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盧說數學 ,作者爐子
20世紀90年代,當人們第一次面對網際網路世界的時候,無人不感嘆資源得極大豐富。直到後來,我們才發現,海量資源反倒使人迷失,於是搜尋引擎應運而生。今年春季,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人們禁錮在家裡,我們突然發現擁有了大把的線上學習時間。但幾個月過去了,更多人感嘆的是體重增加,而不是知識收穫。可以說,教泳者未必善於泳,更未必了解在疾風怒海中如何劈波斬浪。
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師者同樣應時時審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如何?是否能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在線上學習的迅猛發展期,做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只有在線上線下皆能「學為人師」,才是當下學生面向未來所需要的「行為世範」。
作為文化學科教師,我關注信息技術發展近三十年,主動探索與嘗試過多種網絡學習。以下是我的線上學習經驗,分享給各位同行。
網絡學習資源的最大特點就是多而雜,而任何一個人,學習時間總是有限的,這正應了古人告誡我們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因此,對學習資源的鑑別和選擇是線上學習的第一關隘。如果見一個內容學一個內容,輕意散漫「隨遇而學」的話,必然如童話中掰玉米的小熊,最終所獲甚少,應了古人告誡的後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正如羅振宇所說,「國民總時間」是今後各種文化娛樂教育行業所共同爭奪的對象,更是學習者必須自珍自重的最大資源。
如何找到好的學習內容呢?好辦法是——挑選優秀學習平臺;更明確的好辦法就是——挑選值得跟隨學習的知識達人。
我的做法:
無論他們在哪個平臺上,所發布的文章資源都是我認真閱讀的對象。我們應當認識到:
1.知識達人其實也是教育同行
以上這些人,他們工作的性質都具有文化教育與知識傳播的屬性。例如可以從賁友林老師「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與記錄中重新認識課堂;可以從羅博深對美國數學學習方式與架構的分享中了解了不一樣的數學教育理念;可以從計算機科學家、前谷歌高級資深研究員吳軍老師的系列課程中深入思考「深度教學」「人工智慧」等人類認知的最新發展。當你傾聽他們的分享,與他們共同思考時,你就會發現教學背後潛在的規律,也加深了對自己本職工作的理解。
2.資源形式的探索同樣有意義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對教育教學的許多執行細節有深入而直接的認識,包括教師的語氣語調、課程的難易程度把握,甚至就連學習資源的展示形式也值得深究。
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PPT專家張志(網絡名為秋葉)推出了許多優質爆款的PPT課程,這些課程都是以圖文,甚至直接就是幻燈片形式呈現製作的。秋葉老師指出,辦公軟體應用、修圖設計、課件製作這樣的操作式課程非常適合學生在課堂上邊看邊學。
例如自主瀏覽這一功能,可隨時操作,是線上學習最自然的方式。聯繫到教學工作,即便學科知識的講解以視頻進行,但隨後的練習環節不正應當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嗎?還有在PPT中嵌入跳轉書籤以及互動練習(多數是選擇題)等方式,都值得老師去學習。此外,網課中,還可將倒計時數字錄製成小視頻,插入到授課中,避免學生以為是他們家裡的網絡出問題畫面卡住了並反覆拍打設備。這些線上小創新對教師教學非常有幫助。
3.學會解讀學科練習表達自我
線上學習,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與你的學科專業緊密相關,我們可以從他們分享的學習資源中,刷新自己的學科本體性知識,其效果,相當於重新回到師範或高等院校充電再出發。這個春季裡,我就曾反覆傾聽吳軍老師的《數學通識50講》,拓展自己對數學學科的結構化認知。另一類是其他教師的課程製作形式,講課表達方式有值得學習之處,這同樣是教師提升教學技藝的榜樣與鏡鑑。
關於線上學習,搭建技術平臺的既有微信公眾號、淘寶教育、網易雲課堂這樣的通用平臺,也有像「得到」「喜馬拉雅」「樊登讀書會」這樣的專業知識提供方,它們相當於一家家出版社。而前面所述的知識達人、網絡教師,它們相當於一位位寫手、作家。但是線上學習直接面對、眼看耳聽心裡想的還是課程內容。因此,以自己所感興趣的專題方向尋找優質完整的課程,進行沉入式學習,同樣是線上學習所必然具有的姿態。
1.從關注個人到關注課程
雖然在線上,教師的身份情況要比線下複雜得多,屬性各有不同,但優秀的知識分享者背後帶來的往往是優質的課程資源。例如微博網名「一慢二看」的李一慢老師原本是作為家長,帶著孩子讀繪本,但深入的研究與分享使他成為國內此領域中的專家,不但寫了許多分享文章,甚至創作了不少繪本,還出版了專業理論書籍。
再比如李笑來老師,原本是新東方的英語教師,但他寫作了《把時間當作朋友》等多本學習成長暢銷書,不但長期在得到、一直播等重要平臺上分享智慧,推出課程,甚至還製作了一個獨特的基於圖書的互動式學習平臺「xue.cn」,給人以自主而又實時的學習體驗與反饋。我長期堅持公眾號寫作,甚至達到每日更新,其中原因就包括從他那兒學到用Markdown語法寫作,可以一鍵排版並發布,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此,由關注教師個人而關注他們推出的系列課程,正如愛一個作家,就買下他所有的書一樣,是饕餮盛宴級別的學習享受。
2.慕課式的課程正在燎原
從2014年9月開始,我參加了很多MOOC(一般譯為慕課)相關課程的學習,如北大汪瓊教授主講的《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在這次學習中,我發現要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學習,教師必須建構起一個豐富的課程架構,不能把若干個微課視頻或是知識文檔往學生面前一丟了之。
汪教授搭建的這門課程為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課程樣例,我感受到慕課式學習很大程度上正是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先聲。
首先,課程有清晰的單元小節,課程有序言,每單元起始處有綜述,單元之後有及時的回顧小結。其次,學習資源形式多樣,包括微視頻、音頻以及圖文,甚至是書單、連結等拓展閱讀,視頻過程中有即時性提問。最後,不少課程還配有論壇、學員小組等互動交流方式,作業試卷要求同伴互評與教師批閱相結合,因此主講教授能夠「以一當萬」,契合了MOOC的含義——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3.線上學習與線下要結合
今年遇到疫情特殊時期,大量學習者湧到線上,從而迎來了許多人所說的「線上教育爆發期」。在線教育公司是全球經濟一片下挫中為數不多的「逆風上揚」版塊之一,但是為什麼我們仍感覺到線上的學習方式不能立即完全取代線下呢?參與感缺失、互動感淡薄是重要原因。基礎階段的教育學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學、關係學。
線上交流互動受人數、網速、反饋形式(視頻、音頻或文字,甚至是表情符)、可視範圍等影響極大,可謂「教得痛苦」。當教師自身成為線上學習者,又必然感受到「獨學而無友」的痛苦,從而更理解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意義。
1.學生是原住民,是工作對象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學生是資訊時代的「原住民」。作為成人,我們應主動「移民」,走進學生的世界。但是這種體驗在線下的教室中是很難感受到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室之內,教師事實上是一個權威」。而一旦到了線上,多數教師將驚訝地發現,學生所習慣使用的軟硬體、表達的方式、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都與成人有巨大差別。
作為教學工作服務的對象,學生的真實情況又是教師應當掌握、值得親身體驗的。因此關於線上學習,我特別要提倡的是「追蹤著學生的蹤跡學習」,要大膽主動跨越「兩溝」——原來的「代溝」、現在的「信息鴻溝」,與下一輩人一起體驗訊息往來、搜索獲取、交流互動的新方式。
例如有一些教師很難接受B站上那種看視頻過程中「彈幕與吐槽齊飛,評論共感嘆一色」的界面,但殊不知B站已經是年輕人獲取知識的頭號網站,之前一則《後浪》的宣傳視頻更是引發了兩代人共同的關注、思考與討論。因此,教師線上學習要記掛著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新一代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中去。這樣,你將收穫的是心態與視野的年輕。
2.方式要貼地氣,要與時俱進
近年來,短視頻形式爆火是一大突出現象。因網速不斷提升,抖音、快手這些視頻網站的出現,就提示了一個現實:人們越來越接受超短視頻分享方式。由此,我也在短視頻網站上分享數學學習方面的小知識與小經驗,真切體會到了短視頻形式傳播特性與的優點。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我原本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中關注的知識達人也都在推出自己的短視頻號,引發了我從內容到形式的再次關注。或許,隨著5G時代的到來,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又會有新的方式出現,但只要老師們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密切關注,大膽嘗試,必定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工具包,做一個貼地氣的新時代教師。
3.線上亦是真實,亦以人為本
無論是我們強調跟隨知識達人學習,還是關注與體驗優秀的在線課程,以及建議跟隨學生的腳步,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與學習成長,核心都是以人為本。人是決定線上學習方式、路徑、目標的最重要因素。
這兒所說的「人」,首先是學習者,是教師自身,應當審視自我,找到薄弱點,提出興趣點,循自己的成長目標、專業規範來尋找合適的線上學習資源。其次是學習對象,要密切關注本學科、本領域以及泛文化教育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的最新研究進展,關注他們的自媒體平臺,追蹤他們的分享內容與形式,與高手共同思考,自己也將變得優秀。
最後要時刻牢記我們的工作服務對象,把偶爾在公開課前才做的「學情前測」拓展到所有的教育時間線上,應用到整個教學進程中,不斷地了解學生,主動嘗試學生線上的學習方式、內容,知情知心,用「共同語言」才能把課上得更好。
當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感嘆「知無涯」的時候,他不一定會想像到,人類社會有今天這樣的知識爆炸、信息極大豐富的時期到來。但他必定羨慕,這樣一個人人皆可表達輸出、處處皆可學習成長的時代。
而當一百年前,五四學者胡適勉勵我們「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的時候,他或許已經暗示了在這樣一個線上學習的時代,我們仍應當秉持內心對知識的熱愛而學,為兒童、為未來而教、而學,懷著職業的責任感,一步一步前進,一點一點歡喜。
生活在往聖先賢難以想像的信息社會,哪怕平凡如我等,也應努力,方不負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