人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也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香港也有類似的歷史。英語很早就被引入香港,並且成為官方語言之一。很多父母也更願意將孩子送到用英語教學的學校。一些中產家庭也會首選在家裡和孩子說英語。當然我個人很反對在家說外語。在學習語言階段首先要學好母語,而母語應該是家庭主要成員慣用的語言。在香港想要學好英語有很多資源也有不錯的大環境。走在街上隨處都可以見到外國人。但我在香港居住了近十年,深感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無法和印度人相提並論。特別是近幾年來,年輕一代的英語真是讓人捏把汗。在2017年英孚的全球英語水平指數顯示,香港排名29而印度排名27。我猜如果單看德裡或者孟買這兩個大都市的英語水平,應該遠超香港。

這些原因都說不過去。那麼印度人究竟是怎麼學英語的呢?

其實我的公公婆婆都不會說英語,他們在家只講印地語。先生在英語學校接受教育,這可能對他有所幫助。據說當年他剛剛去美國讀本科的時候口音還挺重,他能聽懂別人說的,但在課堂上發言卻也總搞到老師同學們似懂非懂。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曾經走訪了很多香港的英文中學和國際學校,以及國內的重點中學裡開設的國際部。學生們大多英語流利,發音甚至聽起來跟英國人或美國人沒有分別,但說起話來卻沒有太多的深度也時常苦於無話可說。後來我發現先生可以隨口引用莎士比亞的著作裡的語句和段落,對於英語文學經典也是頗為熟悉。就像我們能背誦唐詩宋詞和各大中文名家的作品那樣。而反觀我們的英語教學,更多強調語法和語言基礎的學習,卻沒有機會深入鑽研語言的精髓。

印度的教育也十分強調語言表達。印度人口若懸河的能力絕對不可小視。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一段寒暄。然而,在印度,我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開啟對話,而是如何優雅而不失禮貌的脫身。和一些與印度人結婚的姐妹們聊起來,他們都十分佩服印度親戚侃大山的能力。

有一位印裔美國人從新移民的視角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分析。在美國,人們非常重視隱私。也許你常去街角的一家咖啡店,跟店主十分友好,但相識多年也未必知道店主的基本背景。在印度,情況正好相反。即便是第一次見面,人們也會直言不諱地問起很多個人問題。這跟中國有點類似。見面互相詢問家庭情況,是否有孩子,甚至你賺多少錢。這位作者的觀察得出,在東方,人們擁有「沒有友誼的親密關係」;而在西方,則是「沒有親密關係的友誼「。

印度人喜歡說話,閒聊,八卦,正經討論,樣樣皆可。印度人可以就任何話題進行冗長的對話:天氣,電影,食物,等等。即便印度人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也阻止不了他們侃侃而談。

最近我去美國矽谷,參觀了谷歌公司。放眼望去,員工中有很多印度人,也有很多中國人。在最頂級的其他幾家FLAG公司(Facebook,領英,蘋果和谷歌的名字縮寫),情況也一樣。據說矽谷一半的工程師來自亞洲,其中的一半又是來自中國和印度。但是,如果我們參考矽谷主要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數量,印度人比中國人要佔優勢。谷歌和微軟的執行長都是印度人,財富500強裡美國公司的執行長中有10人是印度人,而中國人卻一席都沒有。

有個笑話在網絡上流傳:一家矽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儘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幹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問,擅長表達自己。最後,印度人得到了這份工作。

我在矽谷工作的許多中國朋友也有同樣的看法。在相同的資格條件下,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印度人的職業發展更好更快。

那些在矽谷工作的中國年輕人大多從美國頂尖大學獲得博士或者碩士學位。按理來說,他們的英語水平應付平時的生活工作綽綽有餘。雖然基本的聽說讀寫沒問題,更多的是在運用英語的能力上面臨的挑戰。在技術層面,中國的員工都很優秀,可當涉及工作匯報,領導團隊和需要大量口頭表達能力的時候,中國人就比較吃虧。相反,印度人在使用英語時往往更加自如,在措辭用語及表達的準確性上更勝一籌。

更重要的是,在任何工作中,員工的晉升不單單關乎工作表現,人際交往能力也很重要。我那些矽谷的中國朋友們常常在周末跟國內的朋友聚會,說中文,吃中餐。而印度的朋友則更加積極的拓展交際圈,在工作之餘參加同事和朋友的家庭活動,或者在工作空擋和午餐時間進行社交。

朋友打趣地說道,美國人覺得中國人都很內向不愛說話。而事實上能說會道的都留在了國內。

也許吧。能到美國矽谷工作的大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往往經歷了多年的苦讀和奮鬥。但是,能留在矽谷的印度的人也往往有卓越的學業背景。進入印度理工的競爭不亞於考上北大清華。可我也注意到在印度,即使是安靜內向的印度人,他們在說話或社交方面也更勝一籌。印度的孩子們從小就參加各種家庭派對。特別是印度婚禮,動輒就是一兩千人,不僅要學會上臺表演還要和一眾客人親戚寒暄,練就了不怕生和敢說的能力。在印度,就算是書呆子,也能跟著節奏跳上一段舞。

毫無疑問,英語實力為印度人的全球競爭力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下國內的英語語言教育不應僅僅注重應試能力,還應進一步強調表達和運用,以及溝通力。畢竟,語言本身只是一門工具。發音漂亮能讓這門工具發光,但富有深度的思考和表達才能讓這門工具發揮更大的效用。對於中國的語言教育專業人士來說,印度人的英語能力之高或許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

(本文首發於簡書@一顆菩提子)

相關焦點

  • 印度裔闖矽谷為何遠超華人 「抱團文化」氛圍濃厚
    中國人的勤勞和聰明有目共睹,但在矽谷真正嶄露頭角者鳳毛麟角,反而印度裔高管比比皆是。印度裔人士為何在矽谷發展越來越成功?有人說在於文化,有人說是語言優勢,還有人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抱團」——「印度人幫印度人」讓矽谷在過去20年間成就了無數印度式傳奇。
  • 印式英語VS東北散裝英語
    」印式英語逐漸成了英語口音中的幾大地域特色之一,與咖喱、寶萊塢一同登上國際舞臺。這種略帶咖喱味的英語口音與英語在印度的「被本土化」有著很大關係。 1765 年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積極推行英語教育。
  • 印度「特產」:CEO
    在矽谷,印度裔執掌大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的「帥印」,大有佔領矽谷之勢頭。印度人和華人在矽谷的崛起中功不可沒,一說稱,矽谷建立在印度人和矽谷的脊背上,也正因此,雙方之間的比較從未停歇。尤其近年來,印度裔高管在矽谷扶搖直上,而華人力量卻日漸式微,由此引發的爭議和討論不斷,印度為何盛產 CEO?矽谷的高管裡,為何印度裔為何更勝華人一籌?
  • 看了那麼多印度電影,你未必記得這部8.3分的《印式英語》!
    印度電影這兩年那麼火,幾乎每一部都看,連《廁所英雄》都不放過。不過,有一部6年前的印度電影,你倒未必還記得。女主真的好漂亮。它就是《印式英語》。呃,我也是在電影頻道不小心看到的。電影還是像大部分的印度電影一樣,比較關注現實。
  • 矽谷的中國人為什麼會輸給印度人(之二)
    午飯後跟印度同事一起出去散步,她說今天的太陽不像昨天的那麼「scorching」(灼熱);在會上對經常給我們使絆子的兄弟部門表示不滿,印度老闆說我的觀察非常「astute」(敏銳);有一次討論問題時我中途改變了立場,相熟的印度同事馬上私下送電郵問我為什麼有這樣的「volte-face」(變卦,突然翻臉)。這些詞雖然中國同事可能也認識,但我從沒看到他們使用過。
  • 對不起,你嘲笑的「印式英語」,可能才是「最純正的」國際英語?
    在矽谷,印度裔IT人員比華裔表現更出色,執掌了谷歌等公司的高管職位。中國人很容易把印度當成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印度採取西式民主制度,地緣政治上倚賴華盛頓。龍象之爭中,西方似乎偏袒印度,對中國千方百計地提防。其實印度親美也只是近幾年才轉向的,在過去冷戰的漫長歲月裡,新德裡更傾向於克裡姆林宮而非白宮。
  • 在印度的矽谷壓馬路,班加羅爾,印度著名的軟體工業中心
    在印度的 「矽谷」 壓馬路來 班加羅爾 ,其實是因為我們要抵達 印度 的最後一站 科欽 ,而這裡是 果阿 通往 科欽 交通的必經之地班加羅爾 是 印度 著名的軟體工業中心,素有 印度 的「 矽谷 」之稱,作為我跟濤先生兩個曾經的IT人士,對這裡並不算陌生
  • 《印式英語》的背後,是對人權與自我意識的追尋與哲思
    這是一部難得的以「印度英語」為題材的寶萊塢電影作品,與很多帶有歌舞片的影片不同。很多文章都是圍繞「女權」與「勵志」來解讀故事內容,這不免有些局限。想要挖掘電影更深層次的價值,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解說。《印式英語》由高裡·辛蒂執導,希裡黛玉、阿迪勒·海珊等主演的印度家庭喜劇電影。該片於2012年在印度上映,獲得了較多好評。
  • 印度「矽谷」-班加羅爾
    隨後,英國衛斯理大使館於1842年在印度的聖約瑟夫建立了第一所英語學校。 班加羅爾高中1858年由邁索爾政府創辦,1865年棉花男子主義學校開始運作。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時,由喬治六世國王發起的喬治皇家印度軍事學院開始在班加羅爾運行; 這所學校被普遍稱為班加羅爾軍校。
  • 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導語: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美國矽谷一直以來,就是很多高科技人才追求夢想的聖地,中國被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網際網路中心,就是一個科技聖地,在這裡,混的最好的應該就是我們中國人和印度人了,但是還要一點非常奇怪,那就是印度碼農在矽谷的待遇要比中國碼農好得多。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 矽谷華人高管少?看印度 CEO 怎麼培養軟實力!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矽谷密探(ID:guigudiyixian),作者:矽谷密探11月30日,微軟八年來第一次把蘋果擠下最高值寶座,登頂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寶座。然而不到一周的時間,蘋果再次反超微軟,重回霸主地位。
  • 在矽谷,成績全A,依然敗給印度孩子……
    論商業成就:矽谷高科技公司裡 7% 的 CEO 是印度人,三大 IT 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印度裔CEO 佔了兩位;摩託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知名國際巨頭的 CEO 都已(或曾經)被印度人拿下。
  • 我軍太好學讓印軍官崩潰:一餅乾問我半天,印度英語就那麼難懂?
    今年12月7日,我軍派遣了130名官兵赴印度烏姆羅軍營參加了中印第8屆「手牽手」聯合反恐軍演,並於最後演習行將結束之際舉行了一場晚宴招待會以款待東道主印軍。因為這是烏姆羅軍營中的許多印度官兵第一次接觸到正宗的中餐,所以這些印度軍人大多連筷子都還不會用。
  • 難懂的印度式英語發音原來是這麼回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難懂的印度式英語發音原來是這麼回事! 2015-04-27 11:31 來源:實戰英語口語交流 作者:   如下是印式發音的一些特點:   1.關鍵點:   /t/讀成/d/,/k/讀成/g/,/p/讀成/b/,/θ/讀成/d/
  • 理性分析:在美國矽谷中國人為什麼混得不如中國人?
    然而,印度人則幾乎壟斷了矽谷的中高層,印度裔中高層越多,其基層國人也就爬的越快。中國與印度同為文明古國之一,在矽谷的情況卻截然不同,逐漸凸顯出兩者在西方文化上,與對外人才輸出態度上的差異有多大。
  • 生活在印度:印度英語,純正「咖喱味」
    要說,所有的外國人講英語,都多少有些口音,這實在是再正常學校是標準印度英語的傳播地不過的事。網上瘋傳的《義大利人在馬爾他》說明,連同在歐洲的義大利人說英語也很搞笑。中國人的「洋涇浜」英語也有自己的口音,俄羅斯人、阿拉伯人的英語也都各自帶有母語的味道。
  • 你知道印度式英語怎麼發音的嗎? 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 印式英語獨步江湖 網友喊話印小天:甘拜下風
    印式英語獨步江湖 網友喊話印小天:甘拜下風2016年04月07日 08:41:25來源:新華娛樂    學霸超的「we are 伐木累」早已是橫行天下,而「印式英語」也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獨步江湖。在明星旅遊親情孝道真人秀節目《帶著爸媽去旅行2》中,無處不在的印式英語,成為該節目的一大看點兼笑點。每每遭遇英語溝通場景時,印小天一臉的懵比樣兒,腦門上無時不刻大寫著「尷尬」二字,總是讓人忍俊不禁,其自創的「印式英語」還被眾網友大呼崇拜,「原來英語還能這麼玩?」
  • 印度矽谷"拋棄"英文名 去殖民色彩體現民族尊嚴
    提到班加羅爾,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印度「矽谷」的形象,遍地是藏紅花,高科技校園錯落其間,簡單的說,就是一副「新印度」的景象。但是,到今年年底,「班加羅爾」的英文名字就將成為歷史,繼孟買等城市之後,班加羅爾也要更改自己的名字,它將擺脫原來國際性色彩的英文名Bangalore,而改回其傳統名字Bengaluru或者Bengalooru。
  • 印度的百年國語變化,竟視英語為國語,國際笑話,還是實用主義?
    根據數據統計,印度方言總計有1500多種,其中官方語言多達14種,但是作為外來語的英語卻是印度最重要的官方語言,沒有之一。在一般公共社交場合,印度人大多都習慣使用英語交流。在印度的傳媒業中,英語佔到18.7%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