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們平常的反饋、留言裡面,會發現一些常見的誤區和疑問,匯總一些,供大家參考。
太晚太長的黃昏覺會拖延晚上入睡的時間,增加入睡難度。黃昏覺有就可以,但別太長。
尤其是6個月之後,黃昏覺越來越困難,可能是要取消的表現。
這種時候醒來如果不能繼續睡,則有點像睡了一個很晚的黃昏覺,那麼真正入睡的時間會比較晚。
晚間睡後很短時間的醒,一般要及時安撫,別讓寶寶徹底醒透。還要考慮是否是入睡時間過早或過晚的原因。
有些媽媽應用抱起放下法時,還是在手上睡著了之後再放下的,這樣有可能寶寶還是不明白,睡覺是要在床上進行的。
一般抱起放下是要求,抱起後情緒穩定就要放下了,別繼續睡在手上。
有時候寶寶睡眠中發出鬧吵聲,只是睡眠周期轉換中的正常表現,很短時間又會接著睡下去,這時候適當的觀察等待,不要立即幹預是需要的,但這並不等同於「法伯法」。
另外任何一種方法的應用,都是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要有系統的進行,偶然的執行一般不會有效果反而可能加重問題。
我們要注意不打無準備的仗,更不要搞突然襲擊。
有些媽媽在減少夜奶期間,用抱哄來替代哺乳,意圖讓寶寶繼續睡,這種方式對有些寶寶會有效,也會減少哭鬧。
但對另一些寶寶,則可能會引入新的依賴,即使夜奶減少了,夜醒卻依然存在。所以方式的應用一定要考慮到寶寶情況和特點。
有些情況裡,家長對小睡短比較焦慮,擔心寶寶睡不長,作息會亂掉或者狀態不好,所以長時間提前抱起,意圖接覺,但這樣有可能過度幹預到睡眠。
一般接上一段時間後要減少幹預,給寶寶機會嘗試自己睡過去,一開始可能會由於嘗試,睡眠量會減少,這是正常的。
如果9個月-1歲以後還總是在接覺,則很有可能是過度幹預了。
喚醒去睡一般應用於單一固定時間的夜醒,對於寶寶再次入睡能力不強的情況,喚醒去睡收效不理想,還可能直接叫醒寶寶。
這個屬於比較常見的誤區,日常生活中一般半小時沒有入睡,可以暫停一下,也就是暫時終止哄睡。
不要陷入長時間的對抗,長時間的哄睡,有時候可能由於錯過了入睡窗口,如果盲目堅持也可能會引起對抗情緒。
有時候媽媽看到寶寶吃手會覺得就是餓了,其實吃手不代表就是餓了,吃手是寶寶自我安撫的方式,一般不需要幹預的,看到吃手就餵奶不必要。
一般除了黃疸嗜睡的情況,是不需要叫醒寶寶餵奶的,寶寶有自己的節奏,叫醒餵奶可能反而幹擾到睡眠。
人不是機器,不可能始終沒有變化,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不錯,睡眠習慣大方向也沒問題,那麼不要太過焦慮,相信寶寶自己的節奏,也給他機會適應一些變化。
從大部分寶寶的睡眠特點上來講,一般來說前半夜的睡眠質量、長度是優於後半夜的。這個現象比較普遍,也無需過於糾結。
最好能夠和寶寶同步作息,抓緊相對寧靜的前半夜補補覺。另外可以試試多給寶寶按摩肚子,多做排氣操,可能會幫助減少凌晨3-4點左右的鬧騰。
其實除了生理原因以外,不接受非餵奶以外的方式,更多的是睡眠習慣導致的。如果睡眠狀況很差的情況,尋求改變是必要的,要對最終的結果有信心。
而所謂的「不接受」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接受,而是「哭鬧比較多,哭鬧比較久」。
任何習慣的改變都不是一帆風順不費力氣的,要對過程的曲折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再強調一下,一次、一天的成敗都不說明問題的。
舉個例子來說,經常有人,問晚上入睡晚怎麼辦,但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只是一味考慮晚上那個時間點要怎麼辦。
而是得看看原因,從整體上去排查作息,是不是早上起太晚引起的?和午睡時間過長又沒有關聯?和白天的運動量是不是相關,等等。
再拿夜醒來舉例,可能夜間的醒和白天的餵養、作息都關聯,如果不從整體上考慮,而只是盯著夜間某個點應該如何應對,可能就找不到改善的方向。
常常遇到一些新媽媽,會對新生兒的睡眠狀況、習慣期待過高,或者過於緊張。
比如一放就醒,偶爾會吃奶睡著,睡覺會哼哼唧唧有動靜,這些都是新生兒的常見現象。
早期的睡眠習慣確實可以進行一些引導,但如果不能順利也無需太糾結,畢竟寶寶還不成熟,有一個過程是正常的。
要有信心,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現在不能的不代表一直不能。現在這樣,不代表會一直如此。
全文完/這篇就到這裡了,這些都是比較常被問起的。如果還有其他的回頭再補充。
謝謝關注,我是《嬰幼兒睡眠全書》作者,新浪微博 @小土大橙子 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寶寶4歲多,三口之家現居休斯頓。
安睡是最好的禮物,這裡是近3年的老號,有豐富睡眠及養娃資訊,我的號和睡眠課幫助很多家長改善了睡眠狀況,也期望對你有所啟發。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一起成長的過程,一起加油!
如需聯繫請發郵件 185553115@qq.com ,下圖是號裡關鍵詞,回復可以查詢文章
周末的閒聊收到很多留言,可惜微信只能放100條出來。
養育路上甘苦自知,願我們都能找到方向堅定前行:)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