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海報
專訪《白鹿原》第一任編劇蘆葦
聖人能看透凡人的隱情隱秘,凡人卻看不透聖人的作為。
——摘自小說《白鹿原》
蘆葦與《白鹿原》的那些年
●1993年 蘆葦與吳天明、陳忠實商量改編《白鹿原》。
●2002年 西影廠開始準備《白鹿原》,並委任蘆葦為編劇。
●2002年 西安電影製片廠買下《白鹿原》電影改編權。
●2004年 蘆葦推薦王全安擔任導演。
●2005年 《白鹿原》拍不下去。
●2006年--2007年 王全安退出該片。蘆葦先後邀請陳凱歌、張藝謀加盟,未果。
●2007年--2008年 從2003年改編《白鹿原》劇本開始,蘆葦先後寫了七稿。
●2009年 王全安團隊重新籌備《白鹿原》。在《白鹿原》拍攝過程中,劇組並未與蘆葦聯繫,導演也未曾與他探討劇本。
●2011年 電影初步完成,製片方要上編劇名字,因此聯絡蘆葦。蘆葦看了220分鐘的版本,他不願署名。
●2012年9月 電影上映前後,蘆葦三次接受早報採訪:「我把該說的都說了,《白鹿原》這事對我就算過去了。」
蘆葦寫作《白鹿原》劇本第六稿
西安電影製片廠編劇蘆葦最初與《白鹿原》結緣,還在1993年。小說出版後一個月,原西影廠廠長吳天明就找陳忠實談電影改編權。吳天明當時還在美國,直接讓在國內的弟弟找到陳忠實,籤了授權書。「我覺得吳天明很適合,他是陝西人,拍過《老井》,懂得農民。後來謝晉也找到我,我說已經籤給吳天明了。」9月13日,在北京華僑賓館,陳忠實對早報記者回憶。
蘆葦在吳天明回國後,一起跟陳忠實碰過很多次頭討論改編。但是年年底,當時一位領導向媒體宣布,《白鹿原》因為重複於對歷史揭傷疤,和《廢都》一樣,被列為影視禁拍作品。吳天明與蘆葦的想法被擱置。
2002年,時任陝西省委書記的李建國發話要把陝西做成影視大省,並點名提到《白鹿原》、《李自成》、《司馬遷》等項目。西影廠開始準備《白鹿原》,並委任蘆葦為編劇。從2003年到2007年,蘆葦總共寫了七稿劇本,每稿都超過6萬字,合在一起有一尺半厚。在2004年,他舉薦王全安為導演。
2005年,國家電影局組織研討《白鹿原》劇本時,蘆葦發現送去的劇本不是自己的而是王全安的,但編劇名字仍署了蘆葦。王全安解釋,當時因為蘆葦寫了兩稿劇本都沒有通過,他迫不得已自己上陣,16天時間寫了一稿劇本,送去審查一舉通過。而蘆葦則堅持,當時他確實寫了兩稿劇本,但都只是交給西影廠,根本沒有送到北京。早報記者試圖聯繫參加會議的一當事人,他表示不便回憶,「根據雙方觀點自行判斷吧。」
更大的問題是投資沒到位。西影廠將項目賣給北京一家民營公司紫金長天,公司派來的負責人與劇組產生很大矛盾。《白鹿原》製片人王樂向早報介紹,當時紫金長天派來的製片人,堅持製片人為重心,導演必須服從於製片人意志,劇組因理念不合而離開。而蘆葦也表示,當時該製片人有倒賣項目圈錢的嫌疑,且至今拖欠原劇組的工資。
王全安先行退出,西影廠讓蘆葦暫時看守攤子,其中蘆葦還代表西影廠跟陳忠實續籤了一次改編權。2007年,蘆葦在邀請張藝謀執導不成後退出。
2009年,王全安團隊重新籌備《白鹿原》。王樂向早報介紹,當時西影廠的授權已過期,有多家單位想獲得改編權。「陳忠實先生當時提出一個條件,誰獲得電影局許可,就把改編權給誰,因為西影廠曾經獲得過立項,所以西影和我的西安影視製作公司、王全安的光影先鋒公司合作,籤了三家協議,沿襲了西影的許可,獲得了陳先生的授權。」
在《白鹿原》拍攝過程中,劇組並未與蘆葦聯繫,導演也未曾與他探討劇本。直到去年電影初步完成要上編劇名字時才來找他。「我說要先看片,看到底用沒有用我的本子,無功不受祿。」
當時蘆葦看的是220分鐘場,看的同時,他在本子上記下24個小說中沒有而自己劇本中原創的情節。比如小說中鹿兆鵬新婚當晚在家住了一夜,第二天才跑路,而電影中和蘆葦的劇本一樣,都是當晚偷跑,父子隔河對罵。又比如小說中並沒有白孝文在大雨之夜幫田小娥修窯洞的劇情,也是蘆葦的自創。
「整個事情沒有什麼不合程序的地方:導演有權交自己的本子,用了我的東西也給我署名。是我自己不願意:雖然用了我的東西,但和我的精神指向不同。」蘆葦解釋自己為什麼要求不要在編劇中出現自己的名字。
2012年9月15日,這部中國最難拍、最難放的電影終於上映。在上映前後,蘆葦先後三次接受早報採訪:「我把該說的都說了,《白鹿原》這事對我就算過去了。」
下一頁 專訪蘆葦:
按中國電影現狀 還是不要動《白鹿原》