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獲悉,今年1月,花旗研究團隊再次聚焦FinTech金融科技,並發布更新版調研報告《重新審視數位化顛覆:FinTech風險投資背後隱藏的行業變革(DIGITALDISRUPTION- REVISITED : What Fintech VC Investments Tell us About a Changing Industry)》。其中,花旗銀行與fintech業界知名投資人展開對話。雷鋒網選取了其中專注中國市場投資的IDG資本投資經理Douglas Jiang的訪談全文。
關於IDG資本
IDG資本是一家專注於中國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基金,旗下管理著70億美元資金。它於90年代初期便開始在中國進行風險投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美國投資基金。目前,IDG資本已成為IDG的控股股東。
IDG資本投資於早期成長型企業,尤其青睞於以下高科技相關領域: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醫療、現代服務與品牌、工業技術、資源、媒體、旅遊和房地產。
20年來,IDG資本在中國共投資了500餘家中小企業,如百度、騰訊、攜程、360、搜狐、小米、美圖、金山雲等,其中有120家企業成功上市或併購。
關於受訪者——Douglas Jiang
Douglas Jiang是IDG資本的投資經理。他致力於金融科技和其他全球化金融創新領域、區塊鏈等。Douglas Jiang和他的 團隊已經投資了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眾多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主要集中在非銀貸款、區塊鏈、財富管理和資產證券化領域。
在加入IDG資本之前,Douglas Jiang曾就職EJF Capital和Oppenheimer & Co,擔任分析師一職。在EJF Capital期間主要研究在美、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的長期或者短期投資機會。
以下是訪談全錄,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譯:
花旗:與其他產業例如音樂、旅遊業相比,為什麼金融服務領域數位化顛覆進程更緩慢?
Douglas Jiang:合規問題是金融創新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金融創新受到監管的約束,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問題也是監管機構的關注重點。
第二個問題是信任。醫療健康和金融可以說是最需要消費者信任感的領域,電子商務和其他需求服務如打車的用戶信任度很低。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它們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來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花旗:(你所在的地區)金融科技產業的新進者和既存企業對金融服務產業造成了顛覆性影響,哪方面受到的影響更多,哪方面更少?
Douglas Jiang:這因市場而異。現今中國,支付結算已經被電子錢包如微信支付、支付寶顛覆。但是在借貸,尤其是消費貸款方面仍大有可為。用戶從銀行借貸不是一件容易事兒,而且中國家庭的負債率偏低,這其中蘊含著很大的商機。
花旗:你認為你所投資的金融科技公司將會經過多久才能佔據該領域一定的市場份額?
Douglas Jiang:在中國,這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支付行業的版圖已經被支付寶和微信兩大行動支付巨頭佔據。
中國的非銀貸款與西方同行相比,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不像西方貸款機構通常有機構投資者注資,它們的商業模式是O2O,在線上通過找到貸款人的需求內容,然後通過線下匹配和徵信借款人。更重要的是,它們服務於借貸能力低下的中小企業或消費貸款市場。中國的非銀貸款類似於美國成立於20世紀中葉的替代性金融服務(AFS)。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研究表明,AFS每年的交額易超過3200億美元。因此我認為這會是中國非銀貸款機構未來的發展方向。
花旗:在過去的12個月裡,市場借貸受到投資者尤其是美國投資者的極大關注,你如何看待這個市場?
Douglas Jiang: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由於低消費信貸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的擴展滲透,中國的非銀貸款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我總結了一下非銀貸款三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第一個商業模式是與現有銀行形成合作夥伴關係。這種模式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例如OnDeck(美國小額貸款平臺,2014年12月在紐交所上市)與JP摩根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基於同樣方式,Kabbage分別與ING、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和英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第二是建立財富管理商業模式。這方面有一個例子就是中國第一家P2P公司——宜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然重塑了產品及品牌形象,業務從P2P借貸更加轉向為財富管理。投資者可以自由選擇品類繁多的投資產品,如私募股權,房地產,固定收益以及P2P貸款。
最後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是為機構貸款人提供貸款服務,非典型和典型的都是受益者。例如Wecash公司與消費金融公司、P2P貸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建立合作關係,可以在幾分鐘內做出貸款決策。
我們可以期待P2P借貸逐步走向專業化。有些公司將會專注於用戶財富管理方面,而另一些將致力於優化垂直市場貸款服務。
花旗:對於FinTech產業的新進者來說什麼是最大的挑戰?是用戶獲取還是監管壓力或者其他?
Douglas Jiang:在我看來,合規和控制會是最大的挑戰。Lending Club從輝煌到垂死的原因,主要就是合規問題。在FinTech公司發展早期,它們面臨的監管壓力會比銀行小,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公司的壯大,FinTech 公司需要提高自己應對監管和合規挑戰的能力。
花旗:監管是不是金融服務行業的一大進入壁壘?
Douglas Jiang:監管絕對是進入的一大障礙。中國的金融科技產業能達到今天規模的一個原因就是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當微信和支付寶興起時,對它們幾乎沒有KYC或AML的要求。反壟斷法貫徹得不徹底,網際網路巨頭(BAT)得以成長為金融巨頭。過去十年是監管力度最小的十年,也是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黃金十年。然而,中國的監管機構在日益收緊監管,尤其多起P2P借貸平臺的醜聞曝光後。
花旗:既存企業如何應對數位化顛覆和FinTech新進入者?
Douglas Jiang:中國幾家主要銀行大多採用手機銀行來留住客戶。考慮到廣泛的客戶源和地域擴展,目前來說它們是相對安全的。
城市和區域性商業銀行只有在激烈的競爭格局下才能夠更積極地放貸。這些銀行無法與資本市場中的「四大」國有銀行競爭,在都市地區與股份制銀行相比的競爭優勢也不明顯。而且,它們的根基並不比農村商業銀行強。它們通常無法成為新的合資公司,它們往往與技術支持者協作完成業務。例如,Wecash是基於大數據的信用評價平臺,一些銀行利用它來擴大消費者和提供中小企業貸款服務。我們也能看到有些從業者如中國招商銀行使用了可以提高供應鏈金融效率的iqunxing來完成業務。
根據最近麥肯錫與中國40個大銀行的調查表明,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中國的銀行會更加專注於零售和交易性的銀行業務以期獲得更高的風險調整資本收益。因此這兩個領域擅長技術的公司將會受到更熱烈的歡迎。
花旗:對於FinTech的新進入者來說,網絡安全是機會還是挑戰?
Douglas Jiang:網絡安全既是威脅和進入壁壘,也是機會。像FraudMetrix這類為非銀貸款、支付公司、電子商務平臺、金融機構等提供定製的安全保護服務的公司,也為行業提供了保護以免受網絡攻擊。FraudMetrix安全驗證使用了核心技術,例如指紋識別、網絡代理IP檢查和地址匹配
看看它在非銀貸款的應用,FraudMetrix利用其龐大的信貸資料庫和橫跨多領域的平臺來提高對非銀貸款的風險管理能力。它能幫助貸方避免欺詐,降低借貸風險。
花旗:FinTech公司是否比銀行更擅長於分析和利用客戶數據?為什麼銀行在相關方面發展滯後,是由於監管還是文化?
Douglas Jiang:我認為銀行發展的滯後是由於它們的風險規避文化。大部分銀行若要施行新的信用積分計算方法需要通過眾多合規審查程序,而信貸引擎的設計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相較於銀行,金融科技公司通過合規審查程序就靈活且、高效得多,更別說公司還鼓勵推動變革和進步。
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在信用評分方面,FinTech公司做得未必就比銀行出色,更何況在尚未證明信貸周期的今天。事實上,許多激進的FinTech從業者的風險管理能力比銀行差。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公司在收集更多的客戶數據後應該得以改善,這些數據有助於P2P公司改善信用引擎和減少信貸損失。
花旗:你最青睞的FinTech模式是什麼?能舉些例子說明嗎?
Douglas Jiang:我欣賞的FinTech模式因市場而異。多年來,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總是在模仿西方成功的商業模式。一些複製過來的模型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發展、壯大,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模仿過來的貓長成了老虎:微信在社會支付方面的成績傲視全球;輕鬆籌、微信眾籌平臺的規模足以與Facebook上的GoFundMe相媲美。現在我們正在嘗試將這些在中國成功的故事複製到海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目前有三種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第一,BAT等巨頭們驗證了行動支付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在獲客和促進零售銀行業務交叉銷售方面卓有成效。
第二類是非銀貸款,這種商業模式有著遠大的發展前景。中國的非銀貸款主要服務於借貸不太容易的中小型企業和消費信貸。
最後一種商業模式是通過更優質的零售、交易性銀行服務來提高城市/區域性商業銀行甚至更大行的RAROC。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全國分銷網絡建設不夠完善,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比較緩慢。因此有不少銀行選擇與技術公司合作拓寬分銷渠道。如北銀消費金融公司就與Wecash達成了合作協議。
花旗:在網際網路巨頭(BAT)的引領下,中國在FinTech賽道上遙遙領先。中國FinTech行業為什麼能出現像西方GAFAs一樣成功的BAT公司?世界的其他地方還能複製BATs的傳奇嗎?
Douglas Jiang:BAT的成功無法複製,就算是GAFAs(谷歌、蘋果、臉書和亞馬遜)也不能。BA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寬鬆的監管環境,BAT推動FinTech項目時沒有什麼合規壓力。而GAFAs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市場的嚴格監管,如果GAFAs進入金融業,監管機構也會對可能的意外充滿憂慮,要知道GAFAs的影響巨大。更何況,GAFAs進入高監管壓力領域的意願有多強也是尤未可知。
因此,我們認為GAFAs只會專注於FinTech中的低監管壓力領域。如支付結算(e.g.ApplePay)、信貸(亞馬遜服務於中小企業和消費者信貸),財富管理(已停止的Google Compare)等來完善現有生態系統。
花旗:螞蟻金服和微信支付誰能成為最大的巨頭?
Douglas Jiang:現在說這個還為時尚早。不過我個人更傾向於微信,微信是一個超級APP。當交叉銷售時代來臨時,微信在社交方面的霸主地位會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不過一直以來,阿里巴巴以更積極的姿態涉足金融服務業。
最後,有興趣閱讀報告原文全文的朋友,可以掃描以下二維碼,或者搜索ID:aijinrongpinglun,關注公眾號@AI金融評論,回復「花旗」獲取原報告。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