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微罪的出罪事由

2021-01-09 正義網

  論微罪的出罪事由

  │儲槐植* 李 夢**

  [摘 要] 出罪事由將缺乏刑法適用合理性的刑事案件排除於刑法範疇之外。在出罪的過程中,根據刑法理論對犯罪實質違法性進行否定評價。一般情況下,出罪事由通過「但書」進行解釋。「但書」通過對犯罪的罪量因素進行評價,從而將不符合實質違法性的行為排除於犯罪之外。例外情況下,司法解釋也會將某些已經既遂的犯罪行為予以出罪。例外的出罪通過權衡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深化了對犯罪行為實質違法性的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隨著犯罪人實施贖罪行為而逐步消減,贖罪機制的構建優化了刑法的運行,有助於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微罪指可判處拘役及以下刑罰的犯罪。對於微罪,刑法規定了處罰的上限——拘役刑。由於微罪罪質輕微且處於犯罪系列中銜接著罪與非罪行為的交叉地帶,其罪與非罪的區分比嚴重犯罪更加困難。相較於其他嚴重犯罪的刑罰,微罪的刑罰具有多樣性,種類豐富並且刑期具有一定的跨度。在對微罪進行刑事制裁的過程中,司法人員正逐漸嘗試適用開放、半開放的刑罰手段,大量微罪案件的處理使刑法封閉的刑罰體系開始鬆動。微罪出罪的運用標誌著刑法與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居民身份證法等其他非刑事法律之間存在著良性互動。

  一、微罪出罪的基本認識

  微罪出罪囊括了刑法規範和司法實務中所有的出罪事由。①出罪的內涵豐富,除了「但書」以外,還包含因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而不成立犯罪、證據不足而認定無罪和超過追訴時效不再追訴的情形。微罪的出罪事由有二:一是實體法方面的出罪事由,指由於缺乏實質違法性導致的出罪,主要是根據社會危害性理論對出罪進行合理性解釋。二是程序法方面的出罪事由,主要通過構建不起訴制度實現輕微犯罪的出罪。筆者主要針對實體法方面的出罪事由展開闡述。

  (一)出罪的適用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成立犯罪不僅需要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要件,而且實質上必須具備相當的社會危害性。根據犯罪「罪質+罪量」的雙重定義,不構成犯罪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一是由於罪質闕如裁判犯罪不成立;二是因為罪量稀薄被排除於犯罪之外。罪質闕如指行為在形式上不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構成要件是評價行為不法性的唯一根據,當行為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時,犯罪不成立。不滿足形式不法性的行為無法進入實質不法性的評價區間,也就談不上出罪。罪量稀薄是從實質層面而言,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或者社會危害性微小不足以啟用刑罰。滿足犯罪構成要件只是符合了犯罪的形式不法性,還沒有進行實質不法性的考察。從刑法的邏輯方法來看,犯罪的形式不法性和實質不法性是有階層的。在認定犯罪成立的過程中,應當先進行形式不法性評價,後進行實質不法性評價;先比照犯罪構成要件進行形式上的入罪考察,後根據出罪事由進行實質不法性的考察。②

  微罪是與輕罪、重罪相對應的一種犯罪類型,涵蓋了所有可能判處拘役及以下刑罰的犯罪罪名。不同的微罪,出罪事由的適用方式也不相同:

  一是對情節犯而言,在已經對犯罪行為的情節進行入罪考察之後,仍有必要對社會危害性進行評價。認定情節犯,「情節嚴重」與「情節顯著輕微」兩者之間是互斥的,符合「情節嚴重」就不可能再符合「情節顯著輕微」。但情節犯中的「情節嚴重」僅是對於犯罪客觀方面的考察,並非對於犯罪人主觀方面的考察。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是由多種主客觀因素共同決定的。③所以在已經考慮了犯罪行為的客觀情節之後,仍有必要對行為人的主觀情節進行考察。例如,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是典型的微罪,由於罪刑條款明確規定了「情節嚴重的……」,因此該罪為情節犯。司法實踐中,當行為人使用偽造的駕駛證僅用於證明駕駛資格,且不存在交通事故或者未對他人權益造成嚴重損害的情況下,一般不建議按照犯罪處理。

  二是對於行為犯而言,由於罪刑條款沒有明確規定罪量要素,因此出罪事由的適用需要司法人員事先對具體犯罪行為的罪量因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具體到個案中,通過比較才能發現罪量的不足,進而將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例如,醉駕型危險駕駛犯罪是典型的行為犯,法條沒有規定具體的情節。實踐中,對於醉酒駕駛機動車沒有發生交通事故並且行為人認罪、悔罪的案件,司法機關通過結合行為人體內酒精含量、有無犯罪前科等進行綜合評判,可以考慮不認為是犯罪。即如果行為人的不法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非常微小,即便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司法人員也可以通過出罪機制將此行為排除在犯罪體系之外。另外,一般來說,醉酒駕駛機動車應至少出現了類型化的危險才有可能構成犯罪。④對於在無人的野外公路上的醉酒駕駛行為和在鬧市區馬路上的醉酒駕駛行為而言,兩種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不同。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公眾生活的平穩與安寧狀態,有必要將在鬧市區馬路上的醉酒駕駛行為認定為犯罪。

  (二)出罪注重合理性⑤

  微罪具有罪質輕微的典型特徵,而罪質輕微的犯罪遍布於刑法分則各個章節中。其中,對犯罪構成要件的嚴格審視是認定形式違法性的基本要求。在形式違法性的認定過程中,刑事立法以及司法解釋對數額、後果等客觀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然而,在具體的審判工作中,過分依賴法律規定可能會導致情、理、法發生衝突。出罪事由旨在論證刑法適用的合理性,當法律運行結果和常理情理發生衝突之後,出罪事由才具有適用的必要。當然,犯罪的實質違法性內涵是出罪事由的正當性依據。司法人員結合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犯罪動機和目的等主觀方面,通過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將達不到實質違法性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⑥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其一,合法性是構成犯罪的根據;合理性是據以出罪的解釋。其二,合法性考察的是犯罪的形式,即犯罪的質;合理性考察的是犯罪的危害程度,即犯罪的量。其三,合法性實現了對犯罪罪刑條款的考察;合理性則是觸及犯罪背後的法理和倫理。

  刑法學是一門實踐理性學科。⑦刑法理論適用的對象是抽象的法律事實。當具體案件內部發生價值衝突時,刑法理論有時無法給出一個符合實踐理性的回答。因此在運用刑法理論的過程中,結合以經驗性為條件的實踐理性更可能獲得正義的結果。一旦發生價值衝突,刑法理論和司法人員的意志因素應共同參與到實踐理性的運用中。也即實踐理性不但應當遵守刑法規則,而且需要獲得司法人員意志的支持。如果司法人員從情理的角度對出罪事由進行驗證更符合司法的實際,那麼出罪事由的論證過程中就應當包含合理性的內容。也即,在認定出罪的過程中,司法人員應當同時考察合法性與合理性,使司法裁決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得以統一。

  二、出罪的一般事由——「但書」

  刑法第十三條的前半部分闡述了犯罪應當具有實質違法性,後半部分明確提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後半部分是成立犯罪的限制性條款,通常我們稱之為「但書」。雖然從理論層面而言,「但書」並不是完美的刑法理論,因為它與犯罪構成要件體系之間的邏輯不能自洽。但是從社會效果層面而言,「但書」的出罪功能具有實現刑法公正性和謙抑性的現實意義,實踐中應當敢用善用刑法的「但書」規定。⑧

  (一)「但書」評價社會危害性

  「但書」雖然來源於蘇俄刑法,但是對於解決中國的刑法問題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刑法的四要件犯罪論在形式上規定了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是形式的犯罪化規定;「但書」是對社會危害性的實質考察,因此是實質的非犯罪化規定。⑨從立法層面而言,「但書」產生了實質意義的出罪作用。也即,刑法第十三條的前半部分規定了認定犯罪的實質標準,而後半段的「但書」則承擔了輕微犯罪行為的出罪功能。因此,一行為要構成犯罪不僅要在形式上滿足犯罪構成要件,也要在實質上具有懲罰的該當性,二者缺一不可。刑法中的罪刑條款是從正面角度對犯罪構成要件進行規定,「但書」則是從反面角度將達不到罪量標準的行為排除於犯罪之外。

  「但書」是出罪的一般情形,其重要價值在於對犯罪行為進行出罪判斷。當行為只滿足定性的規定而不滿足定量的要求時,就需要「但書」發揮解釋作用,將該行為排除於犯罪之外。當前,我國刑法規定了犯罪的基本特徵,分別為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以及應受懲罰性。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社會危害性作為犯罪最基本的特徵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的基礎。⑩出罪必須滿足「情節顯著輕微」的社會危害性標準。若行為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由於不符合犯罪的概念,所以不認為是犯罪。在社會危害性的評價中,「但書」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指導刑事司法審判。例如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二)》(試行)規定,對於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被告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處罰。

  (二)「但書」排除輕微罪量的行為

  對於司法機關而言,犯罪的罪量因素具有過濾部分性質輕微犯罪行為的作用。而且犯罪的罪量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人們認知的改變而變化。以歷史的觀點認識罪量因素,契合法治時代對於刑法的期盼。

  刑法分則中的所有犯罪都應受到刑法總則「但書」的約束。不管是輕微犯罪還是嚴重犯罪,都有出罪的可能性。「但書」適用的唯一根據是罪量因素達不到犯罪成立的標準。司法實踐中,雖然大部分適用「但書」出罪的行為最終被認定為違法行為,但罪量因素達不到犯罪成立標準的行為可以是違法行為,也可以是正當行為。有學者認為適用「但書」的行為,儘管不構成犯罪,還是應當歸入行政違法行為的範疇內,11這種觀點值得商榷。首先,司法人員適用「但書」進行出罪評價,不需要考慮行為是否具有行政違法性。不能認為行為具有行政違法性是適用「但書」出罪的前提。一旦在「但書」的適用中限定了行為違法性的前提,就更加不利於司法人員主動運用「但書」條款進行出罪化處理。其次,輕微犯罪出罪事由爭議的根本癥結在於輕微犯罪的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之間的銜接不暢,從而導致「入罪即入刑,出罪就免責」的尷尬現狀。因此筆者認為,出罪並不意味著免予處罰,只是免除了刑事追責。也即,雖然對於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犯罪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相關行為具有行政違法性的,依然可以依據其他法律對行為人進行行政處罰,並不會放縱違法行為。

  三、出罪的例外:既遂後出罪(略)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

  ①參見方鵬著:《出罪事由的體系和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②參見陳興良:《刑法教義學的邏輯方法:形式邏輯與實體邏輯》,載《政法論壇》2017年9月。

  ③參見商浩文:《貪汙受賄犯罪「但書」規定之出罪機制研究》,載《江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

  ④參見張明楷著:《刑法學(下)》(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726頁。

  ⑤參見儲槐植:《刑法契約化》,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6期。

  ⑥參見劉仁文著:《司法的細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07頁。

  ⑦參見儲槐植、何群:《刑法謙抑性實踐理性辨析》,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⑧參見儲槐植、張永紅:《刑法第13條但書的價值蘊涵》,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3月。

  ⑨參見陳興良:《但書規定的法理考察》,載《法學家》2014年第4期。

  ⑩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47頁。

  11參見敦寧:《「但書」在階層式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載《江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摘自《人民檢察》2019年第18期)

相關焦點

  • 實質刑法三部曲鑄就學術標籤 | 評劉豔紅教授《實質出罪論》
    》文 | 儲槐植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法治日報第9版( 2020-11-10 ) 最近欣聞劉豔紅教授的大作《實質出罪論》出版,我第一時間予以了拜讀;與此同時,我又將劉豔紅教授的《實質刑法觀》(第二版)和《實質犯罪論》也拿出來又翻了翻,感觸良多。
  • 正確理解逃稅罪的刑罰阻卻事由
    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對1997年刑法中的偷稅罪作了重大修改,將之前的偷稅罪改為逃稅罪,並在第4款中規定了刑罰阻卻事由,即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關於這一刑罰阻卻事由的性質以及適用條件在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
  • 實質出罪承負更重的說理負擔
    《實質出罪論》是對實質刑法理念的貫徹,對實質犯罪論的實證運用,從而將刑法雖有明文規定但尚未達到可罰程度的行為排除在處罰範圍之外,通過建立「有罪不一定罰」的出罪機制,以彌補我國刑法罪刑法定原則人權保障機能的先天缺失(切口),是以實質出罪事由體系的建構為基本著力點來展開研究的。該書從理念到要素、從實體到程序等不同維度構建了系統而齊備的實質出罪論體系。
  • 劉佩:論結果加重犯的出罪因素
    【關鍵詞】結果加重犯;責任原則;出罪因素結果加重犯是行為人實施了基本犯罪行為而發生了刑法規定的加重結果,行為人需要承擔刑法規定的加重刑罰的一類犯罪。出罪因素的研究是結果加重犯成立研究的另一角度,其關注點在於具備了某一要素結果加重犯即不成立。
  • 張明楷:逃稅罪的處罰阻卻事由——轉型中的刑法思潮
    由於第4款規定的只是處罰阻卻事由,而不是構成要件的內容,所以,只要行為人的逃稅行為符合刑法第201條第1款的規定,並具備其他責任要素,其行為就成立逃稅罪,只是還不能發動刑罰權而已。[3]換言之,由於「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只是處罰阻卻事由。因此,不能將「不具有處罰阻卻事由」作為逃稅罪的構成要件。
  • 不具備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也能免予刑事處罰?
    ,如果具備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則不構成逃稅罪,能夠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因此,在實務中,對於逃稅案件納稅人及律師多從是否滿足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角度做無罪辯護。而實際上,對於逃稅行為,如果不具備阻卻事由,也並非完全無法避免受到刑事處罰,在案件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雖不能獲得無罪處理,但卻能夠尋求到免予刑事處罰的結果。本文通過一則案例,探討在不具備逃稅罪處罰阻卻事由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免予刑事處罰的效果。
  • 專家解讀:「醉駕」不可適用「但書」出罪
    自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增設危險駕駛罪,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情形,列為危險駕駛罪的四種規制範圍之一,至今已經9年多了。近年來,有觀點認為醉駕入刑在實踐操作中可放鬆執行力度。這個想法是否可行?
  • 「但書」出罪法理依據與司法適用
    其次,通過數據統計發現,輕罪更容易通過「但書」條款出罪,而重罪則很難通過該款來出罪。這就需要探討「但書」條款的適用範圍和界限。  最後,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司法實務部門運用「但書」出罪存在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但書」出罪的前提是行為不符合形式上的犯罪構成要件,法院仍然運用「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來予以出罪。
  • 從強姦,看受害者有罪論的本質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揉揉人人,ID:rourou-renr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社會上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就是當一個年輕貌美的女性,被強姦了,社會輿論會有一部分聲音指責女性,認為她穿著暴露容易招惹犯罪分子,這就是受害者有罪論。
  • 官員通姦入罪論,應該激活的是啥
    時評新論,奇文常見,總能誘惑眼球或是引發議論。關於廢法立法的奇談怪論一直不少,越發習見不怪。不過,茶餘飯後增益談資,雅事可俗談,俗事亦可高論。也常發現一番爭論中,倒是頗多人會為這些所涉之事費心思考,也是趣事一件,對或者錯其實不必較真兒,也不必太認真。前天法律讀庫的頭條《官員通姦可考慮入罪》,就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能獲得幾乎一致的不贊同的評論,也實在難得。
  • 論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實行行為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該國家工作人員說明來源,不能說明來源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額特別巨大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財產的差額部分予以追繳。」
  • 傻傻分不清楚之—— 告訴乃論、自訴案件、親告罪
    4、結論:告訴才處理的問題刑法並未給出細化的規範而是給出一個開放性的命題,我們最終的疑惑是藉由刑訴法予以回應。更進一步說,如果這個結論有什麼問題的話,訴訟法「始作俑者」。5、詭異?告訴才處理屬於自訴案件之門類之一,而告訴才處理僅包含5個罪名,立法者有必要為這5個罪獨立創造一個並無獨特含義之上位概念嗎?
  • 略論刑法增設見危不救罪
    【摘要】對於社會中的見危不救行為,陳興良教授認為:「比較理想的辦法是在刑法中增設見危不救罪,義大利、奧地利、前蘇聯、法國、德國等國家都規定了見危不救罪或者拒絕援助遇難人員罪。」因此,筆者據此對「見危不救」行為進行了一些思考,並形成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現在不揣冒昧地發表出來,以期能拋磚引玉。
  • 猥褻兒童罪與強姦幼女罪如何區分
    日常生活中大家從網絡上生活中都能看到許多侵害青少年性自主權的的案件,猥褻兒童罪和強姦幼女罪是大家在這類案件中最常聽到的罪名,兩者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太大區別,但是本質上真的如此嗎?接下來就由馬穎秋律師為您解答「猥褻兒童罪與強姦幼女罪如何區分」的問題。
  • 隔夜醉駕型危險駕駛罪的出罪路徑
    與此同時,浙江、江蘇、安徽、湖北、天津等多地也開始紛紛出臺各種會議紀要、指導意見規範危險駕駛罪的定罪量刑,給醉酒駕駛出罪或免刑給出了權威的指導規範,規定對於醉酒程度較輕、為挪動車位而醉駕、為治病救人而醉駕、尚未駛出的等情節輕微的醉酒駕駛行為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其中,重慶、上海等地還明確規定隔夜醒酒後開車仍構成醉酒標準的,若符合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
  • 抄襲與借鑑,受害者有罪論,這個世界瘋了?!
    但自認為借鑑是借他人的某一個點從而引發出自己全新的創作思維。而抄襲就是剽竊,將他人的勞動成果、思維結晶據為己有,並以此獲利。那麼以最近突然熱門的愛5抄襲事件來說,裡面有抄襲有借鑑。這種論據看到後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很多刑事案件下面評論中的受害者有罪論,是什麼讓你們認為剽竊以及傷害他人是一種對的事情呢?!
  • 罪(100)《試探與試煉》《試探--潛伏在門前的罪》(早)
    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世紀4:7)該隱知道神不喜歡自己,而喜歡亞伯。因嫉妒激起的憤怒悄悄地進入了該隱的心,謀殺的意念也佔滿了他的思想。當該隱正盤算著如何下手的時候,神的話臨到他。神警告他,罪就等在他生命的門口,要找機會滲透,現在是制伏罪的時候,你要在罪徵服你之前棄絕它。很可悲的是,該隱沒有制伏自己的罪,反被罪所徵服,且毀掉了生命。
  • 罪數的判斷標準是怎樣的
    判斷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是構成一罪還是數罪,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那罪數的判斷標準是怎樣的呢?接下來由找法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此問題的分析。那麼,針對這個的問題,畢海鵬律師收集整理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歡迎大家的閱讀!
  • 試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入罪的司法立場
    還是應以騙取出口退稅罪的共犯論處 ?上述 3 種不同的虛開場景,是否只要符合刑法第二百 零五條描述的虛開行為,就可以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定罪?還是對虛開行為作一定的限縮,針對不同的場景,作 出不同的認定?
  • 「​醉駕」出罪須謹慎
    因此,危險駕駛罪成為「首罪」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與制度邏輯。不能反過來認為,危險駕駛罪成為「首罪」是「醉駕」入刑的過錯。二高度關注「醉駕」盲目出罪的風險因為擔憂「醉駕入刑」的負面影響,在理論與實踐中均有探討「醉駕」出罪的方案,以緩解「醉駕入刑」帶來的社會矛盾。但「醉駕」不能盲目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