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這是我修行的境界,你們必須要達到!

2020-12-17 百家名寺錄

(節錄自《南禪七日》)

--------------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風大,我們能否得定,第一要件是先得輕安,輕安的相反就是粗重。我們做工夫感覺氣脈在流動,就是在粗重中,真正氣脈通了,就達到全體輕安,也自然忘身了。雖然有四大身體存在,卻一點障礙感都沒有。關鍵就在風大,風大最重要。

「或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謂欲界系諸心心法。彼心心法,雖復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定有一個條件:就是輕安。如果還覺得有腿在,有腦袋,還覺肩膀發酸,就是不輕安、不安樂,整個身體粗重,就不是得定。真得定了,坐著覺似騰空,就是那麼輕安,這只是比方。三脈七輪都通透了,身體才會發生輕安。我們搞了半天,還跟著感受在那邊開運動會,哦!氣到了這裡,想把氣弄過來,越弄越閉住了。若能真的放空,把感覺一忘,它就過去,就通了。

拼命在那裡管它,就是一萬年也通不了。彌勒菩薩說,這是被欲界的習慣困住了。欲界的習慣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瞋痴慢疑,財色名食睡都是。諸心心法是整體的,八個識都在這裡頭。下面的心法是講心所,意識的部分。什麼是欲界的心法?你覺得氣脈通了,就可以成道,這就是利害觀念,這些也把我們困死了。「心」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第八識,都是「心法」的範圍,乃至於第六意識中,心所起的狀態。有時我們雖然可以達到很定的樣子,但卻不是真的定。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達到輕安。比如喜歡聽音樂的人,一曲好的音樂都聽醉了就是定;又喜歡掏耳朵的人,掏的那個時候也是定;甚至喜歡捻腳的,搔到癢處時,也絕沒有妄念,那也是一種定,就是心一境性。假如你造五百羅漢塑像,有一個就是脫了鞋子,歪著嘴在捏香港腳,表示在那個境界入定了。所以,欲界中,心一境性可以做得到,可是沒有輕安來滋潤它的話,身體僵硬在那裡。彌勒菩薩說,這不是真正的定境。先認識什麼不是定境,然後我們才曉得什麼是定境。講到「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什麼境界得輕安呢?宗喀巴大師說:頭頂發清涼是輕安的前奏。自頭頂一直灌下來,到全身,都屬於輕安的前奏。不管修哪一宗派,這個是必然的現象。不過,由上而下的輕安容易退失,有時候會全垮了。如果是由腳心發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謂通任督二脈,或者密宗所謂左右脈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輕安呢?身體的粗重障礙沒有了,沒有身體的感受,隨時隨地都沒有身體的障礙,輕靈到極點。好似嬰兒躺在那裡,自己不曉得有身體。輕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氣脈之學。「由於色等轉,盡疑惑無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學佛的人有一個重大的,就是我們這個色身轉了多少,自己有數。如果色身的業力還在粗重的範圍,輕安沒有發起,縱然你的境界再好、見地再高,你的什麼無念清淨啦,見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而且大家的工夫多半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如隔日發寒熱病一樣。今天發寒,明天發熱;今天好一點,明天又掉了;過兩天又撿一點回來,忽然又不對了。像打擺子一樣,一陣冷一陣熱。都靠不住,因為色身的業力沒有轉。但是,由於色身轉化的,沒有了疑惑,這個時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為人師。

《如何修證佛法》(東方出版社)

-------------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匯總」
    尤其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與「安心」而到達證悟的境界,實在需要一大段切實工夫的程序,而且更離不開佛學經論教義中所有的教理。達摩大師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經》的義理來印證心地用功法門,那便是切實指示修行的重要。在佛學的要義裡,所謂「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動的狀況)和「行為」兩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實證經驗。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不要害怕
    只有靜下心來修行,這樣的話才能在平凡頓悟,感覺到不一樣的境界,所謂佛的最高境界,便是見花是花,見花不是花,見草是草,見草已不是草。 這是一種玄妙的境界,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夠感受到,這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會有的反應。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南懷瑾:最近100年的教育,都錯了
    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如何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很可惜,現代人學習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要孩子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孩子們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夠賺很多的錢,過上很好的「生活」。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但是我看每一個宗教都一樣,因為基本上都是教人為善的,這總沒有錯吧!不必說你是那個教,我是這個教。你睡午覺,我睡晚覺。宗教的最高處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來看人家,要從平等線來看。」很多學佛者說不要執著於文字「經」,這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又不離文字,沒有文字如何得以傳播?南大師說的意思,很顯然不要過於執著,但我們要通過經書去理解,去理解佛陀如何教導我們,要理論與實踐並存。
  • 吳瓊恩教授:南懷瑾先生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直接孔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心養性之論,及孔子提出「仁」的理念,非是經驗現象的概念,亦非簡單的「仁者愛人」之論。孔子所謂的「仁」,整個生命通體是悱惻之感的憂患意識,是梁漱溟所謂的「敏銳的直覺」,即自家生命與其外在的事事物物,具有一種敏銳的感應,而發出恰當的、合乎中庸之道的適當響應,即是仁者,亦是智者。
  • 南懷瑾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上將來可能的地位
    南懷瑾老師認為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些都與腦的科學有關,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接軌。讀者或可參看《念力的秘密》(McTaggarn,梁永安譯,2008)和《念力》(2012)兩本書。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梵語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
  • 「二乘人」與「佛陀」的境界差距
    【講釋】「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爾時」指的是第一品〈序品〉說完之後。「安詳」是身心的平衡,「安穩微妙之貌」。大家或許覺得智慧、慈悲很重要,其實安詳更值得追求。安詳不是外在的考驗,或是證果多少、得到什麼果位,而是身心的安寧和諧,修行首先追求的要件,即是安詳。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南懷瑾大師:修行不過修心,這三個字告訴你修心的關鍵
    修心之道,眾說紛紜,南懷瑾先生認為,其實就在於這三個字:善護念何謂「善護念」「善護念」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意為「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佛學中,一呼一吸之間稱為「念」。這三個字不僅是佛家語,更是涵蓋了儒道所說的修身之法,真正了解這三個字,無需特意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便能化用、體會,運用於修身養性之中。
  • 南懷瑾|《金剛經》「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就如禪修打坐,一念即起,你非要去追隨因,要麼就想忘掉它,拋開它,往往越想拋開越是它越是在糾纏。所以不要執著於它,隨它而去。自然的來,也就自然的走了,專注於某一念,其它都不重要。國學大師南懷瑾:「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浪,想盡辦法要讓那個波浪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
  •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然而怎麼修行?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上)
    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禪定的境界裡,叫做「隨禪定」。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南懷瑾: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在〈淨諸業障菩薩章〉中說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由是而妄見流轉,因此不能入清淨覺。據筆者的理解,這四相是修行時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所覺證的我相,內容非常深邃奧妙。首先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亦即眾生心所證之的境界。就是說,在行者證悟的當下,發覺有一個「我」在證所證的境界,這就是我相。
  • 南懷瑾先生: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讀它
    南老師說,《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文是修行的「總電門」。你們玩手機、玩電腦沒有電不行,對吧?家裡的所有電器都要有電才能運行。南老師打了這麼一個比方,說這是總電門,可見其重要性!我們要學習《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南懷瑾: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中國古話說「但存方寸地,留為子孫耕」,你心地好,會給後代子孫好的影響,有好報。「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你們要注意,所謂真正的淨土,也沒有七重欄楯、琉璃為地等景象,那是為了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而說的。真正的淨土也了不可得,連淨都無所謂淨,那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淨土,涅槃清淨。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你怎麼說起外行話來了?一切佛的國土本來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現前了。
  • 南懷瑾:關於神通與氣功,你不知道的「秘密」?
    從前我在佛書上也看到說:「佛陀盤腿而坐時,能如小鳥一樣的凌雲飛行,瑜伽行者和靈道修行者,常自謂能在空中飄浮。」的記載。我對此毫無研究,一無所知。不過在好多年以前,就聽說南懷瑾師兩腿雙盤為跏趺坐,可以魔術般似乎離地。
  • 大師南懷瑾為什麼反感當代一些學佛修行人?答案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但是證果之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一代宗師南懷瑾對當代修行人的態度一代宗師南懷瑾先生在世時,極其反感現在一些學佛人的態度和方法:一身佛氣、眼高手低,從不禪修。一來就要求學習大乘佛法如《楞嚴經》,追求所謂的開悟;或要求學習《法華經》,追求所謂的即身成佛;或者每天就在六根、六塵、五陰十八界上面繞來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